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学1概说

田野考古学1概说

积的研究与探索》,《华夏考古》 2001年2期。 13、段天璟:《基点· 地面· 层面—关于 田野考古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 文物报》1996年6月16日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述
1、引子—— 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
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考古》1984年10 期。)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 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 学。(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 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1986年。)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田野考古学产生了巨大 影响。 一方面调查和发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是田野考古的遗存对象得到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 曾将其生动的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 镜”,使考古学家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 细,可以穿透时光的重重迷雾,帮助考古 学家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历 史真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禄:《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的《遗迹》词条,1986。)

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 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 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 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 器等。一般而言,遗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 和使用,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也必须与人类活 动有关而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如各种农作物、家 畜及渔猎或采集所获得的动植物的遗存等。遗物 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 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 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一种遗物之下则可 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郭振禄:《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
2、形成期(19世纪)
3、发展期(20世纪)
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4、田野考古的发展
[习题]:
1、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
2、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思考题]:
1、21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
[参考文献]: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习题]:
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第二节:
田野考古绘图
田野考古绘图的分类
田野发掘绘图的一般要求
田野工作绘图的主要方法
常见遗迹图错误分析
第三节:
出土器物绘图
主要方法
第九章
田野考古摄影
(3学时)
第一节:绪论
如何学好摄影技术
第二节:
田野考古摄影
拍摄的基本过程
拍摄的设备
用光
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野外考古细目摄影
第三节:文物摄影
文物摄影基础
第十章
一、编写考古报告的意义
二、编写考古报告的要求
第二节:报告种类、形式和体例
一、报告的种类
二、报告的形式
三、报告的体例
第三节:编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编写方法和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
实践教学(实习)设计与要求(4学时)
第一节: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实习)设计
一、《田野考古学》课程总体设计
二、田野考古实习环节
二、发掘:揭露堆积
第四节:搜集与采样
一、收集:按单位收集
二、采样:采样方法
第五节:记录与资料
一、探方日记要点
二、探方发掘记录
三、遗迹发掘记录
四、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
第五章
墓葬发掘
(4学时)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一、发掘封土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三、挖填土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行业部门的要求
三、培养单位的要求
第四节:
田野考古学内容
一、知识内容
二、课程结构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8学时)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理解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学的定义和起源2. 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3.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4.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5. 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田野考古学实例,引发学生对田野考古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

2. 了解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会运用田野考古学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教学内容:1.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地层关系、地层学的应用2. 类型学:器物形态分析、类型学的应用3. 年代学:绝对年代学、相对年代学、年代学的应用4. 田野考古学方法的应用:考古调查、发掘、记录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田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器物形态分析和年代判断。

3. 讨论:学生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田野考古学的调查与发掘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基本技能。

2. 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调查:目的、方法、步骤2. 田野考古发掘:目的、方法、步骤3.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目的、方法、步骤。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亲身体验调查和发掘的整个过程。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墓葬调查及钻探: ①、封堆墓:常见土堆,也有石头堆。范围:墓区平面形状,外面有无陵园、墙垣残存,长、
宽、高、门、道路、建筑方法。封堆分布;封堆如何构筑,筑造过程、形制、尺寸。地 面建筑与碑刻:建筑、碑刻、神道、像生等,测量、绘图、拍摄。周边情况:与其它遗 迹的关系。 详细的记录、报告,并附各种图。 ②、无封堆:普探,打梅花桩,先打大间距再缩小间距,找出具体位置、大致范围,卡边, 平面分布图,记录、报告。
研究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按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 1. 对各种田野考古的技术及其作用以及局限性的认识。 2. 田野考古技术体系内的原理和体系及该体系有效性的认识。 3. 田野考古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内在原因。阶段性。
第三节、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一、外国: 1. 萌芽期:15 世纪末~18 世纪末,出现古物学,带来田野考古最初的萌芽。18 世纪上半叶,
第二章、田野考古调查
第一节、田野考古调查的目的与作用 一、目的:发现遗址;了解遗存。 1. 发现:遗址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环境。 2. 了解:在新的理念、方法下做记录。再认识。 二、所用: 1. 地区分布:了解一地区遗址的分布情况,为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2. 类别分布:某一类遗存或某一文化内涵遗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资料和信息。 3. 遗址内部: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文化层堆积。为发掘作准备。 三、特点:周期短;覆盖面广。研究。 1. 周期短:迅速掌握遗址和遗址群的情况。 2. 覆盖面广:开展宏观研究。 3. 系统性差:资料准确性与系统性不如发掘。
化探:分析土壤中人类活动遗留物含留。 三、遗物收集:包装、标签,各种遗物全部收回。 1. 全面采集:一定范围内,所有遗物全部收回。 2. 剖面采集:根据剖面不同层次采集遗物,了解时间延续、成因、时代等的重要方法。采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96470二、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三、周学时:2学分:2四、预修课程:考古学通论、素描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着重介绍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考古测量、考古绘图、遗物鉴定、考古断代方法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与考古实习结合,使学生能在考古知识和考古技能方面得到双重收益。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田野考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一、课程号:0419647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应该具备必要的田野考古知识和技能。

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技能。

2、鉴于上述的目的,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田野考古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双重的受益。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田野考古的历史进展二、田野考古的任务三、田野考古的作用第二章考古调查(2学时)一、考古调查的对象二、考古调查的目的三、考古调查的基本要求四、考古调查的方法第三章考古发掘(8学时)一、考古发掘的对象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三、遗址的发掘四、墓葬的发掘第四章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2学时)一、发掘出土物的整理二、研究整理三、如何编写报告第五章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2学时)一、田野出土物的清理和临时处置二、室内文物的修复三、文物修复常用的材料和配方第六章考古测量(8学时)一、基本知识二、小平板测量三、大平板测量四、测斜仪的应用五、利用水平视线测高差及高程六、地形测量七、在现成地形图中测定遗迹相应位置的方式第七章考古绘图(8学时)一、投影二、器物图的起稿方法三、器物图的着墨清绘四、复原图与展开图五、遗迹位置图和地层图第八章遗物鉴定(2学时)一、花粉分析二、人骨鉴定三、兽骨鉴定第九章几种断代方法(2学时)一、碳-14断代二、热释光法测定年代三、古地磁法断代四、钾-氩法断代五、裂变径迹断代六、树木年轮断代法七、墨曜岩水合断代法五、考试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六、推荐教材:《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田野考古学一

田野考古学一

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作出说明;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
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第四,要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是田野考 古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
时的类型学理论,他在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青铜时代的年代学》,
1903年发表了《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其中第一卷《方法论》 被翻译成中文本《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对我国后来的田野考古产生很大
田野考古学概论
教学内容与目的
• 1、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A理论,即地 层或层位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B方法, 考古调查与发掘、室内整理与编写考古报告。 • 2、目的。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田野考古学理 论与方法,具有初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编写 考古报告的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三、田野考古的四个主要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 室内整理、编写发掘报告。 1、准备:(1)查阅田野工作对象的有关资料,例如工作 对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2)了解工作地点的交通、
住宿、气候、雇工等情况;(3)制定工作计划;(4)办理
审批手续,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都必须办理审批手续;(5) 筹集经费、组建工作队;(6)准备物品,一般的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是运用地层学或层位学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和 科学发掘来获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实物资料,用以研究人类 历史的学科。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 埋于地下,有的则深没于水下。这些遗存是研究人类历史必 不可少的实物资料,而要利用这些材料,就必须运用科学的 方法去获取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且使其刊布于世, 供研究之所用。但是仅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文献 记载不足的历史,都需要田野考古提供科学资料,那么,田 野考古资料便成为唯一的史料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掘:揭露堆积
第四节:搜集与采样
一、收集:按单位收集
二、采样:采样方法
第五节:记录与资料
一、探方日记要点
二、探方发掘记录
三、遗迹发掘记录
四、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
第五章
墓葬发掘
(4学时)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一、发掘封土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三、挖填土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田野考古资料整理
(2学时)
第一节:
室内整理概要
一、室内整理
二、室内整理的工作内容
三、整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四、室内整理的工作地点
五、整理记录
六、管理工作
第二节:
室内整理内容
一对遗物处理
二、选标本、做卡片与观察器物
三、鉴定检测遗存
四、分类与统计
五、对遗存纵横关系研究
第十一章
田野考古报告编写
(6学时)
第一节:编写报告的意义和要求
四、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
考古调查
(5学时)
第一节:地面踏查
一、传统调查
二、区域系统调查
第二节:航空勘察
一、航空勘察遗迹的标志
二、谷歌地图与卫片的利用
第三节:钻探
一、正确使用探铲
二、正确识别土样
三、合理布孔
四、钻探记录与绘图
第4节:
物探与化探
一、物理勘探
二、化学勘探
第四章
遗址发掘
(9学时)
第一节:基本程序
一、编写考古报告的意义
二、编写考古报告的要求
第二节:报告种类、形式和体例
一、报告的种类
二、报告的形式
三、报告的体例
第三节:编写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报告编写方法和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
实践教学(实习)设计与要求(4学时)
第一节: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实习)设计
一、《田野考古学》课程总体设计
二、田野考古实习环节
三、田野考古实习内容
四、考古发掘的三个教学过程
五、田野考古技术和手段
六、田野考古实习贯穿的四个理念
七、田野考古实习管理
第二节: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实习)要求
一、落实好16字方针
二、处理好4种关系
三、注意4项安全
《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
各 章 内 容(54学时)
各 节 内 容
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三、学科交叉的前沿
四、公众关注的热点
第二节:
田野考古学简史
一、解放前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举要与阶段划分
二、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第三节:
田野考古学要求
七、清理墓底与解剖墓的结构
八、墓葬发掘记录
第二节:竖穴墓发掘
一、小型土坑竖穴墓
二、大型土坑竖穴墓
第三节:其它类型墓葬的发掘
一、砖(石)室墓和土洞墓发掘
二、积石墓、土墩墓的发掘
第四节: 人骨性别与年龄鉴定方法
一、发掘现场进行鉴定的必要性
二、鉴定原则
三、性别鉴定
四、年龄鉴定
第六章
几种重要遗存类型的发掘与清理(2学时)
第二节:
田野考古绘图
田野考古绘图的分类
田野发掘绘图的一般要求
田野工作绘图的主要方法
常见遗迹图错误分析
第三节:
出土器物绘图
主要方法
第九章
田野考古摄影
(3学时)
第一节:绪论
如何学好摄影技术
第二节:
田野考古摄影
拍摄的基本过程
拍摄的设备
用光
野外摄影画面的处理
野外考古细目摄影
第三节:文物摄影
文物摄影基础
第十章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行业部门的要求
三、培养单位的要求
第四节:
田野考古学内容
一、知识内容
二、课程结构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8学时)
第一节:
地层学
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三、地层学的重要性
四、地层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
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
二、类型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
三、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作用
一、布 方
二、发 掘
三、收 集
四、记 录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按照土质土色区分堆积,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判定早晚。
二、由上向下、由晚及早进行揭露,层位相同的堆积可以任选。
三、按单位归放遗物。
三、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做好文字、绘图和照相记录。
第二节:探方与布方
一、探 方
二、布 方
第三节:辨土与发掘
一、辨土:区分堆积
一、考古测量概述
二、 地形图
三、地貌与等高线
四、基本测量方法
第二节:
新测量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
一、卫星定位系统
二、全站仪
三、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四、遥感技术
五、地理信息系统
第八章
田野考古绘图
(3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考古绘图绪论
一、考古绘图的意义
二、考古绘图的特点
三、考古绘图的种类
四、传统绘图用品和工具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遗存发掘
一、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埋藏类型
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结构与分类
三、旧石器时代遗存发掘实例
第二节:
几种重要遗存类型的发掘与清理
一、贝丘遗址发掘
二、城址发掘
三、陶瓷窑址发掘
四、矿冶遗址发掘
五、大型建筑址发掘
六、车马坑发掘
七、积石堆发掘
八 、清理
第七章
田野考古测量
(4学时)
第一节:
地形图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