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摘要:全国大备战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临近之即,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防和外交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全国大备战;毛泽东;历史缘起中图分类号:d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23-0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性大备战,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以国际形势和周边安全环境为客观基础,依据对时代特征及战争威胁的判断做出的正确决策。
一、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趋恶化,反动势力联合反华,我国东、西、南、北方向都受到军事威胁,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实施战略封锁和包围的进程,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菲等国及台湾地区的美军,每年都要在太平洋上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
美国在越南还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战火引至中越边境,威胁着我国的南部边疆;东南方向的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大力怂恿和支持下,加紧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袭扰和破坏,并制定了“光复大陆”具体计划,叫嚣“反攻大陆”;西南方向的印度,1962年10月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印度当局不甘心失败,依然与我军处于对峙状态;在北方,中苏友好关系破裂后,苏联同蒙古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在中蒙边境大量增兵,威胁我国北部边疆。
1969年前后,苏联又先后派出20多个军事代表团,到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活动,企图组织针对中国的所谓东南亚国家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中国长期拥有的背靠沙发(苏联)面向东的战略优势由此消失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有了新的判断:新中国同时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腹背受敌,周边安全环境急剧恶化,战争一触即发。
苏联边防军人扎伊采夫:珍宝岛首次冲突亲历

苏联边防军人扎伊采夫:珍宝岛首次冲突亲历正如观察报告所记载的那样,(1969年3月2日)上午10点40分,大约有30人的一队中国人,从对岸的岗哨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越过边界后,向达曼斯基岛走去。
值勤人员警惕注视着中国人的一举一动,并立即通知了哨所值班员。
边防哨所里响起了战斗警报,装甲车和汽车做好了出发准备。
哨所所长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通知了友邻部队,即通报了布别宁和绍罗霍夫的哨所,并上报了边防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
在获得上级“驱逐中国人”的指示后,斯特列利尼科夫做出决定:乘装甲车前往江心岛,向越境的中国人发出警告,并要求其返回自己的领土。
如果中国人拒绝他的合法要求,他就把他们轰出苏联领土。
为此,他命令一队边防军士兵跟他上岛,并派出了两辆汽车。
把自己乘坐的装甲车在岛前停稳,斯特列利尼科夫操起自动步枪,命令部下子弹上膛,然后一起迎着中国士兵走去。
他们步伐是那么悠闲镇定,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曾这样多次将不速之客赶回国界那边,所以他们心想,看来这次应该不会发展到引发武装冲突,中国人吵闹一阵就会走的。
突然,按照命令,中国人像从前发起挑衅时一样,开始做出各种猥亵动作,并对苏联边防军人进行人身侮辱。
但斯特列利尼科夫并没有被这种情况搅乱头脑,因为他清楚,以前他们就是这样的。
他没有一丝恐惧地走向中国人的行列,想把他们赶出苏联领土。
在他的身旁,一如既往跟着历经考验的战士——列兵杰尼先科。
而在他的另一侧,跟着上尉尼古拉·布伊涅维奇。
只有列兵尼古拉·彼得罗夫稍微脱离了基本队形。
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摄影爱好者,他经不住好奇心地诱惑,拍摄了全副武装的中国人并不自然的愤怒表情,并想把这些照片作为无可争议的犯境图片材料。
他拍了第一张照片,接着又拍摄了第二张。
为了拍得更清晰,他向前靠近了一些,把照相机对准中国人,然后按下了按钮。
照相机的快门一闪,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张摄影作品。
至于斯特列利尼科夫与中国人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知道。
回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军事斗争实例

回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军事斗争实例勒马2015年6月8日于北京编者按语:据新华社最近报道:“缅军在中缅边界附近的军事活动中,多次有缅方炮弹落入中方一侧,炸死炸伤中国边民多人。
”尽管有中国军队在附近进行实弹演习,缅军还占领了中方一侧的两个山包,中方也未做任何反应。
另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21日报道称,美国一架侦察机20日突然飞越中国正在开展建设活动的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8次警告。
这使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我军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劣势装备粉碎美军及反动派的挑衅,取得的辉煌胜利。
特作此文以记之。
例一:60年代,随着美国侵略越南北方的战火日益扩大。
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美海军舰只频繁地在中国南海游弋,美机不断侵犯中国领空,甚至袭击中方商船和渔船。
1965年初,毛泽东主席发出:“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的指示,同时亲自点将命令海军航空兵第4师开进海南岛,抗击入侵挑衅的美机。
当时,美空军经常使用无人驾驶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活动。
这种AQM—34A“烽火”式飞机(现中国军事博物馆存有其残骸)机体很小,全靠无线电摇控或程序控制,最大时速为0.96马赫,高度18600米至20000米。
而随航4师远征海南岛的中国歼—6飞机实用升限只有17500—17900米,高度差成为指战员们遇到的首要难题。
1965年2月20日,航4师参谋长辛英元奉命带领10团大队长张炳贤、副大队长舒积成、中队长王相一等空地勤人员,配备歼—6型机2架,组成机动作战小分队,首批开进海南岛海口机场,专门对付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面对高度难关,大家认为,歼—6飞机虽然在理论上飞行高度不够,但还有潜力可挖,可以向极限高度跃升。
所谓极限高度,是指某型飞机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飞机上升率为每秒0.5米的高度叫作实用升限。
达到实用高度后,如果不采取降低高度的措施,飞机还能继续跃升一定高度,这就是极限高度。
1969年苏联79个师大军压境 苏联有能力进攻中国吗

[键入文字]1969 年苏联79 个师大军压境苏联有能力进攻中国吗1969 年春天,中苏围绕着乌苏里江上的一座小岛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较量。
此次冲突是中苏关系由冷淡转向全面对抗的导火索,在此之后,中苏双方上演了长达20 之久的边境对峙。
在双方较量的初期,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但是由于苏联的疆域辽阔,接壤的国家太多,苏联根本无力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一、苏联军队118 万屯兵中国北方边境,一直虎视眈眈在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之前,虽然中苏两国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中苏友好的关系也早已破裂。
但是还远远够不上军队相互攻击的局面,边境摩擦时有发生,双方都能够克制礼让。
此时,苏联在中苏边境上一共驻扎了12 个师,总兵力不超过20 万。
对于蒙古地区更加注意,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苏联在蒙古境内只驻扎了2000 多人。
中国此时在中苏边境上的驻军比苏联略多,但也只有14 个师。
不过在中苏发生了珍宝岛之战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仅仅在蒙古地区苏联的驻军就猛增到了12 个师,蒙古大草原非常适合机械化集群推进,苏联想干什么不言而喻。
除了蒙古地区之外,在中苏边境的东段和西段,苏联的驻军也大幅度增加到了43 个师。
在加上蒙古地区的12 个师。
苏联陆军在中国北部边境上的总兵力达到了55 个师,接近70 万人。
除了陆军,苏联的空军和防空军也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一共部署了24 个师,其中仅仅是航空师就有10 个之多,此外还有3500 具防空导弹发射架。
苏联的战略火箭军也有所行动,苏联在国土中部陆续建设了35 座导弹基地。
其中洲际导弹基地10 个,中远程导弹基地25 个。
虽然这些导弹的目标也由日本和韩国,但是大多数的目标都对准了中国。
中国的主要大城市中沈阳、北京、上海、武汉等都在苏联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唯一能够躲避导弹打击的大城市只有广州。
二、苏联仅仅依靠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全面进攻中国珍宝岛之战发生时,正好处于十年动乱时期。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起因及影响

浅析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起因及影响摘要: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或曰结果。
它发生在推行扩张主义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不断挑起中苏边界事端、中国内政与外交皆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是中方进行的一次边界自卫反击战。
这次边界自卫反击战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苏边界冲突;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29-0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两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中国由结盟走向分裂。
两国关系恶化的典型表现或曰结果之一便是边界冲突。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史上发生的一起影响深远的事件。
一、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经过(一)珍宝岛事件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
该岛原为乌苏里江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受江水冲刷而于1915年形成,枯水期仍与中国江岸相连。
根据国际法,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就是边界线,珍宝岛无可争议属于中国领土。
在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时,苏方也承认该岛属于中国。
20世纪60年代末,苏方不顾先前达成的协议,声称“达曼斯基岛”是苏联的领土,在珍宝岛地区频繁挑衅。
“到1968年末1969年初,苏边防军频繁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登上珍宝岛,拦截、殴打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2月7日还发生了苏军用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方向点射的严重挑衅事件。
”[1]556对于苏方不断挑起的边界事端,中方由忍让走向了反击,决定在珍宝岛以武力反击苏联。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在珍宝岛上爆发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均有伤亡,中方缴获了苏军的1辆t62型坦克。
中苏边界争端达到了顶峰。
(二)珍宝岛事件余波——新疆铁列克提事件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选择了中方交通不便、防守薄弱的苏中西段边界新疆方向实施军事报复行动。
回忆我军旅生涯中的两次遇险

回忆我军旅生涯中的两次遇险作者:张万生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9期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我国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张,苏联在中蒙、中苏边界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
同年12月,我所在的第69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当时,我在军政治部任秘书,奉命随周依冰副军长赴内蒙古集宁市某部驻地建立前线指挥所。
在此后执行战备任务期间有两次遇险,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第一次遇险,误坠6米深炮兵观察天井。
1969年12月28日,我随周依冰副军长到某师613团二营驻防的山上察看地形,随员只有我、警卫员和司机3人。
那时正值寒冬,天气很冷,当天还刮着大风。
事先已通知了二营,让营长在山上等候。
我们乘吉普车上山后,不知何原因,却不见一个人影,周副军长让我和警卫员分头去找。
山上不远处有一坑道口,警卫员小胡主动提出,坑道口距离较近,让我去坑道口,他到山下去找。
我爬到山上坑道口跟前,见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喊了一声没人回应。
我只好摸索着往里走,刚走几步,听到下面有人喊“别下来!”话音未落,我已一脚踏空掉了下去。
我头“嗡”的一声,下意识地双腿并拢做跳跃动作。
因不知下面有多深,我想这下完了。
只听到“咚”的一声响,我就落地了,当时就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听到旁边有人在大声喊,我动了动身子,胳膊、腿也还能动,见―个穿皮大衣的战士问我“怎么样?”我说头有些晕,腿有些疼。
我试着站起来,他扶了我一把,还真站起来了。
看到战士身边点着一堆火,我问这是什么地方?他说,这是炮兵观察天井,平时上面有井盖盖着,每天打开一次通通风。
刚才,他刚把井盖打开后,下来烤火,听到上面有动静,赶紧喊了一声,刚挺起半拉身子,我就擦着他的后背掉下来。
听了这名战士的解释,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赶紧向他说明来意,叫他带我去找营长。
出了观察天井,这名战士边走边说,这个坑道顶头的炮兵观察天井,直上直下深6米,在此之前,已有3人从这儿掉下来,两人腿骨折,一人胳膊骨折。
因井帮上有梯子,掉下来很容易被梯子碰伤,造成骨折。
中俄珍宝岛冲突始末披露 专家驳斥核战危机传言

据后来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证实,1969年苏联已拥有核弹4万枚(这是苏联历史上拥有核弹最多的时候),其中可运载核弹头的洲际导弹超过1000枚。
而中国刚刚于1964年10月试验原子弹成功,1966年10月才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原子弹头装入近程导弹)的试验,1967年6月以轰炸机空投氢弹成功,但1969年时还不具备远程导弹攻击能力,核弹的数量更远远不能同苏联相比。
对这段书的内容是否可靠,笔者在2002年曾询问原苏联远东研究所所长、现任俄中友协主席基塔连科,他称看到过苏共对华关系的众多档案,也问过那时的苏共政治局委员,根本不存在此事。“这个叛徒的‘回忆’完全是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需求编造的。”
还有文章称: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正式告知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苏联想要对中国施以“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华盛顿当局反对苏联的计划,并威胁要打击苏联的城市和军事设施,这才最终阻止了苏联的核冒险。
从1960年起,中苏双方开始分别攻击对方是“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苏联采取了撤退专家、中断援助项目(主要是军事项目)的措施,使理论争吵演变为国家关系恶化。苏联虽一度采取和缓措施,但却因阿尔巴尼亚问题、新疆伊塔事件、北方四岛等问题,中苏双方对立加深。在有争议的地区,双方边防人员相遇时也常发生争吵、殴斗。
毛泽东在3月15日的冲突后便要求,到此为止,不要打了。苏方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就使边境冲突得到了控制。
不过,中苏两国战备的火药味在此后愈来愈浓,还出现了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传言。
珍宝岛之战,苏联被中国击退后,百万大军压境,为何最后不敢动武?

珍宝岛之战,苏联被中国击退后,百万⼤军压境,为何最后不敢动武?⽂/当年⼀⽊1969年3⽉2⽇,苏联军队⼊侵我国珍宝岛(位于⿊龙江中苏交界处,在乌苏⾥江主航道中⼼线靠近中国⼀侧),挑衅袭击我国边防军巡逻⼈员,并率先开枪打死打伤我军6⼈,我国边防军忍⽆可忍,被迫⾃卫反击,将⼊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由此,中苏边境的战事迅速升级。
3⽉15⽇,没占到便宜的苏军不⽢⼼,再次集结部队,向镇守珍宝岛的我军边防部队发动了3次猛烈进攻,还以炮⽕延伸打击我国境内纵深⽬标。
我军将⼠浴⾎奋战9⼩时,顶住了苏军的6次炮⽕轰击,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3⽉17⽇,连续失败两次的苏军,直接出动坦克进攻。
我军在兵⼒和武器装备均占劣势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战⽃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决⼼,⽤⽣命捍卫了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再次成功将苏军击退。
虽说中苏此前已经存在着很深的分歧和⽭盾,但⾄少曾经还有“同志加兄弟”的情分在。
然⽽,珍宝岛之战,则让中苏双⽅彻底撕破脸⽪,直接兵戎相见。
很快,苏联⼤军压境,“钢铁洪流”滚滚⽽来。
按照当时的说法,苏联“陈兵百万于边境”。
并且,苏联甚⾄威胁我国,要对我国使⽤“外科⼿术式核打击”。
随着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据说苏联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即将兵分四路对我国进⾏军事打击。
在强⼤的苏联⾯前,我国就好⽐⼀个⼩学⽣,这场仗⼀旦打起来,结局如何,谁也说不准,⾄少不容乐观。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国⼈⾝上。
好在经过谈判,这场仗最后没有打起来。
中苏之间的那场冲突,已经过去50多年了,如今想起来,真是惊险万分!⼀旦擦枪⾛⽕,对于两国⼈民,乃⾄整个世界,都将是⼀场巨⼤的灾难。
那么,当时中苏之间,为什么会从“同志加战友”,变得反⽬成仇呢?当时,苏联的军事打击规划已备好,为何最后⼀刻没有动⼿?本⽂多⽅搜集权威史料,⼒求⽤客观、公正的态度,尽可能详实地记录苏联陈兵百万于国境线的前因后果,让我们对于那段惊⼼动魄的历史,有⼀个客观、理性地认识。
01、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究竟是什么?从感情上讲,我国对于苏联⽼⼤哥,⼀直是很敬重的,可以说,把苏联当亲⼈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风声紧,雨意浓。
自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
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1969年3月,苏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1969年6月和8月,新疆又发生中苏武装冲突。
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
中央内部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以林彪为首的、以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为主要成员的军委办事组认为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以陈毅牵头,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的国际形势研究小组,则认为苏联不敢挑起反华大战。
风声紧雨意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
从60年代初起,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我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我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
同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反攻大陆”。
1969年以后,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
60年代后,这种重视的程度日益提高。
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
他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
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4月12日,针对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的趋势,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指示》指出,鉴于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因此,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加强备战。
《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地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汇报提纲》要求把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指出把“三线”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是关系“三五”计划全局和国家安危的大问题,也是解决长远和当前备战任务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采取坚定的态度,就会犯方针性的错误。
据此,《汇报提纲》认为,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的核心。
在1965年9月至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各省、各部及军内各部门着重汇报、交流了全面加强战备、加速三线建设的情况和计划。
会议同意“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为:“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自此,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
1966年,毛泽东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做了具体解释。
他指出,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的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国家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战备在“天下大乱”后走向复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虽然党中央和毛泽东依然保持着对外敌入侵的高度警惕,主观上仍想继续加强战备工作,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面夺权、全面内战、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军队和地方的战备工作均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已经陷于瘫痪和停顿。
1968年9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1968年9月7日发表的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的社论中指出:这“是夺取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整个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
”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意味着“文化大革命”已由“天下大乱”的阶段进入了“天下大治”的阶段,在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自身的性质,虽然“天下大治”的理想不可能实现。
但与“全面夺权”、“全面内战”时期相比,在全面斗、批、改阶段,国内形势还是较为平稳、安定了一些。
遭到严重干扰、破坏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所恢复,有所发展,部队和地方的战备工作也有可能比较正常地运行。
与此同时,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显着的变化。
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内反战呼声日盛,美国困难越来越大。
而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却迅速地扩展了其军事力量,并以此为凭借在全世界到处伸手。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力量的竞争朝着有利于苏联方面发展。
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两国之间不断发生边境磨擦。
此外,加之意识形态方面的尖锐对立,中国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来自与自己接壤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的苏联的威胁日益增加,它正在成为中国最现实、最危险的敌人。
有鉴于此,自60年代中期起,中国战略防御的重点逐渐由南向北转移,放在“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
随着中苏边境冲突事件迅速增加,特别是1968年7月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大规模突然袭击,中国领导人对苏联大规模入侵的紧迫性、严重性的估计急剧上升,迫切希望搞好各项战备工作,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这是中共九大前后战备工作高潮的外部原因。
1968年9月,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以后,战备工作立即被当作一项紧迫的重要工作提上革委会的议事日程。
1968年9月7日,北京市举行群众大会,庆祝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
周恩来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政治动员,军事动员,如果国外的敌人敢于来侵犯我们,我们就按照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坚决地、彻底地、干净地、全部地消灭他们。
”同年9月30日,林彪在庆祝国庆19周年大会讲话中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战备,保卫国防,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随时准备消灭一切于敢于来犯的敌人!”在同年10月31日通过的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有关的提法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对于豺狼成性的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叛徒集团,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如果敌人胆敢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1969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元旦社论《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指出“越是在胜利的大好形势下,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百倍提高革命警惕。
我们要不断加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做好拥军爱民的工作,进一步巩固国防,随时准备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敢于侵犯我国的敌人!随时准备解放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不难看出,以上言论虽然提到了外敌入侵的可能和备战问题,但基本上属于一般号召,没有给人多少紧迫的感觉。
实力代表一切自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
1968年1月,大批苏联边防军人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用装甲车压死、撞死、撞伤中国渔民多人。
1969年2月,苏联远东边防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地区,造成严重流血事件。
1969年6月和8月,新疆裕民县塔斯提地区和新疆铁列克提地区又发生了中苏武装冲突,战争气氛更加浓厚。
1969年下半年后,苏联的反华战争舆论明显增加,苏联还私下向美国等国家试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突然袭击的可能性。
中国更直接、更严重地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全国性的战备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
1969年3月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打倒新沙皇》。
社论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社论指出“苏修叛徒集团不断武装侵犯我国领土,制造边境事件,这个事实又一次使全世界人民看清,这一小撮叛徒是彻头彻尾的社会帝国主义者,是地地道道的新沙皇。
他们对一些东欧国家的人民任意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压迫,甚至出动几十万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把东欧的大片土地作为他们的势力范围,企图建立沙皇式的殖民帝国。
同时,他们也把这一套搬到亚洲来……而且妄图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领土……他们的胃口比沙皇还大。
”社论最后说:“我们警告苏修叛徒集团:中国的领土主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如果你们继续进行军事挑衅,就一定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管你们来多少人,不管你们联合什么人一起来,我们都要把你们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1969年3月5日,社论发表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准备打仗。
”同月15日,在中央碰头会上,毛泽东又具体地说到了对付苏联可能发动的战争的问题。
1969年4月中共九大通过的政治报告中,以较大的篇幅说到了国际形势和中苏边界问题。
报告指出:“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放松自己的革命警惕性,决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
我们要作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
”在1969年4月28日举行的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说到了要准备打仗的问题。
他说,备战主要是要有精神上的准备。
精神上的准备,就是要有打仗的精神。
不但是我们中央委员会,要使全体人民中间的大多数有这个精神准备。
分歧当时,在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内,在战备与作战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认识比较一致。
例如: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毛泽东语);在战略方针上,60年代中期以后,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表现为“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打人民战争,打歼灭战”,防御重点在“三北”地区;在战备问题上,一致同意要以充分、广泛的战备工作应付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外敌入侵,等等。
在战争的危险性、紧迫性问题上,当时中央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是以林彪为首的,以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为主要成员的军委办事组的意见。
他们过高估计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认为苏联发动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极大,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另一种是以陈毅牵头,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的国际形势研究小组的意见。
珍宝岛事件后,四位元帅开了两次会,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