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合集下载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钱穆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被广大读者视为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之书。

钱穆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国史大纲》一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钱穆先生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探讨了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进行了深入评述。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将中国历史视为一部道德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追求“仁爱”和“和谐”的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

他还谈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的演变并不是历史的主导力量,而是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以不同的朝代划分,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他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和发展,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的评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他还指出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品之作。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

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

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

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

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

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

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

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出的读书报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他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理解和提出,使我们有机会从更严格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钱穆提出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强调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不仅要考察个体的阅历和思想习惯,更重要的还有社会行为体系的检索。

这意味着研究过去的事情,我们不仅要了解个体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引起这种行为的背景原因。

只有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研究可以真正地深入到历史的真正历史中,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本身以及这里发生的一切。

此外,钱穆还认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还需要考虑社会秩序及其伦理规范,还有必要考察社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提出,使得我们有机会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另外,也使得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宽明的视角进行,而不是只是从个人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从而更容易地发现历史中的根源及真实所在。

同时,也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研究工作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我们用历史视角洞悉当今和未来的历史带来有益的结果。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

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

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

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

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
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

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同时,正如作者说的:“真有得于史学者,则未有不能融贯时间相,通透空间相,而综合一视之者。

”【3】在本章研究中作者开篇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

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

因此中国人把此项专讲政治制度的书,也称为通史了。

”【4】可见,作者虽为研究政治却也注意时时抓住“通”史之纲。

二通中求异
“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所谓有事即是有变。

无变就不见有事。

”【5】“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

”【6】
㈠打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观,以中国特色为发端;
1、打破西方理论束缚,注重中国历史自身的民族性
在第三讲《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史》中作者提出:“我们决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乃遵循同一轨道演进,而相互间可以更无异致者。

不幸的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大家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专制政治。

自五四运动前后,大家又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封建社会。

此种说法,只是把中国历史硬装进西方观念中,牵强附会,实际毫无历史根据可言。

”“然西方史家终亦无法否认马氏(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三形态。

因马氏所言之三形态,乃根据西方历史之已成事实归纳来说,并非向壁虚构。

但就我们东方人看法,则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彼所分别之社会三形态,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则确系一大疑问。

”【7】钱穆先生坚决反对用西方历史发展模式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的进步与落后,说:"我们该根据历史实事求是,作客观之分析。

西方人自据西方历史来作研究对象,其所得结论,未必可以全部搬到东方社会来应用。

"【8】在讲中国通史等部分时作者多次就中国封建社会之特异性作出解释;在讲到中国史政治制度时,作者的讲解更是注重展现其由封建到统一、由军人政府到士人政府、由士族门第到科举竞选,实有层累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封建制度方方面面的特殊之处。

此意引导我们注意,"研究中国史的第一立场,应在中国史的自身内里去找求,不应站在别一个立场,来衡量中国史。

"【9】中国封建史延渊承革几千年,不能轻易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来切割研究。

钱穆先生这种民族史观虽然有脱离世界史,趋片面意味,但这种追求民族独特精神的历史视角与爱国情愫是值得肯定的。

2、对比中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亮点
在第二讲《如何研究中国政治》中,不论是讲人口制度、军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平准制度、藩属统治制度钱穆先生都运用中西对比手法,先陈列在西方历
史观下这种制度的特征,进而挖掘我国古代这种历史制度的渊源,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政治活动方面的胜场。

也不禁让我想到,在中国大变革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消减了脑袋钻研外国学习西方;然而切中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才能真正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又如何切中中国实际,观现状总结的历史也只能算是皮毛之见,深入了解中国的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一个社会的面貌或多或少是由制度框出来的,制度为圆社会就是圆)才能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社会现象,这样的真实面貌利害关系是什么——力求有一天西方世界也用中国的社会政治观去衡量它自身的发展。

㈡打破考究式历史推演法,剥葱式层层深入研究;
在序中作者即提到“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

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10】又在第二讲义中点明“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11】继而列举柏拉图、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例子指出在西方历史上,思想家并不一定亲自参与政治,但他们在著书立说时总用自己的一套政治思想作指导;中国秦代以前亦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研究什么样的制度都要明晰他背后的思想支撑;进而明白作者的所处社会境、著述心理;进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也社会制度的关系;从而,从中挖掘更为真实、深切、全面的历史原貌。

总而言之,读罢此书,不论是先生妙笔生花提出的历史学家该如何处理有字人书和无字天书的关系——“此当前的社会,呈显于我们面前之一切,实为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

我试给它起一名称,我将戏谓之“无字天书”,一部无字的历史天书。

此外一切史书著作,只都是“有字人书”。

有字人书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

”“一切有字人书,全本此无字天书而写出。

”“可见“无字天书”该与“有字人书”参读。

”【12】——还是那在笔者看来受民族压迫心理影响偏于理想化、略带政治烙印的(笔者认为一个时代最不能带有政治烙印的人当属历史学家。

)“中国政治有职位之分、无权力之争”“中心历史人物说”等观点的论述。

先生都没有离开历史研究注意“通”与“变”相结合的主线,此为青藤,那些鲜明立异的观点犹如藤上那摇曳引人的牵牛花。

先生“历史研究应该做到通与变相结合;历史研究还要做到通与专相结合;治史贵在求其特殊精神与个性;历史研究应该将考据与义理相结合。

”【13】的历史研究方法也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页。

[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14页。

[3] 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第238页。

[4]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页。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页。

[6]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页。

[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3页。

[8]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9页。

[9] 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史》,《历史与文化论丛》,第282页。

[10]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页。

[1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8页。

[1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45页。

[13]徐国利等合撰:《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p-48745658.html#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史学通论作业)
姓名:马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