1000070精神障碍护理学_第13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_1002
应激障碍的护理共59页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应激障碍的护理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应激相关障碍的护理共58页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Leabharlann 南窗以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精神障碍护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生意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
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诊断精神障碍必须同时满足症状学的标准和社会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中个人的心里痛苦体验和社会功能受损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标准心理护理:在护理全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身心状态第二章护理沟通概论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时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过程。
共情: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体临床诊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遗传度: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度称为遗传度(双生子研究)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为三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第五章,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等精神障碍症状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知觉: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印象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如将地上的一条绳子看做蛇。
病理学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思维化声: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健谈,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自觉脑子反映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剂,概念一个接一个,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变化,也有音韵联想和字面联想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
本科精神障碍护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概述精神疾病:是指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异常,有些可便有生理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mental disorder nursing)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评估护理对象的精神健康和需求,并为之提供照顾,并期达到恢复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的一门学科第二章精神障碍常见症状第一节概述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人脑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凡是能损害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或影响人脑的正常发育的有害因素,都可能引起精神症状(一)引起精神疾病的病因(目前不明确)(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体质因素:体质、性格、心理素质;3、年龄;4、性别;5、器质性因素(二)心理因素: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条件因素,心理应激则为致病诱因。
心理应激1、引起心理应激的生活事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重要的利害关系,关系越密切,应激越强烈②达到足以激发喜、怒、忧、惊、恐等剧烈情绪反应的强度或频度2、心理状态是否对某一特定应激事件反应的判定标准。
①应激事件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时间上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关系密切;②心理障碍反映的内容与应激事件本身必须具有明显的联系;③应激事件结束后,心理障碍开始消失,有长期应激因素存在时除外。
3、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致病作用不同急性事件——产生心因性休克或分离反应;慢性事件——产生抑郁、焦虑或物质滥用(三)社会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文化因素3、移民因素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和消失患者不能控制2、症状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与客观环境不符3、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如何判断异常精神活动:1、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2、个体的精神状况与相同文化的同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比较是否有明显的差别,持续的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个体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符4、与个体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第二节认识过程的障碍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感受性增强2、感觉减退:感受性减弱3、内感性不适:没有明确的定位4、感觉倒错:产生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知觉障碍1、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即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
最新1000070精神障碍护理学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第2版1002PPT课件

(5)思维过程障碍
(6)有外伤的危险
(7)对他人有暴力行 为的危险
(8)生活自理能力下 降
抑郁状态的护理诊断
(1)睡眠类型紊乱 (2)营养失调,低于
机体需要量 (3)便秘 (4)情境性自我贬低 (5)焦虑
(6)思维过程障碍
(7)个人应对无效
(8)有自伤(自杀) 的危险
(9)生活自理能力下 降
(10)自我防护能力 改变
抑郁状态的护理
1. 加强饮食调理,保证营养供给 2. 改善睡眠 3. 改善抑郁情绪。 4.防止暴力行为发生 5.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改善抑郁情绪
(1) 护理抑郁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有稳定、温 和、接受的态度。要有耐心和信心
(2)要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感 受。允许患者有足够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并耐心 地倾听患者的述说,交流中应努力选择一些患者 感兴趣的、较为关心的话题,可通过眼神、手势、 目光注视、静静地陪伴等非语言沟通使病人感到 关心和支持。
1000070精神障碍护理 学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的护理第2版1002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理解:
1、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分类 2、躁狂相和抑郁相及双相型的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
现。
应用: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各类情感障碍的主要临 床症状;。
2、运用护理程序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 者进行相应 的护理
情感性精神障碍
生理功能。 4.患者睡眠是否改善,能在30分中内入睡,睡眠能满足需要。 5. 患者情感症状是否逐步得到控制。 6.患者是否能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患者能否恰当地与人交往、沟通能力是否得到良好的改善,
对新的技巧接受能力如何。 8.家属是否对疾病的简单知识及如何应对疾病有所了解,掌握
护士资料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本章节目录精神障碍症状学(基础)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环境)抑郁症病人的护理(三无、三自,各种低)焦虑症病人的护理(过分担心,惊恐)强迫症病人的护理(强迫自己)癔症病人的护理(疑神疑鬼、暗示)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失眠)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老年痴呆)开始了。
记住这一定是一个很有趣的章节!这是两个癔症精神障碍症状学一、概述每一精神症状均有明确的定义,特点如下: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志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二、常见精神症状(一)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分离性障碍。
特点备注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阳光特刺眼,声音特刺耳,轻触皮肤感到疼等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感觉阈值↑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难以描述和定位(二)知觉(认知)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临床多见错听和错视。
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有这个东西,但弄错了。
核心:看错了;幻觉无中生有,没有这个东西,确认为有这个东西。
附表:幻觉的分类幻听最常见,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言语性幻听(有人说他),以评论性、议论性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附思维化声:自觉自己思想→言语声(自己他人均能听见),多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病人看到外界不存在的事物,见鬼幻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幻味尝到食物内有某种怪味道而拒食幻触也称皮肤与黏膜幻觉,例如虫爬感、针刺感内脏幻觉病人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附:内脏幻觉与内感性不适区别:前者患者能说出具体部位或脏器,后者说不出具体部位3.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对客观事物整体的感知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状、大小、位置、距离及颜色等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
精神障碍护理学_自考资料

精神障碍护理学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护患沟通概论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第二篇各论第五章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第七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八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九章心境障碍第十章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第十一章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十三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第十四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第十五章健康教育与康复第十六章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名词解释:1.1.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
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2.1.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过程。
2.2.共情: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
3.1.精神障碍3.2.遗传度4.1.错觉4.2.幻觉4.3.思维奔逸4.4.思维迟缓4.5.思维贫乏4.6.思维散漫4.7.病理性赘述4.8.异己体验4.9.模仿言语4.10.精神自动症综合征4.11.紧张症候群4.12.柯萨可夫综合征5.1.痴呆5.2.脑血管性痴呆5.3.遗忘障碍6.1.肺性脑病6.2.肝性脑病7.1.物质依赖7.2.耐受性8.1.精神分裂症8.2.偏执性精神障碍8.3.急性短暂性精神病9.1.心境障碍10.1.神经症10.2.惊恐障碍10.3.广泛性焦虑障碍10.4.恐怖障碍10.5.广场恐怖障碍10.6.社交恐怖障碍10.7.单纯恐怖障碍10.8.强迫障碍10.9.躯体形式障碍10.10.神经衰弱10.11.人格解体障碍11.1.进食障碍11.2.神经性厌食症11.3.神经性贪食症11.4.失眠11.5.过度嗜睡11.6.睡中异常12.1.应激12.2.急性应激障碍12.3.创伤后应激障碍12.4.适应障碍12.5.应激源13.1.精神发育迟滞13.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3.3.抽动障碍13.4.儿童孤独症13.5.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13.6.童年离别焦虑障碍13.7.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13.8.选择性缄默症14.1.心理治疗14.2.心理咨询15.1.康复15.2.康复医学15.3.精神康复简答题:1.1.简述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学科任务和范围。
精神障碍护理学串讲讲义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常见的精神症状
认知和认知障碍(识记)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等, 上述认知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所出现的精神症状称为 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1.感觉及感觉障碍 感觉:大脑通过人体各种感官,对外界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感知和躯体的各种感觉,如物体的形状、大小、 疼痛、冷热等。 (1)感觉过敏(感觉增强):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 感受性增高,如对普通的气味感觉特别刺鼻。
学习该课程的意义(领会) 在我国疾病总体负担中排名首位
题型举例:简述学习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意义 (07.1)
护士角色(识记) 辅导者或心理治疗者的角色
(1962,佩普洛《精神科护理要点》)
(三) 精神障碍病人的一般护理
基础护理(识记):清洁卫生以及吃、喝、拉、撒、 睡
安全护理(识记):掌握病情、加强巡视、严格执行 各项护理常规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2.下列表现中属于感觉障碍的是( )(单选,07.1, 03.10) A.病人感觉脑子特别好用B.病人感觉周围环境模糊不清 C.病人感觉皮肤上有虫子在爬动D.病人感觉电视的声音 特别大
2.知觉及知觉障碍(识记): 知觉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感知,如一支 笔等。 当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不符或缺乏客观事物而产生某 种知觉体验时,称为知觉障碍。分为三类:错觉、幻觉、 非幻觉性知觉障碍。
精神障碍的概念(识记)
题型举例:
社会功能:(1)工作、学习能力(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3)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4)生活自理能力
1.简述精神障碍的定义与临床特征(06.1) 2.名词解释:精神病性症状(04.10)
3.名词解释:精神障碍(07.1) 4.精神病人患病时其社会功能往往受损,这里指的社会 功能主要包括()(多选,06.1) A.不能正常工作(包括家务)、学习 B.出现大量幻觉妄想及明显思维形式障碍 C.人际交往与沟通障碍 D.遵守社会规则及生活自理功能受损 E.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迟滞或紧张症性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理护理 1、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2、改善睡眠 3、协助料理个人生活
(四)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 3、帮助患者纠正负性认知 4、帮助患者学习应对技能 5、家庭干预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主动接触患者 (2)耐心倾听 (3)操作前耐心解释 (4)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静静陪伴、抚触、 鼓励关注的眼神,以传达护士的关心和帮 助
闪回
短暂“重演”性发作:即在无任何因素或相
关物的影响下,创伤情景经常不由自主地出现在 患者的联想和记忆中,或使患者出现错觉、幻觉, 仿佛又完全置身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 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强烈情感反应和 明显的生理反应。这种现象又称“闪回”。
回避症状
• 回避症状:即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
2、药物治疗 对于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要用药物治 疗进行对症处理,为心理治疗打好基础。 3、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抑郁、有自杀自伤行为,或明显 冲动、有伤人毁物行为的患者,可采用电抽 搐治疗,以迅速控制症状,保证患者和周围 人的安全。对于木僵、抑郁等进食较差的患 者,可给予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 支持疗法。
应激相关障碍的共同特点:
1、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2、症状表现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关; 3、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4、病因大多为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
9.11事件
沙兰洪灾
云南 地震
印度洋海啸
吉林中百商厦火灾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
1、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为直接原因。 2、在遭受刺激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 3、临床表现: (1)以意识障碍为主的表现。 (2)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 (3)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 表现。 (4)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或自主神经 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
1、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为直接原因;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 (1)闯入性症状 (2)回避症状 (3)警觉性增高症状 3、临床表现随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 4、症状通常在创伤后延迟出现
闯入性症状
• 闯入性症状:表现为无法控制地以各种形式重 新回忆创伤经历和体验。三种形式: (1)短暂“重演”性发作 (2)暴露于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 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出现强烈的情感痛苦或生 理反应。 (3)闯入性症状还会在睡眠状态中以梦魇的形式 出现,表现为患者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 做噩梦。
食欲不振、头痛、疲乏、胃肠不适等症状,同时 可因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导致社 会功能受损。
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的 关键在于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 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原。 1、心理治疗 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选用指 导性咨询、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认知 行为治疗等方法。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 指导等手段,帮助患者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 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4、帮助患者学习应对技能 (1)教会患者管理焦虑的方法 (2)帮助患者学习以问题解决法,处理压力 情景 (3)帮助患者学会应激处理的各种积极、有 效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4)帮助患者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应激
5、家庭干预 (1)帮助患者和家属学习疾病知识 (2)帮助家属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境 (3)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合理安排工作、生活, 恰当处理与患者的关系
(一)脱离应激原
由于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较为明确,均为 应激事件引起,因此对于应激相关障碍,最首 要的护理措施是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精神因素或 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包括对患者康复后 生活或工作方面的指导或安排、必要时重新更 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 律等,以转移或消除应激原,最大限度地避免 进一步的刺激和丧失。
二、护理诊断
1、强暴创伤综合征 2、迁居应激综合征 3、有自杀自伤的危险 4、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5对无效
9、焦虑 10、恐惧 11、自理能力下降 12、社交能力受损 13、无效行角色行为 14、感知改变 15、思维过程改变
三、护理目标
(五)药物护理 • 遵医嘱给相应治疗药物,如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帮助患者了解 和自行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五、护理评价 1、患者是否发生自杀自伤、冲动伤人行为, 是否发生跌伤、走失后果 2、患者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3、患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应对应激事件 4、患者是否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 5、患者的适应能力是否改善
以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反映了患者试 图在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
回避症状的表现 (1)回避表现 (2)麻木表现 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1)难以入睡或易醒 (2)易产生惊跳反应 (3)难以集中注意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
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 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 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 慢性心因性障碍。
2、支持性心理护理 (1)保持与患者密切接触 (2)鼓励表达 (3)认同接纳 (4)合理解释、指导 (5)帮助宣泄 (6)强化疾病可以治愈的观念 (7)鼓励患者参加活动
3、帮助患者纠正负性认知 (1)首先帮助患者找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 (2)告诉患者其认知评价(即各种想法)是 如何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的 (3)指导患者通过与现实的检验,帮助患者 发现自己的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合实际 的,并找出认知歪曲与负性情感的关系, 从而矫正这些认知障碍 (4)暴露疗法
第十三章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冯 怡 浙江省精神科护理专委会 主委 浙江省护理心理专委会 主委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护理部主任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理解:1、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 2、几种常见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征 应用:运用护理程序对应激相关障碍患者进行 护理及健康教育
相关概念
• 应激(stress):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觉察到应 激源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改变的过程,是个 体对面临的威胁或挑战作出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 应激源(stressor):是指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 生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加以适应的生活 境遇的改变和环境改变,也称应激性生活事件。 •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 素所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包括急性 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澈障碍、适应性障碍等。
临床表现:情感障碍,或出现不良行为、生理
功能障碍。
适应障碍的分型 1、以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 型和行为退缩型
(1)抑郁型适应障碍 (2)焦虑型适应障碍 (3)混合形适应障碍
2、以适应不良行为为主的品行障碍型和 行为退缩型
(1)品行障碍型适应障碍 (2)行为退缩型适应障碍
3、以上类型均可出现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
预防 1、减少人为的应激原 2、增强个体应付应激的能力
应激相关障碍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主要包括心理、生理、社会行为、应激原 等方面的内容
1、应激原评估 评估应激原的发生原因、种类、强度、持续 时间、发生频率、当时情景、与患者的切身利益 关系是否密切、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2、精神状况和行为方式评估 (1)评估精神状况 (2)评估行为方式 3、生理功能评估 4、心理应对方式和认知评估 5、社会功能评估
1、患者不发生自杀、自伤、伤人行为,未造成走失、 跌伤后果。 2、患者在自理能力下降期间,其基本生理需要能得 到满足。 3、患者情绪稳定,无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4、患者能正确认识应激事件,学会正确应对方法。
四、护理措施 •
对急性应激障碍发作期的患者,护理的重点 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 以及稳定患者情绪;对缓解期患者主要在于增强 其应对能力。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主要 在疾病早期以保障患者安全、消除情绪障碍为主, 后期则以帮助其建立有效应对机制为主。对适应 障碍患者的护理主要在于帮助患者提高对应激的 应对能力。
(二)安全护理
1、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2、密切观察患者的 各种表现,注意有无自杀自 伤、暴力行为的征兆出现 3、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4、对有自杀危险的患者,需加强沟通,掌握其 病情、心理活动的变化,并利用各种机会争 取动摇或取消患者的自杀意念 5、当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导致行为 紊乱、冲动时,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以 保证患者安全 6、对意识障碍患者加强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