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盘》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基于solidworks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

基于solidworks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

基于 solidworks 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的设计
一.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随着工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与 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导致多批量小订单的生产模式逐渐增多,制造业为了提高自 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必须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根据市场对工业制动器 产品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工业制动器产品的制造模式正朝着以降低 产品成本、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方向发展。工艺设计是工业制动器制造 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工艺设计的信息化程度也因此成为决定汽车企业 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关键性因素。以汽车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 本设计的 科学依据 (科学意 义和应用前 景,国内外研 究概况,目前 技术现状、水 平和发展趋势 等) 开发能够满足其实际工艺设计的参数化工艺设计系统。 国内外研究概况 (1)我国二十世纪末开始了盘式制动器技术的研究工作, 相对于国外 有些滞后。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机械制造技术迅猛发展,实现了 从无到有质的飞跃。 二.技术现状 国内机械制造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但车用盘式制动 器技术才刚刚起步。 三.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市场上的盘式制动器系统大多都是国外的专利发明, 昂贵的造 价很难完全满足企业加工制造业的实际需求。 尽管不同的企业对盘式 制动器的功能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 但在相同的行业中产品在工艺设 计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三维 CAD 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对 传统的工艺设计方式和工艺资源及加工制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三 维 CAD 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工具装卡设计成为工业信息化新的需求, 因此急切需求开发基于 solidworks 的相关设计
1、通过实习调查收集资料 2、利用网络资源等,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3、利用 solidworks 三维设计软件 拟采取设计方 法和技术支持

《盘式制动器》课件

《盘式制动器》课件
商用车
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盘式制动器在 商用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提高了车辆 的制动安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友好性
总结词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盘式制动 器在环保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性
能,成为绿色出行的选择。
低噪音
盘式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噪 音较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节能减排
采用新型高强度材料和结构设计, 提高了制动器的能效和可靠性,有 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
盘式制动器的优点
相比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具有更好的散热性 能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适合于高速行驶和高负 荷制动。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详细介绍了盘式制动器的组成部件,如制动盘、 制动钳、摩擦片和液压系统等,以及其工作原理 。
摩托车制动系统
摩托车盘式制动器概述
01
摩托车盘式制动器是现代摩托车的重要安全装置,具有轻量化
刹车盘状况
检查刹车盘表面是否光滑 ,有无裂纹或损伤,如有 需要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制动液水平
检查制动液液面高度,确 保制动液充足,无泄漏现 象。
更换摩擦片
摩擦片磨损
摩擦片是制动器中的易损件,随着使用次数 的增加,摩擦片会逐渐磨损,当磨损到一定 程度时,制动力会下降,影响制动效果。
更换时机
当摩擦片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更换。 一般来说,当摩擦片厚度小于原厚度的1/3时 ,应考虑更换。
、高响应和良好的抗热衰退性能。
摩托车盘式制动器的特点
02
相比传统的鼓式制动器,摩托车盘式制动器具有更好的制动力
分配和更短的制动距离,提高了驾驶安全性。
摩托车盘式制动器的安装与调整
03
提供了关于如何正确安装和调整摩托车盘式制动器的详细指南

轿车后轮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

轿车后轮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

轿车后轮盘式制动器设计目录第一章绪论11.1制动系统的基本概念11.2 制动系统发展史21.3 研究方向31.4 课题主要容:31.5 课题研究方案:4第二章制动器的结构形式选择42.1 盘式制动器结构形式52.2 鼓式制动器结构形式简介52.3 7250型轿车制动器结构的最终确定7第三章制动器主要参数选择93.1 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93.2 同步附着系数143.3 制动强度和附着系数利用率163.4 制动器最大制动力矩173.5 制动器因数193.6 驻车制动计算193.7 鼓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21第四章制动器的设计234.1 盘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234.2 摩擦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244.2.1比能量耗散率244.2.2 比滑磨功254.3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26第五章盘中鼓制动器现状与未来295.1盘式制动器取代鼓式原因295.2 鼓式制动器现状305.3 DIH盘中鼓结构设计原因305.4盘中鼓式制动器未来315.5 盘中鼓需要发展的方向33第六章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34 6.1 制动盘346.2制动钳356.3制动块356.4摩擦材料356.5制动器间隙的调整方法与相应机构36第七章制动性能分析。

387.1 制动性能评价指标387.1.1 制动效能387.1.2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97.1.3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397.2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分析40参考文献42第一章绪论1.1制动系统的基本概念令正在运行的车辆速度降低以至于停车,或者当进行下坡路段时可以用来稳定车辆的行驶速度,也可以令停在道路上的车保持不动,将能够完成如此相应功能的部件就是我们常说的车辆制动器;在车上装备一系列实现能够完成制动这一个功能装置,以便帮助驾驶员根据交通情况和路况做出相应反应与操作,这些对汽车进行外力可控的装置系统被称为制动系,而实现这功能的外力就是我们说的制动力。

将那些令正在前进中的汽车速度下降或者停车的系统称为行车制动;令静止的汽车静止在最开始停车的位置的制动系就是驻车制动。

本科毕业设计_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

本科毕业设计_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

本科毕业设计SQR6468轻型客车前制动器设计某某某燕山大学2015年 6 月22日本科毕业设计SQR6468轻型客车前制动器设计学院:专业:车辆工程学生:某某某学号: 3指导教师:某某某答辩日期: 2015.6.22燕山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摘要本文首先对汽车制动器原理和对各种各样的制动器进行分析,详细地阐述了各类制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再根据轻型客车的车型和结构选择了适合的方案.根据市场上同系列车型的车大多数是滑钳盘式制动器,而且滑动钳式盘式制动器结构简单,性能居中,设计规,所以我选择滑动钳式盘式制动器.本文探讨的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滑动钳式盘式制动器,对这种制动器的制动力,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器因数等进行计算.对制动器的主要零件如制动盘、制动钳、支架、摩擦衬片、活塞等进行结构设计和设计计算,从而比较设计出一种比较精确的制动器.本文所采用的设计计算公式均来自参考资料。

本设计主要针对轻型客车前制动器设计,首先计算数据,完成二维装配图和二维零件图绘制,然后利用CATI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

以更清楚的表达盘式制动器结构。

关键词盘式制动器;制动力;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器因数;CATIA软件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principle of the car brake and brake on a wide range of analysis,a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various types of brak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orking principle. Accordance with Minibus models and structure chosen for the program Under series models on the market with most of the cars leading trailing, and leading trailing simple structure, performance, middling, design specifications, so I chose to receive from the Sliding Disc brake. This paper is a simple structure recipients from the Disc brake, the brake system of this power, braking for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such as brake factor calculation. brake on the main parts such as brake pan, brake caliper, bracket, friction linings, piston for structural design and design, design and comparison A more precise brake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is formula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reference.This design mainly in view of the light bus front brake design, calculation data first, finish 2 d assembly drawing and 2 d part drawing, And then using CATIA software for 3 d modeling, to more clearly express the structure of disc brake.Key words Disc brakes;Power system;Pow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systemBrake factor CATIA software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盘式制动器结构形式及其选择 (3)1.3.1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形式 (3)1.3.2 盘式制动器的优缺点 (4)1.3.3 本设计盘式制动器的选择 (5)1.4 浮钳盘式制动器 (5)1.4.1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 (5)1.4.2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6)1.4.3 制动间隙调整原理 (7)1.5 本文研究容 (8)第2章制动系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9)2.1 任务书给定设计基本参数 (9)2.2 受力分析 (9)2.3 同步附着系数的确定及计算 (13)2.4 制动力、制动强度、附着系数利用率的计算 (15)2.4.1 满载时的情况 (15)2.4.2 空载的情况 (17)2.5 制动器最大制动力矩的计算 (19)2.6 本章小结 (19)第3章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 (20)3.1 盘式制动器结构设计的任务和步骤 (20)3.2 盘式制动器的主要零部件设计和三维造型 (20)3.2.1 制动盘 (21)3.2.2 制动衬块 (22)3.2.3 制动钳 (23)3.2.4 制动钳支架 (24)3.2.5 盘式制动器总成装配图 (26)3.3 本章小结 (26)第4章盘式制动器的校核计算 (27)4.1 摩擦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 (27)4.2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的核算 (28)4.3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校核 (29)4.4 本章小结 (32)结论 (33)参考文献 (34)致 (36)附录1 (38)附录2 (364)附录3 (48)第1章绪论1.1 课题背景对制动器的早期研究侧重于试验研究其摩擦特性,随着用户对其制动性能和使用寿命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关其基础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

(2021年整理)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

(2021年整理)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说明书>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普通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设计专业:车辆工程班级: 07车辆(4)班姓名:徐玉林学号: 1608070421指导教师:李同杰日期: 2010年12月目录摘要 (4)第一章绪论 (5)1。

1 引言 (5)1.2 制动器的发展历程 (5)1.3 国内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应用 (8)1。

4 国外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应用 (9)1。

5 目前制动器的现状 (11)第二章制动器的结构与设计原则 (17)2。

1 汽车制动系功用及分类 (17)2.2 盘式制动器的分类与介绍 (17)2.3 轿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8)2.4 制动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21)2。

盘式制动器说明书

盘式制动器说明书
1.1.2.3
现代汽车盘式制动器的研究和开发应注重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制动器的制动效能、防止尘污和锈蚀、减轻重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更多的是电子报警和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实用性更强与寿命更长。当前制动器的研究与差距主要是体现在驱动机构的电子化程度。盘式制动器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开发和改进,发展非常迅猛。各大公司除在原有轿车用液压盘式制动器有较大的发展外,更注重在中、重汽车领域开发气压盘式制动器。
Knorr和Schmitz Cargoboll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鞍式挂车用的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ESP)。当桥的一侧负荷减轻,使用ABS时可能引发翻车。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发生,利用该系统就能极早测出车轮打滑,并能预防控制另一侧的车轮制动。测出、计算到控制过程在0.4秒钟内就能完成,极大地防止了汽车侧翻,从而提高了制动器的其它功能。制动器的核心部件是中央控制和调节模块。这个模块拥有挂车制动的所有功能如ALS、ABS和向CAN—Bus发送信号。该系统已安装在Rotos桥中。奔驰和BPW公司已推出了样品[8]。
另外电子技术也进入了车桥总成。在装有盘式制动器的车桥上,为了防止货车因盘式制动器磨损引发制动失灵,德国BPW公司还开发了称为“E—Base—轴(桥)”的一种电子报警系统。该小盒子它收集如轮胎气压,摩擦片磨损、制动温度等一些参数,然后传送给驾驶员或运输公司,可监视制动摩擦片的磨损情况。一旦发现制动摩擦片需要送维修站处理时,它可立即告知。该装置可在无电源时工作,可安装在挂车以外的任何地方,并与监视制动摩擦片的传感器连线,以黄、红报警灯显示制动摩擦片损坏程度。“E—Base—轴(桥)”还可与牵引车的CAN-Bus系统通过一个简单的接口对接。
摩擦式制动器按摩擦副机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鼓式、盘式和带式。带式制动器只用作中央制动器;鼓式和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图1-2[1]:

中国重汽底盘号编制规则

中国重汽底盘号编制规则

中国重汽中国重汽底盘号编制规则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用户服务中心中国重汽底盘号编制规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使用的中国重汽编码名称解释。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汽车产品。

2 车辆识别代号的组成车辆识别代号(VIN-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由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第一部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Worldmanufacturer identifier );第二部分,车辆说明部分(VDS-Vehicle Descriptive Section );第三部分,车辆指示部分(VIS-vehicle indicator section )。

WMI VDS VIS图1例如: LZZ5ELND68W339696 ZZ3257N3647B LZZ5CLS B89A389815 ZZ4257S 3241V LZZ5BBMF 98A350095 ZZ1167M4611W2.1第一部分(WMI )——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由三位字码组成,按照GB 16737的规定,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定。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经过申请被允许使用的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如下:LZZ —适用于载货车(包括普通载货汽车、自卸车、牵引车、越野车和专用车)、挂车及载货车非完整车辆; LZK —适用于客车及客车非完整车辆。

2.2第二部分,车辆说明部分(VDS)——车辆说明部分由六位字码组成,此部分应能识别车辆的一般特征,根据GB 16735要求,每位字码规定如下:2.2.1VDS第一位字码表示车辆的品牌及驾驶室类型(或车身特征),具体规定见表1。

2.2.2 VDS第二位字码表示车辆的类型、货厢特征及发动机(或电动机)布置。

车辆类型按GB/T 3730.1及GB/T 17350规定划分。

具体规定见表2。

表2 车辆类型、货厢(或车身)特征及发动机(或电动机)布置代码a )对于载货类汽车及其底盘用驱动型式和汽车总质量(吨)表示,汽车总质量(吨)精确到个位,修约规则按GB/T 8170。

汽车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书

汽车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书

盘式制动器设计说明书一汽车制动系概述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经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这些作用统称为汽车制动。

对汽车起到制动作用的是作用在汽车上,其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

作用在行驶汽车上的滚动阻力,上坡阻力,空气阻力都能对汽车起制动作用,但这外力的大小是随机的,不可控制的。

因此,汽车上必须设一系列专门装置,以便驾驶员能根据道路和交通等情况,借以使外界在汽车上某些部分施加一定的力,对汽车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制动。

这种可控制的对汽车进行制动的外力,统称为制动力。

这样的一系列专门装置即成为制动系。

1 制动系的功用:使汽车以适当的减速度降速行驶直至停车;在下坡行驶时,使汽车保持适当的稳定车速;使汽车可靠的停在原地或--=-坡道上。

2 制动系的组成任何制动系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供能装置——包括供给、调节制动所需能量以及改善传能介质状态的各种部件。

其中,产生制动能量的部位称为制动能源。

(2)控制装置——包括产生制动动作和控制制动效果的各种部件。

(3)传动装置——包括将制动能量传输到制动器的各个部件。

(4)制动器——产生阻碍车辆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的部件,其中也包括辅助制动系中的缓速装置。

较为完善的制动系还具有制动力调节装置以及报警装置、压力保护装置等附加装置。

3 制动系的类型(1)按制动系的功用分类1)行车制动系——使行使中的汽车减低速度甚至停车的一套专门装置。

2)驻车制动系——是以停止的汽车驻留在原地不动的一套装置。

3)第二制动系——在行车制动系失效的情况下,保证汽车仍能实现减速或停车的一套装置。

在许多国家的制动法规中规定,第二制动系是汽车必须具备的。

4)辅助制动系——在汽车长下坡时用以稳定车速的一套装置。

(2)按制动系的制动能源分类1)人力制动系——以驾驶员的肢体作为唯一的制动能源的制动系。

2)动力制动系——完全靠由发动机的动力转化而成的气压或液压形式的势能进行制动的制动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用制动盘》(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1 任务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2012年第2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121243-T-339。

1.2 主要工作过程2012年10月,接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任务后,立即成立了以国家机动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烟台)为牵头的标准起草小组,并编制了标准制定计划。

在收集了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以及与本标准相关的国内外的法规、大型企业的技术材料等相关资料后,于2013年3月在烟台召开了首次讨论会议,并初步形成了本标准制定的统一意见,即:本标准以ECE法规、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且适应国内相关标准进行编制。

在反复研究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于2013年6月第二次召开标准讨论会,完成初稿的编写工作。

2013年11月,工作组在行业内召开意见听取会议,邀请中国铸协、一汽集团等国内相关技术专家对《汽车用制动盘》的标准初稿提出意见及建议,通过工作组全体成员和相关专家对标准初稿的认真讨论,并结合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控制经验,对部分技术参数指标进行相应的改动,完成对初稿的第二次修改。

会后由国家机动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标准初稿第二次修改版中所涉及的全部项目参数进行检验验证。

2014年6月,工作组组织进行了第三次标准讨论会议,由国家机动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了产品台架试验的验证,通报全体工作组成员后,确定了更合理的技术指标。

根据项目计划,起草小组于2014年9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根据汽标委制动分委会秘书处审查意见,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又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14年10月15日再次上报汽标委制动分委会秘书处。

1.3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机动车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胜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莱州三力机械制造公司、烟台美丰机械有限公司、龙口裕东机械制造厂、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组成员:李洪、周洪涛、崔兰芳、郑云霞、张宝芝、王平、杨伟尧、王松、孙振林。

2 标准编制原则制动盘机械性能和材料要求以我国相关的材料国家标准为基础,并通过理论验证、结合国内主要制动盘生产厂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

几何尺寸及几何特征参数要求主要参照GB/T 7216和国外的相关标准,如SAE J431、DIN 1561等。

台架性能试验方法和要求主要参照ECE R90相关内容。

标准的编排格式按照 GB/T 1.1-2009的规定进行编制。

3 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本标准主要由范围、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等组成。

3.1 范围由目前汽车制动器所用制动盘材料主要为灰铸铁,因此,将本标准的适用对象限定在制动盘本体为灰铸铁的制动盘,但考虑到技术发展,可能出现其它材料的制动盘产品,所以给出了“其它材料的制动盘可参照执行”的补充说明。

3.2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本标准从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摩擦面粗糙度、不平衡量、外观要求、最小厚度和台架试验等方面对制动盘提出了要求。

材料类别编号参考了GB/T 5612-2008 中灰铸铁牌号的编号原则、GB/T 9439及ISO 185的灰铸铁材料等级、国内外制动盘的材质要求,牌号基本处于HT150~250之间,将材料类别分为4个牌号,即:HT150-GT 、HT200、HT200-GT、HT250,基本覆盖了目前市场上制动盘的材质需求,其他材料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3.2.1 力学性能产品的力学特性主要通过抗拉强度来体现,但是,由于制动盘属于薄壁件,抗拉强度试样制备较困难,而楔压强度检验是针对易碎,难以成形的材料,如灰口铸铁。

同时,楔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有线性关系,楔压强度试样在制动盘本体易获取,且同一试样可以连续切断多次,检测结果较可靠,成本低廉,国外如BMW、BOSCH等著名厂商也对制动盘力学性能的检验采用楔压强度测试方法。

所以本标准也采用楔压强度来评价制动盘本体的力学性能,检测方法按GB/T 9439的规定。

为提高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结合国内制动盘主要生产厂家多年质量控制经验,本标准规定对试样进行三次测量,并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试验结果。

3.2.2 摩擦面硬度制动盘摩擦表面的硬度直接影响制动盘的摩擦性能和制动舒适性。

因此,对制动盘摩擦表面硬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硬度评价指标以GB/T 9439为基础,同时参照了国外相关企业的制动盘技术要求及国内主要制动盘生产厂家多年的数据积累确定,检测方法采用国内普遍采用硬度测量标准GB/T 231.1。

3.2.3 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影响制动盘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

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指标以ECE R90、ASTM A159、SAE J431、DIN 1561、GB/T 7216为基础,并结合多个生产工厂多年的实践积累以及市场的反馈确定。

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较多,根据国内制动盘主要生产厂家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同时为了减小标准实施后,制动盘生产厂家和检测单位在检测设备上投资,在保证检验结果一致性的前提下,本标准根据不同化学成分,分别规定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具体相关标见表1。

为了标准检验结果与产品的一致性,对金相组织的取样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应从摩擦面上截取。

3.2.4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制动盘安装、加工基准面等相关尺寸和摩擦表面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制动器的使用性能,为此,本标准对制动盘安装和加工基准面、安装面平面度、摩擦表面的平面度及跳动量、制动盘厚度变化量(DTV)、以及通风盘单边壁厚变化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技术指标参数主要是ECE R90及国内外客户的产品图样要求来确定的。

为了标准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对摩擦面跳动量、DTV等的检测位置给出了明确要求,即应在摩擦面从外缘向内10 mm的圆周区域内进行。

检测方法按 GB/T 3177、GB/T 1958的规定。

3.3.5 摩擦面粗糙度制动盘摩擦面粗糙度制动盘安装后前期使用影响较大,为保证制动盘新安装后能够满足汽车制动性能要求,为此,对摩擦面粗糙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根据ECE R90并结合国内诸多制动盘生产厂家的生产经验,最后确定摩擦面的粗糙度Ra值不应大于3.2μm,检测方法按GB/T 1031的规定。

3.3.6 不平衡量制动盘的不平衡量对汽车高速行驶影响较大,当制动盘动不平衡量偏大时,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将发生抖动,严重时将对行驶安全造成影响。

为此,本标准对制动盘的不平衡量提出了最低限值要求。

结合国内诸多制动盘生产厂家的生产经验和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相关企业经验,最后将制动盘的不平衡量等级确定为G40。

不平衡的去重方法采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这也是国际上通用做法。

检测方法按GB/T 9239-2006 的规定。

3.3.7 最小厚度由于制动盘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磨损,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使用将影响汽车的制动安全性,而汽车使用者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不同车辆因结构原因,其最低限值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标准规定,生产厂家应在制动盘上给出最小厚度标识,当磨损到该标识厚度时,提醒使用者即时更换制动盘,以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3.3.8 台架试验制动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随着不断的减速、停车,需要对制动器进行不断的制动操作,这样,制动器的温度将在上高、降低过程中进行反复的热循环,随着汽车使用过程的增加,制动盘摩擦表面或其它部位可能出现裂纹,而裂纹将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影响汽车制动性能,严重时会出现制动盘碎裂。

因此,为保证制动盘在使用周期内不出现这些故障,本标准对制动盘设置了模拟制动盘热疲劳和高负荷强度的台架试验方法,并正针对不同车型给出了差异性的要求。

考虑到这两项试验在ECE R90标准中均有规定,且该标准目前为欧洲强制性法规,且得到世界普遍采用,因此,通过验证试验后,确定等同采用该标准的试验方法和相关评价要求。

4 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由于本标准中涉及的大部分性能均为针对制动盘本体材料的,这些性能目前国内均普遍采用的,因此,涉及这些性能的,在此次制标时,为了节约费用,没有再次进行重复验证,只对新增的项目,即楔压强度和台架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同时,为验证楔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关系,同时还进行了抗拉强度与楔压强度的对比试验。

4.1 楔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对比验证本次对比验证的材料为HT200,试验设备为万能试验机和楔压强度试验机,分别进行了60组抗拉强度和楔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楔压强度检验数据重复性稳定,楔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存在明显的一次线性关系,说明采用楔压强度代替抗拉强度对制动盘力学性能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4.2 台架试验按照本标准附录A 对制动盘进行台架试验,针对M 1、N 1、M 2、N 2表3类车辆用制动盘分别进行了热疲劳试验和高负荷试验,试验结果分布情况表见表2,可见约70%产品符合本标准规定,30%产品不符合本标准规定。

5 标准涉及专利情况说明本标准内容不涉及相关专利。

6 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目前中国没有制动盘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动盘是汽车底盘系统参与摩擦制动的零件,是易损件和安全件,其结构尺寸及材质性能对汽车的装配、行驶舒适性、安全性起关键作用,但是制动盘的生产及安全使用没有统一规范。

本标准的制定可以通过规范汽车用制动盘的材料、尺寸、性能等要求,对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等做出统一规范要求。

7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内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或测试的国外同类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化学成分、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摩擦面粗糙度、金相组织以ECE R90、SAE J431、DIN 1561为基础并结合国内诸多制动盘生产厂家的生产经验确定,技术指标范围涵盖国际标准的指标范围;台架试验借鉴采用国际标准ECE R90中台架试验的试验方法、技术条件和失效判定方法,制动初始速为厂定最大设计车速),与ECE R90有差别。

度为80% V max(V max8 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属汽车制动零部件标准,在汽车标准体系中属于产品类标准。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对涉及产品本身的基本特性,主要考虑了与我国相关材料性能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协调,对涉及制动器性能相关的要求,主要考虑了与整车制动法规GB 12676和GB 21670相关相关的协调,在相关性能方面略高于整车要求。

9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无重大分歧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