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

合集下载

重温经典,牢记使命——兼谈当代军人影视形象

重温经典,牢记使命——兼谈当代军人影视形象

2019年第1期重温经典,牢记使命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4484(2019)01-0086-02 作者:何荷,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副研究员,专业技术上校耳畔还回响着最高统帅的新年训令,不由得重温了近二十年前的《突出重围》。

这部电视剧可谓当代军事影视的扛鼎之作,讲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红军师”因和平积习,在演习中被一心谋打赢的某“三流部队”击败,痛定思痛屡败屡战,终于翻身得胜的故事。

笔者不由得感叹:《突出重围》为中国军事影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军人的形象如何表现?这在好莱坞显然不是难题。

而在如何塑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特殊的无产阶级武装力量上,却颇让创作者费思量。

作为承担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新型武装力量,早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诞生的初期,便赋予其多样化的任务。

而这一多样化任务,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型的人民军队,不仅是天经地义的战斗队,还是生产队,更是工作(宣传)队;既要承担古已有之的打赢战争、捍卫国家利益的使命,还要在和平年代扮演文化先锋的角色。

曾几何时,“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使这支军队在文艺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被赋予道德标兵的历史重任。

而在和平时期,由于缺乏战争的牵引,又进一步导致军队和军人在社会角色方面被弱化。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渐入尾声,中国进入和平时期。

在远离硝烟的日子里,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昔日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逐渐淡出了社会舞台中央,曾经的劲旅日益远离了军事浪潮的前沿。

而波澜壮阔的军事影视作品,亦随之逐步沦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本应驰骋沙场的军人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天地,变成了时代的边缘人。

从物质上的贫穷到生活上的疾变,从精神上的迷茫到情感上的困窘,无论其塑造的人物属于哪个军种哪种类型,都只有一种基本模式:把各种倒霉事砸在男女主角的头上,让其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坚守军人岗位,成为爱国奉献、舍小顾大的楷模。

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研究

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研究

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研究作者:谢军鹏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军旅题材影视剧火爆荧屏,本文以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为研究对象,从共军、国军、日军、女性军人、地下党等五个角度深入剖析军人形象的具体变化,同时总结军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军旅题材;影视剧;军人形象;嬗变;平民化现象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为了铭记历史,回顾中国的发展,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

表现军人形象的电视剧精品如《永不磨灭的番号》、《悬崖》、《潜伏》、《历史的天空》等,这些电视剧的历史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军人为中心,围绕中心形象展开历史事件;一类是以事为中心,围绕历史事件介绍主要人物。

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精品电视剧,都为人们刻画了有生气的英雄形象,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1我国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研究1.1共军形象——由塑造神人向打造平民英雄转变1.1.1幽默性与诙谐性首先,我国的影视剧军人形象朝着幽默性与诙谐性转变。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谈起军人形象,最先想到的词语就是“伟大”、“崇高”等等,在此理念的灌输下,以前影视剧中塑造出的军人形象多高大伟岸,具有严肃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军人形象有了一些新认识。

军人并不是神,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此一些电视剧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融入到人物形象的身上,创造了崭新的人物形象[1]。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这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叫姜大牙,他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相反他只是朱二爷家的一个小伙计,老爷体恤他,让他成了自己的干儿子。

姜大牙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军人的高尚伟岸,他的文化素质很低,近似于粗鄙,因此当韩春云知道要嫁给姜大牙时,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委屈自己。

姜大牙的人生经历很“平淡”,他从小调皮捣蛋,和同龄人打架,而且满口粗话,一身野蛮的习性,给周围的人们留下一个“混小子”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和之前的军人形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由《我是特种兵》看当代士兵形象的审美新变和文化内蕴

由《我是特种兵》看当代士兵形象的审美新变和文化内蕴

由《我是特种兵》看当代士兵形象的审美新变和文化内蕴作者:徐琼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4期[摘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军人形象的类型和典型,他们以各自的审美形态,阐释着当下时代关于民族精神、历史意识、英雄主义的想象,其变化的轨迹清晰的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我是特种兵》中的故事和情节,让我们鲜明的感觉到编创者深沉的文化领悟和独到的审美发现,感受到创作者的激情和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和军队革命文化的双重建构铸就了庄焱一代新的战士,也打造了新一代军人形象的灵魂。

[关键词] 《我是特种兵》审美特质文化内蕴浪漫主义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4.032《我是特种兵》是继《士兵突击》之后,又一曲弘扬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士兵之歌”。

剧中塑造了以庄焱为代表的一批80后士兵的鲜活形象,与《士兵突击》的草根士兵“许三多”们相比较,他们更智慧,更个性,更时尚,但是又不失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代表当代中国军队士兵构成的未来的人群。

这部电视剧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受到许多好评,主人公庄焱的形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剧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充满了浪漫和激情,生动展示了我国兵役制度改革后,一代大学生入伍后的成长历程和传奇经历,在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军队革命文化的双重建构中打造出当代军人的灵魂。

这就使这一人物的审美形象,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时代特质,从而实现了本剧在塑造当代士兵形象的内涵和手法上的一些新的变化和跨越。

《我是特种兵》展示了主人公庄焱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个80后的大学生,他最初是为了追随从军的初恋女友小影而休学参军的,在迷彩军营中,他遇到了一群和他一样同为80后的年轻战友,和他们一起经历了残酷的特种兵魔鬼训练后,成为了每年从几十万陆军中挑出的精锐,组成了狼牙特种大队“孤狼特别突击队”,并在各种实战演习中屡建奇功。

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灵与肉的考验之后,他自己也从一个聪颖敏感,易于冲动的文艺青年成长为心富理想,身怀绝技的钢铁战士。

九十年代以来国产军旅电视剧主人公形象类析

九十年代以来国产军旅电视剧主人公形象类析

九十年代以来国产军旅电视剧主人公形象类析摘要:九十年代在“主旋律”的号召下,我国的军旅电视剧有了很大的改革和进步,从剧本的创作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了新的发展,各样的军人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军人风貌,本文系统考察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十一部部军旅电视剧,发现这一时期军旅电视剧的主人公形象可以概括分为:孤胆英雄式的军事奇才、思维独特的军事领导、历练成长起来的“兵王”、爱情与事业洗礼中的个性军人、手足相连的官兄兵弟、军中绿花等六类,同类的人物形象又有一定的区别。

这是中国军人的风貌,也是我国军事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

关键词:个性;独特;历练;爱情;团体;女兵Abstract:Nineties in the "theme" of the call, our TV has been greatly Military reform and progress, from script writing to the characters shaped by all the new development,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ilitary troops during the styl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system since the nineties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television series 91 and found the hero of this period the image of Military TV can be summarized into: lone hero's military genius, thinking, unique military leadership has experience in growing up "Soldier King", the baptism of love and career in the military personality, hand, foot soldiers linked to the official brother brother, army green flowers such as six, similar characters has a certain distinction. This is the soldier, this is also China's military drama created a new milestone.Key words:Personality;Unique;Life experiences;Love;Group;Female一九八一年的春节,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与观众见面了。

中外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中外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视觉效果:通过特效、化妆和服装设计等手段,塑造军人形象的独特性和 真实性
塑造角度
角色设定:军人 形象通常具有坚 定的信念、忠诚 的品质和勇敢的 精神
故事情节:通过 展现军人在战场 上的英勇表现, 突出其英勇无畏 的精神风貌
情感表达:通过 军人与家人、战 友之间的情感交 流,展现其人性 光辉和情感世界
国际合作:与其 他国家的影视公 司合作,共同制 作和推广影视作 品
国际奖项:通过 获得国际奖项, 如奥斯卡、戛纳 电影节等,提高 影视作品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
P中A外R影T视4作品中军人形象塑造
与传播的影响
对观众的影响
塑造观众对军人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
中外影视作品中 军人形象塑造与 传播的未来发展 趋势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中A外R影T视2作品中军人形象塑造
的特点
塑造方式
角色设定:军人形象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故事情节:通过展现军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不拔, 塑造军人形象
角色塑造: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深入的角色理解,将军人形象演绎得淋 漓尽致
对社会的影响
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塑造军人形 象,增强观众对 国家的认同感和 自豪感
弘扬正能量:通 过传播军人形象, 弘扬正能量,传 递积极向上的价 值观
提高公众对军人 的认识:通过塑 造军人形象,提 高公众对军人的 认识和理解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传播军人形 象,促进中外文 化交流,增进相 互了解
短视频平台:通过抖音、快手 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
社交媒体传播
微博、微信等社 交媒体平台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摘要:军旅题材影视作品指的是以军人为描写对象的电影和电视剧,在我国文艺创作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并且展示的军人形象在不断变化。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的嬗变特点及原因,以期为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影视作品;军旅题材;军人形象引言: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具有一定崇高感,不但能够展现我国军人的优秀品质,还能够展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

现阶段,人们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展现出了新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军人形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的来传递正能量。

一.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军旅题材电影为1952年上映的《南征北战》,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电视剧为1981年首播的《敌营十八年》,至今为止,中国军旅题材电影已经有将近7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也有40年的发展历史,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也开始成为广大观众喜欢的影视作品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群众思想的日渐变化、经济市场的持续完善,军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展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示制作方需要在通过影视作品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同样做到通过影视作品展现现代军队和军人风采,也让人民群众了解军营文化向往军旅生活。

例如,展示和平年代下的军人工作及军事活动。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的嬗变特点2.1军人形象逐渐平民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观众更愿意关注生活中的故事,因此,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开始向平民化方向转变,这种视角下移创造出来的是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更加贴近普通人的军人形象[1]。

相比较高级干部,反而是没有官职的士兵更容易吸引观众,观众的关注重点也从英雄的伟大事业转为了英雄磨练和成长的过场。

从影视作品中看军事变革

从影视作品中看军事变革

从影视作品中看军事变革最近几年我军不但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军事理念亦长生了巨大的改变。

假期期间在家闲来无事,观看了几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

我看完之后第一感受是新,接下来是真。

说其新是一改以前我军士兵在荧屏上严肃甚至呆板的形象,说其真是真实反映了我军中男儿的内心世界和真实人物。

接下来我就结合我看的几部电影谈一下“新”与“真”。

首先是最近在央视一套震撼上映的《我是特种兵》,相信每一位喜欢军队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看了一些。

小庄是一个80后的大学生,因为爱情就如军营,可是军营与他格格不入,在部队一开始就与军训教官发生冲突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在以前荧屏上只能当做反面教程。

故此剧“新”;众所周知80后是张扬个性的一代,而小庄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剧中、分展现了个性化的士兵,故谓之“真”。

还有一部描绘关于陆军航空兵的电视剧,叫做《第五空间》。

里面的几个主角姜窦、关怀、白羽、沃威、汤名扬这几个80后的新兵的表现和上面小庄差不多,张扬个性,锋芒毕露。

这里我想说里卖弄的一个叫做郑北的教官,影片中的形象更是与传统上有根本的变化,他表现的像是美军中教官的形象,他充分利用学院各方面特长趋利发展,带不拘泥于章法。

其中有个情节是一次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上述无名学员决定夜闯机库,不料被人锁入机库。

教官不见五人,料其必在机库,便去寻找。

按军纪五人应当遣返,但是郑北却坚持不同意,并最终保下了他们,最终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他了解80后,是不能按照传统方法训练,如果按照传统训练,将使他们身上的最宝贵的东西丧失掉,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

影视作品的改变归根结底还是理念的转变。

从这几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治军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注重军人的个性化发展,不在一味的喊口号,更注重实际效率的提升。

我们提出了科技强军的口号,就必然从事治军理念的改变。

高科技战争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需要的是一个会根据战场信息灵活应变的而不是一个只会听命令的士兵,要不再好的武器到他手里也只能算是一堆废铁!今后的战争不会再是人海式的攻击(炮兵准备、士兵人海式的往上冲)。

新时代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及功能辨析

新时代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及功能辨析

新时代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及功能辨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也随之不断地升级和优化。

本文将从表演的手法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及其功能。

表演手法1. 拍摄技术在影视制作中,摄影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感受。

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拍摄技术,如机位的变化、手持镜头的运用、高速慢动作的呈现等等,这些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立体、震撼,表达出军人英勇无畏、承担使命的形象。

2. 特效制作特效制作一直是现代影视技术的一大亮点,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也不例外。

通过特效技术可以刻画出现代武器的威力和恐怖,展现军人的神勇,同时也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和紧张感。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一大特点,它通过情感的渲染体现出军人的人性和情感。

无论是刻画出军人的英勇无畏、战友情深,还是描绘出军人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等,都可以非常真实地表达出军人的情感和人性。

功能1. 凝聚民族精神军旅题材影视剧是一种展现国家军事力量、展现民族英雄气概的特殊影视作品,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军人的英勇无畏,理解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2.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军旅题材影视剧可以增强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们对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认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 宣传军队形象军旅题材影视剧可以宣传军队形象,展现军人的风范和形象。

国防力量是国家的重要保障,通过军旅题材影视剧可以向广大观众展示军队的先进性、威武形象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演手法不断升级和优化,其功能也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宣传军队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作者:吴思锦白玲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5期
摘要:军旅题材因其描写军人为核心与主流话语密切相关,在文艺创作中有着突出的地位。

军人形象有着崇高感与刚性美的结合,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也成为民族精神与国家气质的体现。

如今,军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出了新的特征,这些使得军人形象更加真实而鲜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新的模式与其他问题,对于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发展十分不利。

本文从新时期的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入手,分析军人形象的变化,并总结出其变化的特征,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军旅题材;军人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2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物质与精神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了全新的需求。

军旅题材片中的男性军人形象随着受众需求变得真实化、知识化、普通化方向慢慢流变。

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不仅可以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时期军人风貌,而且也能令人感受到国家力量的提升。

新世纪至今,军人的形象变迁完成了从继承到突破的变革过程,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嬗变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中国军旅题材军人形象的变化特点
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作为宣传军队形象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都作为重要的类型,并且深受观众喜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创作者不断体会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群众的呼声,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军人形象。

总体上,军人形象的变化主要展现在:真实性、知识化、普通化。

(一)真实化——由片面刻板到鲜活生动
大众传媒时代的崛起,时代的变化与思想的转变,让人们更加关注“有血有肉”的个人,军人形象改变了传统的塑造方式,使得影视剧中的军人不只有正义凛然、铁血豪迈、抛弃个人情感的“高大全”的片面典型。

军人是有着神圣的职业的平凡个体,这种神圣与平凡的并存更能彰显伟大。

这种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平凡与高尚并存,铁血与柔情共生,构建出来的军人形象更加鲜活而生动。

《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刻画了这样一种军人形象,主角石光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血硬汉。

剧中并没有描写石光荣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战斗生涯,反而着眼于这个老军人退休之后的温情满满的家庭琐事。

这种粗与细的统一,塑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化——由草根英雄到知识精英
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科技成为军队的重要战斗力,这也对军队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建军” “素质建军”的战略方针,这样的变化也在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

目前我们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向高学历的知识青年的方向转变,和传统的影视形象相比,他们不仅拥有国际视野远见卓识,而且有着丰富的个人感情。

这类军人形象的塑造往往也不是独立的,经常通过他们的思想观点与传统军事人物的激烈碰撞产生的。

《DA师》就是这样的一种典型,整部作品着眼于现代国防与未来战争的信息化的重要性,由此展开的数字化部队的师长之争。

这里面三个主要人物:吴文义、赵梓眀、龙凯峰。

前者是传统的军人形象,稳重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

赵梓明则是夹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他紧追时代的步伐,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却缺少实战意识。

龙凯峰大胆而有才华、敏锐又不拘一格,是更典型的现代知识精英的形象。

(三)普通化——由神话偶像到凡夫俗子
社会文化的变化使得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豪杰,人们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故事。

这种视角下移就不可避免,更加充满人文情怀与烟火气息的普通人成为军旅题材的主角。

从表现高级干部的出众才干到展现普通士兵的个人成长的故事逐渐发展起来,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的关注重点逐渐由将领转向士兵,从瞻仰天之骄子的英雄伟业到关注英雄人物历练的成长故事。

如今,“后英雄时代的平民心理优势”大量军队的平凡人物的故事写进了剧本。

《士兵突击》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主人公许三多这个普通士兵展现了当代青年群体进入队伍后的成长与历练。

不仅与时代同步,而且赢得了大量的观众的喜爱。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男性形象嬗变原因
(一)主流话语的指引对英雄的再审美
在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变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且媒介本身就是意识形态。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信息传播时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碎片化使得传播内容的变化以及异化。

中国军旅片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人形象塑造主要考虑其政治宣传和教化作用;“文革”时期,文艺创作者们遵循着“三突出”的原则创造出了一批政治符号式的人物。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对文艺方针政策方面的变化使得军旅题材的男性形象逐渐从“完人”转变为“凡人”。

在2001年《光荣之旅》和2003年《DA师》中,无论是贺援朝还是赵梓明,都兼具智慧与理性、理想与信念、坚持与意志力于一身。

而到了2006年《亮剑》中,男主角李云龙优缺点兼具;人物塑造趋于更真实鲜明。

我们所熟知的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男主角的“凡人”化,以一个抗战小兵的形象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

军旅片男性形象从“完人”到“凡人”的转变体现出的是主流话语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引领作用与形象塑造的改变影响。

(二)军人英雄情结与审美变迁
我国的军旅题材影视剧有着中国特色的呈现形式,也是中国自接触影视作品开始就有涉及的创作题材。

因中国历史所致,中国军旅题材片大多选自抗战时期。

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缅怀对给予今天美好生活的抗战英雄以及无法忘怀的英雄年代的独有情感的联系。

中国军旅题材是中国人对中国军人的一种英雄情结所在。

从1983年第一部军事题材影视剧《敌营十八年》中塑造的公正不阿的完美军人形象;建国时期如《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共产党形象加入了一定的个人情感;改革开放时期的《和平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塑造的男性形象丰富了人物心理的塑造;再到现代《我是特种兵》《智取威虎山》等等影视作品从小人物去切入主题弘扬军人英雄。

由此可见中国军旅题材片的男性形象随着时代审美和观众喜好而逐渐成长,但也一直怀揣观众的军人英雄情结。

三、问题与反思
(一)对历史与英雄形象的过度消遣与娱乐化
流量时代的到来使得军旅题材片的男性形象不得不符合主流大众的审美口味甚至不惜戏化历史英雄,塑造出泛娱乐化的军旅题材男性形象,来博取信息利益一味追求收视率而忽略饱满的男性形象的塑造。

这样泛娱乐化的军人男性形象在各种博乐的网站帖子里出现,更多担当了娱乐化大众的作用而失去了原本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应当传播的军人精神。

对历史与英雄形象的过度消遣使得原本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青少年接收到的娱乐化的军人形象成为无意义甚至是垃圾的信息内容,使得新一代青年人没有崇尚军人英雄的倾向凸显;失去原本大众传媒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职责,影响了受众正确的价值观。

(二)军旅题材男性形象塑造人物雷同或题材跟风
随着文艺影视传播的广泛化及丰富化,军旅题材片的数量及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差别。

许多影视作品出现题材内容的雷同甚至抄袭再不就是素材人物塑造的相似性。

造成受众面对海量的没有新意的军旅题材片,难以有观看吸引力。

中国军旅片其实还存在一定的瓶颈,还未造成根本性突破。

在远离战争硝烟的和平年代军人身份地位的边缘化使得在影视作品中无法得到主流性的关注。

现代题材军旅片《战狼》及《战狼2》的一度火爆,引得很多只关注商业利益的传播公司只为了制作而制作,使得军旅题材雷同剧可谓一度泛滥成灾。

缺乏创造性内容、独立性人物塑造的作品显得空洞无力。

四、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直线上升。

人们不再满足于为日常所需消费,精神领域的消费尤其是文化影视的消费占比逐渐加大。

军旅题材片作为文化影视作品中的主要类型,在国产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通过分析近代以来的国产军旅题材片的男性形象的转变,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众的审美变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嬗变。

但也能够发现我国军旅题材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军旅题材的男性形象塑造不仅要符合大众审美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军人精神以及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宣教功能。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承载着军人形象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当代军旅题材的男性人物塑造应当以弘扬优秀的军人品格、展现军人风采、彰显中华民族美好理想为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周锡宁,王晓虎.浅议新时期军旅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J].当代电视,2013(01).
[2]张爱军,崔莹.微博政治伦理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1).
[3]聂钰石,杨旦修.中国军旅题材剧发展历程分析[J].文艺评论,2010 (03).
其他作者简介:
白玲,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

研究方向:传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