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这个星期因为自己偷懒的缘故,只读了本书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
关于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读的其他读物已有涉及,吕先生的论述则更为完整。
当然,即使吕先生自述「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但是读起来还是颇有些费力。
吕先生写作此书,文白夹杂,用字精准,使我读起来还得时不时停下来查查词典。
此书原为编写大学教材所作,这也显示出当年的大学生与今日大学生素质之差异。
婚姻、族制二章,我每章都读了不下两遍。
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两章的主旨本身,而是吕先生的性别观与婚姻观。
吕先生是民国时期人,论岁数当比今日青壮年男子早出生近一百年。
其关于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之见解,却比今日之男性(主流男性,当然也有部分女性)要先进得多。
最让我感叹的是关于离婚一节。
古代(以清律为例)虽然「夫妻不相和谐而两相愿离」可离婚,但婚姻内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导致男性不会轻易放手,而背夫私逃还要加罪。
因此,吕先生提到:「即使结婚之时,纯出两情爱慕,绝无别种作用掺杂其间,尚难保其永久,何况现在的婚姻,有别种作用掺杂的,且居多数呢?」要想解救痛苦的家庭,「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
通常男子谈论离婚问题,一般都难以跳出男权视角。
吕先生站在如此深明大义的高度为女子之自由辩护,读着读着,我都忍不住要怀疑吕先生是否真的是直男了。
瞬间联想到最近网上大火的「最美婚登员」,对前来办理离婚的夫妇谎称「打印机坏了」,迫使其无功而返。
如此举措,看似「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除了满足婚登员个人的道德优越感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人家夫妇本就不合,回去以后该吵的还得吵,岂是因为不能办理手续便可破镜重圆的?此类愚蠢的善人,其危害恐怕胜过理性的恶人。
国史新论

《国史新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反对很多人按照研究西方历史,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阶段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
作者逐个朝代进行分析,并与西方常提到的封建社会进行对比,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特色,并非一些人所讲的完全的黑暗的封建统治。
另外作者拿中国和西欧进行对比。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都是那么黑暗,她是怎么过来的呢?其中必有其可以吸收的地方。
“故中国历史实可谓有社会有国家,其言盛衰兴亡,盛衰乃指社会言,而兴亡则指国家言。
但亡后复有兴,衰后复有盛。
以观西洋史,则实当可谓有社会无国家,故西洋史各地有盛衰无兴亡。
”(P55)“今再深一层言之,亦可谓西方文化,实仅停止在社会财货生活一阶段上,并未能进入更高层,如中国人所谓治国、平天下,大群集体人生中之政治道义阶段上去”。
(P56)大致的感觉,作者认为西方人的社会可能是由“人性本恶”这一理论发展而来,所以才会出现诸多法律来限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特别的突出了人的物质性,特别的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强调人的个性等等,所以西方人更外露。
而中国人的社会可能是由“人性本善”这一理论发展而来,比较注重责任,突出了人的精神性,强调人的个人修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可以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中国人更内敛。
西方人好像选择革命多一些,但是他们那里并不是总在一个国家里革命,比如荷兰革命了,荷兰一度非常强盛,后来西班牙革命了,西班牙就上去了,再后来英国革命了,英国就最强大了,再后来就是美国了,就是说在西方,一个国家革命了,那么那个国家就会获得一个飞速发展的机会,但是好像只有这一次,而不是革命一次就可以强盛一次的。
而中国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变化没有西方那么大,但是中国每个朝代都会盛衰的过程,作为整个中国,她始终有盛的机会,而且并不会一直衰下去。
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的阶层应该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农工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士是中国特有的阶层,他们很特殊,平时也许会从事农工商这类的职业。
国史读书笔记

国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完】《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国史新论九州版1-3章1-70页-笔记

国史新论钱穆九州版一.中国社会演变1-38页一1-11页1.中国封建制度始于西周,是一种社会制度,而非社会形态。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自上而下建立的,是统一政府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而由中央分封的。
2.经济情形:西周封建,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便于对殷王朝旧势力的管理控制,第二个是防御四周游牧民族的侵略3.社会形态:中西方的封建社会,都是有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
西方的贵族,类似于土豪,庄主。
而中国春秋时期的贵族,如诸侯卿大夫,是政治领袖。
4.井田制度:由于纳税方法的转变,平民从最初的不允许私有土地,逐步发展到,土地归农民私有,达到了耕者有其田。
逐步发展成了自由经济。
出现了贫富差距。
贵族和平民阶级被动摇,井田制度的破坏,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5.士的出现:春秋封建时代上层贵族阶级世袭的政治特权,到战国时,没有了下层平民阶级农工商诸业,被制约的均产经济,到战国时解放了,在上既无世袭特权贵族,在下却兴起了,许多的富农新地主阶级和私人工商企业及新富人,士的阶层在战国时出现,士是由贵族阶级堕落,或由平民阶级晋升而成的一个中层阶级,他们可文可武。
那些平民学者代替了贵族阶级,他们拥有,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他们是以下大同政治的基础。
以上是第一章第一段的笔记,在这段中钱穆先生对比了,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封建的不同,梳理了社会形态,以及井田制,士阶级的产生,让我对那段社会演变有了较明晰的认识。
二2-16页1.秦汉时代,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选拔贤才任用a.在政治上,无贵族世袭,汉初有封王侯,有封土,实际上地方民政财务军权都无权管理,王侯也受法律管制。
b.经济上,农民、工商业,向一个政府纳同一规定的赋税,担当同一规定的兵役,遵守同一种法律,享受同一规定的权利,在法律上,全体人民地位是平等的。
经济是自由的,因此出现贫富不均c.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
因为中国始终有古代的制约经济与均产精神。
读钱穆《国史新论》札记

读钱穆《国史新论》劄记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自2013起,陆续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及最近的《国史新论》。
对先生的学养与学识深深折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为老辈学人,钱穆先生有坚实的古文基础,用词考究,文章无赘言,古文韵味犹存,读之需缓,细细品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当然要想看懂这些半白话文,字典须常伴左右,百度更是必不可少。
书名为《国史新论》,但内容主要在阐述夏商周三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从中国传统社会演变、传统政治、传统知识分子、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和历史人物几方面进行纵向讲解,同时伴有与西方社会在诸方面的比较。
所谓新论,即总有一些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见解。
对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的表述提出异议“封建”一词是西方舶来品,“封建”就是分封建国,中国在秦汉之前可以说封建,但秦汉之后中国的行政建制是以郡县制为主,所以此处如果再以行政建制定义封建就会有问题。
的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最新的国史大纲优秀〔通用5篇〕最新的国史大纲优秀〔通用5篇〕国史大纲优秀1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如今联络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
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方案,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场四分五裂了。
西汉自汉高祖到____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____共经历了十八年。
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
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
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
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局部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
东汉诸帝大局部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
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
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
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
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
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
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
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
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
此时北方经历了五胡的长期纷扰之后,也找到了复兴的新机运,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合起来是为北朝。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二十余万字。
该书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到现代史学理论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 摘抄:《左传》中记载:“古者,史为书,书为藏,藏为术,术为道,道为德。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先秦时期历史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史书是历史的记载,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道德的体现。
2.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必先博而后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先秦时期学者对待史学的态度,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体现了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昔者,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皆圣人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秦汉时期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2. 摘抄:《汉书》中记载:“自孔子没,百年之间,学者多传《论语》、《孝经》、《礼记》、《春秋》等。
”感悟:这句话说明了秦汉时期史学编纂的特点,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通》中记载:“史者,记事之书也。
故史之所记,必因事而立论,因论而作史。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即史学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论述为手段,以记录为任务的。
2. 摘抄:《晋书》中记载:“夫史者,所以记功载德,流芳百世者也。
故必以事为经,以文为纬,经纬相错,乃成一家。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编纂的要求,即以事实为经,以文辞为纬,使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五、隋唐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唐书》中记载:“史者,国之宝也。
故必广采博收,详载事状,以传信于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篇一:国史新论读书笔记钱穆】钱穆《国史新论》读书笔记读钱穆的书总是有一种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的感觉,同样《国史新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思维,作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方向上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读完钱穆的书我们可能会感慨,像这样能够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透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本书的感想。
首先是对于封建的看法。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之被称为封建的时代其实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封建领主分封采邑给其附庸,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自武王与周公之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家版图,如何治理成为了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西周封建制应运而生,周王室逐步把自己的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治。
”[2]先由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
西周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阶段,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诸侯不再安于自己的职分,因此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场面,随着诸侯争霸的的不断升级,以及最终秦国的统一六国并在整个国家内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解体。
“春秋时期贵族大夫保有着自己的土地,并向周天子进贡,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在名义上有着天子地位,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使得分封制度被打破。
”[3]而长久以来被国人所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至秦朝始皇统一之前,而秦朝之后由于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因此在实质上这并非是一种封建制。
如果说中国自秦朝以来不是封建社会,由君主专权应该被叫做君主专制,而在实际意义上这又不是一种全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三公九卿制以及之后的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体系的创建,在很大意义上对于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政治理论方面来说,先秦政治思想并不从主权方面着眼,既不主张君权至上,也不主张民权至上,而是一种君职论,强调君主在统治时只不过是在完成一项作为君主的职能。
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
在中国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中,官僚集团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历史上有很多昏庸无能的君主,但国家机器却能够正常运转。
在钱穆先生看来这种政府形式应该称之为“士人政府”。
“主导社会及政府的,并不是皇帝或者贵族,或者如中世纪欧洲时的宗教,而是士人。
”[9]士人传统的真正开启是在战国时期,其后历经汉朝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第社会,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等等,都是从社会中选拔受过教育的士人进行政府管理。
因此,不能断言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亦或者是君主专制。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被广大人民所熟知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的历史阶段论是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标准,但“毕竟来自西方历史传统之下,并没有很好的解释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下的封建社会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23]但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马克思的历史论断能够很好地被广大人民所熟知,而钱穆的观点却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保持其傲然的姿态,这一点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素。
但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人来说,应该很好地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基于社会现实而不是偏听偏信所谓的真理。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前面所讲到的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还存在这样一群为辅佐君主而设立的机构,这些机构被合称为官僚集团,而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中,又以宰相与君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皇帝和宰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衡关系,二者都不能独裁。
皇帝和宰相都是古代政治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有各自的职权划分,各司其职,基本上是严格按照一种程序来进行行政事务的实际操作。
但由于各个时代情况不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这种职责划分也各有不同。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突破了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君主专制是由皇帝一人独大的观念,“虽然在现实政治中,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减弱,但在皇权与相权的不断博弈中,中国的政治制度得以延续下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原因。
”[14]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除了皇室成员是有世袭特权的贵族阶级以外,其他的从政人员皆由社会中获取,秦隋之间主要通过察举,隋以后则主要通过科举考试。
这些其实都是一种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它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论述,“没有知识分子,对社会提不出有理想的,发展的策略。
”[7]这恰好又印证了之前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士人特色。
皇帝的世袭实际上也是中国政治大一统的内在需要,而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衡,也能够防止普遍腐败的产生。
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因革命废止。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颠覆传统看法的论断,其中一个是对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门第制度的正面评价。
以前对门第的看法仅仅是一群世家子弟凭借着自己祖上的功业而获得庇佑,不务正业,以清谈为风,好服药追求长生不老。
在中国文人的作品中不乏有对其进行大力批驳的人。
但是作者认为“门第在其时一个重要作用即是传统文化之传承人。
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的意识状态处于混乱之中,但是在门第中,因为世代相传之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均成功抵抗了大局下的文化错乱,从而使文化之接续不至于出现断层。
”[41]最后,中国式发展道路与西方的差别。
自秦朝至清末,我国的政治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虽然出现过王朝的更替,但本质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倡导要反封建打倒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的封建专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结束了。
但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却又没有如西方社会一样,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士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而形成的。
“中国之士人,不拘泥于某一技艺之培养,如音乐、绘画、书法等等,而是着重于培养精神之自如与坚强,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自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38]即使是对技艺的训练,也不是以发展技艺为终极目标,而是欲借助技艺用之于精神之培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轨迹,均以精神生活的建设为首要,社会能够维持相对之稳定,但在科学技术上,因为对其的鄙视与不屑,所以并不看重或着重发展。
西方本身为一商业社会,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这种物质生活的追求,必然导致对外扩张之要求和对技术力量的开发。
而在社会思想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个人财产之神圣不可侵犯。
当近代以来,农业遭遇工业,传统对撞现代,精神抵挡物质,而在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中国的稳定社会土崩瓦解,因此在思想意识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容易由现状得出中国传统之一无是处,而倾向于举盘西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处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之中,从而忽视了本国文化的自发的生机。
”[52]当时的中国,全国上下都处于意识混乱状态,大动荡的格局下,很容易出现盲目的学习与盲目的抛弃,从而忽略了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信任。
如今,作为理性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秉承着一种基于自己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来理解我们所遇到的各种事务,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今后的出路,要政治清明,要社会安定,不能盲目借鉴西方的理论来运行,应定要用我们内部的力量来解决”[54]给予当今社会一种更具有价值的理解,这便是历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目的,也不辜负作者对于中国的希望。
【篇二: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位良师曾说过做学问的人有几个阶段,学士,无所不知;研究生,一知半解;博士以上混沌无知。
我深知自己在专业方面,与无所不知相距甚远,但我并未放弃求知。
读书作为学习最基础的工作,在和同班同学进行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内容更加引发我对于现实的深思。
接下来,我将用最精炼语言,概括每一本书目对我的启发。
《追寻现代的中国》一、我们国家,社会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一个初始的微小扰动就能被放大到全盘无序的混沌状态,我们这个国度的现代化过程,基本就是辛苦寻找那个有自动增益控制的调节机制,以便能使其进入有益的负反馈轨道,置社会动荡于严格的可控范围之内。
二、中华帝国原本是很有几次称雄全球的机会的,但我们总是很遗憾地与之错失交臂了。
但这不是因为我们掷骰子的水平不够好,或者西洋列强做老千的本事胜过我们,以至于我们在命运的赌局上输了先机。
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我们身上的负累已将我们扩张的心力消耗殆尽,无暇罔顾左右了。
固步自封实属不得已,自救不暇的病夫那有空去管他人墙内的短长呢?能着手处理自身的满目疮痍已算难能不易。
三、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期望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我们要理解,包容,体谅我们的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个集体亦是如此,有瑕疵次才有进步。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事件:曾国藩及湘军以捍卫儒家纲常名教相号召,动员仕绅民众为所谓名教而战。
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启发创立拜上帝教,用神权主义动员和组织民众,曾经取得重大成效。
之后缺乏创新,使之失去作用。
启示:中国人现在处于缺乏一种核心的信仰,价值观的状态,思想混乱,太过于自由,因此,对于西方的各种文化,经济入侵,缺乏抵制力,传统文化受严重的打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要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国,必须建立核心的价值观体系。
《国史新论》经典句子“西方所谓“封建”与中国所谓“封建”不是两个可以混用的说法,前为封地采邑,后为封邦建国,中西“封建”是恰相颠倒的。
西方封建是个社会形态,中国封建则是一个政治制度。
中国不曾有过西方所谓“封建社会”,也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一、法律的条文是一回事,而真正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在社会现实与法律条文中,往往存在者一定的差距。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利益交织下的中国,很多时候,法律不能有效地实施。
二、父权实指家长权,只有男人才能获得此权,祖母、母亲是不算在内的。
同时父权的行使者不一定是祖父或父亲,有时是祖父的兄弟或是父亲的兄弟,有时是同辈的兄长。
谁是家长,谁就拥有父权。
《中国的现代化》一、现代化的指标:国际依赖的增进;非农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应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到低的运动;持续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更加平均;组织和技能更加专业化和传授推广;官僚主义文化;大众参与政治(不论民主与否);以及各阶层教育的普及。
二、中国的现代化,多有点受到外来的影响才能进行的味道。
对于一个后来者,现代化经常含有对外国挑战的反应。
后来者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着的国际环境,并且一定会同意或被迫同意,一个以着重借鉴国外经验为基础的宏伟的变革计划。
为取得成功必须借鉴而不是损害,必须大力创造有助于现代化的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