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完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推荐文档

完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推荐文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其一)【宋】钱时坐拥云根兴未涯,江楼时复梦归家。

庭前一点梅初破,近日新添几个花。

读诗歌,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同:语言质朴平淡,都是借物抒情,抒发思乡之情;异:“故乡菊”除思乡外,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庭前梅”仅寄托思乡之情。

【详解】先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语言上,第一首的“登高”“登高”“故乡菊”“战场开”、第二首的“梦归家”“梅初破”“新添几个花”,语言质朴平淡;手法上,第一首借“故乡菊”抒情,第二首借“梅初破”来抒怀;情感上,“故乡菊”“梦归家”“梅初破”,都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再分析不同之处:岑参的诗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

“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钱时的诗,从题目“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中,可知作者是家书中借岁寒五友来抒怀,从“梦归家”可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正在战场旁边盛开。

在云起之处有无边的云雾兴起,江楼中又做梦回到了家乡。

梦中庭院中的一点梅花刚刚开始绽放,这几天又新开了几朵梅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最新《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最新《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七上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七上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字词理解】①行军:行营、军营。

②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故园:故乡。

④送酒:化用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⑤傍:靠近。

【内容描述】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在远方思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虽然无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沦陷都城的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全诗赏析】诗人在重阳节行军途中想要登高而无知音相伴的孤寂,以及对家乡菊花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长安的忧虑和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写作特色】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此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诗中的“故园”指的是什么地方?(1分)(2)【思想感情分析】诗人借“故园菊”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3)【阅读理解】诗题中“九日”指什么?依据本诗,请写出与“九日”相关的习俗?(4)【思想感情分析】“无人送酒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2分)题组三【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番禺区期末真题】(5)【画面描绘】“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6)【思想感情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题组四(7)【词语理解】诗句“应傍战场开”中的“傍”字是什么意思?(3分)(8)【思想感情分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鉴赏一: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
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中考试题】
【浙江省衢州市】(四)古诗阅读(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2、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5、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1、登高、饮酒、赏菊
2、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3、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5、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