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有理数的乘方(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学案及练习(含答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经验.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学习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极其表示教学方法:观察、归纳、练习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二、合作探究1、分小组合作学习阅读P42页内容,然后再完成下面的问题1)叫乘方,叫做幂,在式子an中,a叫做,n叫做.2)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3)从运算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从结果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三、新知应用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1)(—2.3)×(—2.3)×(—2.3)×(—2.3)×(—2.3)=.2)、(—14)×(—14)×(—14)×(—14)=.3)x ?x ?x ?……?x (2015个)=例1说出下列各数的底数,指数,表示的含义,并求出结果.52,(-3)4,-52,-432,251例2(1)(-4)3;(2)(-2)4;(3)-24.(4)(-32)32、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练习,你能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正数呢?0呢?可以知道: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数,负数的奇次幂是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 .3、思考:(—2)4和—24意义一样吗?为什么?四、新知应用完成P43页第1,2题五、小结1、请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个小结2、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运算,请把下表补充完整:运算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结果和六、当堂清一、填空题1.在(-2)6中,指数为,底数为.2.在-26中,指数为,底数为.3.(-3)3的意义是_________,-33的意义是___________.4.13的5次幂写成_________.二、解答题5.用乘方的意义计算下列各式:(1)323;(2)223参考答案:1.6,-2,2. 6,23. 三个-3相乘,三个-3的乘积的相反数4. (13)5 5.8 27,43六、学习反思1.5.1乘方1、对任意实数a ,下列各式一定不成立的是()A 、22)(a aB 、33)(a a C 、a a D 、02a 2、填空:(1)2)3(的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2)2)3(的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3)33的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1)》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为后续学习幂的运算、指数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乘方运算涉及到多个有理数的乘积,运算规则相对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方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规律,有理数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
4.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乘方的例子和知识点。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方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如:2的3次方表示2乘以自己3次,即2×2×2=8。
让学生初步认识有理数乘方。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个有理数乘方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5.1有理数的乘方(1)

1.5.1有理数的乘方(1)导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经验;导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导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导学指导:一、改变旧世界1、看下面的故事: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算,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2、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二、知识新天地1、分小组合作导学P41页内容,然后再完成好下面的问题1)叫乘方,叫做幂,在式子an中 ,a叫做,n叫做2)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3)从运算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从结果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2、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1)(-2)×(-2)×(-2)×(-2)=.(2)、(—14)×(—14)×(—14)×(—14)=;(3)x•x•x•……•x(2010个)=3、例题,P41例1师生共同完成从例题1 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数,0的任何正整次幂都是;4、思考:(—2)4和—24意义一样吗?为什么?2019.4 5、自学例2 (教师指导)三、学海苦无边完成P42页1,2.四、金秋烂漫时:五、万里长征路1、我们已经导学了五种运算,请把下表补充完整:2、用乘方的意义计算下列各式:(1)42-;(2)323⎛⎫- ⎪⎝⎭ ; (3)223-;3.计算(1) 2221(2)2(10)4----⨯-; (2) 3212(0.5)(2)(8)2⎛⎫-⨯-⨯-⨯- ⎪⎝⎭;1.5.1有理数的乘方(2)导学目标: 1、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培养并提高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导学重点: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导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指导一、改变旧世界1、在2+×(-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 种运算。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乘方》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后的又一种新的运算,是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他既是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的根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初中,在前面已学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这四种运算在小学就已熟悉了,而乘方是到初中学的第一种全新的运算,因此本课引入时要让学生觉得本课内容虽是新知识但其实也很简单,只是旧知识的引伸得来的。
从思想方法上说,可以通过学生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辩别、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通过实际有趣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2.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乘方义意义的引入及幂的符号法那么的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乘方的运算及实际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那么。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n-与na(-的意义。
a)教学方法: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体验感受,激发兴趣做游戏:拿出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的纸,让学生动手折纸。
对折1次后,纸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后变成几层?按照刚刚折纸的规律,将一张足够长的纸连续20次,应该是多少层?第1次对折的层数是:2第2次对折的层数是:2×2第3次对折的层数是:2×2×2第20次对折的层数是:2×2×2×2……×220个220个2相乘的结果是多少?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折纸的高度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要高得多,你相信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明白了。
1.5.1有理数的乘方(1)(精选)

-24=-2×2×2×2=-16 2 2 22 2 2 2 2 4 22 2 2 4 (5) ( ) .( X) ( ) ; 3 3 3 9 3 3 3 3 3
课堂小结
1、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 运算叫做乘方 指数
an 底数 幂(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谈谈你这届课的的收获。
(1 )
1
3
1
2014
=1
(3 )
(1)
(4 ) =1
1
2014 =1
2013
(5 )
(6) 1 (1) =-1
=-1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1) 1的任何次幂都为 1。 (2) -1的幂很有规律: -1的奇次幂是-1 , -1的偶次幂是1。
填表:
底数 指数
幂
-1 3
2 5
-4 3
(-4)3
0.3 4
0.34
10 4
(-1)3
25
104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32 = 3×2 = 6; ( (2) (-2)3 = (-3)2; -32 (-3)2; (
X
) 32 = 3×3=9
3 =-8; (-3)2=9 ) (-2) X
2 =-9; (-3)2=9 -3 (3) = (X) (4) 24 (2) (2) (2) (2) ; ( X )
可读作a的n次幂
n
1、把下列相同的因数写成幂的形式,并 说明底数和指数
(1)( 6) ( 6) ( 6) 2 2 2 2 (2) 3 3 3 3
3 3
比 较 6 与- 6 一 样 吗 ? 注意:负数和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 注意: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 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或分数,用小括 1,指数是1通 一次方,例如: 5 就是 5 号括起来.这也是辨认底数的方法。 4 4 2 2 常省略不写。 比 较 与 相 同 吗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幂的底数与指数.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乘方的意义,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理解一个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1~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在式子a n(n为正整数)中,a叫底数,n叫指数,a n叫幂.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 次幂.3.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5.计算:(1)(-3)4;(2)-34;(3)⎝⎛⎭⎫-233; (5)(-1)2018. 解:(1)原式=81. (2)原式=-81. (3)原式=-827. (4)原式=1. (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100+(-2)101;(2)(-0.25)2017×420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的特点,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简算.【解答】(1)原式=(-2)100+(-2)×(-2)100=(1-2)×(-2)100=(-1)×2100=-2100.(2)原式=(-0.25)2017×4×42018=(-0.25×4)2017×4=(-1)2017×4=(-1)×4=-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乘方的定义的逆应用,把底数相同的幂转化成指数也相同后,再逆应用运算律解答问题.【例2】计算:(1)-14+|3-5|-16÷(-2)×12; (2)6×⎝⎛⎭⎫13-12-32÷(-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6×⎝⎛⎭⎫-12×12=-1+2+4=5.(2)原式=6×13-6×12-9×⎝⎛⎭⎫-112 =2-3+34=-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根长1 m 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C )A.⎝⎛⎭⎫123 mB .⎝⎛⎭⎫125 m C.⎝⎛⎭⎫126 mD .⎝⎛⎭⎫1212 m2.计算:(1)⎝⎛⎭⎫-172; (2)-1.52;(3)8+(-3)2×(-2);(4)-14-16×[2-(-3)2]; (5)-33+(-1)2018÷16+(-5)2; (6)(-0.125)2016×82018.解:(1)原式=149. (2)原式=-2.25. (3)原式=-10. (4)原式=16. (5)原式=4. (6)原式=6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阅读下列材料:求1+2+22+23+...+22017的值,可令S =1+2+22+23+...+22017,则2S =2+22+23+24+ (22018)所以2S -S =22018-1,故S =22018-1.仿照以上推理,求1+5+52+53+…+52017的值.【互动探索】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S =1+5+52+53+…+52017,用5S -S 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设S =1+5+52+53+ (52017)则5S =5+52+53+54+ (52018)所以5S -S =52018-1,故S =52018-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乘方,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的定义负数的奇、偶次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2 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和特征,能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一些大数,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普遍存在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增强活动性和趣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下面各数写成幂的形式.(1)100=102;(2)1000=103;(3)10000=104;(4)100000=105.2.一个大于10的数都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的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n是正整数,用这种方法表示数叫做科学记数法.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整数的位数与10的指数的关系是整数位数-1=指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24 800 000;(2)-5 764.3;(3)361万.【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科学记数法中的n怎样确定?【解答】(1)24 800 000=2.48×107.(2)-5 764.3=-5.7643×103.(3)361万=3 610 000=3.61×10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是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后的结果,n是比原数整数位数少1的正整数.【例2】将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1)1.2×105;(2)2.3×107;(3)3.6×108;(4)-4.2×10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怎样确定位数?【解答】(1)1.2×105=120 000.(2)2.3×107=23 000 000.(3)3.6×108=360 000 000.(4)-4.2×106=-4 200 0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化成原数时,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即可,不足的用零补充.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2017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游客95.71万人次,实现海外旅游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8%、10.32%;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338.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49%、26.27%.实现旅游总收入约5360亿元,同比增长26.21%.数据536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B)A.0.536×1012元B.5.36×1011元C.53.6×1010元D.536×109元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下列各数.(1)30 060;(2)15 400 000;(3)123 000.解:(1)3.006×104.(2)1.54×107.(3)1.23×105.3.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1)2.01×104;(2)6.070×105;(3)-3×103.解:(1)20 100.(2)607 000.(3)-3000.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3.65×105与-1.02×106;(2)1.45×102017与9.8×102018.【互动探索】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方法.【解答】(1)|-3.65×105|=3.65×105,|-1.02×106|=1.02×106.因为1.02×106>3.65×105,所以-3.65×105>-1.02×106.(2)因为9.8×102018=98×102017,98>1.45,所以1.45×102017<9.8×102018.【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时,利用乘方的意义,把10的指数转化成相同的,然后比较a 的大小,若a 大,则原数就大;若a 小,则原数就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3 近似数(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过程与方法】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近似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按给定的精确度或有效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5~P4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能准确地表示一些量的数,称为准确数;近似数是与实际的准确数非常接近的数.2.下列各个数据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2)现在的气温是-2 ℃;(3)1 m等于100 cm;(4)教窒里有50张课桌;(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解:(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是近似数.(2)现在的气温是-2 ℃,是近似数.(3)1 m等于100 cm,是准确数.(4)教室里有50张课桌,是准确数.(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是近似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238(精确到0.001);(2)2.605(精确到0.1);(3)20 543(精确到百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确度?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解答】(1)0.0238(精确到0.001)≈0.024.(2)2.605(精确到0.1)≈2.6.(3)20 543(精确到百位)≈2.05×1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一般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近似数的末位数字0不能省略.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近似数32与32.0的精确度相同B .近似数5万与近似数5000的精确度相同C .近似数0.0108有3个有效数字2.近似数1.02×105精确到了千位.3.把489 960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是4.90×105.4.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130.96(精确到十分位);(4)46 021(精确到百位).解:(1)0.63. (2)8.(3)131.0. (4)4.60×10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有理数x 的近似值是5.40,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互动探索】如果近似值5.40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大是5.4+0.004=5.404;如果近似值5.40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小是5.40-0.005=5.395.原数x 的取值范围是5.395<x <5.404.【答案】5.395<x <5.4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准确值的取值范围,如果近似值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大;如果近似值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已知近似数求原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与反思

目标检测
1、在46中,底数是,指数,
2、(-4)7读做;
3、(-4)12的结果是数(填“正”或“负”);
4、计算:=;
5、计算:(-1)2n+(-1)2n+1=;
课后作业
教材p47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理解
对折3次可裁成8张,即2×2×2张;
问题(1):
若对折10次可裁成几张?请用一个算式表示(不用算出结果)
2×2×2×2×2×2×2×2×2×2
有10个2相乘
若对折100次,算式中有几个2相乘?
在这个积中有100个2相乘。这么长的算式有简单的记法吗?
问题(2):
2个a相加可记为:a+a=a×2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可记为: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探索法则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放手学生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在练习设计中,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设计了一定的试题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a×a=a2
3个a相加可记为:a+a+a=a×3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可记为:
a×a×a=a3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a×4
那么4个a相乘可记为:
a×a×a×a=a4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
n个a相乘可记为:a×a×…×a=an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导学稿:1.5.1-有理数的乘方(学案)

1.5.1 有理数的乘方(1)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了解幂、底数、指数等相关概念;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习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学习过程一、初窥小径·遇数学之谜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
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二、拾级而上·探数学之理1.(-2)×(-2)×(-2)×(-2) 记作什么?读作什么?2.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记作 a n,读作 a的 n 次方。
求n个因数的的运算叫做乘方。
三、步步登高·品数学好用活动一、说出下列乘方的底数、指数和意义。
(-2)4 -24活动二、同桌两个人为一组,一位同学写出4个乘方的形式,让另一名同学写出相应的底数和指数。
活动三、分析比较例1、计算:(1)(-4)3;(2)(-2)4;(3)(-32)3。
【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
四、勇攀高峰·解数学之谜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
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是真的吗?课堂达标1.(-9)8表示的意义是( )A .-9乘8B .8个-9相乘C .9个8相乘的相反数D .8个9相乘的相反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呢?与535322⎪⎭⎫ ⎝⎛A .-23的底数是-2B .-⎝⎛⎭⎫342的底数是-34C .-62的底数是6D .(-3)2的底数是33.化简(-1)2 020的值是( )A .2 020B .-2 020C .1D .-14.(-2)3与-23 ( )A .互为相反数B .相等C .互为倒数D .它们的和为-10 5.计算:(1).(-1)10(2).(-1)7(3).83(4).(-5)3(5). (-3)2(6). -32五、一览众山·悟数学之美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体会和困惑?六、追逐梦想·巩固提升《名校课堂4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有理数的乘方(1)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了解幂、底数、指数等相关概念;
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学习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学习过程
一、初窥小径·遇数学之谜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
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二、拾级而上·探数学之理
1.(-2)×(-2)×(-2)×(-2) 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2.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记作 a n,读作 a的 n 次方。
求n个因数的的运算叫做乘方。
三、步步登高·品数学好用
活动一、说出下列乘方的底数、指数和意义。
(-2)4-24
活动二、同桌两个人为一组,一位同学写出4个乘方的形式,让另一名同学写出相应的底数和指数。
活动三、分析比较
呢?
与
5
3
5
32
2
⎪
⎭
⎫
⎝
⎛
例1、计算:(1)(-4)3;(2)(-2)4;(3)(-
3
2)3。
【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
四、勇攀高峰·解数学之谜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
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是真的吗?
课堂达标
1.(-9)8表示的意义是( )
A .-9乘8
B .8个-9相乘
C .9个8相乘的相反数
D .8个9相乘的相反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的底数是-2
B .-⎝⎛⎭⎫342
的底数是-34
C .-62的底数是6
D .(-3)2的底数是3
3.化简(-1)2 020的值是( )
A .2 020
B .-2 020
C .1
D .-1
4.(-2)3与-23
( )
A .互为相反数
B .相等
C .互为倒数
D .它们的和为-10
5.计算:
(1).(-1)10
(2).(-1)7
(3).83
(4).(-5)3
(5). (-3)2
(6). -32 五、一览众山·悟数学之美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体会和困惑?
六、追逐梦想·巩固提升
《名校课堂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