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国史新论》札记

合集下载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

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谈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谈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谈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蛮有趣的,身怀儒文化之温情与敬意,但在梳理中国史之纲要时(《国史大纲》,好的不得了!)对儒家伦理与皇权勾兑后的滔滔之"劣迹"他又觑得一清二楚,且下笔批判得毫不留情,尤其是晋朝之儒士们(所谓高门世族)当北方沦陷于胡人后,衣冠南渡,从而完成了(儒)士族一脉的历史大迁徙。

其后,所犯下的累累脏事、丑事、恶事,真真乃令人作呕。

钱先生在书中亦承认,这个当时的汉人政权最后之所以被异族摧毁,与儒家之朝士们误国、堕落有极大的关系,而相反,留在北方的边缘化的寒士之儒,倒是最终一点点地以文化之优同化了异族统治者。

我奇怪的是钱先生对当时晋朝之一拨拨非儒而信奉老庄者(如竹林七贤),疑似评价不高,岂非咄咄怪事?窃以为中国的这拨士者倒是真留下了点值得后人敬仰的高贵风骨,而此之放诞狂放的风骨,恰好又是对儒家伦理与尊卑等级的恣意反叛。

钱先生谈晋士者之风骨时;似多有贬意,值此之时,钱先生是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来予以评判的,怪其务虚而耽于清谈,无心事国,可以当时的"国情"而论,此拨放浪形骸的士者们若真"有心"又能何为?没有他们说话的地儿嘛。

我只是奇怪,钱先生为何没有意识到,恰恰是魏晋风骨作为一种士者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一个稀有的亮点。

但钱先生的学问与见识还真是让人仰之弥高,他对中国历史看得透彻,鞭辟入里,对儒家文化最终造成的一个个历史之难其实也是清清楚楚,且一一记录在案。

也就是说,于中国历史及文化,钱先生什么都看到了,门儿清,只是由于他个人的局限性,惟在最后,他舍不得撕下之所以造成中国历史之悲剧反复重演的因果关系那张最后的薄纱,而其实呢,他的手已然指向哪儿了,再使点劲儿,劲儿一点就破。

读钱穆的《国学史大纲》有感

读钱穆的《国学史大纲》有感

钱穆的《国史大纲》简介作者:郭齐勇《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

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订本。

1994年6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制修订二版本,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亦收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钱宾四先生全集》。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新论九州版1-3章1-70页-笔记

国史新论九州版1-3章1-70页-笔记

国史新论钱穆九州版一.中国社会演变1-38页一1-11页1.中国封建制度始于西周,是一种社会制度,而非社会形态。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自上而下建立的,是统一政府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而由中央分封的。

2.经济情形:西周封建,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便于对殷王朝旧势力的管理控制,第二个是防御四周游牧民族的侵略3.社会形态:中西方的封建社会,都是有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

西方的贵族,类似于土豪,庄主。

而中国春秋时期的贵族,如诸侯卿大夫,是政治领袖。

4.井田制度:由于纳税方法的转变,平民从最初的不允许私有土地,逐步发展到,土地归农民私有,达到了耕者有其田。

逐步发展成了自由经济。

出现了贫富差距。

贵族和平民阶级被动摇,井田制度的破坏,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5.士的出现:春秋封建时代上层贵族阶级世袭的政治特权,到战国时,没有了下层平民阶级农工商诸业,被制约的均产经济,到战国时解放了,在上既无世袭特权贵族,在下却兴起了,许多的富农新地主阶级和私人工商企业及新富人,士的阶层在战国时出现,士是由贵族阶级堕落,或由平民阶级晋升而成的一个中层阶级,他们可文可武。

那些平民学者代替了贵族阶级,他们拥有,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他们是以下大同政治的基础。

以上是第一章第一段的笔记,在这段中钱穆先生对比了,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封建的不同,梳理了社会形态,以及井田制,士阶级的产生,让我对那段社会演变有了较明晰的认识。

二2-16页1.秦汉时代,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选拔贤才任用a.在政治上,无贵族世袭,汉初有封王侯,有封土,实际上地方民政财务军权都无权管理,王侯也受法律管制。

b.经济上,农民、工商业,向一个政府纳同一规定的赋税,担当同一规定的兵役,遵守同一种法律,享受同一规定的权利,在法律上,全体人民地位是平等的。

经济是自由的,因此出现贫富不均c.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

因为中国始终有古代的制约经济与均产精神。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篇一:国史新论读书笔记钱穆】钱穆《国史新论》读书笔记读钱穆的书总是有一种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的感觉,同样《国史新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思维,作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方向上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读完钱穆的书我们可能会感慨,像这样能够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透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本书的感想。

首先是对于封建的看法。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之被称为封建的时代其实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封建领主分封采邑给其附庸,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自武王与周公之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家版图,如何治理成为了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西周封建制应运而生,周王室逐步把自己的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治。

”[2]先由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

西周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阶段,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诸侯不再安于自己的职分,因此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场面,随着诸侯争霸的的不断升级,以及最终秦国的统一六国并在整个国家内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解体。

“春秋时期贵族大夫保有着自己的土地,并向周天子进贡,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在名义上有着天子地位,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使得分封制度被打破。

”[3]而长久以来被国人所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至秦朝始皇统一之前,而秦朝之后由于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因此在实质上这并非是一种封建制。

如果说中国自秦朝以来不是封建社会,由君主专权应该被叫做君主专制,而在实际意义上这又不是一种全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三公九卿制以及之后的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体系的创建,在很大意义上对于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精选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精选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1《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其次,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国史新论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国史新论

精彩摘录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为政府提 供了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精彩摘录
这句话肯定了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国史新论》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入剖析。读 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历史研究的 方法和视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目录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古代、中古、 近代和现代。这种分法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即认为中 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各个时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影响。同时,这种 分法也突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不仅了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民族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 影响。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我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 钱穆先生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因果 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对于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判断。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应该事实的陈述,更应该 事实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让我更加注重在历史学习中思考和判断。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中 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历史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社 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了历史学习的真正目 的和意义所在,也让我更加注重在历史学习中寻找与现实生活的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穆《国史新论》劄记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自2013起,陆续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及最近的《国史新论》。

对先生的学养与学识深深折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为老辈学人,钱穆先生有坚实的古文基础,用词考究,文章无赘言,古文韵味犹存,读之需缓,细细品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当然要想看懂这些半白话文,
字典须常伴左右,百度更是必不可少。

书名为《国史新论》,但内容主要在阐述夏商周三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从中国传统社会演变、传统政治、传统知识分子、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和历史人物几方面进行纵向讲解,同时伴有与西方社会在诸方面的比较。

所谓新论,即总有一些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见解。

对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的表述提出异议
“封建”一词是西方舶来品,“封建”就是分封建国,中国在秦汉之前可以说封建,但秦汉之后中国的行政建制是以郡县制为主,所以此处如果再以行政建制定义封建就会有问题。

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贺教授的解释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称为中国古代社会为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最重要的一项职能是抵抗外族入侵,从汉唐到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夺还是很顽强的,因为地方上还有世家大族可以各自为战。

而有宋之后,中国传统的贵族被彻底平民化了,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自耕农社会,在对外战争中一旦中央在军事上战败,地方上就会一泻千里。

再来说“集权”,近些年来由于清宫剧的风靡,很多人都会觉得所有朝代的皇帝可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

事实真是那样吗?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只有一个人,天下那么大,事务那么
多,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一个集团去统治,这个集团就是士工商里的士阶层,皇帝也是士,也需要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夫子为士阶层订立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为圣贤。

这个集团也自然有它的权力制衡机制,而且在不断完善,何为集权?权不外乎三种:军权、人事权和财权,这三种权都是各有所属,并不集中在皇帝手中。

特别是科举制创制之后,按照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平均分配录取名额,这使全社会的人才都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进入统治阶级参政议政,这种体制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不就是一种民主制度吗!
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乱兴替,循环往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其见解与王学泰先生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种的阐述暗合。

他们都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论与人口、田制和兵制有重要关系。

人地矛盾在农业社会总是难以解决,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基本都会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开始称几何倍数的增加,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是有限的,人口剧增之后,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公田制度被破坏,土地兼并猖獗,大量游民出现,义务兵制变为募兵制,军权旁落地方,如果在遇上自然灾害或外部入侵,改朝换地就会迅速发生。

今天有些人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颇有微词,作为一项迫不得已的选择,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如若不进行人口控制,任其自由增长,中国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
那后果很可能是贫穷与动乱频发。

对历史人物的品评
钱穆先生把历史上的人物分为历史人物和时代人物。

从外部看历史上的人物,可分为一部分是上层的,一部分是下层的。

跑到政治上层的人物,是有表现的人物,如刘邦、项羽。

还有一批沉沦在下层,他们在当时是无表现的人物,但他们在当时,以及之下的历史上一样有作用,有影响。

可能他们的影响作用更胜过那些有表现的。

如管仲与孔子,在春秋时期管仲负有盛名,连孔子也盛赞他,但到后世,孔子的作用与表现是管仲所无法比拟的。

在这里孔子就是历史人物而管仲只能算是一个时代人物。

这样的事例还有如曹操与诸葛亮,袁世凯与孙中山等。

从历史人物的内面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圣贤,一是豪杰。

其实圣贤豪杰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就其和平正大能明道淑世言,则谓之圣贤。

就其崇尚气节能特立独行言,则谓之豪杰。

圣贤一定要能“明道”“淑世”。

这个世界在他手里,他就能把这个世界弄好,这叫淑世。

要淑世,当然要先明道。

使此道名扬于世。

在某种环境下,外部条件配合不上,不能做到淑世,那么你至少要有一种本领,能“特立独行”。

不论外部条件,我还是我,这样便是以豪杰了。

孔子、孟子都从特立独行的路上走过。

豪杰有智有勇,所以能立节。

节是有一个限度,有一个分寸。

不论世界衰乱,我做人必有限度必有分寸,那便是以豪杰。

因此豪杰必讲气节,能特立独行,做到圆满周到的便是圣贤。

圣贤便能明道淑世。

道德也要从气节来,气节也必须站在道德上。

从生理上
说,人要有血气,有骨气,从血气中得勇,从骨气中见志。

人不能做一个冷血动物软骨汉,人之生死,也只争一口气。

天下不能有无血无气无骨的道德,也不能有无血无气无骨的圣贤。

中西文化的对比
钱穆先生对比中西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中心,有历史的延续性,讲求人自身的提升,即所谓“内圣外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西方文化是一种阶段性、多中心、激进性的讲求外部环境的文化。

所以西方人重视宗教的作用,宗教使讲求个性的西方人能维持一个整体,能为他们提供失败受挫时的心理慰藉。

在中国,传统艺术替代了宗教的部分功能。

传统的书法绘画、建筑陈设都在引导中国人修身养性、戒躁趋静,追求人内心的安静。

这也许也是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何文化都有它产生和传承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中西文化有各自发展的轨迹,形成各自的特点。

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没有优劣之分,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交流借鉴的。

我们将邓小平评为历史伟人,就是因为他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就是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条适合中国人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