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西方见面礼节形式差异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方礼仪差异论文

中西方礼仪差异论文

中西⽅礼仪差异论⽂西⽅礼仪是指不同于中国礼仪的⼀种西式⽂明,包括⽤餐礼仪、礼节⽅⾯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礼仪⽅式,这些礼仪⽅式与我们中国⼈常见礼仪有些不同,有些差别很⼤,了解这些礼仪对今后与西⽅⼈⼠交流还是有很⼤帮助的。

中西⽅礼仪差异论⽂1 从法餐礼仪看中西⽅⽂化差异 姓名:___王⽂龙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1302002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旅管1301______________ 论⽂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化、历史⽂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导致两种不同⽂化的产⽣,餐桌礼仪⽂化业因此应运⽽⽣,餐桌礼仪⽂化是饮⾷⽂化的⼀部分,中西饮⾷⽂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中⾃觉不⾃觉的透露着⾃⼰深刻的⽂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在餐桌礼仪⽂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餐桌礼仪⽂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化差异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和餐桌上的谈话,⼤概要⽐对饮⾷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些声响,少⼀些动作。

(2)⼥主⼈⼀拿起餐⼱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放在腿上。

有时餐⼱中包有⼀只⼩⾯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碟上。

(3)餐⼱如果很⼤,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别在领上或背⼼上,也不要在⼿中乱揉。

可以⽤餐⼱的⼀⾓擦去嘴上或⼿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它来擦⼑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的⼀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旁边。

不要错⽤放在桌⼦中间的那把匙⼦,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的。

(5)在⼥主⼈拿起她的匙⼦或叉⼦以前,客⼈不得⾷⽤任何⼀道菜。

⼥主⼈通常要等到每位客⼈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浅谈中西方见面礼仪

浅谈中西方见面礼仪

浅谈中西方见面礼仪中西方的见面礼仪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每个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身体动作、礼貌用语和礼物赠送等方面来浅谈中西方的见面礼仪。

首先,身体动作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西方文化中,握手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仪之一、而在中国,握手通常是以双手相持的方式进行。

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尊重和亲和力的追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握手通常以单手进行,握手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

除握手外,中西方对于身体姿势的要求也不同。

在中国,弯腰鞠躬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方式,而在西方,站立举起杯子或举手致意则是更常见的礼仪动作。

其次,礼貌用语在中西方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问候语通常是“你好”、“早上好”等,而在西方,问候语通常是“hello”、“good morning”等。

另外,中国人在见面时经常会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人情况,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提问通常被认为是侵犯隐私。

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正式场合下的寒暄方式也有不同,中国人普遍更愿意以一段时间进行的寒暄,而西方人常常更关注公事,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寒暄上。

最后,礼物赠送也是见面礼仪中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文化中,赠送礼物是表达友好和敬意的常见方式。

礼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性别和身份地位等因素。

另外,红包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礼物形式,通常用于婚庆、寿诞等特殊场合。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选则更多取决于对方的兴趣和喜好。

同时,在西方文化中,送礼物时也更常见礼物包装的重要性,精美的包装可以增加礼物的神秘感和仪式感。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见面礼仪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身体动作、礼貌用语和礼物赠送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表达尊重、友好和敬意的方式。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应努力适应和融入对方的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篇一: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礼仪一直是如影随形其中,不断的变化与融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礼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与民风民俗决定了礼仪的差异性。

礼仪,是人与人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本文认为:认清中西方礼仪差异,将中西方差异进行融合,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有很大的帮助。

东西文化的差异与相同处常常是我们谈论的话题,时至今日,这种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诸多领域,比如说,经济、历史、教育等等,无不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选择,以及行为表现。

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才导致了中西礼仪的差异。

下面就从日常交际、餐饮礼仪和穿着三方面来谈谈中西方传统礼仪的异同。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总体而言,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

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礼仪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和提升商务交往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商务礼仪为例,探讨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中西方商务礼仪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问候方式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握手来问候对方,而在中国则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

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对个人空间的理解和对接触方式的认知不同。

其次,中西方商务交往中的用餐礼仪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吃饭时通常直接用刀和叉,而在中国则通常使用筷子。

此外,中西方对颜色的认知也存在不同。

在西方,白色通常被认为是纯洁和祥和的象征,而在中国,白色通常被认为是丧葬和不吉利的象征。

对于商务交往,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用餐礼仪和颜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起到增进对方好感和信任的作用。

此外,中西方商务礼仪在会议和商务谈判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商务文化中,人们通常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并倾向于通过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来达到商务目标,而在西方商务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合约和效率,更注重技术和数据的论证。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沟通和决策方式会有所不同。

了解对方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和合作。

最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还体现在礼品交换方面。

在中国,人们通常重视礼品的象征意义和面子问题,并注重通过礼品交换来维护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个人品味。

在商务交往中,选择和赠送礼物时需要注意对方文化背景和礼品交换的意义,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中西方商务礼仪存在着差异。

在商务交往中,了解对方的礼仪规范和文化背景,尊重并遵守对方的习俗和规范,是确保商务交往顺利进行的关键。

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商务关系,并取得长远和共赢的发展。

中西方礼仪对比

中西方礼仪对比

浅谈中西方见面礼仪异同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要。

然后再这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时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因此首先我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习俗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异同,包括称呼礼节、见面礼节、寒暄礼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总结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各自特点,相互的融合等方面谈论中西方国家的见面礼仪差异与共同。

关键词:见面礼仪;称呼礼节;见面礼节;寒暄礼节;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显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时常遇到的外国人。

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交流,我们都希望能与其和睦相处,广交朋友。

然而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见面礼仪。

那么中西方的见面礼仪中有何差异呢?一、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异同无论家人之间,熟人之间还是商业合作,人们见面时总少不了问候,于是这就关系到了如何称呼对方的问题1.称呼礼节首先,我们要知道中西方称呼礼节的差异是什么.在中国社交中的称呼有敬称和尊称。

尤其是对于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会采用敬称,如“您”、“您老”,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家属时会用谦称,如“在下”、“鄙人”、“家父”等。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上下长幼尊卑关系,一般对长辈称呼“大伯”、“大叔”、“大吗”等;有时也会以职业作称谓,如“老师”、“大夫”等。

在西方国家没有“你”、”您”之分。

也很乐意直接称呼对方名字,以示关系亲近。

如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上下长幼尊卑之分,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西方人也很少用头衔称呼人家,只有对法官、高级教授、军官、神职人士等人采用头衔之称。

如史密斯教授、牧师先生等,对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为“阁下”。

但一般不对于经理、局长、校长等人用正式头衔称呼。

但是,中西方称呼礼节的方面也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在中西方国家,传统上,对于男性都可称为“先生”、对于女性称为“小姐”,已婚妇女称为“太太”,未知是否已婚称为“小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西方见面礼节形式差异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中西方在包括礼仪文化方面等的相互交融的趋势愈发的明显,所以对中外文化交流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不同之处要注意相互区别,避免因不了解中外礼仪的差异所在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为各位读者在正式的工作场合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交际行为而提供参考。

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需要运用一定的礼仪。

一、中国传统的见面礼节——作揖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礼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作揖的动作是两手抱拳高供,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作揖在现代中国一般交际场合很少使用,一般用于拜寿或求饶之时。

英语国家没有这一动作。

[1]作揖礼,在封建社会体现了等级尊卑的观念,《周礼》中规定,对异性,拱手要平,称“对揖”。

而对同一血缘家族的,拱子要高,称“天揖”。

久别相见对,揖手时间要持久些,这叫做“长揖”。

如果要行揖手礼的对象有很多个,则要分等级而视,若对方是尊贵之人,则宜行“特揖”,即一个一个作揖;若对方是低一等级之人,则可以行“旁三揖”,即对在场所有人笼统地作揖三下;如果面对的是下同等级的众人,则要按等级分别作揖。

[2]
以下是中国古代作揖礼的一个例子:贾大少爷…说着,便作揖下去。

黄胖姑连连还礼,连连说道:“笑话!笑话!咱们弟兄,那个怪
你!”(摘自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3]
中国古代传统的作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自主等优点。

[4]
二、西方传统的见面礼节——吻手礼
吻手礼是古代西方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礼仪,行吻手礼时,男士行至女士面前,立正垂手致意,然后用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轻轻抬起,并弯腰俯身,用自己微闭的嘴唇,象征性地在女士的手背或手指上轻轻一吻,然后抬头微笑相视,把手轻轻放下。

[5] 笔者引用美国著名纪实作家沃尔特·路德(Walter lord)编写的《泰坦尼克号》一书中附录部分的一段内容来说明吻手礼的运用情况:这时露丝出现了,她的光彩使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苍白黯淡。

露丝的眼睛很快在人群中觅到了杰克的影子,不由惊喜交加,她向杰克慢慢走去,伸出一只玉手。

杰克望着她,一往情深地吻了吻那只手,狡谲地笑着:“我在电影里学的,一直都想试。


西方传统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平等、自由、博爱,第二是强调个性,崇尚个性自由,第三是尊重妇女,女士优先。

[6]
三、传统中西方礼节的对比分析
第一,中国的版图自古以来就具有疆域广袤、地形多样的特点,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生活的人民自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庸思想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帝王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式,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反映在见面礼节形
式方面就是握手抱拳的见面拜访方式。

欧洲大陆的自然地理地形弯曲延伸、几个比较重要的山脉把欧洲大陆分隔开成许多独立、分散的区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西方社会更多强调的是自我个性的张扬,在这样的地域氛围中孕育出的便是男子主动亲吻女子手背的见面行礼方式。

第二,在运用场合方面,在古代如在朝廷等一些重要场合,官员与官员之间见面相互问候时便会行作揖礼。

在普通百姓阶层中,如果是晚辈拜见长辈、或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之间等一些场合,人们也会使用作揖礼。

古代西方的贵族上层社会十分讲究在正式场合下的礼仪使用方面的问题,因为得体适度的礼仪交际方式可以显示出他们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第三,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作揖礼不再是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唯一方式,所以其使用频率也在逐渐降低,人们见面行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外国领导人来华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初次见面时为了表示自己入乡随俗之意也会向中国领导人行作揖礼。

西方吻手礼的发展情况与中国的作揖礼略有一些不同,在一些皇家制度名义上仍然存在的西方国家如英国,皇室家族成员在举行一些面向全国人民的重要性活动等正式场合,也会依情况而定使用吻手
礼。

四、中西方礼节的交融与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不仅在经济领域,在文化等其他领域方面也相互进行着交流与合作,各国人民不再局限于生活在自己国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当中,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反映在人际交往行为中的礼仪方面,便是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随着世界全球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中西方在包括礼仪文化方面等的相互交融的趋势愈发的明显,所以对中外文化交流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不同之处要注意相互区别,避免因不了解中外礼仪的差异所在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为各位读者在正式的工作场合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交际行为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葛晨虹.《中国礼仪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18页.
[4]《中国古老的交际礼仪:作揖》.中国经济网.2007年10月30日.
[5]柳建营,熊诗华,张明如.《大学礼仪教程》.学苑出版社.2005
年4月北京第1版.第32-34、35-36、129页.
[6]美国.沃尔特·路德著.洪波译.《泰坦尼克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