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3(大全5篇)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3(大全5篇)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3(大全5篇)第一篇:《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3《祖国的宝岛台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的问题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2、知道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的各种美称和台湾物产及风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出示谜语,学生猜。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好吗?(生:好!)(课件展示谜面:长相俊俏,爱舞爱跳。

飞舞花丛,快乐逍遥。

2、导入台湾。

3、欣赏台湾的美丽风光。

师:欣赏完了,同学们觉得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活动一:交流收集的资料,感知台湾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师:老师知道你们通过上网、查看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收集到有关台湾的资料。

请问你们都收集了台湾哪方面的资料?(2)师: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与小伙伴交流吗?(3)师:(出示交流要求)请看交流要求: A、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B、讨论在班上交流的方式,可以选派一人汇报,可以几个同学一人说一点,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

(4)学生交流。

老师巡视。

(5)师:在小组交流时,每人都跃跃欲试,看哪个小组先在班上汇报。

我们都来当评判,给每个小组评评等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6)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

(7)师:谁来评评,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要说清理由。

(8)学生评价。

(9)师:是呀!从各小组的汇报中,我仿佛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美丽的日月潭,走在台湾的街市,品尝着美味可口的小食……我们迷恋台湾的美景,惊叹台湾的富饶。

2、活动二: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是根脉相连的。

(1)师:美丽富饶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台独分子却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大家打开课本看58-60页,划出相关的理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材从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对台湾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台湾省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台湾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等。

3.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2.教学难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台湾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台湾省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省的情况。

3.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台湾省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台湾省的地形图、气候图等地图资料。

3.准备台湾省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介绍台湾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台湾省的地形图、气候图等地图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加深对台湾省自然地理特点的理解。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人教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人教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是人教版小学社会课程中的一部分。

该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台湾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著名景点等内容,让学生对台湾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掌握台湾省的一些著名景点和特产。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培养对祖国领土的热爱与敬畏,增强对祖国统一的认同和归属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学过程阶段一:导入通过教师介绍、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引入台湾省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台湾省的兴趣与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台湾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阶段二:讲授1.地理位置教师向学生介绍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台湾省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

2.自然地理教师向学生介绍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山川地貌、气候特点等。

3.人文历史教师向学生介绍台湾省的人文历史,包括台湾的原住民、汉族移民、台湾的文化等内容。

4.著名景点与特产教师向学生介绍台湾省的一些著名景点和特产,让学生对台湾省有更直观的了解。

阶段三: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台湾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著名景点等进行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展示给全班同学。

2.主题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台湾省的知识,并且能够做出相关的总结和归纳。

3.手工制作让学生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有关台湾省的模型或展板,来展示他们对台湾省的认识。

阶段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小组展示、主题阅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台湾省的了解与感受,并且对台湾省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并且对台湾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主题阅读、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是学生学习省级行政区域地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我国省级行政区是区域地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加上台湾又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省级行政区域,所以本节在整章甚至整本书中都显得很重要。

教材从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台湾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三部分内容阐述台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教材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紧密结合,突出台湾风情、两岸亲情,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本节教材内容我设计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为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特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前面各章节区域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步骤,即先从区域的自然地理各要素分析入手,进而引出人文经济状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手头资料有限及认识的局限,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中国地图,能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记住台湾省的组成部分,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

3.根据我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能够说出台湾省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了解台湾省丰富的自然物产。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内容,然后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完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学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台湾省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组成部分、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示范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示范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地形和人口分布;2.学会用事实和史料证明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图说出台湾省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人口、城市的分布;2.初步分析台湾省自然环境和物产之间的关系;3.通过史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初步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1.【课程引入】宝岛台湾;2.【知识解析】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资料卡片;3.【知识解析】野柳地质公园;4.【活动设计】读图认识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5.【知识解析】新竹科技园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展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诗《乡愁》中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生一起朗读这首抒情诗,体会其中的爱国爱家情感。

教师:诗中的“我”和“母亲”各自代表了谁?引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大陆在地缘、血缘、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

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也可使用视频资源【课程引入】宝岛台湾,使学生对本课时有整体的感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知讲解】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1.位置和范围多媒体展示“台湾省的地形”“台湾岛人口的分布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设置:(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海峡、东海、南海、太平洋,说出台湾省的位置。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教案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教案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省会等。

2. 使学生掌握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 台湾省的人口和省会3. 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4. 台湾与大陆的关系5.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台湾省的基本概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 教学难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台湾省的基本概况和发展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台湾省的兴趣。

2. 讲解台湾省的基本概况:介绍台湾省的面积、人口、省会等基本信息。

3. 分析台湾省的发展情况:讲解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 探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5. 讲解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有关台湾省的视频资料,增加对台湾省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台湾省的认识和看法。

3. 开展台湾省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台湾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3. 知识竞赛成绩评价:根据学生在知识竞赛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八、教学资源:1. 台湾省地图:用于展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台湾省发展数据:用于支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学生学习探究宝岛夜光的秘密,推断出台湾人口、城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拍摄的照片学习地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知识点六:去台湾玩肯定少不了特产。那么你所知道的台湾特产有哪些呢?
舌尖上的台湾。展示台湾的美食图片,实体展示台湾特色水果,引出台湾的物产这个知识点,分析农产品、森林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时间把握不够精准,课堂开始略显紧张,使得开头歌曲图片情景创设没有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部分用词不够精准,“垂直分布差异”、“河湖”,多多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勇敢发言。
二、范围
气候
三、自然环境地形
河流
人口和城市分布
四、人文特征
五、板图设计
六、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导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活泼型课堂。教师以导游角色学习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知识,用图片、歌曲、诗歌、文字描述等多种形式尽可能体现台湾气息;实物展示台湾水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情感升华,体现新课标理念。
(2)读图判断台湾省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提升读图获取信息的水平;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材料收集,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围、自然特征。
2.台湾省物产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引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学生通过填写台湾空白地图,找出北回归线、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找出濒临的海洋、海峡,明确台湾省的范围,并对台湾省的面积有直观了解,描述台湾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主要介绍台湾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其他省份,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台湾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其地理特点、人文风情以及与大陆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掌握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2.教学难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以及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台湾省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人文风情以及与大陆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图表等。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让学生对台湾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台湾省在祖国大陆的支持下,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台湾与大陆的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讲授新课]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

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学生回答。

(略)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

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

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

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

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材料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

材料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提问、学生回答。

(略)归纳、补充、讲述:通过刚才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厦门306 km。

基隆离福州仅276 km。

若在此两地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车仅需3至4小时即可到达,足见两地距离之近。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首先,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大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证明,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其次,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广东、福建。

即使是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们的根也在大陆。

据专家考证,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古代於越族(简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

约在4000年前,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船渡海,迁入台湾繁衍生息,成为台湾最早居民。

今天台湾高山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崇拜,与古越人极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都崇拜岛神,以鸟为图腾。

高山族与越人先民在遗物方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0年,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与百越族遗物非常相似。

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切都说明: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与我们血脉相通。

最后,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

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元统一后,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台湾正式为中央政权所控制。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正式收复台湾。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清政府更加珍惜这块宝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置台湾省,但隔十年之后爆发了甲午战争,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

综上所述,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承转:刚才我们提到从明朝开始,列强就多次进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重了台湾之“宝”。

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

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

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 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

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板书: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

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提问,学生回答。

(略)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

请大家阅读P38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提问,学生回答。

(略)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

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

(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

教师指导,检查。

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

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

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板书设计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台湾省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人口密度台湾我国东南沿海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活动与探究试分析比较香港与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