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该文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译文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

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

1.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

2.始:最初。

3.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4.隆然: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5.有类:有些像。

6.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7.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8.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

9.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10.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11.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12.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13.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14.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

15.或:或者。移徙:指移植。徙,迁移。

16.硕茂:高大茂盛。

17.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18.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19.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

20.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21.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

22.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3.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

24.本:树根。欲:要。舒:舒展。培:培土。

25.故:旧。

26.筑:捣土。密:结实。

27.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

28.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29.去:离开。顾:回头看。其:如果,连词。

30.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31.置:放在一边。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3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

33.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34.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35.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36.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37.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38.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39.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40.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41.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42.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

43.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44.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45.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46.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47.之:助词,的。道:指种树的经验。

48.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49.而已:罢了。

50.理:治理百姓。

51.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52.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53.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54.官命:官府的命令。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55.勖(xù):勉励。植:栽种。

56.督:督促。获:收割。

57.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

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58.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59.字:养育。

60.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

61.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

62.木:这里指木梆。

63.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且:尚且。暇:空暇。

64.何以:以何,靠什么。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65.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

66.若是:像这样。

67.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大概,语气词。类:相似。

68.嘻:感叹词,表示高兴。

69.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70.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71.传:作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戒: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赏析/鉴赏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

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电视剧《xx》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

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6-7]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

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

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

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作者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设计:黎令娥 教学目的: 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

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 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 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作者,在英译汉中尤为突出 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 英汉语义对比:举例如democracy 中西感觉是不一样的;It is not funny 译成这不好笑,根本没有将说话人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 汉语是人治的语言,印欧语系是法治的语言 句法对比: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则重意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何等简洁,不须加动词即可表情达意。汉语结构较为松散,重意念。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 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正确的翻译思想应该是译文必须像中文,不带翻译腔,因为原文有原文读者读时并没有翻译腔。eg there are no limitations in self except those you believe in. 思果:人的一己没有种种局限,除非你画地为牢。对比:人的一己没有局限,除非那些你相信的局限。 各种比喻和形象语言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 1、照译原文比喻 2、将原文比喻改成地道的译入语中的比喻(惯用) 3、照译原文中的比喻,但附加一个说明(这里是把附加说明加进译文)如The tongue is fire.口舌如火,火能伤人,口舌亦然。 4、舍弃比喻,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比喻的意思 文章承载的各层意义:指示意义;关联意义;结构意义(有结构引起的意义不同) 不学理论只论技巧则会后劲不足。 翻译技巧篇:(结合其他翻译技巧书细细体会) 解包袱法:即不要死译,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某些词揪出来翻译让意思更明白,句子更通顺。 The kiss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loss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child.那轻轻的一吻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这个美国最著名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这个解释与众不同,却很能给人启示。 the consensus strategy for 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sustainably 既能获得各方同意,又能使全球森林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管理策略。 增词似乎用的勤一些,而减词却仍需多多体会。英文中的某个词剪掉,但是这些词代表的意义却一点不漏的在译文中复现。 减词技巧:eg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精

《种树xx橐驼传》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同“尔”,你们的)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结果实)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②名我固当(名,称呼) 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用指甲划破) ⑤移之官理可乎/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1 / 7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互文,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四、一词多义 1.名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字,名词) ②名我固当(称呼,动词) 2.病 ①病瘘,隆然伏行(患……病,名作动) ②故病且怠(困苦) 3.传

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名词)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名作动) 2 / 7 4.业 ①驼业种树(以……为业,名词作意动用法) ②官理,非吾业也/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职业,名词)5.故 ①故乡人号之“驼”(所以,连词) ②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6.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表承接,连词)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但是) ③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④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7.以 ①早实以蕃(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以致其性焉尔(连词,表目的,来) ③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介词,把)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地)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介词,靠、凭) 8.然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该文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译文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thinkingasahobby原文课文对比版

T h i n k i n g a s a H o b b y by William Golding While I was still a boy,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ere three grades of thinking; and since I was later to claim thinking as my hobby, I came to an even stranger conclusion - namely, that I myself could not think at all. I must have been an unsatisfactory child for grownups to deal with. I remember how incomprehensible they appeared to me at first, but not, of course, how I appeared to them. It was the headmaster of my grammar school who first brought the subject of thinking before me - though neither in the way, nor with the result he intended. He had some statuettes in his study. They stood on a high cupboard behind his desk. One was a lady wearing nothing but a bath towel. She seemed frozen in an eternal panic lest the bath towel slip down any farther, and since she had no arms, she was in an unfortunate position to pull the towel up again. Next to her, crouched the statuette of a leopard, ready to spring down at the top drawer of a filing cabinet labeled A-AH. My innocence interpreted this as the victim's last, despairing cry. Beyond the leopard was a naked, muscular gentleman, who sat, looking down, with his chin on his fist and his elbow on his knee. He seemed utterly miserable. Some time later, I learned about these statuettes. The headmaster had placed them where they would face delinquent children, because they symbolized to him to whole of life. The naked lady was the Venus of Milo. She was Love. She was not worried about the towel. She was just busy being beautiful. The leopard was Nature, and he was being natural. The naked, muscular gentleman was not miserable. He was Rodin's Thinker, an image of pure thought. It is easy to buy small plaster models of what you think life is like. I had better explain that I was a frequent visitor to the headmaster's study, because of the latest thing I had done or left undone. As we now say, I was not integrated. I was, if anything, disintegrated; and I was puzzled. Grownups never made sense. Whenever I found myself in a penal position before the headmaster's desk, with the statuettes glimmering whitely above him, I would sink my head, clasp my hands behind my back, and writhe one shoe over the other. The headmaster would look opaquely at me through flashing spectacles.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with you?" Well, what were they going to do with me? I would writhe my shoe some more and stare down at the worn rug. "Look up, boy! Can't you look up?"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唐]柳宗元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影宋刻世綵堂本《柳河东集》【注释】 [1]橐(tuó驼)驼:骆驼。[2]偻(lǚ吕):脊背弯曲,驼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4]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5]蕃:繁多。[6]孳(zī滋):生长得快。[7]莳(shì事):移栽。[8]土易:换了新土。[9]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10]长(zhǎng掌)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11]怜:爱。[12]勖(xù序):勉励。[13]缫(sāo骚):煮茧抽丝。而:通“尔”,你。[14]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15]字:养育。[16]遂:长,喂大。豚(tún屯):小猪。[17]飧(sūn孙):晚饭。饔(yōng 雍):早饭。[18]病:困苦。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骆”了。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读写互动,学习寓言的写作。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提问引导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共490余字,注解有60多处,大家预习时应该能读懂课文。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它们的常用意义。 本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现象很丰富。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二、检测预习情况(投影): 三、引导学生提问 师:在预习中,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语句、文意等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提出一些字词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一一帮助解决;其中一学生提了一

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1:我觉得本文的题目好像有点特殊。 师:“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平时读的传记,一般都是“某某人传”,而这篇传的题目在“郭橐驼传”前面还要加上“种树”两个字,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转向大家)大家平时读到过的传记,通常都是给怎样的人作传? 生(纷纷答):给名人、伟人作传。 师(插问):记录他们的什么情况? 生:记录他们的生平,至少记录他们的某一段比较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师(追问):那么这篇传的“传主”是怎样一个人?作者记录了他的哪些情况? 生2:“传主”是郭橐驼,是一个驼背,没有名字,“郭橐驼”只是他的外号。 生3(补充):作者并没有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只是记录了他的一种“种树”技艺。 (听过几位同学的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传记,通常记录名人、传人的生平事迹。而本文是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并且只是介绍了他的一种技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讨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首先,我来指导大家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师:在朗读古文时,句读的准确停顿非常重要。你只有准确地判断出句中的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看以下句子该怎样停顿。 (投影):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锦笺,精致华美的纸。兴阑,兴尽。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姮娥,嫦娥。茂才:秀才。塍:田埂。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 或六角()高可三四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尝贻余核舟一。 译 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译 文: 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译 文: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答: 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答:

小学四年级语文《趵突泉》课文与原文比较欣赏

《趵突泉》课文与原文比较欣赏 四年级语文教案 趵突泉(课文) 老舍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的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这又是个中国人的征服自然的办法,那就是说,凡是自然的恩赐交到中国人手里就会把它弄得丑陋不堪。这块地方已经成了个市场。南门外是一片喊声,几阵臭气,从卖大碗面条与肉包干的棚子里出来,进了门有个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这里,“一毛钱四块!”和“两毛钱一双!”的喊声,与外面的“吃来”联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过山洞,接联不断的棚子与地摊,东洋布,东洋磁,东洋玩具,东洋……加劲的表示着中国人怎样热烈的“不”抵制劣货。这里很不易走过去,乡下人一群跟着一群的来,把路塞住。他们没有例外的全买一件东西还三次价,走开又回来摸索四五次。小脚妇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许你痛快的过去。 到了池边,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东三面全是唱鼓书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声“哟”要拉长几分钟,猛听颇像产科医院的病室。除了茶棚还是日货摊子,说点别的吧!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精)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同“尔”,你们的)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 ..而已(其实,它结果实) ②虽曰爱之,其实 ..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②名.我固当(名,称呼) 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用指甲划破) ⑤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⑥吾小人辍飧饔 ..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互文,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 ..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 ..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一词多义 1.名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字,名词)

②名.我固当(称呼,动词) 2.病 ①病.瘘,隆然伏行(患……病,名作动) ②故病.且怠(困苦) 3.传 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名词)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名作动) 4.业 ①驼业.种树(以……为业,名词作意动用法) ②官理,非吾业.也/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职业,名词) 5.故 ①故.乡人号之“驼”(所以,连词) ②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6.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表承接,连词)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但是) ③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④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7.以 ①早实以.蕃(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以.致其性焉尔(连词,表目的,来) ③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介词,把)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地)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介词,靠、凭) 8.然 ①隆然.伏行(……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他植者则不然(这样,指示代词) ③然.吾居乡(然而,连词,表转折) 9.虽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即使)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虽然) 10.若 ①其置也若.弃(好像) ②故不我若.也(如,赶得上,比得上) ③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 11.焉 ①以致其性焉.尔 / 若不过焉.则不及(语气词,无实义)

种树郭橐驼传 知识点整理

十六、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知识 柳宗元 1.名词作动词 1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2名我固当。称呼 3早实以蕃。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5而卒以祸。受到祸害。 2.名词作状语 (1)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3.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得早,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4.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5.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6.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7.一词多义 病 病偻。(患病) 故病且怠。(困苦) 害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以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8.古今异义 1、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 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百姓; 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也”式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六国论对比原文翻译

六国论对比原文翻译 六国论对比原文翻译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_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时安排 1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

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 织而缕(lǚ) .孳(zī) 窥伺(sì) 实以蕃(fán) D.缫(sā)

《趵突泉》课文与原文比较欣赏

《趵突泉》课文与原文比较欣赏 篇一:趵突泉课文 趵突泉(课文) 老舍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篇二:趵突泉教材解读 《趵突泉》教材解读 领会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一学段阅读训练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有了新的要求。在读的方式上,课标明确提出“学会默读与略读”,为提高阅读的量奠定基础;在思维方式上,要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质疑问难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上,关注情感培养,重视感悟提升。明晰教材体系: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课文练习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课文理解练习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习题。 种树郭橐驼传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从体裁上看,本文既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寓言体的政论性散文。 2、文中点明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从这句话中可看出, 作者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来谈论为官治民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揭示当时吏治的弊端。 3、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是从哪两方面来完成的?(用文 中原句回答)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4、划线句A在文中的作用是? 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为下文阐述为官治民之理作铺垫。 5、文中郭橐驼用“他植者”的种树方法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其作用是? 表明自己树种得好并非有特殊本领,强调了顺天致性对于种树的重要性。6、根据文章第4段,概括中唐时期官吏治民的特征,并简述作者对此所作的劝 谏内容。 繁政扰民,或“好烦其令”;劝谏为官者应革除繁政扰民的弊政,以顺民之道养民,从而让百姓安居乐业。 7、如果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运用到教育孩子,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育人也和种树一样,不可过多地束缚人才的成长,顺应天性,不过分干涉。

种树郭橐驼传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重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柳宗元:整理年代、字、号、作品,主要事件等。 二、通假字 1、 遂而鸡豚! 三、一词多义 1、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 (2)其实仇之 (3)早实以蕃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 (2) 3、形容词、动词作使动用法 (1) (2) (3) (4)

4、名词作意动用法 (1) 五、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 1、连词,表目的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3)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2、连词,表并列 (1)早实以蕃 3、连词,表修饰 (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4、介词 (1)以子之道 (2)而卒以祸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六、其他重点字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七、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2)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3)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2、省略句 (1)移之(于)官理。 (2)然吾居(于)乡。 (3)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4)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2)故不我若也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吾又何能为哉?

八、其他难句翻译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4、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5、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6、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