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8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zy

2008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7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
具体时间是()A、2004年11月26日B、2004年12月26日C、2005年1月26日D、2005年2月26日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
A、十几秒B、一分钟C、三分钟D、十多分钟4、下面()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3)说国外“XX专家”、“XX报纸”、“XX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4)说“XX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A、(1)(5)B、(3)(5)C、除(4)以外都是D、上述都是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A、浅源、深源两类B、远震、近震两类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D、远震、近震、中震三类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C、环太平洋地震带D、大陆裂谷地震带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地震。
A、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B、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C、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D、1976年唐山地震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A、1923年日本关东8.3级大地震B、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大地震C、1964年阿拉斯加8.4级大地震D、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能有效地减少伤亡。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一、填空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三、问答题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④如何识别震相?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
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补充:判断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
(错)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
(错)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错)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
(错)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
(Yes)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Yes)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
(错)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
(Yes)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
(错)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
(错)答案一、填空1.反射、折射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5.张衡、候风地动仪二、名词解释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地震概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3分)1.切变模量2.线性弹性3.射线参数4.首波5.地震震级6.反演7.面波频散8.应力9.几何地震学10.震相二.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1.按照地震序列可以把地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烈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最深的地震的震源深度可达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讨论地震波的传播问题时,一般基于弹性力学原理,并假设地球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地震波传播的两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2.面波的性质?3.简述地震学的研究内容4.简述地球内部低速层和高速层的地震学证据5. 某地震台上架设了三分向地震仪,请指出该台正东方向发生的地震在仪器上引起的振动(假设地球介质径向球对称,有振动划 )四. 画图题(10分)请在下图中标出SKS ,PKS ,sP ,SKJKS ,PKKP ,PP ,PcS ,SKiKS ,PKIKP ,PPP (注P 波用实线,S 波用虚线)五. 计算题(15分)设均匀地壳厚度为H ,P 波速度为V 1, 地幔顶部P 波速度V 2 1 。
地表震源S 产生向下传播的P 波,试求① 射线射向莫霍面时,产生Pn 波的临界入 射角θ是多大?② Pn 波与Pg 波(沿地表传播的直达波)同时到达某地表台站的震中距Δ是多大? (共10分)V 21。
地震知识自测题

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22.地震震级和烈度自测题来源:一、单项选择题 1.地震的成因主要有 ( )种A .一B .二C.三D.四2.地震发生后,它的能量以 ( )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A .波B .电C .光D .震动来源: 3.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
A .一致B .相反C .垂直D .不能确定 4.纵波又称 ( )波。
A . SB . PC . MD . N 5.纵波的周期较 ( )。
A .短B .长C .适中D .不能确定来源: 6.纵波的振幅较 ( )。
A . 小 B. 大C .适中D .不能确定7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 ( )。
A .慢B .快C.适中D.不能确定8.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 ( )A .相一致B .相反C.相垂直D.不能确定9.横波又称 ( )波。
A. SB. PC. MD . N10.横波的周期较 ()A .短B .长C.适中D.不能确定11.横波的振幅较 ( )。
A . 小 B. 大C.适中D.不能确定12.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 ( )。
A .慢B .快C.适中D.不能确定13.地震是用 ( )来表示其能量的大小。
A .震中B .基本烈度C .震级D .地震烈度14.震级用 ( )来表示。
A . SB. PC.MD.N15.震级大小是用标准地震仪在距震中 ()km 处记录的。
A.8B.10C. 12 D.14 。
16.震级是以()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 A(振幅)的常用对数值, M=1 gA 来表示的。
A . mB . cmC. mmD.卩 m17.地震发生后,各地区的地震灾害一般不相同,通常用( )来描述地震的宏观现象。
A .震中B .地震烈度C.震级D.基本烈度来源:18.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上是 ( )等级划分的烈度表。
A. 8B. 10C. 12D. 1419.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 ( )。
A.只有一个B .有两个C.有三个D.可有多个20.对应于一次地震,地震烈度 ( )。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知识180道题及解答-16页文档资料

一、发展与成就1、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是什么?如何评价它在地震科学发展上的地位?答:张衡地动仪。
它发明于公元132年(阳嘉元年),是世界上第一台观察地震及确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它比欧洲最早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2、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地震台是什么?如何评价它在我国地震科学发展上的地位?答: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它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地震台。
它于1930年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
它开创了中国地震活动观测和研究的新纪元,见证了中国地震研究的历史。
3、如何评价邢台地震在我国地震科学发展上的地位?答: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道路。
4、为什么称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答:因为这次地震被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成功预测预报预防。
这次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科学意义和减灾实效的大震预报,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
5、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监测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监测设施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生产,从模拟到数字化,从人工值守到自动化观测,地震监测能力大大提高。
“九五”期间,建设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和省级地震监测和信息网络系统,我国地震监测全面实现了哪“三化”?答: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二、法制与建设6、我国何时成立统一管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机构?答: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统一管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
7、2000年,谁在全国防震减灾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答:温家宝8、中国现已颁布了几部法律,几个条例,几个部门规章,保障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答:1部法律、4个条例,7个部门规章。
地震考试试题附【答案】

地震考试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那么纵波和横波在地震发生时的到达顺序是()。
A.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B.横波先到达,纵波后到达C.纵波和横波同时到达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S波)快,因此在地震发生时,纵波会先到达观测点,随后横波到达。
2.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倍。
A.10B.30C.100D.1000答案:C解析: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31.6倍,接近100倍。
3.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地震造成的破坏力()。
A.越大B.越小C.不变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震源深度越浅,地震波在地表的振幅越大,因此造成的破坏力也越大。
4.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以下哪种避震措施是不正确的()。
A.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B.远离玻璃窗和外墙C.乘坐电梯快速下楼D.迅速离开建筑物答案:C解析: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下楼是不安全的,因为电梯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停止工作,导致被困。
5.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向远离震中的地区提前发出预警。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
A.日本B.美国C.中国D.印度答案:A解析:日本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拥有较为成熟的地震预警技术。
6.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距是指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以下哪个因素与震中距无关()。
A.地震震级B.地震烈度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地震的破坏力答案:A解析: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与震中距无关。
7.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的震动强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地震分级测试题及答案

地震分级测试题及答案1. 地震的震级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请问里氏震级是如何确定的?A. 根据地震波的振幅B. 根据地震波的频率C.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 根据地震波的持续时间答案:A2. 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多少倍?A. 10倍B. 100倍C. 1000倍D. 10000倍答案:B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地震的三个主要参数?A. 震级B. 震中C. 震源深度D. 震感强度答案:D4. 地震发生后,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哪种地震波?A. P波(纵波)B. S波(横波)C. L波(面波)D. R波(雷波)答案:A5. 地震的震中距是指什么?A.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B. 震中到地震仪的距离C. 震中到地表的距离D. 震中到地心的距离答案:A6. 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B. 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通知人们地震即将来临C. 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D. 完全避免地震带来的伤害答案:B7. 地震发生时,以下哪种行为是错误的?A. 迅速跑到开阔地带B. 躲在坚固的桌子下C. 乘坐电梯快速下楼D. 远离玻璃窗和外墙答案:C8. 地震后,哪些因素会影响余震的发生?A. 地震的震级B. 地震的震源深度C. 地震的震中位置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9.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A. 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B. 在液体中最快,在固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C. 在气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固体中最慢D.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速度相同答案:A10. 地震发生后,以下哪种措施有助于减少次生灾害?A. 立即关闭煤气和电源B. 立即打开所有门窗C. 立即使用明火照明D. 立即进入建筑物内部答案:A结束语:以上是地震分级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
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
(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
(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
(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
(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
(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
(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
(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
(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中脊分布(海岭地震带)。
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可解释全球主要地震带产生的原因。
全球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分布主要由三类板块边界,也就是岩石圈板块沿三类板块边界(扩张边界、俯冲、碰撞边界、转换断层边界)的相对运动所决定。
2.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 到时,若已知当地的速度分布,则可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因为此时只有4个未知数,但台站不能呈直线和二次曲线分布;如不知当地的速度分布,不能确定位置和发震时刻,因为此时未知数个数大于已知条件数。
3.①不正确。
②抗震设防不是以震级为标准而是以烈度为标准。
③8级地震造成的破坏随震中距不同而不同,无法设计设防烈度;若以8级地震震中区烈度设防,则其烈度可能超过11度而无法进行。
4.①依据运动学特征识别震相。
首先统观记录全貌,根据记录形态和延续时间,大致判断是近震还是远震,或是极远震;是浅震还是深震。
然后粗略估计震中距在哪一段范围和初至波的类型,参考该震中距范围内震相出现的规律,进一步肯定初至波的性质,并找出起始确切的其它基本震相。
②依据动力学特征识别震相。
依据振幅的大小、周期的大小、出射角的不同、振动方式的不同、初动方向的不同识别震相。
③利用多台对比法识别震相。
④利用同一地区地震的记录要多作比较,掌握其形态概貌。
⑤与理论地震图对比识别震相。
(④与⑤答出一条即可)
四、综合(要点)
解:当地球介质均匀时,地震射线为直线,如下图
当h=0时,如图(a ),有0
2sin 22
V R V EB V EA T θ=
==
当h ≠0时,如图(b ),有0
V FA T =,而R AO h R OF =-=,
故:[]21
22cos )(2)(θh R R h R R FA ---+=
则:[]
2
1
2
2
cos )(2)(V h R R h R R
T
θ---+=
祝同学们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