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习语文化与翻译

Ch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1) English idioms can be very short or rather long e.g.: forty winks, to cut one’s coat according to one’s cloth 2) English idioms take different structures Three kinds of structures:
Similarities 1) Similar in form & meaning e.g.: to fish in muddy /troubled water 混/ 浑水摸鱼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 铁 to ride the tiger 骑虎难下 to go with the tide /stream 随波逐流
镀金时代 golden age 王牌 trump card 蓝图 blue print 顽固派 die-hards 流鳄鱼眼泪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眼中钉, 眼中钉,肉中刺 a thorn in the flesh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He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紧紧地) 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紧紧地)like sardines 丢脸 to lose face
2) Similar in meaning but totally different in form e.g.: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in 当发 迹的时候, 迹的时候,衣锦还乡 to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 说曹操, 说曹操,曹操到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明珠暗投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树倒猢狲散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any Tom,Dick or Harry 张三,李四, 张三,李四, 王五
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目录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摘要】本文从习语的概念开始理解,分析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承载着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得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
习语是文化的精华,反映国家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
【关键词】习语文化内涵翻译【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idioms,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its analysis idiom translation methods, idioms bearing the language culture connotation, has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 kind of any language reflect and its related culture, a national language inevitably will refle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dioms is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reflect the local custom of the buying country, it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bearing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should not just two kinds of language, the more should be a simple conversion cultural exchange. Translation of idiom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se years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ioms of mistakes is caused by cultural factors. Culture affects all aspects of the idioms, no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not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引言习语是某一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独特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
“熊”及相关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最新文档

“熊”及相关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最新文档“熊”及相关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一、引言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熊的认识中都保留有强壮、力大无穷和笨拙的特点。
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宗教信仰和审美倾向的影响,“熊”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读者在遇到这些习语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相关文化背景下的动物意象,难免会望文生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译者的任务就是充分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还原最本真的意义,帮助读者真正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熊”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一)“熊”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熊”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历史悠久。
人们对“熊”的崇拜已经成为古代汉文化特有的一种现象。
如从“熊”图腾氏族分出来的姓氏有很多,“熊”姓便是一个很大的分支。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人鬻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被封为护国侯。
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
周朝天子分封诸侯时,西周成王偏僻荒凉的“楚蛮”之地封与熊绎。
熊绎开辟荒野,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
春秋时,楚国疆土倍增,军事实力增强,势力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自此熊氏便改为熊姓。
“熊”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很多习语中的“熊”也代指人,如“虎背熊腰”通常“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熊心豹胆”比喻“人的胆子非常大”。
“老熊当道”比喻“猛将镇守要塞”。
在“熊罴百万”一词中,熊罴是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
该词“形容军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
另外,与熊罴有关的词语还有祝人生子的寓意,如“梦熊之喜”“熊罴入梦”“熊罴之祥”。
“熊”字的篆体写法是上能下火,是在缘体向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热”“然”“熙”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异同

第2 O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廷 边 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a ba s t t o d c t n o r a o n i I tue f u a o Y n ni E i
V0L 20
成 了不 同形 式和风格 的语 言 ,其 中习语 的表达在 汉英两种文化 中就存在着 差异 。习语 即习惯 用语,包括 成语 、 后语、谚 语以及俚语等 。习语是语 言的精 华,它包含着大量 的文 化特征和文 化背景 ,形象 鲜明, 歇 音律和谐 ,言简意骸 ,具有 浓重的 民族特色 。而这些习语的翻译也作为语 言交流 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 的 转递过程 ,也 是文化 移植 的过程 ,它可 以帮助不 同语 言的人们进行 信息 的传递 ,却无法 消除各 民族语言
流 传 后 已成 为 现 代 英语 语 言 中 的 成 语 ,如 lt pte o uo ih cs teb e du o e tr, ot i r nhg , ath ra p nt esg fn h h h wa o
o eS o gh me等 。虽然这些成 语的原始意义出 自宗教范畴 ,但 随着 时 间的推移 ,它们 的比喻 意义 已 n , ln o 经在 人们的 日常生活 中广泛使用 ,从而成为 日常用语 的一部分 。综 上所述 ,成语 作为语言 中的精粹 , 凝 聚着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因此 ,在进 行语 际转换 时,我们应尽量传 达出它 的文化 内涵 。
环境、历史传统 ,又 包括社会风 俗、人 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 等。中西 方不 同的历史不仅为两种语言 的成语提供 了许 多不 同的素材 ,同时也给成 语增添了不 同的民族色彩 。在汉 语 中,我们经常会碰 到类似
于 逼上梁 山 、 夸父 追 日 、“ 四面楚歌 ” 卧薪尝胆 ” 暗渡 陈仓 这 样的成语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 、“ 、“ 特 的历史典故,它们 的内在 意义是与汉文化 紧密联 系在 一起的 。同样,英语 中许 多成语也包含 了它特有 的历 史文化背景 。如 ,a me o et, e I ’、 aelo te f ou ,反映 了历 史上西方在不 同 r dt eh met I S V tro,h t c lmn t OC i f h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动物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虎”文化历史悠久,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虎产生了敬畏、崇敬、膜拜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虎多样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成为了文化特有的成分。
但因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不同,虎这一动物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了解英汉语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真正理解和翻译虎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虎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一、引言虎作为陆地动物中的霸主,体型巨大,威猛无比,是自然界众猛兽之首。
在以往长期的斗争中,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渐渐强大,对虎的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惧虎、敬虎、打虎,到如今的护虎,人类与虎的关系已进入更为和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虎的文化意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
虽然,英汉语文化中人们对虎“威猛凶悍”的形象具有相同的认识,但由于虎是亚洲的特有种类,主要产地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所以虎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完全相同。
介于这个原因,在处理有关虎的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我们并不能将汉语中所有的“虎”都对等翻译为“tiger”。
在后文中,笔者希望在分析前人有关虎的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虎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和翻译虎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二、“虎”在中外文化中的内涵比较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
虎是正义、勇猛和威严的象征,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总受到各种飞禽猛兽的侵扰,由于不具有与野兽抗争的能力,人们往往难以抵御像虎这样的猛兽袭击,在畏惧虎的同时产生了对虎的崇拜心理。
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虎代表凶猛有力、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因此很多氏族部落选择虎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他们信仰的图腾。
他们认为自己和虎有着血缘关系,同样拥有神圣不可战胜的力量。
完整版Ⅷ习语谚语俗语诗句的翻译

一、习语、谚语、俗语、诗句的翻译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各国各族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提炼出一些习语,反映本国、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用简练、优美的语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义。
这些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汉语和英语均是使用广泛的语言,都有十分丰富的习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使用习语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增加语言美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在国际交往中也是如此。
另外,人们也常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表情达意。
因此,在进行口译时经常会遇到需要快速传译习语、诗句的情况。
例如温家宝总理在纽约演讲时就引用了一句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I will ascend 1the mountain's dominant peak—tohave a commanding view all in a sweep;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引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Everybod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or fall of the country、“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The rustling of bamboo outside my door sounds like the moaning of theneedy poor;迎接外宾时人们常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t is such a delight to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在这些情况下,若口译员平常没有训练过习语、诗句的口译,没有熟记一些常用的习语、经典诗句,而是临场翻译,势必难译其妙,甚至会语塞卡壳。
习语、诗句的转译对口译人员来说是艰难而又必须跨越的障碍,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耳熟能详的习语和经典诗句对提高口译质量将大有益处。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2.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英语习语的宗教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众所周知,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经验总结和人们生活的共同情感的展示,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特征的积淀。
英语习语翻译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其中的文化因素。
本文从基督教《圣经》这一视角来探讨英语习语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根据英语习语英汉对应关系的分类而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圣经》对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影响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绝不可小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语言的形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中的习语更能折射出宗教的影子。
《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因而大量的习语背后关涉《圣经》文化。
有些习语牵涉到其中的人或故事,还有些习语甚至直接引用其中的短语或句子。
来自于《圣经》文学中的故事、人物、短语、句子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使英语这种语言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日臻完善。
有基督教语言之称的英语蕴涵着大量的宗教文化,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的人们来说,这无疑形成了一条跨文化交际的鸿沟。
因此,了解掌握《圣经》文化对我们准确理解英语表达、克服交流障碍大有裨益。
二、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分类与它们的具体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在目的语中寻求一种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期传达尽可能相同的信息,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大致可将其“对应”分为三个层次:(1)对应或基本对应关系;(2)半对应关系;(3)完全不对应关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应关系应当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主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有:直译、意译(包括套译)、直译与意译并用、直译或意译与释义相结合、直译加注。
(一)对应或基本对应关系有些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相同的基本意义、形象意义和修辞方法。
这种情况很简单,我们主要采用直译方法解决。
请看以下例子:1.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2.A Virtuous woman is a crown to her husband.贤德的妇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
译
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赵万哲
(河南省南理工学院外语系, 473006)
摘要:本文探讨了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相应的翻译技巧。
指出习语的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矛盾,在充分认识理解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的基础上,体现出民族特色,达到最佳文化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内涵
习语,也称习惯用语 (the idiomatic phrases),它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
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不同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即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因此,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1.在翻译中使用归化法处理文化和语言的相通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都有相似之处。
有时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表达方法不谋而合之处就很多,例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to sit on pinsand needles”如坐
针毡,“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双鸟,“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 ”百川归海而海不盈,等等,我们都可以用归化法,根据其字面意思找到在另一语言中相似或相近的对等习语,比如中文中的“雨后春笋”因英国不产笋,故可借用英语短语like mushroom ,“隔墙有耳”可译为 walls have ears ,“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红运” good luck,“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 ,“旁敲侧击 beating around the bush等。
2.在翻译中使用异化法处理习语内涵的文化差异性
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习语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该习语承载的文化涵义也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将产生特殊的含义,因此这些习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把原语的“形”和“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即传达原习语的真正文化意境,翻译中的异化法就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而且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
(1) 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使习语翻译中的异化法成为必然。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背景,维妙维肖地传递真实的信息。
如,
John can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有人将此句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从字面上看,译具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意识,仅译出句子的表层语义。
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止许吃鱼,以表示皈仪新教,忠于新教。
所以“to eat no fish”译为“忠心耿耿”,“to play the game ”原是游戏比赛术语,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因此正确译文为:
约翰为人可靠。
他既忠诚又正直。
(张培基)
又如,“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在西方人的心目中“lily”(百合花)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因此给百合花再粉饰抹彩当然看作是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在西方牧羊人眼里,全身张着纯白羊毛的白羊能卖出好价钱,而毛色混杂特别是黑羊难卖好价,因而牧羊人不喜欢黑羊,由此a black sheep便引申为a disgrace to the famoly or community(对家庭或团体带来耻辱的成员),现常用来喻指“家庭中的不孝之子,集体中的败类。
(2)用异化法翻译带有异域感情的习语
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植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
中国人把老虎看作是“百兽之王“,而英美人则把狮子看作是“百兽之王”。
动植物比喻词语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他有所反映的翻译语言依赖于对英汉文化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因为“红蝠”喻“洪福”谐音,与其相关的词汇有“五福齐
天”洪福齐天“等,而在西方的传说中,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含bat有的成语as blind as bat和as good as bat等,在翻译这两个词语时,既要了解蝙蝠所具有的贬义,还要知道蝙蝠喜欢在夜间空中飞翔,故这两个习语分别是“有眼无珠”,和“健步如飞”。
” a feather in your cap”,此习语流行于美洲第安人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饰或帽子上加插一根羽毛,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因此我们把它译成:“值得荣耀的事,荣誉”,体现了原语的本来风貌。
同样在汉译英中,我们也使用异化法突出文化差异带来的渗透性。
比如说,”望子成龙“我们就不能简单的译成hope the son to become a dragon。
在西方神话中龙是一种形似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巴的凶残怪物,故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是凶恶的象征,因此该句应译为hope the son to become something,这样才能真实的传达其含义。
3. 在翻译中不可忽视传播异族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通过译介新词术语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的百余年里,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语言翻译的渠道,大量西方文化的信息渗透到中国文化和汉语中,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汉语的表现力,并且也直接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所熟知
的有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炉”,watergate “水门事件”,Uncle Tom “逆来顺受的人”,white pollution “白色污染”,on-line shopping “网上购物”,fast food“快餐”,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green food“绿色食品”,Vitamin 维他命”,card show“卡秀”as American as an apple “典型的美国货”等等。
从目前中西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明显大于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程度,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同样不可避免的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英语词汇中,Chinese delicacy中华美食,Chinese chaofan中国炒饭,Taoism道教,to lose face丢脸,A small boat turns easily船小好掉头,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倾国倾城,Chinese kungfu中国功夫,kowtow叩头等已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西文化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趋同过程中,入世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和趋同的广度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习语的翻译更是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内涵,因此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任重而道远。
参考书目: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谈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中国翻译,1999第1期
刘力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教学外国语言研究1998
范东生文化的不同层次与翻译中国翻译1991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