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5-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概要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
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
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
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
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
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
地震相关参数

地震相关参数近年来,地球上发生了许多强烈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预防地震灾害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相关的参数。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不断增强。
其中,最能表征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是地震矩。
地震矩是指地震产生的破裂面积、破裂的平均滑动量、岩石断裂强度和均匀程度四个因素的乘积。
根据地震矩的大小,可以判断地震的强度大小,从而制定相应的防震应急措施。
地震的震源深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一般来说,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则震感越强,对地表破坏及人类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而震源深度越深,则震感越弱,对地表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就会相对较小。
因此,在地震应急救援中,要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地震的震级。
震级是对地震发生过程中释放出的地震能量做出量化的描述。
震级大小和地震矩类似,但指标有所不同。
震级越高,则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感越强,对人类和地表造成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
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地震带。
地震带是指活动地震区域,通常与板块边界有关。
当两个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板块交界处就会形成地震带。
因此,根据地震带的分析,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采取相应预防和减灾措施。
总之,地震相关参数对于我们了解地震,防范灾害非常重要,应该在日常学习、地震防范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加以应用。
只有加强对地震相关参数的认识和掌握,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第4章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当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我们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上或其它国内外地震相关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上给出的信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
”,还给出地震的空间位置图(见图4.1)。
你可以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网站上获得最新和已发生地震的信息,但你想知道具体某个时间和空间的地震情况时,你就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关于地震的常见名词,如发震时间、经度、纬度、深度、震级等,这些描述地震的名词就叫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就和一个人的特征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一样,它描述某个特定地震的特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参数。
图4.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图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
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参考图4.2),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
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取不到资料,就无从法获得其参数。
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
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
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Magnitude),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第4章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当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后,我们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上或其它国内外地震相关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上给出的信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四川汶川县(北纬,东经发生级地震。
”,还给出地震的空间位置图(见图)。
你可以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网站上获得最新和已发生地震的信息,但你想知道具体某个时间和空间的地震情况时,你就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关于地震的常见名词,如发震时间、经度、纬度、深度、震级等,这些描述地震的名词就叫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就和一个人的特征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一样,它描述某个特定地震的特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参数。
图四川汶川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图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
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参考图),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
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取不到资料,就无从法获得其参数。
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
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
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Magnitude),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仪器观测地震,促使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首先要求的是准确地测定地震参数,以为了解地震的第一步。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1.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地震讲义5-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起泥浆柱中质点垂直运动并向下传播的波,在声波测井中称为
斯通利波。其传播速度较低且不呈球面发散(衰减很慢),很难 通过一般叠加方法压制掉。一般可采用加大井源距等办法减弱
基础,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待解释的地震资料,经过哪些数字处理,
那些处理会对地震信号的波形、频谱的影响等等。
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
1.硬件设备 1)主机系统
2)数据输入与存储系统
图4-11 地震解释工作站基本硬件配置
2.软件组成与功能
l)系统软件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a.数据输入与管理软件: 软件 d.绘图软件 b.数据显示软件: c.解释 f.处理分析软件
2.等时切片的断层识别 1)标志层同相轴系统中断和错断,或者强振幅错断,并以大角度 切割构造走向。
2) 同相轴走向突变或者零乱,
图4-7 同相轴异常扭曲
图4-8 同相轴走向不一致
3) 识别断层产状,当断层直立时,则时间系列剖面上同一 条断层位置重合;断层倾斜时,时间系列剖面上断层应有规律 地向一侧移动;若时间系列剖面上断层线无规律移动,剖面上 断层显示不清楚,应用垂直剖面来识别。
图4-21 利用VSP资 料提取衰减值判别岩性
图4-22 含油气圈闭
直达波振幅衰减关系
向变化,因而波的特征更明显、更灵敏, 2)由于检波点更接近地层界面,容易记录到来自界面有关 的波,反射品质更好。 3)能记录到具有负视速度的上行波和正视速度的下行波, 容易区别和分离;能提供精确的处理参数(如速度、频谱、 增益函数),确定多次波的来源等和求取地震子波,以便进
地震概论ppt课件

的破坏。
02
地震预警系统
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信
号,为人们提供紧急逃生的时间。
03
社区防震减灾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
时,制定社区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
开展救援工作。
05 地震救援与自救
地震救援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
01
02
03
地震监测台网
利用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 震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确 定地震的震源、震级和震 中位置等信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 震灾害,快速获取灾区影 像和灾情信息。
无人机技术
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区 巡查和救援,提供实时信 息和支持救援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震机构
财产损失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 是因为地震会使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 坏,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
财产损失的大小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建筑物质量等因 素有关。一般来说,地震越强,财产损失就越大。此外,如 果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增加财产损失的风险。
环境破坏
地震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这些灾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 全构成威胁。
环境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一 般来说,地震越强,环境破坏就越严重。此外,如果地震 发生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也会增加环境破坏的风险。
04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地震概论PPT课件
目录
• 地震基本知识 • 地震的成因 • 地震的危害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救援与自救 • 地震的历史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z
地震概论
P波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S波
根据观测到的地 震波资料可以获得: 各种震相的到时…
P波到时
S波到时
地震记录波形图
/p/gg_zd
ssz
发震时刻的测定
地震概论
由tp/s到时得P和S到时差
P/S走时
S波走时 P/S波到时差
即: tp/s走时
P波走时
由P/S波到时减去走时即 得到发震时刻。
台站名 BKS JAS P波 S波
时
15 15
分
46 46
P波到时
秒
04.5 07.6
S波到时
时
15 15
分
46 46
秒
25.5 28.0
MIN
/p/gg_zd
15
45
54.2
15
46
07.1
ssz
15:46:04.5
15:46:25.5
地震概论
台 站 S-P/s
震中距离/km
因为它是矢量,有方向性,须附脚标加以说明,有:垂直向 (Z ),分为向上(c或u,向下(d)水平向(H),分为向东(E ), 向 西(W),向南( S ),向北 (N);并以(c)、(E)、(N)为正(+) 向,以(d)、(W)、( S)为负(一)向。
/p/gg_zd
ssz
上午10点到达终点处,乙与下午1点到达终点处。请问:
1)甲乙的出发点距离终点的距离是多少? 30km 2)甲乙的出发时间是什么时刻? 上午7:00 3)甲/乙到各地的时间曲线?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 (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 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 数。
发震时刻: H 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 震源深度: h 地震大小: M (震级)
/p/gg_zd
z
地震概论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早期在 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 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 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这就是一种宏观地 震研究。
地震概论
近震震级标度ML
• 李克特( C. F. Richter)于1935年通过美国 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地震研究 ,使用的仪器是伍 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进行记录(周期0.8s, 阻尼0.8,放大倍数为2800倍)
ML = log A - log A0
5.3 地震序列
5.3.1 5.3.2
/p/gg_zd
地震活动期间地震序列的结构 余震预测
ssz
5.1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概论
时
空
强
震 级
ssz
发震时刻
/p/gg_zd
经 /纬 度和 深度
地震概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 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
地震概论
地 震 概 论
ssz-gogo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第五章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5.1 地震基本参数
5.1.1 5.1.2 5.1.3 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5.2 地震能量
5.2.1 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5.2.2 震级和能量的关系
图4.2 唐山地震遗址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三分量)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观测点接收到地震波
/p/gg_zd
ssz
地震学有关
地震概论
震相特征的
规定说明:
t:震相到时,例如tp是P波初动的到时, ts是S波初动的到时 等,一般算至秒。 A:震相振幅,一般化成地动位移,以千分之一毫米(µ)计算。
T发震时刻=tp/s到时-tp/s走时
P、S波走时曲线图
/p/gg_zd
ssz
震中位置的测定
地震概论
---交切法测定震中位置及计算实例
1975年8月1日在加州的东北部奥罗维尔附近发生了 5.7级地震。这次地震的P波和S波到达BKS、JAS和MIN 台站时间见下表:
P波、S波到达台站时间表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查尔斯· 里克特(1900~1985年)——里氏震级发明者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里氏震 级系统
• 近震震级标度ML
• 面波震级标度MS
• 体波震级标度mB和mb
/p/gg_zd
ssz
BKS
21.0
JAS
PS波到时差
190
20.4
MIN
188 105
12.9
震中 距
P、S波走时曲线图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以加州的3个地震台BKS、JAS和MZN为中心的弧相交于震中 附近——奥拉维尔大坝细线是一些主要断层的地表位置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2、 地震震级
科学家们和公众询问地震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 的大小。因此,地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简单的方法从 地震记录上确定地震的大小。地震台站所用衡量地震 大小的最普通单位是地震震级。在1935年查尔斯· 里克 特(Charles Ric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明了类似的方 法测量地震大小,和达也曾经用类似与确定恒星的大 小的方法确定日本地震的大小。里克特提出按照地震 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级。
地震概论
T:震相周期,以秒计算。
△:震中距离以度数或千米计。
α:观测点指向震中的方位角,可用P波初动的水平位移分
向测定,即AE:AN=tanα。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1、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震源的求法(近震的时空参数)
/p/gg_zd
A Here C Here
B Here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数学-追及问题
/p/gg_zd
ssz
地震概论
?村
50Km 60Km 70Km 80Km 90Km
终点
100Km
题:已知甲乙两人由同一地点出发,去往终点,甲骑自行车, 速度恒定为10km/h;乙步行出发,速度恒定为5km/h。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