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

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

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

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

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

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

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

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

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

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

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

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

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

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

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

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

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

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

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

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

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

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出的读书报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他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理解和提出,使我们有机会从更严格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钱穆提出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强调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不仅要考察个体的阅历和思想习惯,更重要的还有社会行为体系的检索。

这意味着研究过去的事情,我们不仅要了解个体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引起这种行为的背景原因。

只有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研究可以真正地深入到历史的真正历史中,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本身以及这里发生的一切。

此外,钱穆还认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还需要考虑社会秩序及其伦理规范,还有必要考察社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提出,使得我们有机会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另外,也使得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宽明的视角进行,而不是只是从个人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从而更容易地发现历史中的根源及真实所在。

同时,也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研究工作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我们用历史视角洞悉当今和未来的历史带来有益的结果。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

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

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

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

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

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

”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法和研究文化的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钱先生指出研究文化需注意要根据历史真实情况;自大处看,不专从小处看;自会通处看,不专从个别处看;要看得远,不专从一横切面只眼看等。

不仅在研究文化史中,就是在研究历史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中都有其普遍的指导意义。

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史料的处理上,那些史料可信度较高,那些史料没有太大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史料要进行严谨的考证与辨伪,这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

从大处看,不专从小处看;自会通处看,不专从个别处看;要看得远,不专从一横切面只眼看。

这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都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就在于一个变通,如有些历史事件,你单看这个历史事件感觉发现不了什么,但是你变通一下,把这个历史事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许你的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在个别处、小处看不到什么的时候,应学会变通,着眼全局,这样也许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东西。

我认为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在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中,钱先生强调变通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在中国制度史的研究中应注意不该专从政治制度看,而该会通着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必须明白在此制度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存在等等。

这些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变通的重要性,即需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去了解研究相关内容。

我认为这就需要不管是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不能一直计较太小的方面,当然这些小的方面不是一点都不计较,而是不能硬钻牛角,要树立全局性的认识观,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实际上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会学到很多的方法,比如将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古今比较,东西比较,也许就能够发现新的突破点。

做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问起,不断寻求问题的答案。

还有就是做历史研究,不要仅仅拘泥于历史,必须得了解其他相关的学科,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探讨新的视角。

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外,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

所以我认为钱先生的这本书对于我们学历史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提高我们的史学理论修养方面价值更大,是一本值得去一看的史学理论书籍。

通过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自己认为我们不仅学到研究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等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体会到史学大师治史的严谨及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责任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会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史学大师他的史学思想,这才是最精华的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读后在思想方面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熏陶,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发挥很多积极的作用。

(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