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名著《巨人传》作者、内容概要介绍和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巨人传》作者、内容概要介绍和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巨人传》作者、内容概要介绍和赏析《巨人传》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法]拉伯雷类型:小说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532年—1564年。

作者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94—1553)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

他早年受僧侣教育,后到法国各地游学,曾在里昂行医。

1532年他在一本民间故事书的启发下,写出了《巨人传》的第2部,并用假名于当年正式出版。

作品刚一问世就被抢购一空,但是不久即被宗教势力宣判为“淫书”而遭禁。

两年后发表的小说第1部也几乎遭致了同样的命运。

1546年,拉伯雷经过多方努力得到国王特许发表了小说的第3部,并因卷首有给王后的献诗而有恃无恐地署上了真名。

但国王的庇佑也未能使作品逃脱被查禁的命运。

小说第4部初版于1549年,后经补充于1552年再版。

第5部则是在作者去世后的1564年出版的。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成钰亭翻译的《巨人传》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乌托邦国国王格朗古杰是一个爱喝酒的乐天派,他的妻子怀孕11个月后从左耳朵里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出来。

这个孩子一出世就高声喊叫:“喝呀!喝呀!”他的名字卡冈都亚(意为大喉咙)便由此而来。

他的形体也极为庞大,光一件长衫就要用掉上万尺布。

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和其他孩子一样快活地成长着。

卡冈都亚要念书了,父亲请了两位经院大师来教育他。

他刻苦用功,能把书倒背如流,但人却变得越来越傻。

父亲赶紧遣散了大师,决定把卡冈都亚送到巴黎去就学。

在巴黎,卡冈都亚开始用新的方法学习文学和各种实用知识,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日子过得很快,收获葡萄的季节到了。

列尔内国卖烧饼的人和卡冈都亚国家的人发生争执,邻国国王毕可罗寿趁机入侵,大肆劫掠。

形势危急,格朗古杰派人星夜去请卡冈都亚。

卡冈都亚看过父亲的信后,立即离开巴黎,没多久便回到了父亲的城堡。

卡冈都亚统率大军,在曾经英勇抗击敌军的约翰修士的帮助下向敌人发起进攻。

卡冈都亚的坐骑撒了一泡尿就淹死了大批敌人,而敌人的炮弹打在他的太阳穴上只不过就像葡萄粒一样。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的分析班级:学号:姓名: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比较先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而且两部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在当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作用。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一个为了打击骑士文学的文学形象,作者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描写,生动的说明了骑士文学给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主义者,他以失败告终,哈姆雷特的失败向人们揭示了人文主义时代的悲剧。

Abstract: Hamlet a nd Don Quixote were the advanced literar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fter read the two nov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 reflected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And they all expressed the ideas of humanism. These two images also brought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t that time .Don Quixote is one of which Cervantes’s molds in order to attack the knight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Don Quixote, vivid explain ed that knight literature brought a serious of bad influence to the human beings, thus gives the knight literature by the fatal attack. Hamlet is a lonely humanism, he is end in failure .His failure has indicated the tragedy which in the Humanism Era.关键词:人文主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堂吉诃德、现实意义、悲剧Key words:humanism; Hamlet; characters; art features; Don Quixot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ragedy前言: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

外国文学欣赏马克吐温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欣赏马克吐温作品赏析

哈克的意义
哈克是一个现代流浪儿典型。哈克在密 西西比河上流浪,他是一个现代流浪儿, 和传统流浪汉不同的是,他的旅行冒险 不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追求 自由,表现出文明的倾向。他不愿做虚 伪的“文明人”,宁愿下地狱。他帮助 黑奴隶吉姆逃跑,反对种族歧视。
哈克是一个逃离的人。他的整个旅行是 不断的“逃离”,从家中逃离,从文明 社会逃离,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前 逃离。
“全部现在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 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 所有的书里最好的一本。所有的美国作品都从 它而来,在它之前什么也没有,自它以来也没 有像它那样的作品出现。”
——海明威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插图
1、人物情节
哈克贝利·费恩 汤姆 吉姆
道格拉斯寡妇 华森小姐 ”国王“与”公爵 “ 莎莉姨妈
哈克的意义
哈克具有世界意义。T•S•艾略特说: “哈克是那些永恒的小说象征性人物形 象中的一个,把他拿来与尤利西斯、浮 士德、堂吉诃德、唐璜、哈姆莱特以及 许许多多经典的人物形象相提并论,也 绝不是不合适的。”
3、人物塑造
吉姆的形象:吉姆是一个忠厚能干而且敢于反 抗不幸命运的黑人。
他的不幸命运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 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 叔叔那样,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 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要算是力 所能及的反抗了。
吉姆的形象
吉姆还是一个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富有“人性”的人。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实行蓄奴制的南方社会特别是 上层社会是不把奴隶当“人”看的,只是当作可以驱 使的毫无情感的活的工具。小说真则有意识的表现了 吉姆对妻子女儿的深深思念。
他更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 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 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 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其中涵盖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人性探索,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境界。

本文将就几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解读小说中的细节和情节,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人类群星闪耀时》《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法国作家塞弗林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种种不公以及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的生动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阿兰,是一个渴望知识和自由的年轻人,他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考上大学,但面对封闭的体制和权力的阻碍,他感到无力和困惑。

他的努力和追求代表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渴求改变现状的心声。

通过对阿兰的塑造,塞弗林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纠结,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一百年来这个家族的兴衰和命运。

马尔克斯通过奇幻、写实、荒诞的手法,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世代循环的悲剧。

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和众多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画卷,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命运中的孤独和无奈。

马尔克斯以精湛的笔触塑造了许多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投身到故事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大都市中的迷茫和无助。

霍尔顿对社会的虚伪和偏见感到失望,并向往纯真和正直的生活。

他试图保护那些他认为在混乱世界中还保有纯洁的孩子们,以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腐败现象的忧虑。

塞林格通过鲜明的写实风格和霍尔顿的独特性格,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深思和触动的内心世界。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引言外国文学是指除了中国文学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

由于各国文化和语言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进行赏析,介绍几个不同国家的文学名著,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一、法国文学1. 《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作品,被称为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朱利安的经历,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地位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斯坦达尔以深刻的剖析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2.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描绘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爱情的追忆。

普鲁斯特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意义等深刻的主题。

二、英国文学1.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是一部受人喜爱的爱情小说。

小说以早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富家子弟达西之间的纠葛和最终的爱情故事。

奥斯汀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偏见和爱情追求的复杂性。

2. 《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小说系列,成为全球畅销的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孤儿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经历。

罗琳以奇幻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友情、勇气和成长的主题。

三、俄罗斯文学1.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详细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善恶。

托尔斯泰以纷繁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探讨了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和和平的重要性。

2. 《罪与罚》《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与良知之间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示了罪恶与赎罪的主题。

外国文学欣赏马克吐温作品赏析技术介绍

外国文学欣赏马克吐温作品赏析技术介绍

05 结语
马克吐温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1 2
批判现实主义
马克吐温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弊端, 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让读者反思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问题。
人文关怀
马克吐温的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揭示 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展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3
语言艺术
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有力,他的作品 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语言艺术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THANKS
讽刺官僚主义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尤为尖锐,他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官僚主义的荒谬 和腐败。
批判种族歧视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也涉及到了种族歧视的问题,他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对种族歧视进行了批 判。
人物塑造与叙事技巧
生动的人物形象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 画和塑造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 点。
揭示社会不公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不公的揭示和批判,他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 法,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批判社会不公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他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批 判了社会中存在的虚伪、腐败、不公等问题,呼吁人们追求公正和平等。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语言风格创新
塑造了经典角色
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和幽默感,打破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传 统,为美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角 色,如汤姆索亚、哈克贝利芬等,这 些角色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形象。
社会批判意识
他的作品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不公和虚 伪,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 批判,推动了美国文学的社会意识发 展。

外国文学欣赏_雨果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欣赏_雨果作品赏析

上演图片
巴黎圣母院(1831)
雨果浪漫小说代表作。 小说故事以15世纪路易十一 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 反封建的主题。
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 遭到教会和王权的迫害,巴 黎人民举行起义,攻打巴黎 圣母院,国王派遣军队镇压。
第三个时期
• 3、30-40年代:思想困惑、精神探索时 期。 • 1834年中篇小说《克洛德· 格》探讨了工 人贫困和由此造成的犯罪问题。 • 三十年代,《秋叶集》、《暮歌集》、 《心声集》、《光影集》。
《最后的话》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 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 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如果只剩下十个人, 我就是那第十名, 如果只剩下一个,
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人。
第五个时期
• 5、70-80年代:走向新的人道主义。 •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回到巴 黎,受到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 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巴黎公社失 败后,他奔走呼吁,保护社员。 •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雨果仍然创作不辍。 完成《凶年集》、《九三年》、《历代传 说》等。 • “在绝对的正确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 正确的人道主义”。
2-4卷
• 爱斯梅拉尔达在广场上!所有的人都蜂涌到广场。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地毯上跳舞。诗人甘果 瓦被迷住了。唯有一张严肃而阴沉的中年人的面 孔,嘴里发出几声诅咒,他是副主教克洛德。女 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 走,喝斥她快走。爱斯梅拉达为副主教和女修士 的诅咒感到惊骇。 傍晚时分,爱斯梅拉达带着小 山羊离开了广场。甘果瓦一直跟到一条小巷,克 洛德和卡西莫多蹿了出来,欲强行抢走。少女大 呼救命,甘果瓦不敢动弹。王家卫队侍卫长弗比 斯救下了少女,克洛德趁卫队与卡西莫多争打时 溜走了,卡西莫多被擒。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外国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的光芒。

它们通过文字和故事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人们心灵的引导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几部著名的外国文学名著,从中品味其中的魅力与价值。

一、《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爱情小说之一。

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曲折爱情,展现了社会阶级、婚姻与爱情等主题。

奥斯汀以深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人性中的傲慢和偏见。

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爱情故事,还可以从中领悟到珍视真爱、超越偏见的道理。

二、《堂吉诃德》——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被誉为西班牙文学的杰作,是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揭露人性的善良和善变为主题,通过讲述堂吉诃德对抗信念和现实的奋斗,展现了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理想的勇气。

塞万提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捧腹大笑,又感慨万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喜剧,更是对人生哲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三、《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幅宏大而复杂的画卷,描绘了不同阶层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爱情的多变、内心的挣扎与和平的渴望。

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众多丰满的角色形象,并融入了对历史、战争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

四、《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3月7日---《荷马史诗》:西方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第一部涉及军事题材的作品,西方的源泉之一。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得修记》,它们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是欧洲最早的文学作品,相传为盲人诗人荷马所作《荷马史诗》是以规模宏大的特洛亚战争为背景。

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之交。

《荷马史诗》用神话和英雄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传说,特洛亚战争是由一个“不合的金苹果”引起的。

它的形式是神话与历史的交流《伊利昂记》直接描述了这场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写战争结束前50天内发生的故事,以郝克托尔的葬礼声结束。

《伊利亚特》的战争概念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有关军事题材的巨著。

参战的双方无明显的倾向性。

1、战争是部落的经常事业,其目的是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土地、金属、女人等),参战的双方都有一种责任感。

女性是战争的导火索---妇女是父权社会,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性奴隶,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战争的本质2、战争是很光荣的事情,古希腊人尚武---崇尚武力及勇敢,战争是最能获取荣誉的场所,一个人只要勇敢无畏就受到尊敬。

史诗一方面肯定互相掠夺的正当性,一方面表现出对勇武精神的尊崇。

英雄人物分析1、《伊利亚特》----人物分析阿喀琉斯:修美高大、是神与人之子、骁勇善战、能言善辩、慷慨大方、重个人荣誉、重友情,顾大节。

阿喀琉斯的脚踵—人类自身的深刻反省。

人类不管多么完美,总有根本的缺陷,最后都战胜不了命运。

阿喀琉斯的愤怒:作战勇猛、责任意识强,重个人荣誉,儿女柔情。

2、《奥德赛》—情节结构:十年返乡之旅,奥德修在外漂泊,其妻不断受求婚者骚扰,线索一是其子外出寻父,线索二是奥德修海上历险。

《奥德赛》-----人物分析奥德修:机智和刚毅,沉重镇定,忠于自己的部落,私心很重,念念不忘个人财富和私有财产,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理想英雄人格—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智者受难:人类最可贵的是意志与信念。

艺术价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是英雄史诗。

1结构巧妙,布局完整: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情节的枢纽,突出了战场具体场景。

2创造了完美的史诗形式—英雄史诗,以严肃的时间为题材,英雄人物为中心,风格崇高,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

英雄:强壮体格、勇敢、智慧、武功高强、有个性。

但是英雄人物并非完人。

3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以浪漫主义为主。

4美学风格:《伊利亚特》格调雄壮、战场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节奏紧促,具有阳刚之美。

《奥德赛》格调平静,场景瑰丽,变化多端,节奏轻慢。

具有阴柔之美。

5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正面侧面,粗线条勾勒,细节描写)6语言上大量运用比喻。

大量富有哲理性的民间谚语。

荷马史诗的社会价值----最具文献价值:广泛的反映了河马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

1、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习俗、现状等2、真实的记载了古希腊人同异族,同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的英雄业绩。

体现:直面困难与挫折,反抗命运。

英雄崇拜—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取向。

****3月15日—《神曲》—神的喜剧****1、《神曲》明写灵魂,实喻意大利从分裂走向复兴。

《神曲》的创作:两件事情对但丁影响深远。

1)对一位名叫贝亚德丽丝的女子的爱,这种爱并不是一种世俗的爱,而是一种精神的爱,就像基督徒对圣母的虔诚的爱。

2)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积极参与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被放逐以后的生活但丁这样形容:登别人的楼梯多呢艰难,吃别人的面包多么……《神曲》的内容:中世纪中惯用的梦幻作品的形态。

地域:阴暗、凄惨、恐怖地域走廊----阴森的地域河---骑墙派2、人本主义思想:对教权的批判,提出两个太阳说,主张政教分离,肯定世俗的爱情,保罗与弗朗西斯卡的爱情竟让但丁晕倒。

特别肯定人类积极进取,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精神。

3、谴责城邦纷争,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

4、但丁思想的矛盾:1)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2)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5、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性----看似一场梦,实则隐喻意大利现实6、地域的结构:第一层:候判所、第二层:真正的地域的开始第三层:贪食者第四层:吝啬及浪费者第五层:忿怒者第六层、下层地域第七层、施行暴力者第八层、欺诈者第九层:罪恶极大的鬼魂。

3月22日《贝亚德丽斯的魅力》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和神学----艺术风格框架体系来构思1、梦幻寓意性:借梦幻寓意现实。

地域:黑暗、苦难、本能等炼狱:理性2、结构具有艺术美语言:用民族语言创作,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语言有哲理性。

3月26日 * ***歌德---《浮士德》****---抒情诗、叙事诗、诗句的结合。

1、结构:①线索:浮士德思想发展②全剧由魔鬼(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浮士德的两次赌赛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构成的悲剧。

③打赌是戏剧的核心㈠、第一次打赌:天帝与魔鬼就“人的本质是什么”展开争论。

天帝对人充满信息,而魔鬼则相反。

由此双方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谁赢了,其灵魂就归谁所有。

人的本质----全剧的基本主题魔鬼:诱惑者恶、否定精神的化身。

魔鬼来到人间,浮士德开始人生经历a:知识悲剧阶段哎!我到而今已把哲学、医学和法律,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不见得比以前聪明进步。

别妄想有什么真知见解,别妄想有什么可以救人,我既无财产和金钱,又无世俗盛世,连狗都不如。

----对所学知识失望,因枉度生命而妄想自杀。

复活节的钟声唤醒了其生命意识。

㈡、第二次打赌。

与魔鬼签约: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欲望,浮士德如果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其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厌恶书斋生活,渴望行动,体验生活,参与生活。

喝下了魔汤,返老还童,从精神到肉体复活。

b、爱情悲剧阶段。

格蕾琴-----爱情的极致是失去自我,爱情与事业的冲突。

c、政治悲剧阶段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城,解决国内的财政危机,昏庸的皇帝、腐败的朝廷,不可作为。

-----通过为宫廷服务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

d、古典美追求的悲剧“人造人”、海伦、欧福良。

浮士德抱住一团衣裳和面纱,化为云彩,托起浮士德返回故乡。

-----古典美虚幻空泛抽象飘渺,不显示。

e、事业悲剧填海造陆,建立人间乐园,领悟到“人人每天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挖掘坟墓,喊出……倒地死去。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都能救”④、浮士德的悲剧本质上是:追求者的有限能力、生命与终极真理不可穷尽,无限的矛盾的悲剧。

人应该自强不息,不懈追求,永不满足。

一旦满足就等于死亡。

这是人类精神发展规律。

需要时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本性及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低级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级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析”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层次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浮士德作为一个学者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也不满足,要走出书斋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情欲只能满足一时快乐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浮士德因填海造陆,改造自然。

自我高需美↑要社会活动┃强情┃度知识低3、关于天帝与魔鬼的赌赛天帝至善的象征,魔鬼至恶的象征,他们赌赛实际上是善与恶在人灵魂方面的赌赛。

天帝一开始就不干预地界的事情,不干预魔鬼队浮士德的引诱。

所以,浮士德的人生旅途不是由神操纵的。

恶的因素是影响和导致浮士德人生结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客观的恶{主观的恶善与恶-------地界、心灵既要追求理想,又要享受生活,满足欲望、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矛盾。

浮士德每向前跨一步,都面临这种矛盾感官享受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浮士德难题怎样在享乐生活中又不违背自己的精神与追求?努力探索,发展强的一面,克服自己弱的一面,在错误中走向至善。

4、浮士德与恶魔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但引诱的结果反而激励浮士德向上,因此魔鬼是“作恶造善之一体”。

天帝说:“人的精神易于驰靡,动辄贪爱绝对的宁静,我因此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的努力为能”辩证法:恶不仅是破坏,还是推动人前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恶,浮士德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人类精神规律善与恶,肯定与否定矛盾统一。

《浮士德》充满辩证法,是一部哲理性巨作。

★5、浮士德的精神行动精神:泰初有道改为泰出有为。

永不满足的精神,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知错必改,向上向善,坚忍不拔。

浮士德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追求理想是人类发展的前景。

★6、艺术特色辩证对立的人物塑造方法片断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独立成篇又有前因后果的联系,恢弘气势,精神整体。

现实与神话、人与鬼、人与神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

4月10日拜伦(英国)“拜伦式英雄”1)生平简介:一生自卑、孤独、忧郁、离经叛道,其性格给他带来无数的诽谤和攻击骄傲、狂妄、敏感、忧郁、才情2)主要作品:《东方叙事诗》、诗剧《曼弗莱德》、长诗***《唐璜》****,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3)拜伦式英雄最先出现在《东方叙事诗》中,所有作品中都有这类人物的孤独、傲世。

坚强我没有享受过这个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A、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我不愿与守群为伍……”B、孤独性,高傲不羁,唯我独尊鄙视一切“我站在人群中,却不属于他们”“我宁愿永远孤独,也不愿用我的自由思想,去换取一个国王的宝座。

(恰尔德·哈洛尔德)C、浪漫性,打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D、悲剧性失败或死亡的结局4)唐璜》被认为是最离经叛道、最有天才的杰作------讽刺性史诗(代表作)是:西班牙贵族亲年—希腊—苏丹—俄国……,背景广阔,几乎包括整个欧洲5)主题:与16岁海盗女儿恋爱-------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宫廷。

到处是野兽,到处是奴隶,世界上么有什么地方有自由,所以要争取自由。

拜伦说,我的意图是使我有可能指出各国社会可笑的方面。

同时,号召人们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人民是自由的,谁也不受谁的压迫。

“只有革命才能使大地免于受到地域的奸淫”《唐璜》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专制、奴役、残暴,人间罪恶的憎恨,是时代精神的结晶,艺术上是“潇洒风格的大师”总之,拜伦氏一个追求自由的天才诗人,孤独、傲世。

4月10日 ****《空心人》 ****8托马斯·艾略特(英国)1、“全诗的气氛笼罩在尘世地狱的恐惧之中,被认为是艾氏诗歌黑暗的顶峰”。

“对现代人的贪乏做了进一步批判”第一小节“我们”—现代人装草的脑袋含有宗教联想的信仰上帝干燥的地窖装满希望的脑袋,盛满的破碎的玻璃美酒的杯子,储藏丰富的地窖形容枯槁、声音干燥、内心贫乏……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柔弱无力,近于幽灵阴魂,即将瘫痪的死亡------现代人生存状态第二节“死亡的梦幻之国”---敢于直面死亡,毅然跨进死亡之门的勇者之国“死神的梦幻之国”---空心人滞留的地带,既没有活着,也没有死去,而是穿起伪装,阴暗地苟延残喘,跟风一样行动,不敢再走近直视那双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