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化学二模试卷.docx
2019初三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化学试卷2019.6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苹果腐烂B.榨取果汁C.面包发霉D.菜刀生锈2.以下饮品不属于溶液的是A. 啤酒B. 酸奶C. 矿泉水D.可口可乐3.下列做法不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A.绿色出行 B. 使用新能源汽车 C.火力发电 D.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4.下列用品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尼龙伞布B.塑料牙刷C.陶瓷餐具D.橡胶轮胎5.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比氧气多B.苹果醋比食盐水的pH小C.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D.化肥KNO3比NH4NO3营养元素种类多[6.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A. 2Na:两个钠元素B. 2OH-:两个氢氧根离子C.2Mg: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 NO2: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7.锰丝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放入硫酸铝溶液中,表面没有金属析出。
下列关于锰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A.Mn > Cu B.Al > Mn C.Mn > H D.Mn > Mg8.偏钛酸钡(Ba x TiO3)广泛应用于超声波发生装置中。
已知偏钛酸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其化学式中x的数值为A.1 B.2 C.3 D.49.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10.尼泊尔地震发生后,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用下述方法处理饮用水源:①消毒②自然沉降③过滤。
处理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1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当飞机喷洒干冰后,云层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 水分子间的间隔B. 水分子运动速率C. 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D. 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12.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pH<7的雨水称为酸雨 B.使用乙醇汽油能节约石油资源C.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温室效应主要由CO2等气体引起13.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氧化钙 D.氢氧化钠14.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1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常识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B 健康常识不能吃含黄曲霉素的食物C安全常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涂NaOH溶液D环保常识将煤制成煤粉燃烧,可防止空气污染16.工业上用甲、乙制备化学肥料丙,同时生成丁。
河南省2019年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题(II)卷

河南省2019年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题(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有关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缺少铁元素会患贫血症B.缺钙元素会导致骨质疏松C.缺碘元素会使儿童发育停滞,严重的会导致侏儒症D.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少,但会影响身体健康2 . 下列叙述属于CO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B.无味C.难溶于水D.能燃烧3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以得出的有关氮气的性质,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氮气不支持燃烧B.氮气难溶于水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D.氮气不易燃烧4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H 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D.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5 .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B.花生霉变C.火药爆炸D.瓷碗破碎6 . 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以低碳钢为主料,经锻打、焊接、酸洗和喷漆等多道工艺制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低碳钢具有延展性B.给铁画喷漆既美观又防锈蚀C.制铁画的原料生锈后可用稀盐酸清洗D.制作铁画的多道工艺均属于物理变化7 . 对于Na、Na+ 两种微粒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数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化学性质相似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D.①④8 . 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技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Cu粉中混有Fe粉(用磁铁吸引)B.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C.CO2中混有CO(点燃)D.Cu粉中混有CuO(稀硫酸)9 . 黄河鲤鱼是我市特产,鱼肉中主要蕴含的营养素为()A.维生素B.糖类C.蛋白质D.油脂10 .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液态氧可以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B.工业上可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C.灯泡中充入氧气可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D.氧气供给呼吸是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二、选择题组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 10~11 题。
2019年初三化学二模试题(word版)

2019 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第二次模拟试卷化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32 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0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写清楚。
.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Fe-56 Na-23 S-32选择题(共50 分)单项选择题(包括25 小题,每题2 分,共50 分)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A.禁止焚烧秸杆,充分利用资源B.使用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C.不乱丢废旧电池,挖深坑填埋处理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B.研磨后闻气味C.滴管取用药品D.过滤3.用下列物质和氯化钠配成除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作为复合肥料的是A.MgC12 B.KNO3 C.NH4NO3 D.Ca( H2PO4)24.下列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食盐蒸发B.甘蔗榨汁C.粮食酿酒D.白醋挥发5.黄金搭档能补充钙、铁、锌、硒、维生素,其中的钙、铁、锌、硒是指A.单质B.分子C.原子D.元素6.以下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冰水混合体B.液氧C.6%的双氧水D.高锰酸钾第1 页(共8 页)7.下列物品所用的材料错误的是A.合成材料:塑料直尺铝合金B.无机材料:陶瓷玻璃水杯C.复合材料:机动车轮胎玻璃钢D.天然纤维:竹纤维毛巾蚕丝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60 个碳原子:C60 B.2 个氢氧根:2OH-C.CO2:2 的含义是2 个氧原子D.3 个亚铁离子:3Fe+29.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铜发生如下反应: 3Cu+8HNO3=3Cu(NO3)2+2X↑+4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 应是A.NO B.NO2 C.O2 D.N210.下列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A.CaCO3 :贝壳珍珠B.C:焦炭金刚石C.Na2CO3:纯碱烧碱D.Cu2(OH)2CO3:铜绿孔雀石11.从蛋白质得到的氨基酸有20 多种,甘氨酸,化学式为NH2CH2COOH,是氨基酸系列中结构最为简单,人体非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甘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gC.甘氨酸由1 个氮原子,两个碳原子,5 个氢原子和2 个氧原子构成D.甘氨酸中碳、氢、氧、氮的质量比为24:5:32:14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2019届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新人教版.docx

2019 届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新人教版一 . 选择题(本大题共22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或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选、错选和多选均不给分,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1.( 2 分)(2011?临沧)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生锈B.苹果腐烂C.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D.蜡烛燃烧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 A、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苹果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 C.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 2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B.C.D.不锈钢炊具调和油蒸馏水白醋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分析: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解答:解:A、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故属于纯净物;B、白醋中含有醋酸和水,故属于混合物;C、不锈钢炊具含有铁和碳等形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D、调和油中含有多种作物的油脂,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为: A.点评:本类题要求学生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3.( 2 分)(2013?柳州)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 B.石油)C.天然气D.氢气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分析: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解答:解: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包括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等.A、煤属于化石燃料.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C、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D、氢气可以人工制造,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化石燃料方面的知识.4.( 2 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以下措施与“绿色奥运”理念无关的是()A.招募奥运会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B.在市区增加绿化面积,并建立空气质量监督制度C.今年来关闭和搬迁了一些高污染工业企业D.在奥运村将使用锂电池公交车,实现空气污染的零排放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绿色奥运”就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还人们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关闭或搬迁了一批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解答:解: A、招募奥运会志愿者为奥运会提供服务与绿色奥运无关.故 A 错误;B、在市区增加绿化面积,并建立空气质量监督制度,可以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故B 正确;C、关闭或搬迁了一批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故C正确;D、在奥运村将使用锂电池公交车,实现空气污染物的零排放,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故D正确.故选 A.点评:本题考查污染物的治理及环境保护.关闭或搬迁了一批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5.( 2 分)下列各图是部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废旧电池中含有的成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废旧电池可以投入的垃圾收集箱上贴有的标志是()A.B.塑料可燃垃圾Plastic CombustibieC.D.有害垃圾玻璃Harmful wasteGlass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废旧电池中的铅、镉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死亡率高达40%.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进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所以,废弃电池属于有害的垃圾.解答:解: A、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制品,故 A 错;B、回收各种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故 B 错;C、回收废弃玻璃及玻璃制品,故 C 错;D、回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多指定为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体温表等含汞的废物,也有将镉﹣镍电池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废物定为有害垃圾类故D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是一个与环保相关的题型,是中考的热门考点,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6.( 2 分)(2011?临沧)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打气筒给篮球充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水结成冰,体积发生变化,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D.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水,但看不到单个的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考点:物质的微粒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微粒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进行解答.解答:解:A、打气筒给篮球充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说法正确;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C、水结成冰,体积发生变化,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法错误.D、1 滴水约含有 1.67 ×10 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所以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水,但看不到单个的水分子,所以正确.故选 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运用微观粒子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7.( 2 分)(2012?大理州)“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商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12H34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塑化剂”由 46 个原子构成B.“塑化剂”是化合物C.“塑化剂”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商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根据“塑化剂”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C、根据“塑化剂”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由题意,“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商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进行分析判断.34 个氢原子解答:解: A、“塑化剂”是由塑化剂”分子构成的, 1 个“塑化剂”分子是由12 个碳原子、和 4 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1 个“塑化剂”分子由46 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B、“塑化剂”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塑化剂”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商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则商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2 分)如图是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化肥属于氮肥B.该化肥受热不易分解C.该化肥易溶于水D.该袋化肥含氮量至少为: 50kg×30%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标签图示型.分析: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据此分析.B、根据硝酸铵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C、根据硝酸铵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D、根据硝酸铵的含氮量进行分析.解答:解: A、由化学式NH4NO3知道,硝酸铵提供的营养元素是氮元素,属于氮肥,故 A 说法正确;B、根据硝酸铵使用时注意事项:防晒、隔绝热源可知,硝酸铵受热易分解,故 B 说法错误;C、根据硝酸铵使用时注意事项:密封储存,防潮可知,硝酸铵易溶于水,故 C 说法正确;D、根据硝酸铵的含氮量可知,该袋化肥含氮量至少为:50kg×30%,故 D 说法正确.故选 B.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肥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以及要具备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9.( 2 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滴加液体加热液体熄灭酒精灯读液体体积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 量筒;加热器皿- 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解答:解: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0.( 2 分)(2009?云南)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氯的原子序数是 17C.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7B.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 D.氯原子在反应中易失电子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分析:由上图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说明示意图,可得的信息为: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种类等.解答:解: A、由上图知,氯的原子序数是17,说法正确,故 A 正确;B、由上图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 ,说法正确,故正确B;C、由上图知,氯的原子序数是17,根据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所以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7,故C 正确;D、由上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在反应中易得电子,而非失电子,故 D 错误故选 D.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11.( 2 分)(2011?临沧)如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示表示的反应是()A.2NO B.2SO3N2+O22SO+O2C.2CO D.2H2O2CO+O2H2+O2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模型图可直接得出该物质由几种原子、几个原子构成.解答:解:有图可知:反应物左 2 个分子,反应物右 1 个分子,生成物是 2 个分子.且每种分子的构成也可以看出来反应物左由 2 种原子个 1 个原子构成,反应物右由一种原子的 2 个原子构成;生成物由2 种原子以1:2 的比例构成.故选 C点评: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参加反应.12.( 2 分)(2012?大理州)今年 4 月,我国查获首起铬超标“毒胶囊”事件.A.分子 B.原子 C.元素这里的铬应该理解为(D.离子)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等物质中的“铬”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首起铬超标“毒胶囊”事件,这里的铬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铬”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3.( 2 分)(2009?云南)纸火锅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纸火锅的材料是普通的纸,使用时不会点燃的原因是()A.纸火锅里的汤使纸与空气隔绝B.纸火锅被加热时纸的着火点升高了C.纸火锅的纸不是可燃物D.纸火锅里的汤汽化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纸火锅使用时不会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应用依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14.( 2 分)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考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专题:空气与水;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解答:解:A、试管甲中的气体体积大属于氢气,故此选项错误;B、试管乙中的气体体积小属于氧气,故此选项错误;C、水是纯净物不可能由两种气体组成,故此选项正确.D、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此选项错误;故选 C.点评:要熟悉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内涵.15.( 2 分)如图,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瓶中,要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应满足下列条件中的()①反应时有气体产生②反应或溶解时吸热③反应或溶解时放热.A.只有①B.① ③C.① ②D.只有③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要使小气球鼓起,需要使瓶内的压强增大,可以采用瓶内温度升高或是产生气体的方法,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①反应时有气体产生,会使瓶内的压强增大,小气球会鼓起;②反应或溶解时吸热,会使瓶内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气球不会鼓起;③反应或溶解时放热,会使瓶内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小气球会鼓起,故①③可以,观察选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反应或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以及是否产生气体与压强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16.( 2 分)(2012?大理州)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C.镁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D.铁和稀硫酸反应,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还原氧化铁时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故选项说法错误.C、镁和盐酸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7.( 2 分)(2012?大理州)如图是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b 物质的溶解度B. t 1℃时, 30 克 a 物质加入到70 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C. t 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所得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将t2℃时 b 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 1℃,溶液一定变为饱和溶液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同时结合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来完成该题的解答.解答:解: A、要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限定温度,否则无法比较,如:温度大于t 1℃时 a 的溶解度大于 b 的溶解度, t 1℃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温度小于t 1℃时 a 的溶解度小于 b 的溶解度,故错误;B、t 1℃时 a 的溶解度是30g,即 100g 水中最多溶解30g 的 a,故 30 克 a 物质加入到70 克水中,不会完全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故错误;C、由图可知: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 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 1℃时,二者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所得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t 1℃时相同,故所得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相等,正确;D、由于不知t 2℃时 b 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故将t 2℃时 b 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 1℃溶液的状态无法判断,故错误;故选 C.点评: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明确溶解度的概念等知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8.( 2 分)下列选项中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A.用洗洁精去除油污,铁栅栏上刷漆可防止锈蚀B.人体缺钙会导致甲状腺疾病C.煤气泄漏时要严禁火种,溶洞探险须做灯火实验D.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污染)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 A、根据洗洁精洗油污的原理,铁生锈的条件考虑本题;B、根据缺钙导致的病变考虑;C、根据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和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考虑;D、根据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含磷洗衣粉容易导致的后果考虑.解答:解: A、用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铁栅栏上刷漆隔绝了空气达到了防止生锈的目的,故A说法正确;B、人体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或佝偻病,缺碘易得甲状腺疾病,故B说法错误;C、煤气泄漏时要严禁火种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溶洞探险须做灯火实验,由于溶洞中可能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故 C 说法正确;D、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含磷洗衣粉容易导致赤潮和水华现象,所以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污染,故 D 说法正确.故选 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乳化原理,铁生锈条件是与氧气和水接触,煤气泄漏不能用火,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含磷洗衣粉导致的结果.19.( 2 分)(2012?大理州)某物质X 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8CO+10H O,则 X 的化学式22为()A. C2H5OH B.H2C. CH4D. C4H10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此题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比较分析就可以求出所的物质的化学式.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2X+13O=8CO2+10H2O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 8; H,20; O,26;已知反应物中除 2X 外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 O, 26,因此 2X 中含有 8 个碳原子和 20 个氢原子,所以410X的化学式为 CH .故选 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运用,只有掌握了这一知识的内涵,才能自由驾御,正确解答.20.( 2 分)(2009?云南)为证明木炭粉中是否混有氧化铜,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A.在样品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粉末是否会减少B.在样品中加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滤液是否呈蓝色C.在空气中加热样品,恢复至原温度后,称量固体质量是否减少D.在样品中加水,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案评价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 A、木炭粉、氧化铜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B、氧化铜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木炭粉不能与硫酸发生反应;C、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会减少;D、木炭粉、氧化铜都不能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两物质都为黑色.解答:解: A、向固体粉末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木炭粉、氧化铜均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因此观察不到粉末的变化,无法证明是否含有氧化铜;故 A 不可行;B、向固体粉末中加稀硫酸,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蓝色硫酸铜溶液,因此,溶液变蓝色可说明含有氧化铜,溶液颜色不变说明不含氧化铜;故 B 可行;C、将固体粉末加热,木炭粉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但却不能说明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故 C 不可行;D、将固体粉末放入水中,木炭粉、氧化铜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含不含氧化铜都不能观察到有蓝色沉淀;故 D 不可行;故选 B.点评:鉴别混合物中杂质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所采取的操作要能使作为杂质的物质发生现象明显的变化,能否与主要成分发生反应可以不作考虑.21.(2 分)(2011?临沧)把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分别滴加到装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的试管中,只有乙表面产生气泡;再把甲和丙的金属丝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丙表面无明显现象.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甲>乙>丙B.丙>甲>乙C.丙>乙>甲D.乙>甲>丙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利用甲、乙、丙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的反应,推断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解答:解:根据题意,只有乙表面产生气泡可判断三种金属中乙的活性性最强;把甲和丙的金属丝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丙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甲的活动性比铜强而乙比铜弱,即金属甲的活动性比乙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乙>甲>丙;故选 D.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2.( 2 分)(2012?大理州)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图关系相互转化的是(“→”表示反应一步完成)()A. X 是 CaCO, Y 是 CaO, Z 是 Ca( OH)2B. X 是 BaCl , Y 是 Ba( NO), Z 是 BaCO32323 C. X 是 CuCl2, Y 是 Cu( OH)2, Z 是 CuSO4D. X 是 Na2SO4,Y 是 NaCl, Z 是 NaNO3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制备.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逐一进行分析.解答:解: 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了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故 A 不符合题意;B、氯化钡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钡,硝酸钡与可溶性的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故 B 不符合题意;C、氯化铜与可溶性的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可生成氯化铜.故 C 不符合题意;D、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可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因所有的钠盐与硝酸盐都溶于水,无法由硝酸钠转化为硫酸纳.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的反应是解答的关键,难度较大,解答中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转化即可.二、填空(本大题共个7 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33 分)。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有答案)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有答案)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有答案)本文导航 1、首页2、选择题3、计算题4、试验题5、实验26、答案中考现在已是所有初三学生着力备考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现将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有答案)为大家整理如下,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哦~提示:本次考试化学试卷共6页,分选择题(共30分)和非选择题(共50分)两部分。
全卷满分8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Ag-108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乙醇在空气中燃烧B.铁钉表面生成铁锈C.活性炭吸附色素D.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2.下列属于蛋白质类食品的是A.米饭B.菜油C.黄瓜D. 鸡蛋3.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硫酸钾B.硝酸铵C.硝酸钾D.尿素4.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11.清华大学的同学们成功修改了PX的网络词条,其如下:PX是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低毒性,化学式为C8H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X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B.PX属于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PX由8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D.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低毒性属于PX的化学性质1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Fe2+、H+、SO42-B.NH4+、Cl-、OH-C.Ba2+、SO42-、NO3-D.Na+、K+、NO3-13.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B氯化氢氢气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C氯化钾二氧化锰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D氯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14.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人教版)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推荐】.doc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Zn-65 Cu-64 Fe-56 I-127 K-39Cl-35.5 Na-23 S-32 Ca-40 Mg-24 Al-27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答案字母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1.下图提到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2.下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3.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以下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A.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可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B.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变红色,可证明碳酸钠属于碱类C.洗洁精可去除油污,可证明两者混合后所得的是溶液D.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氧化物,可证明该物质一定是单质4.使用托盘天平的下列操作中,不合理的是A.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精确到0.1gB.把称量物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在右盘C. 加砝码时,先加小砝码,不合适时换大砝码D.使用镊子移动游码5.2012年奥运会即将在英国伦敦拉开序幕,下列运动设施中没有用到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是A.跑步、跳远使用的塑胶跑道 B.排球、羽毛球使用的化纤球网C .单杠、双杆使用的钢制或木质横梁D .跳高、拳击使用的海绵护垫6.下表某同学对一些知识的归纳总结,其中有错误的是3O 3),即3O 22O 3。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②O 2和O 3的分子构成不同; ③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④相同质量的O 2和O 3,所含分子的数目相同; ⑤相同质量的O 2和O 3,所含原子的数目相同。
初三化学二模试卷(考试必备)-word文档资料

2019年初三化学二模试卷(考试必备)想要学好化学,一定要多做练习,以下所介绍的2019年初三化学二模试卷,主要是针对所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苏打水C.白醋D.蒸馏水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MnO2C.NaOHD.NaCl4.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A.米饭B.黄瓜C.牛肉D.苹果5.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用油B.白醋C.白糖D.食盐6.在地壳元素含量分布示意图(右图)中,能表示氧元素含量的是A.1B.2C.3D.47.下列杯子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玻璃杯B.不锈钢杯C.塑料杯D.纸杯8.氮肥能促使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下列属于氮肥的是A.KClB.NH4ClC.Na2SO4D.Ca(H2PO4)29.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10.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1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加热液体C.稀释浓硫酸D.检查气密性12.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氧化镁MgO2B.碳酸钾KCO3C.硝酸银AgNO3D.氯化锌ZnCl13.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A.2B.6C.8D.1414.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可制得高纯度的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 SiCl4 4HCl + Si,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16.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B.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C.夜间发现燃气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17.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C.铁能在氧气中燃烧D.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1/518.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分离Na2CO3和NaOH固体混合物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B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C检验CO2气体中含有少量的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D鉴别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盐酸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1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2019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说明:本试卷共100分,本次考试8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Mg-24 Zn-65 Cu-64 Ag-108 Fe-56 H-1 C-12 O-16 Cl-35.5 Ca-40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飞花令”环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
下列以“生”为关键字的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学习化学使我们对一些图标有了认识,在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煤矿矿井等地应标注的图标是()A. B. C. D.3.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A. N2B. NO2C. O2D. SO24.碳单质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异味是利用了它的吸附性B. 金刚石作为装饰品是利用了它的光学性质C. 石墨用于做电极是利用了它的导电性D. 用墨水作画是利用了它的还原性5.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NH4NO3溶液属于酸溶液B. 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 NH4NO3可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 久施NH4NO3的土壤会酸化、板结6.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H ②Fe2+③Ne ④CO2⑤Fe3+⑥NaClA. 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B. 能表示物质化学式的是③④⑥C. 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D. ④中的数字“2”表示2个氧原子7.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化学与能源B.安全常识①可燃冰是未来新型的化石能源②推广使用乙醇汽油①加油站、面粉厂--严禁烟火,加强通风换气②煤气泄露--先关闭阀门,再打开排气扇C.化学与材料D.用“化学”眼光分析①钢、氧化铁和黄金都是合金②纯铁比生铁的硬度大、熔点高①湿衣服晾干--分子之间有间隔②洗涤剂去除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A. AB. BC. CD. D8.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银制品,其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由于银和空气中的微量硫化氢发生了下列反应:4Ag+2H2S+O2=2X+2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AgSB. Ag2OC. Ag2O2D. Ag2S9.如图中①、②、③、④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图中的x值应该是2B. 表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①②③C. ②图表示的粒子符号为Al+3D. 容易得到电子的结构示意图是①③④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稀硫酸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B. 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C.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的铜,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溶液D. 将鸡蛋壳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明显现象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B.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C. 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12.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30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1克氢气,则组成该混合物的两种金属可能是()A. Mg和FeB. Fe和ZnC. Zn和CuD.Cu和Ag13.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中,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方法一方法二A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酚酞加入稀盐酸B碳酸钙和氯化钙加水加入碳酸钠溶液C稀盐酸和氯化钠加入酚酞加入锌D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看颜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A.AB. BC. CD. D14.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CaO 一定温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A. AB. BC. CD. D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2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2019 九年级化学二模试卷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2019.5化学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
考试时不得使用任何型号的计算器。
2.请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Ar(H)=1 Ar()=12 Ar(N)=14 Ar()=16Ar(Na)=23 Ar(S)=32 Ar(l)=35.5 Ar(g)=24 Ar(Al)=27Ar(Zn) =65第Ⅰ卷(选择题共 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 小题,共 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按对应的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在制碱工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屠呦呦 B.侯德榜.拉瓦锡D.张青。
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然后再加热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9.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相应实验A.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提纯含少量泥沙的NalB.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钠.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对Nal溶液蒸发浓缩D.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0.《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2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11.“辣条”等劣质食品中常添加过量的“甜蜜素”,有害人体健康。
工业上由环己胺(化学式是6H11NH2)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甜蜜素” 。
下列对环己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类别上看:环己胺属于有机化合物B.从性质上看:环己胺可以与碱反应.从组成上看:环己胺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6∶7D.从结构上看:环已胺由 6 个碳原子、 13 个氢原子、 1个氮原子构成1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地壳中元素含量: B .金属材料的熔点:.金属活动性顺序:D.氯元素质量分数:13.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肉含有血红素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恢复体内的铁,人体缺铁会引起佝偻病B.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包装食物,废弃塑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观察到火焰呈黄或橙色时,需将灶具的空气进风口调大14.小轩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在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D.在③中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1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微粒观:氯酸钾是由钾离子、氯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B.转化观:金属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化镁.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结构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16.如图是由传感器采集实验相关信息描绘出的曲线,其中物质X 表示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某液体,纵坐标y 表示烧杯中的某个量。
下列对物质X 与纵坐标y 的分析正确是17.河道两旁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H+、Na+、Ba2+、l- 、S42- 、 32- 六种离子。
两厂废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甲厂的废水明显呈酸性,甲厂废水中的离子是A.H+、Na+、Ba2+ B. H+、 Ba2+、 l- .Na+、 S42- 、 32-D. H+、S42- 、 32-18.如图是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 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 ℃时,等质量的A、B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t2 ℃时,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5%D.t2 ℃时,等质量的 A、B 两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相同19.图中A、 B、、 D、E、 F分别表示六种物质,B、、 D、F 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四种类别中的一种, A 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B 是可溶性银盐, D 与 E 发生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图中用“﹣”或“︵”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或“”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各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 可能是 a(H)2B.上述反应中涉及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B 与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D.E 转化为 F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2NaH+H2S4═N a2S4+2H220.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硫元素质量分数占 3.2%,现将100g 该混合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100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 9.8gB .氢氧化钠溶液中钠元素质量为 4.6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4.2gD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60分)二、(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19 分)21.( 4 分)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以下不同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序号):A.天然气; B .烧碱;.小苏打;D.熟石灰;E.硝酸钾⑴ 常用于家庭燃料的是▲;⑵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⑶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⑷可以用做复合肥的是▲。
22.( 5 分)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用“>”“=”“<”“≥”“≤”填空:⑴ 含碳量:生铁▲钢;.精品文档.⑵ 质子数:氧原子▲氧离子;⑶ aL 酒精与 bL 水混合后的体积为L,则▲a+b;⑷ xg 镁与 yg 氧气充分反应,得到 zg 氧化镁,则 x+y▲z。
⑸ 相对分子质量:油脂▲淀粉23.( 10 分)分类、类比、推理都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⑴ 化学实验的设计首先考虑实验目的,其次考虑操作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节约药品等。
AB①上述实验 A 可以与 B 归为一类,设计中均注意了实验的便利性设计, B 实验便利性是指▲, b仪器的名称▲,A实验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实验装置制氢气,足量锌粒与98g质量分数为的稀硫酸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10%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些氧化物与水反应可以生成对应的酸或碱。
如:a+H2= a(H)2 或 2+H2= H23 等。
按照此规律:① 氢氧化钾可以由水与▲(填化学式)反应得到。
②写出氧化物与水反应得到硫酸的化学方程式▲。
三、(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3 分).精品文档 .24.( 5 分)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气难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受热易分解,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检验碳酸氢铵分解后的气体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 B D为从碳酸氢铵分解出的气体中回收氨气,采用右图所示装置,瓶中的液体是▲,将图中的装置如何改进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在图中画出)。
25.( 8 分)某小组同学对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取少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在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有气泡产生。
结论:氢氧化钠变质。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作出猜想】猜想一:样品部分变质;猜想二:样品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两个方案,并进行实验。
⑴ 定性方案设计,请你将该实验设计补充完整.精品文档.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猜想一正确⑵定量方案设计:先准确称取10.0g 变质的NaH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40g,再把 100g 稀盐酸平均分成 5 等份依次加入锥形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加入盐酸的次数12345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608099.6118.7137.8【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判断猜想一正确,判断理由是▲。
【反思交流】第 3 次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四、(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22 分)26.( 5 分)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
为节能减排,回收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部分流程。
⑴步骤 I中操作名称是▲。
⑵固体 A的成分是▲;步骤II中滤液内所含溶质有▲。
⑶写出步骤III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精品文档 .27.( 7 分)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资料: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浓度越大。
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⑴方案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H)2 溶液中滴加2﹣ 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
①写出 Ba(H)2 与 H2S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甲曲线点时混合液体呈▲色;③ 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H﹣结合成H2, Ba2+和 S42﹣结合成BaS4B.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⑵方案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H)2 溶液中滴加2﹣ 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 Na2S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乙曲线所示。
① 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精品文档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② N 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③ 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填“增大”或“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