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选推荐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
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
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
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
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
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
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
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
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
“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
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
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
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
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
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三)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
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
”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用全面、客观、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
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
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竖立起正确观察事物的坐标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波谲云诡的世事变幻和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
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相当于一个人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影响极大。
北宋末年,山东济宁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
与此相呼应,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颇多不同意见。
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两种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要害乃在于不同的历史观所致。
原因很简单,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2024年高考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
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探讨者。
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隐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须要“下跪叩首”的。
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既然是“径持牒”,应当不会是“跪禀”。
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
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
”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
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
《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
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从这些材料不难发觉,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保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爱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
2020年河北满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河北满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
“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
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材料二:(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材料三: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
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
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
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材料四: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袱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杏花是诗人的宠物,自古以来,咏红杏的篇什确实数不胜数,新意迭出。
相比之下,他人之诗,没有进一步发现一枝红杏背后的盎然春意和万紫千红的整个春天。
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之所以人见人爱,确实有他独到的匠心。
②叶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虽然他的着眼点是红杏却未止于红否,而是就红杏而观春色。
③着眼点虽小,而境界宏大。
④虽然从所写的景致来看,唐宋诸贤之诗,大都与叶诗相似,但都不如叶诗动人。
⑤透过一枝红杏,见满园春色、无尽的风光以及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⑥诸贤之诗着眼点都在红杏,但也仅仅就红杏而观红杏,止于红杏。
A.①④②③⑥⑤B.①④⑥②⑤③C.②①③④⑥⑤D.②①④③⑤⑥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诸葛亮死前,嘱咐姜维不要发丧,若司马懿来追,就将载有自己尸身的车子推至军前。
司马懿引兵前来,见到端坐车上的孔明,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B.王利发既有生意人的精明圆滑、劳动者的勤劳本分,同时也有对局势的不满。
在报童向他兜售报纸时,他借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发泄了这种不满。
C.单四嫂子和九斤老太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作者“哀其不幸”,充满了同情;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她们的“不争”,即缺乏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D.冯乐山趁高老太爷生日时向其提亲,将侄孙女许配给觉民。
觉民求救于觉新,但觉新劝他听从安排,觉民愤而指责其为“无抵抗主义”与“作揖主义”。
E.公证人以利害关系劝葛朗台和女儿讲和,因为如果葛朗台的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凭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遗产。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四)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
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
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
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
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
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蒹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牛运震语),惝恍迷离、意蕴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
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
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诚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在科举、婚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1.A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