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章

合集下载

高三散文于细微处见真章

高三散文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平淡中见波澜,于细微处见真章。

——题记人生于世,不甘平庸是常态,向往轰轰烈烈是自然。

总有人希望一生跌宕起伏,享尽大起大落的荡气回肠,惟其如此,方可不枉于世间行一遭。

殊不知,平平淡淡是生活的常态。

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的霍去病,远没有于敌营直取敌首的惊险刺激,更无战局危难之际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豪情满怀,他终日凝望黄沙漫漫,心中考量着军需供给,做下每一一念之差即满盘皆输的决定,想来,追慕之人难免感到失望,毕竟他也不曾想到大将的生活竟然不是日日刀光剑影。

此外,再苦涩难忍的苦难折磨,人若受住,其实也不过平平淡淡。

阳明先生怒斥刘瑾为权奸,被贬龙场。

身处蛮荒未开化之地,瘴气笼罩,也曾有京官来此失足坠崖却无人敛尸。

但是再苦再难,生活也要继续。

阳明先生躬耕于田,以当地风俗教化百姓,并得悟大道。

看似酸涩苦楚的浓烈背后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琐屑。

想来,向往之人难免泄气,毕竟阳明先生的日常必然是琐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着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一切平平淡淡的背后,却有着历久弥新的轰轰烈烈,只不过此等浓烈不再是生活状态上,而是心灵层面的丰富自足。

哪怕在看似索然无味的千篇一律生活中也能看出大人格、大光辉。

从胡适先生深夜里不愿惊扰他人而少洗一次热水澡,到沈从文在下放期间给表侄的信中写道的“风雨中水淹了屋,我在屋里打个伞,很好玩啊”,这寻常中却让人感到了不寻常之处。

诚如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即使生活波澜不惊,也能活得别有韵味。

生活是无声静默的,但是人心是其殷如雷、自有回音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两颗心的挨近,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在如今嘈杂纷扰的信息爆炸时代,具有导向性的节奏指引,容易让人迷失在言论的漩涡中。

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学着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

不过,不是用于倾听生活的浅层杂音,诸如追求刺激的极限运动、为求新奇的解压大法,不是反对什么,而是这些远远不能填补你内心因失语而起的空洞。

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细微处见真知人们常常会说细微处见真知,这句话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中发现真相和智慧。

生活中,我们经常忽略一些微小的事物,但是这些细微之处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真理。

正如一位俄罗斯作家所说:“要看到得多,要看到深。

”这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领悟生活中那些微小但有意义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细微处看到真知。

一个微笑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善良和真诚;一个微小的举动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再一朵小花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一滴雨水可以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道理。

当我们用心去观察一只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会发现它们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努力克服难关,这就是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这种精神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又当我们用心去体会一朵小小的花儿,会发现它虽然微不足道,但它的存在使得世界更加美丽。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大小,我们都可以为这个世界增添色彩。

从细微处看真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日常交往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

当我们细心地观察一位朋友的微笑,会发现他是真心的开心和愉快;当我们在意识到一个人的一个小小举动时,可以了解他的关怀和真诚。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中找到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友谊。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细微处见真知。

当我们仔细研究一道数学题时,会发现题目中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智慧;当我们仔细阅读一句名言警句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真理。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中学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在艺术创作中,细微之处也是见真知的重要源泉。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可以用一笔一画来表达他的情感和心情;一首优美的诗歌可以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观察和感悟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增进我们对美的感悟。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1. 引言1.1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细微之处,而只看到表面的现象。

真正的成功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只有通过细读、细品和细琢磨,才能发现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细读是指深入研究一件事物,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信息,而是要深入了解其内在含义和深层次的价值。

只有通过细读,我们才能领会事物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细品则是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品味和体味。

只有通过细品,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滋味。

细琢和细磨则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断地完善和提炼,直至达到完美的境界。

只有通过细琢和细磨,我们才能将一件事物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将其中的价值最大化。

细微之处往往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

只有通过关注细微之处,我们才能发现其中的真相和秘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点。

2. 正文2.1 领会细读的重要性细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上。

在浩瀚的信息中,很多时候细微之处的变化往往可以决定成败。

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例如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细读可以帮助读者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书中的内容。

细读还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和耐心。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推敲,这种思考过程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读也需要耐心和毅力,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解读,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细读的重要性还在于帮助人更好地感知细微之处。

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往往藏在细微之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

细读可以让人更敏锐地发现细节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领会细读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可以帮助人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和问题,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细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只有真正领会细读的重要性,才能在细微之处见到真功的体现。

教养,于细节处见真章(文案)

教养,于细节处见真章(文案)

教养,于细节处见真章
1 、给别人递剪刀、铅笔等物件时,把尖的一头握在手中对着自己。

有一种教养叫:为别人多考虑一点。

2 、先进电梯,会按住开门键,直到所有人都上来。

有一种教养叫:能等一等就等一等。

3 、进食堂、超市、商场时,开门或拨开门帘后看一眼身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用手扶一下免得打到后面的人。

有一种教养叫:多看一眼,多扶一下。

4 、借东西前要征得同意,不要私自翻找,哪怕关系再熟。

有一种教养叫:为人有分寸,做事不逾界。

5 、去别人家里,不要随便坐在人家的床上。

有一种教养叫:哪怕主随客便,也不等于随便。

6 、送客时,尽量等看不见客人了再关门。

有一种教养叫:送你离开,直到目不能及。

7 、和小孩说话会蹲下来和他视线齐平。

有一种教养叫:与你平视,不居高不倨傲。

8 、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上,不要整个倚靠在扶手上,不过分以身体或物件,挤压邻座的空间。

有一种教养叫:不为一己之便影响他人。

9 、看别人手机里的照片,不擅自左右滑动;发和别人的合照到公共平台,需事先征求对方同意。

有一种教养叫:尊重他人隐私,切勿擅自窥探。

10 、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摘掉耳机。

有一种教养叫:你说,我在听。

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细微之处见真章

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细微之处见真章

细微之处见真章肖大伟各位领导、各们同事,上午好班主任工作非常繁杂、琐碎,我们常说“教无定法”,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也是没有定法的。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汇报自己做班主任工作以来的一些做法,我主要讲述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细微之处的做法,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同事的批评指正。

荀子《劝学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论是千里之遥还是江海之广,都是微小的细节从平凡点滴之处积累而来。

伟大来源于平凡,平凡出自细节,细微之处方见真章。

一、全方位了解关心学生。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人经历不同,个性上存在差异。

不同性格的学生能接受的批评教育方式也不相同。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特点,而盲目采用简单统一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叛逆心理。

为了了解学生,便于开展工作,文理分科前年级通知我接6班时,我便想着如保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信息,因此,我设计了《学生信息表》。

这张表格信息丰富,对于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性格,对于班干部的选拔都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学生提供的信息在分班当天就建立了家长微信群,第一时间向家长介绍了新6班的情况。

我班分班第一名的刘妍同学,通过《学生信息表》了解老家是曹集镇的,她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每次周六回家以后周日上午都要很晚才到校,打电话家长说镇上汽车走的晚,坐不上车,还为孩子说情。

我当时就揭穿了他的谎言,并且批评了刘妍最近的表现,家长当时就表示歉意,对我对孩子的了解也很赞赏。

只是他不知道我也是曹集的。

后来这孩子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我想这与平时的留心是有关系的。

二、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高中生来说,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来说。

家长的习惯决定了孩子习惯养成,学生习惯的养成就与班主任密切相关。

我坚持做到勤走动、勤查看、勤转班、勤询问。

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比如要求学生6:30到校,那我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教室、寝室卫生搞好,那么如果自己办公室、办公桌一团糟,那便没有说服力。

于寻常处见功力 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寻常处见功力 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作者:陈世海来源:《曲艺》2017年第07期西方美学家认为审美是无功利性的“无用之用”,而中国传统文艺观却秉持着古代政治或道德功利主义的“审美功利主义”文艺观。

这一观点经过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转化,就发展成利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实现大众教育,即希望通过文艺的“美育”来对民族思想文化进行重建,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谋而合。

借助“美”的力量来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诗教”,是文艺家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曲艺家心向往之的目的。

然而可惜的是,新中国文艺史上不乏急功近利的错误表率,空洞的政治说教与喊口号一般的“文艺创作”导致人们越来越不屑于本为中性的“宏大叙事”,也对文艺引导国民精神与社会文化的理想嗤之以鼻,进而疏远了价值观的重构这个重大历史命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细节描写与典型塑造,创作出令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实现包括曲艺人在内的文艺工作者“文章经国”的愿景,就变得尤为重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利用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就必须要实现艺术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水乳相融,至少也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件成功的文艺作品,作一个粗浅的比喻,把它比作一具人体,一个健康的人体,那么,故事就构成了这个人体的骨骼,而细节,就是这个人体的血肉了[1]。

以此而言,文艺作品要有看点、有特色,能够吸引听众为之驻足,没有细节是绝不可能的。

一、细节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构筑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基石本质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核心与灵魂。

所谓本质,不是玄妙的“自我意识”或笼统的“时代精神”,而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内部联系,是外在生活现象的内在逻辑。

[2]细节就是缝合本质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缝隙的针线,是突入本质的向导。

只有通过经过加工改造的细节,才能让作品与本质真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声演员对于语言的掌握往往令人惊艳,基本上各地方言都能随手拈来,模仿个八九不离十。

深耕细微处,微末见真章的寓意

深耕细微处,微末见真章的寓意

深耕细微处,微末见真章的寓意
细微处见真章的意思是:在细微处最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引申一下,就是细节的地方最容易看出真实的本质性的情况。

因为表面现象较为容易做好,不足之处很容易被掩盖,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只要注意细节部分,总会有蛛丝马迹能反映本质。

细微处见真章意思是说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看大方面,在细微处观察最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关于人的品质优劣也是一样,我们生活习惯的往往被自己所忽略,其实静下心来反思,很多微小品质所起的作用,往往很大,它们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加好的局面,所以执拗培养自己的开始,就应该从这些习惯中起步。

扩展资料:
古人说:“细微处见真章“,就是说,从细节的地方最容易看出真实的本质,因为表面现象较为容易做好,细微之处却很难面面俱到,不足之处很容易被掩盖。

往细节处用心用力,才称得上匠心,生命才会有质感、有诗意。

古人还从另一方面讲细节的重要:“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是否谨慎看能不能连小事也重视,是否智慧看能不能处理大的地方。

谨慎于小事之始,及时治理,防微杜渐,方能成就大事。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

细读细品细琢磨,细微之处见真功细节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细节决定着事物的完整和精雕细琢的程度。

在人们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对细节的重视。

细节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每一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细读细品细琢磨,能够在细微之处见到真正的功夫,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品质,还可以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一张简单的纸条上面的字迹工整、结构清晰,显得更加整洁清新,而一份文档的排版和格式也能决定着信息的表达效果。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微小的细节可能会影响到对方的情绪和态度。

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一句赞美,都足以温暖对方的心灵。

而在工作中,细心的服务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往往会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极致的服务和工作精神能够培养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忽视细节,可能直接导致交流、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失败。

在学术领域,细微之处的改善也可能对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在实验设计中的细节处理,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论文的撰写也需要极致的细节考量,缺少一处引用和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以及整体的表达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精益求精,认真细心地完成每一道题目和每一项作业,都能够在知识储备和考试成绩上体现出来。

尊重细节,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工作和创业中,细节决定了品质和成功的高度。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产品的外观、质量、材料等细节的处理将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大公司对于产品的细节处理和品质控制更是非常严格,这种严谨的态度也使得他们在市场上拥有了更高的口碑和影响力。

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往往需要非常细致地关注市场需求、产品定位、服务品质等细节,这些都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在管理工作中,细节决定了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成效。

领导者的对员工的关怀、对企业内部细节的把控,都可能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运营效果。

对于创业者和管理者来说,关注细节,改善细节,能够加速企业的发展和提升管理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微处见真章
——“论述类文本讲评”公开课反思
高三的时光可谓分秒如金,转眼间便到了广州一模考试。

这次考试是对我们第一轮复习效果的一个检验,可谓“试金石”。

在考试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暴露一些问题,这就为我们的第二轮复习提供很好的方向。

要搞好第二轮复习,首先当然应该从对这次考试的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开始。

适逢学校举行校内公开课,高三语文备课组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于是就堂而皇之地“粉墨登场”了。

经过对班级考试情况的分析,我选择了评讲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测试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

本身语文阅读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读者心中,“哈姆雷特”有一千种形象;一篇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更有不同的理解。

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能让学生拿到尽量高的分数呢?结合本次考试学生在选择题和简答题中的表现,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失分,很大的原因便是在细微处显得粗疏,阅读显得肤浅,思考不够深入。

学生要想拿到高分,须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是,我决定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

结合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本身,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中选项与原文相应语句的比对中,以及简答题对文本关键语句梳理时显示出的严谨细密的思维过程。

本次考试的论述文节选自大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哲学与智力》,主要论述的是与文学(家)相较,哲学(家)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原因。

此类文章观点比较明确,比喻论证较为丰富,然而因为是译文,而且是节选的一部分,所以读起来显得并不那么流畅,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显得有些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有一颗细密的心,善于在众多的说法与语句中准确找寻到作者的观点。

这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题目是大有裨益的。

如第12题D项,可以将选项文字划分为两个部分①“哲学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争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②“这场争斗应该会有最终的赢家”。

两部分,其与原文中对应的语句有“②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那种破坏和毁灭一切的欲望使它们甚至成为首要是吞噬自己同类的蝎子、蜘蛛、昆虫幼体一类。

②它们来到这一世上,就像从杰森的龙牙种子冒出来的全副披挂的武士,在此之前同样是经历了一番自相残杀。

①这场争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②这场争斗会有最终的赢家,天下从此可以归于太平吗?”经过仔细比对,可以发现文章中原句与②对应的句子类比论证的手法,证明哲学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争斗是存在的,并且程度相当激烈;而①对应的语句则采用的是反问句的形式“这场争斗会有最终的赢家,天下从此可以归于太平吗?”很明显是为否定之意,故选项中说“这场争斗应该会有最终的赢家”为谬误之说,故排除之。

此选项并不难排除,但有些学生在考场上有时候会失之粗疏,并没有认真分析原文中的这一特定句式,导致结果的错误,白白失分。

再如第14题,题干为“文章画线的句子中,“鲜花”与“精华”各指的是什么?(4分)”,根据第一轮复习时我们确立的答题步骤,可以对题目作以下分解:1、分解题目要点:①“鲜花”指的是什么?②“精华”指的是什么?(比喻论证,弄清这两个喻体的本体)“4分”(答案要分两条。

)2、确定筛选标准:划线句“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第二段中涉及“文学家带给人们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的语句。

3、确定答案句式:“鲜花”指的是……(修饰语)的……(名词性词语);“精华”指的是从……(鲜花的本体)中(提取)概括出的……(修饰语)的……(名词性词语)4、勾划相关文句:(原文第二段前半部分)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
的读者群。

5、分析答案素材:【梳理】①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
②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③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④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⑤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⑥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其中,①④分别是说文学家、哲学家本质上分别是做什么的;②⑤分别是说文学家、哲学家要求其读者怎样做;③⑥则分别得出结论:两者的阅读群有大有小。

根据题意,“鲜花”与“精华”各指的是什么?应集中在①④处寻找答案。

【分析】对应“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和“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鲜花”喻指的是“画面”,其修饰语应为“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对应“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和“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精华”喻指的是“思想”,其修饰语应为“成熟、完善的”。

6、分条整理答案:“鲜花”指的是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精华”指的是从以上三者(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中概括出的成熟、完善的思想。

而在答卷上我几乎找不到完全准确的答案,问题主要出在两个地方,其一,对“鲜花”的本体缺乏定性认识,没有确定其为名词词性,故答案中出现多个动词词组;其二,对“精华”的理解不精确,大部分同学找到了原文中的“成熟、完善的思想”,却忽视了题干中句子的句型特点,应该是有特定的定语成分“从鲜花里提取的”,从而造成了失分。

究其原因,亦为思维不够严谨细腻。

经过此次公开课,我认为自己又经历了一次自我提升。

课后对于本次课堂教学的的思考让我感悟良多:
一、于细微处见真章,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阅读与做题,亦对我的教学提出了精细的要求。

首先,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是上好一节评讲课的前提。

不仅仅是文本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还包括题目所涉及的每一个点,都要彻底弄清,才能自如驾驭,“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课堂教学的每一处细节都应做良好的设计和严格的推敲,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达到甚至“超额完成”教学之目标;另外,还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有所得,不觉无聊乏味。

二、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并在课堂教学中给与他们发挥的空间。

如在课前,把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准学习的方向。

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三、要适当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文本,丰富了知识和答题技巧。

四、须灵活制定教学计划,适时转变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老师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程序按部就班地机械实施课堂教学行为,其间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而这些所谓的“意外”正是课堂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一个契机,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

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说高三学子经历艰辛的高考复习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

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还需更为深入地思考教法、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阅读能力,引领学生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