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初一作文:爱与恨的绝唱——《呼啸山庄》赏析

丹城⼆中101班吴漾 我曾经被⼀位⼥作家感动过,她的经典作品不多,似乎只有⼀部《呼啸⼭庄》,但就是这本书让我感到⽆⽐的震慑。
她就是英国作家——艾⽶莉·勃朗特,被公认为英国⽂学的“天才”。
这位天才⼀⽣当中最杰出的创作莫过于《呼啸⼭庄》了,这本有着永久魅⼒的奇书,⼀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作品,现已列⼊世界⽂学名著的⾏列中。
⼩说讲述了吉⼘赛弃⼉希斯克列夫被⼭庄⽼主⼈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进⾏报复的故事。
《呼啸⼭庄》通过⼀个爱情悲剧,向⼈们展⽰了⼀副畸形社会中扭曲了的⼈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怕事件。
同时也从侧⾯写出了艾⽶莉当时⾝处的状况,写出了她的不满,她对世界的看法,对那个时代的反抗与对⾃由的追求,以及她对现状的失望和痛楚。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者)曾这样评价过她的妹妹艾⽶莉:“⽐男⼈要刚强,⽐⼩孩要单纯。
”追求完美的艾⽶莉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整个⼈类,包括她⾃⼰在内,都感到⽆⽐的悲凉。
于是她就写出了⼀代巨作,借此来表达内⼼的不满与悲哀。
艾⽶莉是英国第⼀个尝试运⽤倒叙⼿法的作家,⽽《呼啸⼭庄》则是第⼀部⽤倒叙写成的⼩说,作品中的顺序只有开头的三篇与结尾的四篇。
本书⼀开场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这场爱情仇恨的纠结。
除此之外,作者对⼈物的安排也设置的极为巧妙,许多⼈物都在其中担负讲述这个故事的责任,他们从各⾃的⾓度,让读者与⼩说内的局外⼈洛克伍德⼀样,全⾯的了解了这场爱情纠葛。
由于《呼啸⼭庄》的独特性,⼀百五⼗多年来,对它的褒贬从来都未统⼀过,正如这么⼀句话“《呼啸⼭庄》是⼀部奇书,也是⼆⼗世纪⽂学批评界的⼀部受宠书”。
从这评论中,可以看出⽂学批评理论流派的演变。
对它和它的作者的评论中看出,这简直就是⼀部⼆⼗世纪⽂学批评史的缩影。
纵使外界议论再⼤,《呼啸⼭庄》依然放射着它独有的光彩,这颗灿烂的明星永远不会陨落。
与世俗偏见共“舞”——《呼啸山庄》赏析

与世俗偏见共“舞”——《呼啸山庄》赏析从一个具有诸多人性美德的少年到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疯狂复仇者,《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性格的演变过程在表明了19世纪英国社会等级观念与偏见对人性的伤害的同时,也表明了人有保持人性尊严的可贵之处。
1847年,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呼啸山庄》这一惊世骇俗的奇书,这部奇书被誉为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其中对人性演变的深刻探索,对社会有着永久的价值魅力。
《呼啸山庄》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是两个风格不同的庄园,坐落在英国北部的荒原上,远离时代的潮流,过着传统的庄园生活,男女家长都恪守传统道德,父亲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维系着家庭的生活,主宰一切,男主外女主内,孩子们在荒原上度过童年,长大后或许就近结为夫妻,但这种平静与惯性随着一个外来者——希斯克厉夫的到来而打破了。
一、人性本善希斯克厉夫是一个“异类”,他既是英国殖民主义的产物,又是英国新兴工业城市的弃儿,他的黑头发、黄皮肤、无人能听懂的语言,都说明他是一个东方人,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起源于东印度,生性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居无定所,喜欢唱歌、跳舞、弹琴,希斯克厉夫作为这个种族的一员,毫无疑问也遗传了这样的一些特性。
希斯克厉夫作为孤儿被“呼啸山庄”的主人老欧肖先生从英国北部的一个小镇——利物浦带回到了家中,不久后凯瑟琳就与他感情很好了,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有如此美丽的小女孩跟自己亲密无间,希斯克厉夫感到很满足、很温暖,尽管凯瑟琳是个既刁钻又野蛮的小女孩儿,有时把他当作她的“仆人”呼来唤去,希斯克厉夫也总是做得象个男子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笑出声来——这么一对活宝,我们怎么瞧得起他们!你们何时抓住过我跟凯瑟琳争抢她想要的东西?或者看到我们哭喊着、流泪,爬在地上打滚,而在两人中间却隔着一整间房——把这些视为我们的乐趣?哪怕让我多活一千年,我也不愿意同埃德加·林顿在画眉田庄的情景,哪怕是只交换一下。
呼啸山庄赏析内容

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
内容提要
1801年,洛克伍德先生来到山庄拜访希斯克利夫先生,要租下他的画眉田庄,希斯克利夫先生对他很粗暴,还有一群恶狗向他发起进攻。但他还是又一次造访希斯克利夫先生,他遇到了行为粗俗,不修边幅的英俊少年哈里顿·欧肖,和貌美的希斯克利夫先生之子的遗孀。由于天黑又下雪希斯克利夫先生不得不留他住了下来,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树枝打在窗齿打碎玻璃,想折断外头的树枝,可手指却触到一双冰凉的小手,一个幽灵似的啜泣声乞求他放她进来。她说她叫凯瑟琳·恩肖,已经在这游荡了20年了,她想闯进来,吓得洛克伍德失声大叫。希斯克利夫先生闻声赶来,让洛克伍德出去,他自己扑倒在床上,哭着叫起来:“凯茜(即凯瑟琳),来吧!啊,来呀,再来一次!啊,我心中最亲爱的!凯茜,最后一次!”可窗外毫无声息,一阵冷风吹灭了蜡烛。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希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希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黑暗与灵魂的交汇

呼啸山庄黑暗与灵魂的交汇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清晰简洁的语言,以黑暗与灵魂的交汇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命运的不可抗拒的纠葛。
小说的开篇,我们看到了一个神秘而布满阴影的庄园,呼啸着温特沃斯,象征着黑暗的力量即将席卷而来。
这座庄园是一个孤立的世界,如同主人翁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一样黑暗。
希斯克利夫曾经受到无尽的痛苦折磨,这让他愤恨世界,误导了他的灵魂。
他将自己与家人和社会隔绝,变得冷酷而残忍。
他的黑暗与庄园的黑暗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氛围。
然而,在这黑暗的庄园中,诞生了一个美好而充满活力的灵魂——凯瑟琳。
她是个热情奔放、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庄园中过着快乐的童年。
然而,她的父亲传世人去世,她被迫和希斯克利夫一起生活。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纽带,他们之间有着深深的感情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凯瑟琳结识了外面的世界,她与富家子弟爱德加相爱,并最终嫁给了他。
然而,凯瑟琳的选择并没有带来她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她的灵魂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远离了她真实的本我。
她受到了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压力,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并为此感到痛苦不堪。
黑暗与灵魂在她身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让她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
在小说的结尾,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相继离世。
他们的离世标志着黑暗和灵魂的彻底交织与分离。
希斯克利夫离世时,庄园被烧毁,象征着他内心黑暗的燃烧。
而凯瑟琳在临终前,她承认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她追求的是爱和幸福,而不是社会地位和金钱。
她的灵魂终于解脱,与黑暗彻底分离。
呼啸山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人类内心中既有黑暗,也有渴望光明的灵魂。
在这个孤立而黑暗的庄园中,人们为了生存和权力而斗争,但也有人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幸福。
这座庄园象征着人类内心的黑暗世界,带来了矛盾和痛苦。
而灵魂则是人类本真的一面,它能够与黑暗抗争,寻求真爱和真正的幸福。
呼啸山庄简介及赏析

呼啸山庄简介及赏析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写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想要了解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呼啸山庄简介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呼啸山庄简介英格兰北部,有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主人欧肖(Earnshaw)收养了一个弃儿,取名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让他与自己的儿女辛德雷(Hindley)和凯瑟琳(Catherine)一起生活。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并萌发了爱情,但辛德雷十分憎恶他。
老欧肖死后,辛德雷不仅禁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还对他百般虐待和侮辱,这加剧了希斯克利夫对辛德雷的怨恨,也加深了他对凯瑟琳的爱。
一天,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秘密外出,认识了邻近的画眉田庄(Thrushcross Grange)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顿(Edgar Linton)。
这个温文尔雅的富家子弟倾慕凯瑟琳的美貌,向她求婚,天真幼稚的凯瑟琳同意嫁给林顿。
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出嫁的消息,痛不欲生,愤然出走。
数年之后,衣锦还乡的希斯克利夫要向辛德雷和林顿进行报复。
辛德雷是个生活放荡的纨绔子弟,酗酒、赌博,肆意挥霍家产,终至穷困潦倒。
连剩下的家产都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沦为他的奴仆。
希斯克利夫经常拜访画眉田庄,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Isabella Linton)对他倾心不已,最后随他私奔。
但希斯克利夫把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以发泄自己强烈的怨愤。
凯瑟琳嫁给林顿以后,虽然凯、林思想分歧巨大,但由于林顿的迁就,二人生活幸福。
希斯克利夫的衣锦荣归,唤醒了她曾经对野性的爱的追求。
激动中她病倒了,并很快就死去了,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婴——凯蒂(Cathy)。
伊莎贝拉趁乱逃了出来,来到伦敦郊外,不久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林顿·希斯克利夫(Linton Heathcliff)。
辛德雷在凯瑟琳死后不到半年便酗酒而死,而他的儿子哈里顿(Hareton)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在孩子身上进一步实施报复。
呼啸山庄的复仇情节解析

呼啸山庄的复仇情节解析《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强烈的情感、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惊心动魄的复仇情节而闻名于世。
其中,复仇情节贯穿始终,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剥夺了尊严和爱的弃儿。
他在呼啸山庄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主人恩肖先生的去世后,他的生活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辛德雷的残暴和凯瑟琳的背叛,使他的心灵被仇恨所吞噬,最终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手段极其残忍和冷酷。
他首先通过赌博的方式夺取了辛德雷的呼啸山庄,将其变成了一个破败的地方,让辛德雷陷入了绝望和堕落。
对于曾经深爱的凯瑟琳,尽管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深沉的爱,但她的背叛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凯瑟琳的早逝让他的仇恨进一步加剧,他将复仇的矛头指向了凯瑟琳的丈夫埃德加以及他们的后代。
希斯克利夫对埃德加·林顿采取了间接的报复手段。
他利用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对自己的迷恋,将她诱骗到手,然后对她进行了无情的折磨。
这不仅伤害了伊莎贝拉的身心,也给埃德加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同时,他还试图夺取埃德加的画眉田庄,破坏他的家庭和生活。
对于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同样没有放过。
他强迫小凯瑟琳与自己病弱的儿子小林顿结婚,从而控制了画眉田庄的继承权。
小林顿死后,小凯瑟琳陷入了困境,希斯克利夫几乎将她逼至绝境。
然而,复仇并没有给希斯克利夫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自己也逐渐被仇恨所扭曲,失去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他变得孤独、冷漠,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动机来看,除了个人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偏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这种社会的不公使得他的复仇具有了一定的反抗意味,但他所选择的方式却是极端和错误的。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情节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仇恨可以让人变得疯狂和失去理智,但在仇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呼啸山庄》的悲剧色彩解读

《呼啸山庄》的悲剧色彩解读《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丽所创作的一本爱情小说,是以主人公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为主线的叙事型小说,被认为是艾米丽的代表作。
《呼啸山庄》也被称之为英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小说,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整体情节设置也较为惊心动魄,在阅读过程中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
但是,《呼啸山庄》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同时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极为鲜明。
本文重点对《呼啸山庄》的悲剧色彩进行研究。
一、《呼啸山庄》悲剧色彩的来源解读任何文学都是以作者的亲身经验与情感为依据所进行的创作,因而对《呼啸山庄》的悲剧色彩进行解读,并对其作者艾米丽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艾米丽的悲剧情感是塑造《呼啸山庄》悲剧色彩的重要源泉。
艾米丽的父亲是爱尔兰人,在爱尔兰解放之初,作为农民的他在经济方面极为拮据,直到35岁时才遇到艾米丽的母亲并与她结婚。
艾米丽的父母在结婚之后为了生计决定举家搬往英国,最终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落脚。
但他们在搬到英国之后未能有效改变自身的生活境遇,同时先后又有六个孩子出生,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来越重,艾米丽的母亲与姐姐都因为贫困交加而先后去世。
作为家中第五个孩子的艾米丽自小就需要参加劳动生产与做家务,同时她也未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只能在业余时间自学。
尽管如此,艾米丽依然坚持不懈地与命运展开顽强地斗争,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先后尝试通过诗歌、小说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艾米丽的祖父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年轻时候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在艾米丽小的时候他经常为她讲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米丽的祖父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也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加之艾米丽自小就受到贫困生活的磨难,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悲剧式的思维模式,在进行《呼啸山庄》的创作时艾米丽甚至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情感,从而为小说注入了更鲜活的悲剧色彩。
爱的救赎与毁灭评呼啸山庄

爱的救赎与毁灭评呼啸山庄《爱的救赎与毁灭——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爱与恨的交织、救赎与毁灭的碰撞。
故事发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荒原之上,那里有一座阴森的呼啸山庄。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恩肖先生收养的吉普赛弃儿,他在山庄中备受欺凌,唯有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给予了他温暖和关爱。
他们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凯瑟琳出于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渴望,最终背叛了自己的真心,嫁给了画眉田庄的埃德加·林顿。
这一背叛成为了希斯克利夫心中永远的痛,也点燃了他复仇的火焰。
希斯克利夫的爱是炽热而疯狂的。
他对凯瑟琳的爱超越了一切,甚至超越了生死。
在凯瑟琳嫁给埃德加后,他离开了呼啸山庄,经历了种种磨难。
当他再次归来时,心中只剩下了复仇的念头。
他用尽各种手段,夺取了埃德加的财产,还折磨着埃德加和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以及他们的侄子哈里顿。
他的复仇看似成功了,但他自己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孤独之中。
凯瑟琳的爱则是矛盾而复杂的。
她一方面深爱着希斯克利夫,认为他是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世俗的诱惑,选择了嫁给埃德加。
她的内心在爱情和现实之间挣扎,最终在痛苦和悔恨中死去。
她的死成为了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导火索,也让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这部作品中,爱既是救赎的力量,也是毁灭的根源。
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原本是纯洁而美好的,它有可能成为希斯克利夫内心的救赎之光,让他摆脱童年的阴影,走向幸福的生活。
然而,凯瑟琳的背叛却让这份爱扭曲变形,变成了一种毁灭性的力量,驱使着希斯克利夫走向复仇的深渊。
同样,对于凯瑟琳来说,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原本可以让她勇敢地面对世俗的压力,坚守自己的真心。
但她的软弱和贪婪让她失去了这份爱,也让自己的生命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她的死,既是对自己错误选择的惩罚,也是对希斯克利夫疯狂复仇的一种无声的抗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与恨的纠缠
——《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同时这也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和那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
这就是我一直无法忘记的阅读《呼啸山庄》后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
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遵循的爱情原则。
像简·奥斯丁,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读太久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
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在这部作品你看到的是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看到的是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看到的是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看到的是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就像是电影《呼啸山庄》中的一个镜头: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整个画面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同时也是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而小说中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无疑是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这种爱与恨的高潮在故事的结局得到了最高的升华,克厉夫最终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
是的,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同游,而他们的爱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像故事结尾处的描写:“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在死后竟然可以在获得安宁,竟然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的是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
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廝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像一把钝了的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艾米莉却从人性角度为他展现出了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
正如故事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
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艾米莉正是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
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而故事的最终还有一个精彩之处,同时也是体现爱的地方,那就是哈里顿的表现。
他并没有因为希克厉对待他与他的家而对他有恨有怨,更不可得的一点是他不愿意听到对希克厉的批评与坏话,包括从小凯瑟琳嘴里说出来的话,他都不愿意听,他对希克厉充满了爱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或许哈里顿真的没了家,如果不是他,哈里顿或许会挨父亲辛德雷更多的打骂,更是因为他的到来才阻止了父亲对自己的种种恶行,在他的眼里与心里只有他对他是最好的,所以他不愿听到别人说希克厉的任何的坏话。
故事在结尾安排这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同时我让我联想到了在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
人心是肉长的,可是同样有的人因为爱与恨而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而有的人却是因为爱与恨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其实爱与恨只是一念之隔,至于你怎么看待爱与恨都在于自己是如何理解的,不要因为爱而忘记了别人,也不要因为恨而输掉了自己的人生。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
而我只希望克厉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