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钟书的交谊

_往事漫忆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钟书的交谊分孙守让志清(1921 —2013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吴县(今 苏州市)人,第一次见到钱钟书是 在1940年代的上海。
1943年的秋季 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 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 讲师的钱钟书与会,由宋淇的引 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围城》名闻上海滩的青年作 家钱钟书,而夏先生当时还是一个 年轻青涩的文学爱好者。
据夏先生 回忆,当时的钱钟书手持一根“史的克”(手杖),完全是一副英国绅 士的派头。
他说:“钱钟书本人给我 的印象,则好像是苏东坡《赤壁怀 古》里的周公瑾,的确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虽然他穿的是西装,也 戴了眼镜。
”当时钱钟书问夏志清,最近读了什么书,夏志清说他读了 古希腊史诗;钱钟书问夏志清喜欢 哪一部,夏志清说喜欢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不喜欢另一部《奥德 赛》。
钱钟书说,喜欢《伊利亚特》的人,趣味是古典型;偏爱《奥德 赛》者,属于浪漫型。
这一夜,二 人谈兴甚浓,随后一起乘电车,钱 钟书住在法租界,夏志清住霞飞 路,刚好顺路,在车上又谈了一 程。
夏志清下车时,钱钟书叫夏志 清多来看他。
年少气盛的钱钟书当 然没有料到这位愣头青年日后成为 蜚声世界的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权 威,而且在推介自己的小说《围城》方面,有伯乐之功。
这一次见面之后,历史鼎革,狼狈的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夏志清 及其兄长夏济安已经先期赴台,任 职台湾大学;而钱钟书则留在大 陆,在文学研究所就职。
后来的几 十年,彼此之间,动如参商,几乎 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1950年代,夏 志清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并获 得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在密歇根大 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和 哥伦比亚大学教书,1961年由耶鲁079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 史》一书轰动西方。
此书现在已经 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 典之作,影响深远。
而这部书的最 大亮点是,其观点、视野迥异于中 国传统的小说史,特别是迥异于体 现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著作,挖 掘出了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等 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思想、成就 卓越的小说大家,并给予了极高的 评价。
八十忆双亲读后感

八十忆双亲读后感
钱先生写双亲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华丽,就像是坐在你对面的长辈,慢悠悠地给你讲着过去的故事。
他写父亲,那是一种敬重里带着亲昵的感觉。
我仿佛能看到他父亲在家庭里的那种威严,像一座山,稳稳地立在那儿,撑起整个家。
可同时呢,又有父亲对孩子那种默默的爱,可能不会成天挂在嘴边说“我爱你”,但一举一动都是对家庭的负责,对孩子成长的关注。
再说到他母亲,那更是充满了温情。
母亲在一个家庭里总是扮演着那种细致入微的角色。
钱先生笔下的母亲,为了家庭不辞辛劳,在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子里,把爱都熬进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就像我们自己的妈妈,可能每天唠唠叨叨的,但那都是对孩子、对家庭满满的爱呀。
从钱先生的回忆里,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家庭的氛围。
那时候的家庭关系好像更加紧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物质上可能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亲情却浓郁得化不开。
不像现在,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有时候家人之间的交流都少得可怜。
而且这篇文章让我对家庭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钱先生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能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我想他父母给予他的那些品德、那些对待生活的态度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它能长得参天挺拔,那是因为它的根扎得深,扎得正,而钱先生的家庭就是他的根。
读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会忍不住去想我自己的父母。
他们也是这样默默地为我付出,我小时候调皮捣蛋,他们操了多少心啊。
可我呢,有时候还嫌他们烦,真是不应该。
钱先生的回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在对待父母这件事上的不足。
钱穆先生的学与教——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有感

钱穆先生的学与教——读《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有感李益众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李益众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学生记住我们——读钱穆《师友杂忆》第一节 [J], 王光福
2.云南:流亡中的学术绿洲r——读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J], 龙成鹏
3.为艺术教育之“吸金”而叹——再读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J], 刘竹君
4.钱穆《师友杂忆》三师事迹补正 [J], 傅宏星
5.对钱穆《师友杂忆》一则重要记述的补正——兼及朱怀天生平事迹考辨 [J], 傅宏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罗斯史》读后感

《俄罗斯史》读后感关键字:俄罗斯通史文化读后感摘要:此书是近年俄罗斯历史方面较有影响、学术水准较高的书籍。
作为一本通史,此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历史,语言生动,观点新颖,为学习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将根据其中部分内容表达一些作者对于本书的感受。
1962 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 45 年,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初版之后分别在 1968、 1976、1983、1992 和1999 年五次再版,到了这一版,也就是本书所依据的原版书,已经是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七版。
好的学术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依据都紧跟历史进程,根据学术的最新进展和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由于作者年事已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马克 • 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版的合作者,他提供了最新的当代研究和广泛详实的资料,包括最近公开的档案。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覆盖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从史前一直讲到普京执政时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了俄罗斯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内容丰富、新颖而生动,包括各种人物的生平和参考文献。
作者对俄罗斯的历史分期把握精当、清晰,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要点,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大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时期,彼得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是详略得当,重要的时间、人物全部涉及了。
历史脉络十分清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该历史时期的光明面和社会矛盾焦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历史既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此书也不例外。
八十忆双亲读后感

八十忆双亲读后感钱先生笔下的双亲,那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干巴巴的形象。
他写父亲,感觉就像我老家村子里那种特别有威严但又充满爱意的长辈。
你能想象到那种场景吗?父亲在家庭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带着家族的分量,可同时又有着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关怀。
钱先生回忆起他父亲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是敬重和思念,让我也不禁想起自己老爸那严肃起来吓人,可偷偷给我塞零花钱时又无比可爱的样子。
再说说他母亲,那就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坚韧得像村口那棵老槐树。
她默默地操持着整个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把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打点得井井有条。
钱先生写母亲在困境中的坚持和付出,我都能感觉到那种力量。
我就想啊,这和我妈也有点像呢,每天忙里忙外,不管遇到啥难事,都咬着牙扛着,就是为了给家人一个安稳的小窝。
钱先生写这些回忆的时候,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
就像我们平常唠家常一样,平平淡淡,可是又特别能打动人。
你就跟着他的文字,走进了他小时候的家,看到了他家的小院,他父母的笑容,还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而且啊,从他对双亲的回忆里,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那时候的人,生活虽然简单甚至贫苦,但是家庭观念可重了,家族里的规矩啊、人情世故啊,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传统味儿。
和我们现在比起来,真是大不一样。
现在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有时候都快忘了家族的那种凝聚力是啥感觉了。
这篇文章让我对家庭、对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
父母不仅仅是给我们生命、养我们长大的人,他们更是一种传承,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品德和精神。
就像钱穆先生从他双亲那里得到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让他成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我们也应该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从他们身上找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宝贝,说不定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呢。
读完这篇文章,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回家之旅,心里暖烘烘的,也对自己的家庭更加珍惜了。
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

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王玉德2010-12-22 01:17:22 来源:《儒藏论坛》第四辑一、钱基博的家世与生平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
其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俶。
五代以来,钱氏是江浙望族,文脉一以贯之。
无锡的一支钱氏是典型的“文化型家族”,重视学术文化。
无锡钱氏有堠山、湖头两大支,钱基博为堠山城西支武肃王(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第三十二世孙;钱穆(字宾四)则为湖头文林公支武肃王第三十四世孙。
钱基博与钱穆一直有良好的交往,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钱子泉。
生平相交,治事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钱基博对自己能出生在这样的钱氏家族感到欣慰,“自以始得姓于三皇,初盛于汉,衰于唐,中兴于唐宋之际,下暨齐民于元明,儒于清,继继绳绳,卜年三千,虽家之华落不一,绩之隐曜无常,而休明著作,百祖无殊,典籍大备,灿然可征也”[钱基博:《无锡光复志·自叙篇第六》。
]。
钱基博于1948年夏编撰了《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由此可知,钱家的辈字有维、福、基、锺、汝等。
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1811—1886),字榕初,是前清贡生,曾创办江阴全县义塾,与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导人物冯桂芬相友善,近代文人陈三立曾亲自为之立传。
钱基博的大伯父钱福炜为举人,选授苏州府长洲县学教谕,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二伯父钱福煐(钱熙元)GFD A120岁举秀才,恬淡荣名而又急公好义。
钱福炯的弟弟福炽为国学生。
钱家的基字辈多达16人,其中基鸿为县学生,基康为附贡生,候选训导,基成为附贡生、教师,基成比基博兄弟年长14岁,故基博兄弟和后来的锺书兄弟都从小受业于基成。
钱基博的生日与孟子的生日是同一天,钱基博于是对孟子情有独钟,他在《孟子约纂》说:“博于《孟子》一书独有至好,以为发孔子之所未发。
感悟钱穆先生

感悟钱穆先生引言:钱穆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一生的成就令人仰慕。
他的著作颇丰,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既有合理性也有保守性。
在钱穆与他人的交往中,他求学时的老师-钱伯圭和吕思勉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敖对他既有积极肯定的评价,又有批判。
钱穆和胡适既是朋友,也是对手。
后世肯定了钱穆在学术上的成就,对他有极高的赞誉。
1.对钱穆的评价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
他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钱穆的著作钱穆因家贫,高中没有毕业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矢志自学。
他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被陈寅恪称为“极精湛”,“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顾颉刚则称赞其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倒康有为的名著《新学伪经考》。
西南联大时期的《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的文化史观,当时公认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晚年的《朱子新学案》解决了朱子卒后学术史上疑而未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杨联升称其“博大精深,并世无能出其右者”。
3.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史学的通变观,史学的体例和体裁,史学编纂方法,史学功用,史学发展形式等方面。
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
钱穆说,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
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人作中心。
中国史学以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
“中国史家著史论史,虽不能人人到达此标准,要之有此一标准之存在。
为艺术教育之“吸金”而叹——再读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教育 中常常缺失 , 美成为罪 恶 的年代 , 在 陶强
老师 ( 钱先 生的数 学老 师 ) 以美 的存 在 , 向学 生证 明美 的魅 力 , 我们 能够 在极 其 困难 的岁
襟见肘之 窘 。文 中还 写 到 一 事 , 倩 朔 师 并 “ 奖余《 太平 天国野史 》 部两册 , 当时 春冰 一 乃 室主人所撰 。余 生平 爱读 史 书 , 体 自首至 竞
金” 力量之强 大 , 已不是什 么秘 密。 早 我就在 想 , 们 的艺 术教 育 一直 是 如此 我 么?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 了? “ 因体操歌 唱先 生的开 风气之先 , 而成 为
学生 共 仰之 中心 。尤 为 一校 师 生共 仰 之 中
教 皇之命 , 60平 方米 的 西斯 汀大 教堂 天 在 0
启之” 。伯圭老师 可谓 是 “ 明其 精 神 , 蛮 文 野 其体 魄” 之表率 。
而心灵敏感 、 情感 细腻 的伯圭 老师 , 对钱 穆 的温 厚 醇雅 的性 格 的养 成 也 有很 大 的作 用 。钱穆投考 常州 府 中学 堂不 预 , 痛之 后 悲
相争 》 本 在 战 国 时 , 代 以 此 讽 喻 东 方 诸 ) 苏
古风 , 多能多才而不轻慢 , 全无 当下那 些披着
教育研究与评论 ・ 中学教育教学
21年第 9 02 期
艺术的外衣而 行 为放荡 、 携一 技 之长 而 睥睨 于世之气 , 更无 以专长而办学敛财之风 。 更为重要 的是 , 朔 老师 又兼 任 了初 级 倩 小学第一年 的 国文课 , 看 当时她 给钱穆 的 试 两篇作 文 的评 语 : 一 为“ 故 事 ( 《 蚌 其 此 指 鹬
为 艺 术 教 育 之 “ 金 ” 叹 吸 而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钱老一生为故国文化招魂,其为中国文化之贡献,甚巨,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三钱之钱伟长为其侄,现在耶鲁之名学者余英时为其门生,严耕望亦出先生门下。
先生高龄九十有六,愈老愈精,其于韩柳古文唐宋八家入门,随即有意于孔孟儒学,又涉古今史籍,后辟入理学,深得其味。
先生的成长经历即是对人生及中国文化体验的经历,先生父与母皆中国文化熏陶下之善人,先生父为同姓孤儿寡母济,乃兴怀海义庄给一大家族贫苦者以资助,及先生父逝后,先生母尚不意取义庄之钱财,惟命先生及诸兄弟好好读书。
先生18岁毕业后,就在乡间小学、中学,任教、作校长,他在做后宅初级小学校长时,一为实验杜威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古人的教育思想不同处进行实证,二来在先生想明了白话文对幼童初学之利弊得失所在。
及先生任校长之后,一切从简、从理,使学校规章制度生活化,废除体罚。
善待学生,在教学时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先生特言使学生不以规矩为外面加之束缚,使规矩生活化,以实现教育上的一大目标,其言甚对甚佳。
盖现在学校学生以校规校律束缚学生,以老师恐吓危言喝止学生,学生之天性为其扭曲,且胸中升起不平之气,为日后青少年反叛的心理根源。
且中国之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生存,终成为一应声虫,无怀疑之精神。
其为学生指导作文之经过实为现在小学初中作文课之良好借鉴,读后感《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先生教文,不似现在教育之命题作文,给之一标题,另学生空想,胡乱造出些垃圾文字的堆叠。
而先生犹指文乃口中之言,可如实写出,但写文时须有曲折,曲折引人入胜遐思,故能引人入胜。
先生又从教授《技击余谈》中引导学生作文宜求简洁,盖文删改后精华乃现,此亦循循善诱之教。
后来先生拉学生出来写生,观察百余大树之形态,并至细微处讲解。
使学生明白,这也是先生治学时多从细微处作手,于细微处明大义,见真章,后来这些学生喜欢作作文,则先生之功初成。
先生教授作文时先教学生写出心中所想口中所闻之想法语言,此学生有字可写,后来又指出作文中的曲折,此先生乃教学生作文的趣味和文章的灵魂处。
其后从简洁入手,锻炼学生之提炼能力。
再其后给诸生观察的机会并言传身教,先生领诸生之街坊、桥梁寺庙、择其动人处下笔。
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另诸生自寻趣味不同处,记之在心,呼之欲出。
则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得以提升。
其后文理通顺则属应该。
只是后来因各小学生毕业后即回家算账及作学徒,白白浪费先生培养,则先生另谋他处。
文中有冯友兰、闻一多、傅斯年、张君劢、梁漱溟,胡适等与先生在学术及政治,着意上稍有分歧,然在生活上则相敬不敏。
先生不以中国自周至清为封建君主专制,遍寻诸史及通考通志,有贤君嘉言,有胜现世之制度文化,并因一师言终生思论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
终以天年得出天人合一为人之最高境界。
现生亦对当时之胡适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据学派多锁存义,谓其人只之从所谓科学之单独学科而忽视史学文化大义,实缘木求鱼也。
先生治学则实严,于所著之书倾心异常,必于多家言中选真章,贯以己之体会,讲出中国文
化的殊胜处。
其《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史记地名考》等用心非常。
著作等身,成一家之言。
先生之因见流亡香港之青年无所适从,及中国文化又在历史转折处,于是倾全力办新亚学院,惟其为中国文化培养开来之人才。
先生一生好游,喜近亲山水。
至佳处妙境必身心俱入。
达孔子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其讲从学必仅全力,从游毅然。
书中着墨是多,几乎贯穿先生一生,尚有许多材料和形状令人追思。
然先生于处事处稍有孤立,性同则喜,性异则远,且善讥讽。
未能成一文化领袖,为传统文化扛大旗,做推动。
虽见处高级知识分子患病而己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
移风易俗,终成风气。
及见先生于丁龙一事,当知中国人属知恩图报之传统,更知孔子为中国文化植入仁、礼基因。
先生之出世,为其为故国文化之广播做了相当了不起之贡献,也培养了一批学人志士,为传统文化续命延年做极大之贡献。
先生之学、才、识,俱是我辈之学习榜样,当秉先生遗志,为传统文化做贡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