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看法中国航天事业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家意志。
中国航天事业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长期驻留。
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行走、科学实验等活动,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在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强大实力。
中国航天事业在卫星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实现全球覆盖,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北斗系统的建设不仅提供了精准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中国航天事业还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航天事业在探测太空和月球等深空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探月工程的一系列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这不仅加深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和人类登月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火星探测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航天科研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航天企业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国家实力的崛起。
中国航天事业在载人航天、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科技投入和国际合作,更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智慧汇聚。
2024-2024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现状
1、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家对航
空事业进行了计划引导和大力发展。
其中,大力推进了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但迄今民用航空事业仍然是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航空航
天产业日趋成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也日渐完善,已成
为目前全球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之一、在过去15年中,中国航空航天产
业发展迅速,其中大量重大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应用示范和行业等突出
亮点,尤其是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催生了行业变革。
2、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
现了由航空航天技术引领、创新型产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空产业
离不开计划引导、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特征共同作用。
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航空航天产业之一,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航空航天发展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6666.66亿元。
到2023年,产业增加值突破11.2万亿元,实现近5倍的增长,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
从主要指标来看,航空运营总量为929.1万架次,累计完
成。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在迅猛发展,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机遇和可能。
本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家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中国政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一直是非常大的。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发轫。
在中国早期的航空和航天事业中,中国的科学家们以极低的资金,利用几乎所有可用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着科研实验,一步一步开创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航空航天科技。
如今,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宇航员、卫星、运载火箭、科学探测器、民用飞机、军用飞机等为代表的以航空航天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而这种形成,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资金主要分配在卫星、火箭、飞机等大型工程中。
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飞船、高分辨率卫星,以及大型运输机、民用大型喷气式飞机等都是国家投入的产物。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政府财政投入、人才投入、技术投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二、人才培养人才素质的提升一直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一个重点。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校开始,我国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为未来航天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中国航空航天单位,科研人员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
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老行家,也不缺年轻的科研人员。
人才培养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输出。
其间,中国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通过培养和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可以说,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科研投入科研投入一直是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发投入水平逐渐提高。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技术突飞猛进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发展道路。
然而,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
一、太空探索取得巨大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后,中国航天器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大国。
中国航天器对于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际航天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更传递了中国对和平利用太空、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坚定决心。
中国航天器的成功发射,给世界带来了震撼,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卫星技术实现长足发展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发射的一系列通信、气象、导航卫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遥感、通讯、气象预报以及导航等领域的能力。
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全球导航能力的国家。
中国航天卫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监测还是交通导航等方面,在卫星技术的支持下,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不仅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国内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火箭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火箭技术是航天事业中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近年来,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了发射能力和技术水平。
例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了天地间多次交会对接技术、产品多用途运载能力等重大突破。
中国火箭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我国发射的火箭既能满足国内的各种需求,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可靠的发射服务。
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航天产业的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面向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航天任务。
例如,我们成功地将太空站送入轨道并进行了多次载人飞行,我们也在月球上成功地进行了探测,并且在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向前发展。
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面向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一、深空探测在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深空探测的挑战。
在这个领域,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的火箭技术和探测器,在更远的距离内进行探测和观察。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宇宙的奥秘,探索更多神秘的星球和行星,以及太阳系中还未被发现的一些新天体。
二、载人航天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地探索太空,进行更多的载人航天任务。
我们需要为太空站的后续建设做好准备,以便能够长期地进行载人航天任务。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航天技术,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并实现更长时间的太空驻留。
三、商业化利用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将面临着商业化利用的机遇。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航天技术的应用,为商业化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利用航天技术来进行资源勘探和开采,例如开采矿物和水,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利用航天技术来进行卫星通信,建设更加智能化的城市和交通系统。
四、科学研究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太空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推进航天技术,以便更好地观测和研究宇宙。
我们需要关注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宇宙中的黑洞和暗物质等神秘现象。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好准备。
总之,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愿景。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的航天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长征火箭系列的升级和发展,再到天宫空间站计划的推进和深空探测任务的开展,都显示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和进步。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在航天任务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展望。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发射技术发射技术一直是航天技术的核心,也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发射技术方面,长征火箭系列一直是我国航天事业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等新型火箭。
其中,长征五号B火箭是一种高性能重型运载火箭,将成为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发射场次,也是未来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首选运载工具。
而长征八号则是一种具有可重复使用能力的中型运载火箭,适用于太阳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发射任务及一些卫星散发任务。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发展新型发射技术,如运用火箭再入技术实现航天器返回地球,以及开展发射位置灵活化和子午线发射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水平。
二、载人航天载人航天一直是各国航天强国争相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空间技术领域中的最高领域。
在这方面,我国在近年来也在加紧推进自主载人航天任务。
2019年,我国成功进行了长征二号F遥二火箭发射景海鹏等三名宇航员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刷新了中国航天历史。
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强化航天员的培训和训练,推进空间站第三步工程建设等任务。
同时,我国还计划在2024年前将月球探测船送入太空,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月球科学探测任务。
三、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航天领域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已经进入到智能制造2.0阶段,3D打印、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已经成为航天领域的“标配”。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航天器的研发效率和质量,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从而为未来的探索任务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面的航天工业体系,并在航天技术、航天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发展趋势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1 技术创新与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突破,以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加强航天器制造技术、推进系统与应用技术、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发,力争实现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
1.2 深空探测能力提升中国航天事业将加强对深空探测的研究与开发。
未来,中国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探月、探火、探测行星等项目,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技术能力,例如在重返月球、火星探测和寻找太阳系外地球型行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3 航天应用的广泛拓展中国航天事业将进一步加强对航天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动航天技术在通信、导航、气象、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1.4 国际合作的加强中国航天事业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2.展望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2.1 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中国将进一步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以满足更高层次的航天任务需求。
未来,中国将加强航天器的研制与升级,推动运载火箭、卫星等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提高航天任务的成功率和效率。
2.2 加强航天科研与人才培养中国将加大对航天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高航天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内航天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培养更多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2.3 推动航天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将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查报告【实用版】目录1.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背景和起步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3.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5.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背景和起步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的阶段。
当时,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认识到航天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航天事业。
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1975 年 11 月 26 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3.1992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三、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1.载人航天: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突破了空间站关键技术。
2.探月工程:我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3.火星探测:我国成功实施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
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航天事业在载人航天、卫星应用、深空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与美国等航天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国家队为主导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卫星应用和航天发射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望1.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将继续加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天组织活动,推动航天事业的共同发展。
2.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我国正在研发新一代运载火箭,提高运载能力,满足未来空间站、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任务的需求。
3.实施探月和火星探测工程:我国计划在 2030 年前实施探月和火星探测工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世纪60年代:
“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 20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 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 送上天。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 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1月5日, 中国仿制苏联的“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 得成功。1963年1月,中国 科学院成立星际航 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 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 射试验,获得 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 第一枚生物火箭。
• 这是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四、“神舟八号”
• 2011年11月1日5时,我国自行研制的 “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 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在轨运 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 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 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继掌 握 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 “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完 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 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 项——空 间交会对接技术。
• 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人民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在政治上,向世界说明,中国可以走、也能 够走独立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还能走得很好、很稳;在经济上,体现了中 国从贫穷走向富裕;在科技上,中国是继美国和 俄罗斯后第三个能实现载 人航天的国家,证明中 国的科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军事上,也 体现了中国军事 的科技之路,大大增强了中国维 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的实力和信心。
•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座 空间站“礼炮1号”,载人太空飞行 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1986年2月20 日,苏联发射了著名的“和平”号空 间站,是苏联第三代 载人空间站, 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九座空间站,被 誉为“人造天宫”。
国际空间站
•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建立国际空间站 的设想,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 最大的 载人空间站。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 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 国际 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 日本、巴西和欧洲太空局等多个国家 和组织 参与研制。其主要结构包括:基础桁架、居 住舱、服务舱、功能货舱、多个实验 舱、节 点舱(3个)、能源系统、太阳能电池帆板和 移动服务系统。
•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 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 国防部 五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 森任院长。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 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是我国 导弹、航天事业奠基5个 师的兵力,我宁可 把他击毙在美国, 也不能让他离开 。”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
三、前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也俘虏了部分德 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火箭和有 关 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苏联仿 制V_2火箭成功。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 级液体洲际导弹P_7,射程 8000公里。经过 改装的P_7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世 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从而揭开了现 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 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 功“东方”号、 “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 “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 火箭,可将 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1、从火药到火箭
2、从火箭到人造卫星
3、从人造卫星到空间探测、 载人飞行
二、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 在航天事业中,美国和苏联无疑走 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在1958年2月 成立丁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 在同年 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动 的国家航空航天局。
1、“阿波罗”工程
• “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 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 工程,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一项成就。该工程开始于 1961年5月,至1972年 12月第6次 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 255亿美元。在计划高峰时期,参加 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 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 万。
三、"天宫一号”
•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 间实验室 ,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 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 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 10.4米、重8.5吨 。于2011年9月29 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5] ,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 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六、探月工程
• 2003年9月,国防科工委向中央专委 汇报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具体思 路》, 2004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我 国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我国第一个 月球探测工程命名 为“嫦娥一号” 工程。探月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 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的第 三个里程碑。
嫦娥绕月探测工程
•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卫星,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 合性环绕探 测,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发展规 划的第一步。这是继人造地球卫 星、载人航 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 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 千年奔月梦 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 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人世 界具有深空 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神舟”号飞船
•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人国家计划进行研 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 号飞船载人 航天工程。 • 1999年11月20日到21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 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1年年 初至2002年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 功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 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2003年10月15日,“神 舟五号”载人 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将飞行员杨利伟成功送人太空, 实现了我国载人航空 的梦想。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准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升空。
• 第三节 • 中国迈向航天大国
一、中国航天50多年的主要经验
• 中国航天的50多年,是坚持自力更生 的50多年,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50多年。 从最开始的没有核武器、没 有导弹,到“长征”系列火箭、“神 舟”系列飞船,中国航 天人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辉煌。其 中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
3、20世纪70 ~ 90年代: 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 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 15种类 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 90%以上, 初步形成了六个卫星系 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 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 云”气 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 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 卫星系 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 列。
“东方1号”载人飞船
• 1961年4月12日顺利升空, “东方1 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航天员加加林送 人地球轨道,在世界上实现了首次载 人航天,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和开发 利用宇宙的新纪元。 • 此后苏联先后发射了“东方” “上 升”“联盟”等一系列载人航空器。
人类第一个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
三、载人航天精神的思想内涵
• 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和 航天精神,已经载人了中华民族的 光辉史册,成为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新一代 航天人在攀登科技 高峰的伟大征程 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 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寄语
• 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 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 是金钱。而航 天人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晤示:人生价值的 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 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 钱作为追求的目 标,只会走人歧途。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保持旺盛的革命精 神,需 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大力弘扬载人航 天 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 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
2、航天飞机
•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制造一 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 划。经过五年时间,1977年2月,美 国研制出第一架“创业” 号航天飞 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装载着进 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 次 载人用航天飞机上天试飞,参加 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 F. Haise) 和富勒顿(G. Fullerton)两人。
• • • •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坚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和平利用空间技术
二、中国航天发展的宏伟蓝图
• 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 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 工程取得突破性 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 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 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 成果。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中国今天 发展的动力。 • 2011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11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对2006年以来中 国航天事业取得 的主要进展与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作了介绍和说 明。
二、“神舟七号”
• 载人航天是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 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西方发 达国家一 直对中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出 口限制,对载人航天核心技术更是严 格控制。只有掌握核心 技术才能牢牢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能依靠别人、 依赖别人。中国搞载人航天,只能立 足于自主创新,一定要以持续的技术 积累作为基础。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 与发展
• 人类的航天活动是从火箭技术的发明 与运用起步的。但是,在封建专制统 治下,中 国人的聪明才智受到极大 的压抑,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伍 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真正得以起步并 蓬勃发展,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