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六章与第七章

合集下载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

第四,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境。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电子书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当生产领域中的生产与资本集中不断增强,垄断逐渐形成时,在金融领域里,银行业的集中也在同步进行。因为银行之间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相互竞争,也处于一种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生存环境中。而往往是大银行,才有较强实力抗拒和防范风险,有能力吞吐大量的货币资金。无论是大企业家还是一般的储蓄者对大银行的信任也远远超过小银行,这就使得大银行能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从而有可能大量向外放贷。当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同生产领域中一样,也会走向垄断。因为,当银行业的垄断未形成时,各银行之间只能通过在借贷优惠等方面的相互竞争来求生存求发展。而一旦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只剩了若干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活动的时候,与其继续进一步恶性竞争,不如通过协议达成垄断,这样不但能保持银行的高利润,而且可以形成对货币市场、工业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
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垄断现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日益成为一种常态而非偶然现象,无论在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变化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变迁方面,垄断的出现并成为常态,都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自由竞争时期所没有的新现象、新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100多年来,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厂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六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六章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容概要】第六章论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第二节分析说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揭示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这四个阶级依次包括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

其次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五个方面的新变化。

这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分别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经济调节和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制度等。

应了解和掌握每一方面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再次要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随着生产力、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必然要求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原因和实质。

难点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区分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二是正确认识垄断利润及其来源,三是正确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命题预测】本章内容近几年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用来出分析题。

要特别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例如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等内容。

【考点精解】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六-七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六-七章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
⑤把未来社会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 实行协作化、计划化整体社会生产。 ⑥对未来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分配原则 提出精辟见解。 ⑦提出国家消亡思想。社会权利将由 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 产过程的领导。 ⑧未来社会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原则。 ⑨消灭三大差别,妇女解放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 产物。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 理论来源(直接):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 说。
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
(二)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 再使用乌托邦的梦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 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共 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发展为‚直接共 产主义的理论‛。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
1、代表人物和著作: 摩莱里:《自然法典》1755 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756 , 《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1776 巴贝夫: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位 共产主义革命家和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平民宣言》、《在高等法院的终审辩护 词》和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 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 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 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第六章。第七章的课件

马原第六章。第七章的课件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 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 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由于会名太长,有 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简 称为“国际”或“工人国际”,历史上即称为“ 第一国际”。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 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 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特点:揭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给被剥削、 被压迫者带来的灾难和罪恶;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 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例如:托马斯•莫尔 《乌托 邦》、康帕内拉 《太阳城》 ;提出了社会主义(或 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 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 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苏维埃俄国的的建立,标志着社会 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第五次讨论:我眼中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与东欧 越南 老挝 朝鲜 古巴 中国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
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 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 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 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 状,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 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使社会主义成为 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 欧文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六章名词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结构/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国体/政体/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思想体系/非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决定论/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主体选择/思想体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指/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指/简答1(有论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坚持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即决定论和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表现/3生产关系内容及各内容间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关系中起决定作用)/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6国家的起源、特征/7国家的本质、职能/8国家的职能/ 9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关系原理/1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1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12意识形态思想和非意识形态思想区别/1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1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6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1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8为什么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19运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0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六章名词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学说。

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或者单指生产力结构,或者单指生产关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可以根据研究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实际需要,从不同角度划分社会结构。

马原习题第六章、七章

马原习题第六章、七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向选择1、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3、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4、列宁得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在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8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9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10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1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2.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3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14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在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B.商品经济逐渐消亡,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D.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逐渐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A.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C.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地域环境不同4.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5.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要()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B.从本国国情出发C.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D.以发达国家为样板6.苏联模式基本特征()A.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B.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C.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D.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7.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0.的国家制度采取()A.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广泛民主权利的国体B.民主共和国形式的政体C.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广泛民主权利的政体、D.民主共和国形式的国体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单向选择1.“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 消灭利益差别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6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指()A.《共产主义原理》B.《共产党宣言》C.《歌达纲领批判》D.《国家与革命》7.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8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A.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B.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C.以科学类比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9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社会关系极大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高度和谐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社会关系高度发展,人们精神境界极大和谐D.社会关系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项选择1.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是()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2.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指的是什么()A.无论哪个社会,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B.无论那个社会,只要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立即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绝不会拖延;C.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D.任何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就会推翻旧的生产关系,绝不会等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与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一、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08年10月)A.布尔什维克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2.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08年10月)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B.实行计划经济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产品经济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08年10月)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所有制基础不同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4.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08年10月)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平均分配5.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08年10月)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自行消亡6.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 (09年1月)A.列宁B.恩格斯C.马克思D.斯大林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 (09年1月)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实现共产主义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8.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09年1月)A.波兰人民共和国B.巴黎公社C.苏维埃俄国D.中华人民共和国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09年1月)A.人民当家作主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和压迫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0.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09年4月)A.无产阶级B.科学技术C.巨大的社会财富D.社会化的生产力1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09年4月)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12.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09年4月)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09年4月)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4.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09年4月)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15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09年7月)A柏拉图B圣西门C康德D李嘉图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 )(09年7月) 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政治腐败蔓延D杰出人物的产生1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09年7月)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变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8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 )(09年7月)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D促使国家自行19.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 ) (09年10月)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20.马克思所说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 ) (09年10月)A.社会主义革命时期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2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09年10月)A.普选制B.一人一票制C.民主集中制D.党委负责制22.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是( ) (09年10月)A.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生活富裕C.实行按需分配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10年1月)A.阶级性质B.组织原则C.根本宗旨D.政治纲领24.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10年1月)A.二战后B.一战后C.新中国成立后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25.劳动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10年1月)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26.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10年4月)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27.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10年4月)A.按资分配B.按劳分配C.按需分配D.平均分配28.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10年7月)A.共产主义者同盟B.德国社会民主共党C.中国共产党D.俄国社会民主共党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10年7月)A.集体领导制B.个人负责制C.民主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3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B)(10年7月)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平均分配D.按生产要素分配31.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 ) (10年10月)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32.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 (10年10月)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3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 (10年10月)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加强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34.当前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 (10年10月)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彻底消灭“三大差别”C.彻底消灭剥削D.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5.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的物质条件是( )(11年1月)A.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B.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D.高新科技成果的创造36.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 ) (11年1月)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科学预言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C.巴黎公社的原则D.生产力决定论3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11年1月)A.集体领导制B.个人负责制C.群众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38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 (11年1月)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39.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 ) (11年4月)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40.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 (11年4月)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B.工人运动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 (11年4月)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按劳分配C.按需分配D.市场经济体制4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 ) (11年7月)A.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C.工农联盟D.无产阶级专政机关43.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 ) (11年7月)A.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B.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44.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 (11年7月)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资分配45.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 ) (11年7月)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B.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46.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的前阶”的是()(11年10月)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47.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11年10月)A.工人阶级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C.马克思主义政党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48.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11年10月)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49.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首先要经过()(12年1月)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5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12年1月)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51.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12年1月)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觌的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5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 (12年4月)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5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12年4月)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5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12年4月)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C.政治体制不同D.意识形态不同5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12年4月)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56.《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 ) (12年7月)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斯大林C卢森堡、拉法格D毛泽东、朱德57.列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理论贡献是( ) (12年7月)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5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12年7月)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B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巩固无产阶级政权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9.当前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 (12年7月)A实现共产主义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实现博爱平等D实现平均分配6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12年10月)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61.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12年10月)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共产党宣言》D.《哥达纲领批判》62.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12年10月)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63.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著作是()(13年1月)A.《反杜林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64.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13年1月) A.马克思 B.恩格斯C.列宁 D.毛泽东6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13年1月)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压迫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6.劳动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13年1月)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67.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13年4月)A.列宁 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68.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起始于()(13年4月)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D.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以后6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13年4月)A.集体领导制 B.首长负责制C.集体问责制D.民主集中制7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13年4月)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C.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71.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201307)A.毛泽东 B.刘少奇C.周恩来 D.邓小平7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201307)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7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201307)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C.政治体制不同D.意识形态不同7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201307)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75.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立足于(201310)A.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B.巴黎公社原则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D.生产力决定论76.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201310)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201310)A.贫富差距的拉大B.革命领袖的出现C.政治腐败的蔓延D.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78.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201310)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79.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201404)A.黑格尔B.圣西门C.费尔巴哈D.李嘉图8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201404)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81.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201404)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82.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201404)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83、(201410)84、(201410)85、(201410)86、(201410)87、(201504)88、(201504)89、(201504)90、(201504)91、(201504)92、(201510)93、(201510)94、(201510)95、(201510)96、(201604)97、(201604)98、(201604)99、(201604)100、(201610)101、(201604)102、(201610)103、(201610)104、(201610)105、(201704)106、(201704)107、(201704)108、(201704)109、(201704)110、(201710)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法国的圣西门 B.法国的傅立叶C.英国的欧文 D.德国的黑格尔111.(201710)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无产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资产阶级的行为决定的112.(20171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A.消除两极分化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C.实现共产主义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201710)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网络社会114. (201804)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A.法国的圣谣门 B.法国的傅立叶C.英国的欧文 D.英国的莫尔115.(201804)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C.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16.(201804)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A.农民运动的发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阶级矛盾的激化 D.杰出人物的出现117.(201804)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8.各尽所能,按才能分配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地位分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