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自考_0445_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4.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6.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的管理。
2、学在官府:是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有教无类:针对奴隶制教育的等级制度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富贫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5、察举制度:是汉代采用最多的最经常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举制度6、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学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7、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德才表现家世,据此将士人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8、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又称为新儒学9、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
10、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
11坐监:教官在监内教书,学生在监内读书12、监生历事: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举措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15、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1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提学历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
设有六课,总务普通实业会计图书等17、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18、五育并举: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是民国初年的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19、三位一体:指所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20、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1、宫廷教育:是指在王室中对世俗贵族子弟施行的教育22、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23、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24、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他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媒体搞资产阶级的地位。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外教育管理史三、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上32.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
这是北洋军阀政治统治时期,北京大学改革管理制度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
上93.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上84.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这时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
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下25.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2分)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它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1分)要素教育论为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分)下3。
6.“学校主权”:“学校主权”是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的一种监督权。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而代表国家的主要是州政府。
州政府包括州议会和州文化与教育部,拥有对学校的监督权,被称为“学校主权”。
州政府主要制定学校立法和财政计划,州文化与教育部负责计划学校的发展和颁布相应的规定。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编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1夏,商学校的名称;西周学校系统;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学在官府的含义2理解: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教育管理功能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2理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管理特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2理解: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3应用: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汉代地方官学职能及其管理的特点汉代私学的类型及管理的特点2理解: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意义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3应用:汉代太学和管理经验三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识记:察举制度的含义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策问与对策的含义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2理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1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的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2理解: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识记:九品中正制度的含义实施九品中正制度的条件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价值2理解: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师说问世的背景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报考的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2理解:科举制主生的原因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2应用:唐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一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宋代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两宋时期官学管理的改革1识记:苏湖教法与分斋教学法的含义太学三舍法和积分制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2理解: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胡瑗“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3应用:宋代的官学管理的经验三两宋时期书院的管理1识记:书院产生的时间书院的特质宋代着名书院的名称2理解:书院产生的原因3应用:书院和管理特点和经验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一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理解: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二辽金元时期官学与书院的管理1识记:辽金元官学的特点辽金元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2理解:辽金元书院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3应用:辽金元官学管理的制度或经验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一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2理解: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明清时期教育行政机构或官员的名称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倡导实学的着名书院明清私学的特点明清蒙学的类型蒙学教材发展的表现2理解:明清加强官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书院性质发生蜕变的原因倡导实学书院的管理特点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一晚清的文教政策1识记:晚清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2理解: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二近代学制的建立1识记:学制的含义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和主要学堂的名称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科举制度刻除的时间2理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及其管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在管理上的特点私立学堂的创建对近代教育发展的意义近代学制建立的背景和条件晚清教育宗旨的内容癸卯学制的半殖民地产封建性质科举制度废除的主要原因三晚清的教育行政1识记:晚清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和主要职能2理解: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四近代学制颁布后的学堂管理1识记: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的规定2理解:有关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第九章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一民国初年的教育行政体制1识记:教育部成立的时间2理解:教育部建制的时间二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学制改革1识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的内容2理解: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壬子—癸丑学制较癸卯学制的进步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宗旨的规定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关于中小学教员职称的规定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2理解:小学教师检定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较晚清教育管理的进步性第十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1识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完善的标志2理解: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的意义二教育宗旨的演变和学制的进一步改革2识记:六三三学制对学校系统的规定2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宗旨的演变过程教育界人士和教育社团在学制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应用:正确评价六三三学制三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发展1识记:教授治校的内容大学管理体制进步的表现新学制对师范大学任务的规定2理解:普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推行学生自治的意义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所起的作用和师范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重建1识记: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大学院制的内容重建的教育部较前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2理解:实行大学院制的背景和契机大学院制失败的原因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和对新学制的修订1识记: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内容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2理解:国民政府修订新学制的意义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普通学校领导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普通学校校长的任用制度2理解: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资格的要求保证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的制度和措施推选导师制的目的实行中学和师范学校毕业生毕业会考制度的背景和动机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职业和师范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3应用:正确评价国统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措施合理吸收及其管理经验第十二章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名称苏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及内部机构,职能苏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和措施、2理解: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和具体政策3应用:苏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抗战时期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各边区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学校管理的制度的措施3应用: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基本经验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管理1识记:解放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较抗战时期变化发展的表现2理解:解放区教育总方针和各解放区的具体政策解放区学校的管理制度3应用:解放区的基本经验下编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古代的教育管理一文明古国的学校及管理1识记:最早学校的产生的年代、最早的学校类型2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3应用:学校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哲学王,自由教育,雄辩术原理2理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区别;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教育立法,自由教育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基础亚里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本质上的异同3应用:教育行政及其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三中世纪教育管理1识记:教会学校的类型世俗教育的类型学生大学、先生大学2理解:基督教教育的产生,特点及影响城市学校的兴起特征,管理及意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意义第二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人文主义教育“快乐之家”2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影响二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教育民族化2理解:宗教改革运动在教育管理民族化,近代化中的贡献三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大教学论教学三原则2理解: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教学管理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是近化教育管理思想的奠基者3应用:分析小教学和大教学分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试析夸美纽斯“学校即智慧的工场”的历史内涵及意义第三章近化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兰卡斯特—贝尔导生制;1983年工厂法2理解: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二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法;基佐教育法费里法令2理解:法国近代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三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洪堡德教育改革2理解: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民族复兴运动的关系四美国公立学校运动1识记:公立学校运动2理解: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性质;及意义五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1786年制订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1864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2理解: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特征师范教育与国民教育运动发展的关系六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明治维新的主要教育政策,1872年学制令2理解:日本国民教育运动发展较快的原因七国民教育思想1识记:要素教育论;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普通教育学;教学的教育性;四段教学法;2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在普及和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第四章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一近代中等教育及其管理1识记:公学国立学校实科中学高级国民教育寻常中学2理解:1868年英国提出的三类中学体现了教育的双轨制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国立中学被称为“拿破仑式的中学”文实之争的意义德国近代文科中学的变迁洪堡德时期的改革3应用:中等教育发展的条件与时机二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1识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伦敦大学1806rh 帝国大学令柏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事件莫斯科大学东京大学2理解: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学位及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3应用:试析两个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特征第五章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一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1识记:阿波茨霍姆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劳动学校夏山学校新教育运动新教育原则2理解:欧洲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儿童自由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新式学校是如何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新教育运动对各国现代教育体制建立的推动作用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综合中学中等教育七项基本原则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昆西学校有机学校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表现主义游戏学校心理分析学校埃里奥特与哈佛大学的选修制葛雷学校林肯学校2理解: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普通教育职业化对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三杜威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即生长纯粹性原则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芝加哥实验学校2理解:杜威发学校浪费杜威的教育观和学校现教育管理发展中的地位第六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美,法,德一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趋向1识记: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2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工业革命是现代教育本质特征的根本决定者3应用:试析义务教育制度的变化二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巴尔福法巴特勒法案1988年教育改革法3A为基础的学制独立学校2理解:英国:“中央与地方结合“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内涵及其形成确立和发展三法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六条改革原则郎之万—华伦法案高尔法案“方向指导原则”2理解:法国“中央集权”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四德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汉堡协定“文化部长会议”“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大学校长会议”“学校主权”“教师会议”2理解:国家精神与德国联邦制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形成帮助代替挑选的意义3应用:试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合理性第七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美、日、俄一美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学区贺拉斯;曼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今日美国中学克林顿提出的教育的七大首要任务2理解:美国现代“地方分权”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历史社会团体尤其是工商企业界在教育管理中的特征作用二日本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日本三次教育改革文部省临时教育审议会双重学校现象2理解:日本中央与地方合作的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历史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教育及教育管理发生的本质变化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模仿中走向成熟重视个性化原则三俄罗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1804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第一个高等学校规程新的组织—经济机制2理解:俄罗斯是如何摘掉教育落后的帽子的俄罗斯目前正处于一场重要教育变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管理史》练习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答案:C2、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汉代的太常寺B.北齐的国子寺C.隋代的国子监D.唐代的国子监答案:B3、科学管理理论促成美国教育管理朝着成绩测量和()的方向发展A.心理测量B.行政C.量化D.提高效率答案:D4、到19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B.单轨制C.私立学校D.贵族学校答案:A5、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B.单轨制C.私立学校D.贵族学校答案:A6、到20世纪初,英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中央与地方结合D.放任自流答案:C7、英国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44年颁布的()。
A.费舍法案B.工厂法C.巴尔福教育法D.巴特勒法案答案:D8、美国建国以来,教育以升学与就业并重,逐渐形成了以()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B.单轨制C.私立学校D.贵族学校答案:B9、法国于1833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又名(),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A.费舍法案B.基佐教育法C.巴尔福教育法D.巴特勒法案答案:B10、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A.壬寅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戍学制答案:A11、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1902年B.1904年C.1905年D.1906年答案:C12、卢梭以小说体裁反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社会契约论B.忏悔录C.新爱洛绮丝D.爱弥儿答案:D13、在计划经济和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前苏联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中央与地方结合D.放任自流答案:A1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理想国B.大教学论C.忏悔录D.普通教育学答案:B15、柏拉图是()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古印度答案:A16、1786年,俄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
A.国民学校章程B.国民教育法C.巴尔福教育法D.巴特勒法案答案:A17、开放系统学说认为,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变量和内部变量两个因素。
A.学生B.教师C.家庭D.环境答案:D18、1843年,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于考察德国教育回来后,发起了(),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A.国民学校运动B.国民教育法C.公立学校运动D.巴特勒法案答案:C19、1870年,英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令是()。
A.初等教育法B.中等教育法C.高等教育法D.职业教育法答案:A20、宋代掌管一路州、县学政的机构是()。
A.提举学事司B.提学使司C.社学D.提学官答案:A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D.汉答案:D22、为形成一个促成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孔子主张()。
A.道之以德B.以法为教C.顺自然D.重科举答案:A23、斯巴达教育是()教育制度的代表之一。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古印度答案:A24、宋代掌管一路州、县学政的机构是()A.提举学事司B.提学使司C.社学D.提学官答案:A25、骑士教育属于()的教育A.教会B.教皇C.军队D.世俗封建主答案:D26、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是()。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答案:D27、民主人际关系学说促成()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繁荣A.科学管理B.科层管理C.量化管理D.行为科学答案:D28、“齐之以礼”的管理核心是将读书与()相结合。
A.科举B.做官C.察举D.修身答案:D29、自拿破仑执政以来,法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中央与地方结合D.放任自流答案:A30、到20世纪初,英国教育仍然在实施着()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B.单轨制C.私立学校D.贵族学校答案:A31、法国于1881年和1882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
A.费舍法案B.费里法令C.巴尔福教育法D.巴特勒法案答案:B32、开放系统学说认为,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变量和内部变量两个因素。
A.学生B.教师C.家庭D.环境答案:D33、洛克的《教育漫话》以加强()为探讨目标。
A.儿童教育B.家庭教育C.学校教育D.绅士教育答案:D34、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对教育事业的垄断。
A.教会B.军队C.世俗封建主D.王权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学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有()。
A.废除了奖励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制度,取消贵胄学堂B.在教育权利上缩小了两性差别C.取消了读经课,课程设置中提高了生产知识教育和美育的地位D.创办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E.学制缩短了三年。
答案:A,B,C,E2、“学在官府”对教育所产生的管理效应为()。
A.文化教育为官方所垄断B.不办学校C.官师合一D.政治与教化形成封闭系统E.鼓励私学答案:A,C,D3、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积极意义体现在()。
A.试图解决统治阶级教育原则与人的个性发展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B.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的本质C.表达了一种要求教育按自身规律来发展的朦胧意向D.它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构建E.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发展的规律答案:A,B,C,D,E13、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教育管理主张主要有()。
A.国家所推行的教育方针应贯彻“个性发展”的原则B.国家所推行的教育方针应贯彻“国家至上”的原则C.公民教育应以国家主义为根本精神D.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发展为根本精神E.教育管理体制应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答案:B,C,E14、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课程改革应注意()。
A.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B.课程改革要面向职业C.课程改革要注意开设鼓动平民精神的课程D.课程改革要以平民生活的实用为最终标准E.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推行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原则答案:A,B,C,D,E15、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内容是()。
A.注重道德教育B.坚持中体西用C.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D.以尊孔读经为本E.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答案:A,C,E16、“独尊儒术”对封建教育管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为政之首”B.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C.强化了封建教育的消极因素D.阻碍了封建教育的发展E.较充分发挥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答案:A,B,E17、教育视导制度又可分为()A.定期视导B.分区视导C.分类视导D.特殊视导E.视察答案:A,D18、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内容是()。
A.注重道德教育B.坚持中体西用C.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D.以尊孔读经为本E.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答案:A,C,E35、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其特点主要在()A.主要由地方官府考察推荐B.主要由个人自愿报名C.以考试成绩为依据D.以地方官吏的评价为依据E.以送礼行贿为依据答案:B,E36、清末新设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
A.学部B.教育部C.教育厅D.提学使司E.劝学所答案:A,D,E37、“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是()。
A.不要管理,不要作为B.不要说教C.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D.要顺乎自然规律去从事教育管理E.努力达到无为的境界答案:C,D,E38、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营造“道之以德”文化氛围的要素有()。
A.社会政策导向B.学校的宗旨C.法律手段D.自然规律E.教师的影响答案:A,B,E三、名次解释:1、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一种将伦理规范手段作用于教育全过程,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能获得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
它在管理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认识和伦理道德的评价等软性管理方式,来促使受教育者认同中国宗法社会的风尚习俗和各种道德规范。
2、学在官府答案: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
当时的文化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的文化官吏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所垄断。
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也无专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其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
这一特征表明当时的政治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3、4、5、6、7、8、9、10、11、赫尔巴特答案: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等。
12、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
这一教育管理思潮以国家主义相标榜,视教育为促进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根本方法。
13、14、《爱弥儿》答案:《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
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洛克答案:洛克(1632——1704)是英国17世纪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
教育理论代表作有《教育漫话》等。
31、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反对外力干涉,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管理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