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市岳池县姓氏概况

合集下载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1、自贡李氏: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

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

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

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

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

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

共45个字。

湖广填四川和安岳姓氏源流

湖广填四川和安岳姓氏源流

湖广填四川与安岳姓氏源流安岳县古称普州,位于四川东部,东邻重庆大足,南连内江,西接资阳,北靠遂宁,西北距成都166公里,东南到重庆174公里,是成渝两市捷径中点,古为巴蜀分治地。

北周建德4年(575)置县,因治所在铁峰山,“安居于山岳之上”,故名安岳。

县域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辖70个乡镇,人口154万,地形以丘陵为主,鱼龙乡、乾龙乡一带为县地理中心。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湖广填四川”这一史无前例浩荡的移民大潮中,当时“户不盈十,丁不满百”的四川安岳,在历代尤其是康熙29年(1690)以后,就大量接收了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陕西、甘肃等省数万移民来县定居。

根据安岳县志及热心网友提供的相关资料,我最近收集整理出了历代外省移民(当今许多安岳人的入川始祖)迁播安岳县姓氏源流及分布状况,希望对苦苦寻祖的你有所帮助。

氏族迁入时期迁出及定居地点杨氏明、清年间由杨俸英于明洪武年间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安岳永康乡;一支于清雍正年间由江西吉安迁安岳县永康乡。

清康熙年间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始祖杨景聪后裔在康熙35年至58年间先后迁居安岳县各乡:康熙58年(1719)景聪公第14世孙杨宣泰由湖南泸溪县永兴场乡一都阳桐木冲迁安岳喜井乡石庙寺(遗址在三耳石罗家坡)下庙河沟(今鱼龙乡高塘村九组);一支由杨启海迁喜井乡长徐沟(今协和乡);一支由杨启像迁喜井乡石庙沟(今鱼龙乡彭堰村龙桥坝);一支由杨启银迁喜井乡半边寺(今横庙乡);一支由杨秀益迁喜井乡石板场(今石板乡);一支由杨秀兴迁永康乡毛店子场朝阳洞(今朝阳乡);一支由杨秀聘迁喜井乡鱼龙嘴(今乾龙乡);一支由杨荣韬迁喜井乡龙桥(今兴隆镇);一支由杨再思后裔各房康熙年间自湖南湘西州迁安岳各场。

一支由杨承金、杨承裕、杨承著、杨承璋、杨承瑛于清朝康熙36年(1697)10月自湖广靖洲府会同县若水乡管洲村迁永康乡吴家凹(今千佛乡桥亭村)、刘家扁(今千佛乡桥亭村)、胥家沟(今千佛乡庙坡村6组)、杨家沟(今周礼镇马鬃岭)。

中国各省市县姓氏排名(200个县市)

中国各省市县姓氏排名(200个县市)

1、山东烟台栖霞市1986年姓氏排名栖霞县1986年171748户,651584人,姓氏234个。

100户以上(含100户)的姓氏93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王、林、刘、李、孙、张、于、牟、衣、柳、徐、范、崔、马、史、姜、陈、杨、郝、高、隋、韩、潘、胡、吕、吴、周、栾、宋、丁、阎、赵、曲、蒋、慕、冯、邹、谢、蔡、杜、常、郭、贾、宫、董、朱、鲁、梁、尹、路、祝、程、车、黄、迟、乔、苏、邢、孔、毛、唐、盛、苗、侯、罗、郑、娄、战、谭、许、翟、卢、曹、夏、米、邴、左、孟、刁、连、肖、傅、袁、桑、祁、万、尚、邱、段、荆、任、鞠、纪10户以上(含10户)100户以内的姓氏61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齐、遇、臧、田、柯、姚、卫、钟、石、江、解、辛、房、逄、仲、倪、施、蒙、修、秦、葛、龚、滕、由、梅、曾、共、康、鲍、甄、符、魏、殷、包、初、茹、巩、汤、毕、芦、邓、佟、牛、仇、欧阳、骆、申、季、顾、门、郎、蓝、邵、丛、台、节、莫、褚、韦、莒、戚10户以下的姓氏共80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宁、籍、方、沈、贺、薛、庞、单、管、陆、严、邰、时、和、耿、陶、矫、尤、步、汪、岳、明、温、盖、艾、安、华、鹿、岑、扈、卞、庄、岭、冷、何、金、原、楚、戴、司、全、欧、姬、钱、柴、恭、敖、尉、绪、彭、靳、慈、禚、綦、卜、乜、龙、白、边、匡、西、佘、谷、别、法、武、封、赴、宣、郗、麻、惠、羡、宿、赫、熊、颜、燕2、山东济宁泗水县1988年姓氏人口泗水县1988年统计,共有453个姓氏,张63607,王59192,李36545,刘33920,陈19460,孔18955,杨12744,宋11458,徐11147,孙10365。

千人以上有冯、马、赵等59姓,韩姓有6000人。

3、四川南充仪陇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1-10人的姓氏120个,11-100人的姓氏54个,101-500人的姓氏49个。

1万人以上的姓氏19个:李、王、刘、陈、张、何、杨、吴、唐、邓、周、罗、许、胡、黄、林、彭、袁、郑,共537240人,李姓63794人为最多。

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十六辑留底版本

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十六辑留底版本

2010412 1 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2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四川广安岳池县天宝徒梯子、玉王庙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81 四川广安华蓥市蓥山建民村肖家湾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方坪乡磨盘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兴坪乡和庙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龙台寺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恒升镇马鞍山一带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惆彩泄惆睬?四川广安石笋镇刘家店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2010412 2 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石笋镇半边坡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小井乡温江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小井乡花盆村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11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广安护安镇流家桥刘氏字辈派语: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铜溪镇刘世明支系字辈派语:(老派)(新派):3网络BD31 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黄土青岗湾刘氏字辈派语:又:新派: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河堰口刘氏字辈派语:(入川)后增:网络BD31,500117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合川响水大田村洗脚溪观音阁嘴嘴边座刘氏字辈派语:老派:中派:少派:此族始祖刘道纲妣朱氏,生子德保字三奇、德鼎字三台。

网络BD31,500237重庆市巫山县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字辈派语:我们是重庆市巫山县(三峡库区)刘氏,派文为:……从始祖刘胜纪碑文记载是明末从江西南昌入川,挽业于大昌东坝。

据传说当时是三兄弟一起入川,但现在不知其他宗亲在什么地方?很想借刘氏家园网上寻找宗亲,烦二位先生帮助,不胜感谢!网络邮箱收信2010031420,51343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四川凉山冕宁刘氏字辈派语:我是四川凉山冕宁的,只知道这一支是湖广填四川是来四川凉山的,没家谱,但还记的一点是湖广起祖叙安府,祖坟埋在赵家山.汉刘万.属彭城中山.来川时是八弟兄.手背在背后.字辈记不全了.是:……请问版主知道这么一支人吗极盼答复.谢谢网络AY0011,231084 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刘氏字辈派语:我是黑龙江人,现工作于青岛.本支宗亲聚居黑龙江省宁安市(愿宁古塔),关于家族情况知之甚少.据老辈人讲,本人上四世祖自吉林靠山屯逃荒至黑龙江宁古塔聚居,现只知道上四辈排序为万\占\风\国,至我建字辈系新排.敢请教各位宗亲我们属于那个派支?祖上何方?同宗亲在何处?有知情者请联系,不胜感谢.2010412 3 网络AY0011,500114重庆市黔江区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柏杨村刘氏字辈派语:我是重庆黔江人。

岳池张氏族谱:前言部分

岳池张氏族谱:前言部分

张氏家族红梪籽树支族第四次续谱前言这次续谱,是应族人的要求而续修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红梪籽树支族的振兴而编撰的。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族有族谱,为其旺族,幸族人资助,不忘祖德之恩,为续谱十代孙张时财,号其财,捐资壹万元,时旺之子尚荣捐资壹万元,老院子张尚泽之子张忠明捐资叁仟贰佰元。

还有热爱家庭捐资之人甚多,(祥见族谱捐资表。

)由此可见,热爱家族之人甚多,体现了广大族人的一份亲情,对四修新谱的一份盛情。

为续谱,老院子张尚金保存百余年的二修本,前后均已腐烂,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残片烂页,小老院子张尚茂,现岳一中工作,父子三代皆热爱家族,珍惜家谱,年年翻晒,庆幸保存了一本较完整的三修本。

所以这次四修才有了原始依据。

为续谱,张时光、张尚金、张尚良先后走访三溪。

为续谱:张忠华、张尚金、张时光(号:华庭)、张时全(号:张锐)、张尚良等走访华云高坪,并参加了高坪支系清明,翻阅了高坪支系族谱资料,回岳池的路上由张忠华提起:明年我们也办清明会,并同时开动员会,为四次续谱拉开序幕。

嘉庆十九年,张文瑞为整个入川张氏写了一篇较完整的序言,以子挥始祖历代续到万仁公。

经查证,而红梪籽支族,自知支派是万仁公后裔。

张氏家族弓长,来源于轩辕帝生二十五子第五子登大宝,名青阳,仰观弧星,始制弓矢,其子挥主祀弧,遂姓张氏。

据史料记载,网上查明:始祖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六百三十年,至二OO八年已四千六百三十八年历史。

早在清朝时期,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下达了第一道移民圣旨。

我们始祖奉康熙三十三年第二次圣旨文诏,于三十四年丁丑年,到如今已三百一十年历史。

这说明湖广填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十四次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的具体表现。

康熙三十四年(丁丑年)一六九七年,红梪籽支族,始祖张自知奉旨携带三个儿子,长子奉圣,次子得圣,三子顺圣。

辞湘水故土,随水路入川,(辞别故土),行到岳池新城南下四里尾甲曾家庙左侧红梪籽树坎上,发现一处已被刺藤覆盖无人居住的陈旧破房(现在管它叫张家老院子),先祖一家砍掉刺藤进住破房,一边垦荒插占。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1、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

2、李:以虎读李,巴人依音改为李姓。

李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47%。

3、王:精神图腾,成为帝王后裔称谓,王是四川第二大姓,有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4%。

4、张:天象图腾,后称为氏族名姓氏。

张是四川第三大姓,有481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5.85%。

5、刘:以封地为姓,尧曾封其第九子监明于刘地。

刘是四川第四大姓,约有434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5.28%。

6、陈:一门四状元,北宋的学霸家族。

陈是四川第五大姓,约有4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

7、杨:有游牧民族氐人血统。

杨是四川的第六大姓,约有24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3.2%。

8、黄:族徽形成文字,是皇帝简称。

黄是四川排名第七的大姓,近20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2.4%。

9、周:部落擅长打深井取水。

周是四川第八大姓,16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2%。

10、罗:川粤湘,罗姓人口最集中。

罗是四川第九大姓,约有10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1.3%。

11、何:西汉何武,位列石室先贤之列。

何是四川第十大姓,
8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1.1%。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辖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通川区和万源市7个县市区。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达州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通川郡,宋乾德三年(965年)改名为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为绥定府,民国二年(1913年)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改为达州市。

达州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

目前,达州市总人口约700万,居住姓氏约600个以上,系四川人口、姓氏资源大市之一。

由于达州地处川东北,紧靠湖北西南边境与长江(三峡)重庆万州南岸不远,故有“湖广填川第一站”之称。

达州人与四川各地一样,十有八九不是老川人,绝大多数姓氏的先祖,几乎都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入的。

近年来,笔者花费大量时间,对达州市七个县市区清明迁入姓氏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家史族谱、墓志碑文和民间查访询问,从而获得了众多姓氏迁徙经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部分姓氏支系迁徙分布与流传字辈等方面的情况,仅供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及热心者在研究移民迁徙、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参考。

由于多种原因,对采集的资料未能一一核对,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现将达州市7个县市区40多个姓氏100多个支系的迁徙与字辈简介于后:李1—1 宣汉县西北乡李家岩李姓一脉,始迁祖李在前,于明朝末年(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高埂堰迁入,从第三代起,李仕华长子李秀芳定居达县大滩乡;次子李洪芳迁居宣汉县柏树乡九君坪;三子李连芳迁居宣汉县三河阴洞湾;四子李群芳迁居宣汉县三河至黄石猫跳河,后又迁到宣汉县下八乡十五村;五子李志芳仍居李家岩。

岳池张氏族谱:前言部分

岳池张氏族谱:前言部分

张氏家族红梪籽树支族第四次续谱前言这次续谱,是应族人的要求而续修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红梪籽树支族的振兴而编撰的。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族有族谱,为其旺族,幸族人资助,不忘祖德之恩,为续谱十代孙张时财,号其财,捐资壹万元,时旺之子尚荣捐资壹万元,老院子张尚泽之子张忠明捐资叁仟贰佰元。

还有热爱家庭捐资之人甚多,(祥见族谱捐资表。

)由此可见,热爱家族之人甚多,体现了广大族人的一份亲情,对四修新谱的一份盛情。

为续谱,老院子张尚金保存百余年的二修本,前后均已腐烂,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残片烂页,小老院子张尚茂,现岳一中工作,父子三代皆热爱家族,珍惜家谱,年年翻晒,庆幸保存了一本较完整的三修本。

所以这次四修才有了原始依据。

为续谱,张时光、张尚金、张尚良先后走访三溪。

为续谱:张忠华、张尚金、张时光(号:华庭)、张时全(号:张锐)、张尚良等走访华云高坪,并参加了高坪支系清明,翻阅了高坪支系族谱资料,回岳池的路上由张忠华提起:明年我们也办清明会,并同时开动员会,为四次续谱拉开序幕。

嘉庆十九年,张文瑞为整个入川张氏写了一篇较完整的序言,以子挥始祖历代续到万仁公。

经查证,而红梪籽支族,自知支派是万仁公后裔。

张氏家族弓长,来源于轩辕帝生二十五子第五子登大宝,名青阳,仰观弧星,始制弓矢,其子挥主祀弧,遂姓张氏。

据史料记载,网上查明:始祖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六百三十年,至二OO八年已四千六百三十八年历史。

早在清朝时期,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下达了第一道移民圣旨。

我们始祖奉康熙三十三年第二次圣旨文诏,于三十四年丁丑年,到如今已三百一十年历史。

这说明湖广填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十四次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的具体表现。

康熙三十四年(丁丑年)一六九七年,红梪籽支族,始祖张自知奉旨携带三个儿子,长子奉圣,次子得圣,三子顺圣。

辞湘水故土,随水路入川,(辞别故土),行到岳池新城南下四里尾甲曾家庙左侧红梪籽树坎上,发现一处已被刺藤覆盖无人居住的陈旧破房(现在管它叫张家老院子),先祖一家砍掉刺藤进住破房,一边垦荒插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广安市岳池县姓氏概况
據考證,早在明末清初,漳泉沿海村民就借地緣、親緣關系,組建郊行發展航運。

《臺灣通史》記載:當時“臺灣商船皆漳泉富民所造,渡海貿易,一時商務繁盛,不僅運載當地土產,而且往國內各地組織渡海貨物銷往臺灣”。

又據《東石港史研究資料》中的不完全統計,東石一村的商號家行有四、五十家,船只多達200余艘,而且這些船只都是雙桅或三桅的木帆船,載重幾十噸至幾百噸,其中可載四百噸以上的大木帆(烏槽)就有20多艘,可謂帆檣如林而繁盛一時。

據地方口傳及族譜資料記載,除“周益興號”是東石發家較早、經營最成功的商號外,西霞蔡氏的“德泰行”便是之后的佼佼者之一。

在涉臺文物普查期間,粘先生走訪了東石一些西霞蔡氏村民中的民間文史研究者,并查閱了《東石珠澤戶蔡氏族譜》(簡稱《珠澤譜》)、《東石西霞蔡氏族譜》(簡稱《西霞譜》)等族譜,了解到早在明末清初鄭成功據東南沿海抗清時,蔡氏族人多有加入鄭軍者,如譜中記載十世蔡純登就是軍中一員大將,十一世蔡方爵為“經授藩前親軍二領”,之后蔡氏族人隨鄭成功渡臺的則更多了,其后裔散居臺灣各地,居住較集中的是在嘉義新塭、虎尾寮、蚵仔莊,如今在新塭還建有蔡氏西霞祠堂。

東石西霞蔡氏族人在對臺貿易中,借助兩岸親緣關系發展得很快。

西郊當時一百多戶,置有大小船只20多艘,有陶記、隆記、升記等行號,譜中多有當時的商務記載。

其中較突出的是建立“德泰行”的蔡樹澹,他由船工起家,開米鋪,置鹽丘,建油坊、鹽棧,造興隆、興晉、德發等號鹽船,其僅油坊就有房屋四十余所……他苦心經營幾十年,創建了一份偌大的家業,不料卻被一場颶風所毀。

東石蔡氏長房《珠澤譜》記載,咸豐辛酉之歲秋七月廿六,東石航船十余艘結幫往福州,每船人員都有二十余人,在福清五嶼洋(也做浯嶼洋)海面遭遇颶風全部沉沒,德泰行當時有德泰、興隆、德發、捷盛四艘大木帆在內,西霞蔡氏一房在這次海難中就死了64人,還有一些船工是來自不同村里、不同房份的,也散見于蔡姓其他族譜。

當時的東石,尤其是西霞份一片哭聲,十分凄慘,以后每年的七月廿六,家家忌日備辦菜蔬設祭,以致現在還有“七月廿六,西郊小年兜”的俗語。

這次毀滅性的颶風災難,不僅使西霞蔡氏族中中青壯年損失過多,也使他們在經濟上因損失慘重而從此困頓不振,并退出了之后的閩臺海運貿易的中心舞臺,但西霞蔡氏曾鑄就的閩臺海運貿易的一段輝煌歷史,卻是不爭的史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