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匈奴

(1)战国末年,逐渐强大,占据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

(2)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形成强大国家,匈奴统治进入极盛时期。(3)与两汉时和时战。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4)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

(5)西晋末年,匈奴首领起兵称帝,316年灭西晋。

2、鲜卑

(1)东汉、魏、晋时内迁。

(2)4世纪后期,鲜卑拓拔部建北魏。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孝文帝拓拔宏改革,实现封建化。

(5)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3、契丹

(1)隋唐时期,逐渐强大。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10世纪初,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并立。辽宋有战有和。(3)12世纪初,被金所灭。辽灭亡后,曾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建西辽政权。

4、羌、党项

(1)东汉、魏、晋时内迁。

(2)唐末五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

(3)北宋初期,首领称西夏王。

(4)11世纪前期,夏王元昊称帝,发动对宋战争,后宋夏议和。

5、回纥、维吾尔

(1)唐时统一(8世纪中期),建回纥汗国,后改名为回鹘。回鹘政权瓦解后西迁。

(2)后臣服元朝,被称为畏吾尔。

(3)清朝时,信仰伊斯兰教,被成为维吾尔(回部)

6、靺鞨、女真、满族

(1)隋唐时期,靺鞨族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统一各部,建政权,(2)后以渤海为号,史称“海东盛国”。

(3)北宋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贞族。12世纪初,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

宋、与南宋对峙。后被蒙古所灭。

(5)明朝前期,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辽东建州女真首领奴尔哈赤统一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

(6)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州,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统一全国,建立清朝。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7、蒙古

(1)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权。后灭西夏,金等政权。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8、吐蕃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和农耕为主。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

(3)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称呼

单于

可汗

赞普

皇帝

民族

匈奴

突厥、回纥

蒙古

南诏

吐蕃

辽、西夏、金、元、清

民族分布与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地区

民族分布

历代政府的管辖

东北

(1)七世纪中期后,靺鞨部的粟末部强大起来

(2)唐末,契丹族势力扩大

(3)北宋时,契丹族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族

(4)明朝时,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州,辛亥革命后称满族(1)唐玄宗授大做荣首领为渤海郡王

(2)元朝设辽阳行省

(3)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4)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西北

(1)匈奴、鲜卑、羯、氐、羌

(2)突厥、隋朝时分裂为东、西突厥

(3)回纥,后改名为回鹘,元明称畏吾尔

(4)党项族、羌族一支

(1)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2)唐朝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

(3)元朝设邻北行省

(4)清朝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辖区

西南

吐蕃

(1)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3)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清朝设立藏大臣,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1)越族

(2)南诏,后易名为大理

(1)秦朝设桂林、南海、象郡等郡

(2)唐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3)元朝设云南行省

(4)明清称南海诸岛为“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东南

台湾名称沿革:夷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琉球(元)—小琉球(明朝)—台湾(清朝至今)

(1)230年,卫温到达夷州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二、民族关系

1、民族友好

(1)民族融合

古代两次民族融合高潮比较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辽宋夏金元

范围

北方黄河流域

大江南北

规模

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元朝: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程度

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和少数民族的“汉化”

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

北魏:鲜卑族采取汉姓,穿汉服,学说汉话。

唐朝:渤海经济发达,和内地贸易往来频繁,都城上京仿长安建造。

为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汉族工匠也进入南诏,加快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生产技术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及大批工匠。

长安,洛阳的汉人受到回鹘风俗影响,喜穿回鹘服装。

朝代

典型事例

西汉

实行和亲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东汉

班超出使西域

唐朝

实行和亲政策,任用各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方事务

2、民族战争

(1)战争形态:

①民族掠夺战争。匈奴及秦汉之间;突厥、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等发生过这样的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交战双方没有“内”“外”之分,但是战争却有是非之别。在评判是非耐,不能使用“侵略”与“被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所谓应有是非之分,就是说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别。

(2)和平形态:

①和亲。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的和亲。

②边境贸易。如北宋的榷场和明朝的互市。

③会盟。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和平形态是民族间和睦相处的主要形式,它既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达到了中央政权政治上的稳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对外关系

朝代

人物

事迹

西汉

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东汉

甘英

公元97年,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为以后中西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化

玄奘

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元朝

马可·菠萝

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明朝

郑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经济交往

(1)西汉:汉朝和西域沟通后,中国工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的丝织和丝织品远运大秦和欧洲。

(2)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3)隋唐: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4)宋朝: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5)元朝: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6)明朝: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3、科技文化交流

(1)西汉: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3)南宋: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

4、殖民者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名称

人物

原因

作用

台州大捷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骚扰

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收复台湾之战

郑成功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

沙俄强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5、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1)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2)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

(3)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4)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6、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政策

难点互动

1、耶律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1)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的杰出政治家;

(2)提倡农业;

(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4)在位期间,契丹创制文字;

2、如何看待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主要有宋辽间战争、宋夏间战争和宋金间战争等。“和”,著名的有1004年的澶渊之盟、1004年的宋夏和议、1141年的宋金和议。

两宋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战争双方来看,辽、夏、金方面是进攻、掠夺,两宋方面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次和议,对两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局面的产物。“岁币”成为两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和议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益。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维护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并在边境地区开展了贸易。宋夏和议后,也进行了边界贸易。宋金和议后,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3、为什么说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杂居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当时,有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融合在一起。唐朝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和中亚各族人,同汉、蒙、畏吾尔等族长期杂居通婚,后来也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2)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以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

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清兵入关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5、古代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①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

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

②情况: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

(2)第二种流动:

①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

②情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3)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6、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呈现的新趋势。同时暴露出什么新问题?有何影响? (1)新趋势:①殖民者开始对中国侵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②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③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2)新问题及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或海禁政策),禁止了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殖民者入侵起了抵制作用,但是不利于中国的发展,最终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若父母。”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试结合秦汉到隋唐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评价。

①唐太宗的看法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秦到唐朝的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如,秦朝在南方的越族地区设置三郡,迁徙中原人与之杂居;两汉政府主动同西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亲善和睦关系;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他们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隋时西域商人有不少来到长安和洛阳,等等。

③不过,历史上也有的政权曾采取过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如王莽政权、西晋政权,但这绝不能说明“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

④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亲善相处,平等友好地交往,这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⑤当然,唐太宗奉行的民族政策更加开明,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对周边各民族普遍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这一点看,唐太宗为了美化自己,完全否定了历史上民族政策的成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而是不对的。8、唐朝和清朝前期对外政策原因和影响的不同:

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其产生的原因是:唐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亚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重视发展对外交往:清朝前期空前强化的中央集权政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则迅速崛起并发展,不断侵扰我国边境。由于唐清两朝对井政策的不同,所以影响也是不同的:唐朝的对外交往,不但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国力,而且也促进了与唐朝交往国家的发展。清朝的闭关自守,隔绝了中外联系,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使近代出现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9、北魏、元朝和清朝民族致策的主要区别

北魏、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或局部统一的政权。因此,其民族政策的核心都是如何处理与汉族的关系问题。

①北魏的拓跋部统治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以致刻意改俗,强制“汉化”。

②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则以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心理出发,极力排斥汉人。元统治者为维持统治地位和特殊利益,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利用南北之间的地方主义和宋金对峙以来的隔阂,把汉族分为“汉人”与“南人”两个等级,制造分裂,以利控制。

③清代满洲统治者与他们都不同。一方面积极吸收汉文化,尤其大力发扬其中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对汉族传统的”华夷之辨”等民族情绪严加防范。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199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 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 苗族894.01 维吾尔族839.94 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 蒙古族581.39 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 侗族296.03 瑶族263.74 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 哈尼族143.97 哈萨克族125.05 黎族124.78 傣族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70.96 僳僳族63.49 仡佬族57.94 东乡族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45.37 水族40.69 佤族39.66 纳西族30.88 羌族30.61 土族24.12 仫佬族20.74 锡伯族18.88 柯尔柯孜族16.08 达斡尔族13.24 景颇族13.21 毛南族10.72 撒拉族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9.19 塔吉克族4.10 阿昌族3.39 普米族3.36

鄂温克族3.05 怒族2.88 京族2.25 基诺族2.09 德昂族1.79 保安族1.65 俄罗斯族1.56 裕固族1.37 乌孜别克族1.24 门巴族0.89 鄂伦春族0.82 独龙族0.74 塔塔尔族0.49 赫哲族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管彦波 世界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殷商开拓边地,西周狁南下,秦汉移民戍边,两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问鼎中原,南北朝隋唐民族大融合,五代以降,契丹女真南下,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因战争、屯垦、商贸、移民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民族迁徙、汇聚、分解、融合和人口的分布与再分布,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建国后各民族的相互支援、进一步融合与交往,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互相插花、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民族的空间表现形式——民族人口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态势。主体民族遍及全国,但主要密集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各省市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分布也很广泛,但又主要呈“C”字型地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到新疆、西藏至云、贵、川、两广、海南、台湾这一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2.5%的广阔地带,其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各民族的水平空间分布形式,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汉、满、蒙古、藏、维吾尔、回、壮等民族具有广阔的分布面和较为完整的聚居区。如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部分地区,但分布于回族自治地方的回民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散居全国各地。满族近一半的人口分布于辽宁省,其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苗、瑶、彝等民族分隔在互不相连的地域上,有聚居区又散居各地。布依、白、傣、哈萨克等民族的主体(98%以上)有着明显的聚居区。畲、仡佬、乌孜别克等族分散居住在各地。再从汉族的分布与少数民族分布的差异来看,占全国总面积62.5%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当地汉族居民在内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2%;汉族地区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在内占全国人口的88%,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当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的杂居、聚居、散居、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的。在我国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相互接触、交往、融汇现象,所以,绝对单一的民族聚居区的构成始终从属于民族大杂居这一总体范畴之内。杂散居分布是我国民族分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而聚居则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各民族的分布区界并非泾渭分明,整齐划一,而是大分散中有集中,聚居中有杂散居,杂散居住区中又有相对的小集中居住,如同血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就具体的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民族聚居地区而言,截止到1986年底,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建了140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五个自治区,三十一个自治州,104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1.49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但是,这些建立了自治地方的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在本民族自治地方内居住,而居住在非自治地方的省、市(地)、县,或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内,则属于散居、杂居的民族成份。全国所有自治地方以内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数量不等的非自治民族成份杂居其中。

八年级地理上册 民族教案 新人教版

民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构成情况,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和睦的大家庭。 2、读图并总结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使自己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方法。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重点、难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及分布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 任务一:自学15-18页“中华民族大家庭”部分内容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个民族,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人口有。 3、各民族不论大小,。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以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权利,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在我国,大多数民族有民族的有些民族有,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6、阅读1、18图,回答17页活动1、2题。 任务二:自学19-20页“民族分布特点”部分内容 7、读图1.19“我国民族的分布”,回答: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区。 ②说说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③找出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指出其中5个民族大致分布的位置。 8、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9、说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建构知网

个民族族占92﹪ 多个少数民族占8﹪ 民汉族——部部最为集中 族民族分布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的各民族分布具有、的特点。 大民族政策:各民族是,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 家民族政策和自由。实行民族区域。 庭少数民族文化:傣族—节、朝鲜族—舞、蒙古族的等。巩固练习: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A.汉族 B.苗族 C.壮族 D.蒙古族 2.泼水节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 A.回族 B.满族 C.汉族 D.傣族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 ) A.贵州 B.云南 C.广西 D.新疆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东北 B.西南、中南、东南 C.西南、西北、东北 D.华北、华南、西藏 5.说出分别反映哪个民族的风俗 A______族的______活动 B_____族的_______舞 C_____族的____舞 D______族的________运动 E_______族的________运动 课后反思: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1.1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2.1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含复习资料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B)个。 A、55 B、56 C、57 2、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 A、多、长、大、广、穷 B、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C、大聚居,小分散 3、(C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 B、共同发展进步 C、共同团结奋斗 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 (A )同志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5、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 )、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 B、互敬 C、平等 6、“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7、民族是(C )产生的。 A、人类社会一开始 B、国家出现后 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 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9、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10、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11、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区域表

序号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1.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2.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3.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4.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5.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6.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7.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8.布依族贵州省。 9.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10.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11.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12.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13.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14.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15.哈尼族云南省。 16.哈萨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17.傣族云南省。 18.黎族海南省。 19.傈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20.佤族云南省。 21.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22.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23.拉祜族云南省。 24.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5.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6.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27.景颇族云南省。 28.柯尔克 孜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29.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30.达斡尔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族 31.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2.羌族四川省。 33.布朗族云南省。 34.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35.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6.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37.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38.阿昌族云南省。 39.普米族云南省。 40.塔吉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1.怒族云南省。 42.乌孜别 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3.俄罗斯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4.鄂温克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45.德昂族云南省。 46.保安族甘肃省。 47.裕固族甘肃省。 48.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49.塔塔尔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0.独龙族云南省。 51.鄂伦春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52.赫哲族黑龙江省。 53.门巴族西藏自治区。 54.珞巴族西藏自治区。 55.基诺族云南省。 注:汉族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故此处未列入明细表。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保安族甘肃省。 裕固族甘肃省。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云南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就全国而言,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或县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所以,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 2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B)个。 A、55 B、56 C、57 2、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 A、多、长、大、广、穷 B、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C、大聚居,小分散 3、(C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 B、共同发展进步 C、共同团结奋斗 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A )同志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5、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 )、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 B、互敬 C、平等 6、“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7、民族是(C )产生的。 A、人类社会一开始 B、国家出现后 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 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9、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10、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11、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12、(C)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增强民族团结 B、维护社会稳定 C、大力发展经济 13、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B )。 A、民族解放 B、民族繁荣 C、民族自强 14、当代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A )、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A、长期性 B、阶段性 C、暂时性 15、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A )的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英雄主义 16、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B ),维护国家统一。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谐 17、(C )凝聚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A、集体 B、国家 C、民族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

我国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一览 来源: 发表时间:2007-12-3 10:17 发表:mszxmaster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B)个。 A、55 B、56 C、57 2、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 A、多、长、大、广、穷 B、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C、大聚居,小分散 3、(C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 B、共同发展进步 C、共同团结奋斗 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A )同志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5、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 )、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 B、互敬 C、平等 6、“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7、民族是(C )产生的。 A、人类社会一开始 B、国家出现后 C、原始社会崩溃,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后 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9、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民族大致有27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10、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11、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12、(C)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增强民族团结 B、维护社会稳定 C、大力发展经济 13、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B )。 A、民族解放 B、民族繁荣 C、民族自强 14、当代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A )、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A、长期性 B、阶段性 C、暂时性 15、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A )的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英雄主义 16、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B ),维护国家统一。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谐 17、(C )凝聚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A、集体 B、国家 C、民族

八年级地理上册1.4中国的民族练习题新版湘教

1.4中国的民族 一、单选题(共7题;共16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 东北、西北、华北 B. 西南、东南、中南 C. 西南、西北、东北 D. 东北、华北、西南 2.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 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 C. 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 部 D.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3.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 东北、东南、西北 B. 西南、西北、东北 C. 西南、西北、东南 D. 东北、西南、东南 4.某少数民族民居为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建筑风格分析,居住在这里的典型少数民族是() A. 侗族 B. 傣 族 C. 鄂伦春 族 D. 满族

(2)该少数民族具有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是() A. 桑巴舞 B. 火把 节 C. 那达慕 节 D. 泼水节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有() A. 56个 B. 55 个 C. 54 个 D. 53个 6.当今世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因民族问题引发的战争、冲突和纠纷不断,如印巴之争,巴以冲突等.反观我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贯彻执行正确民族政策是() A.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 等 B. 各民族风俗习惯独特C.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 D. 民族按大小分等 7.《青藏高原》这首歌曲的曲调属于族的风格() A. 汉 B. 满 C. 藏 D. 蒙古族 二、填空题(共3题;共15分) 8.将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省区以及风俗节庆搭配起来。 蒙古族________西藏________泼水节 藏族________云南________那达慕大会 回族________内蒙古________晒佛节 傣族________宁夏________开斋节

走进中国少数民族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 临江市宝山中学王景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有民族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团结友爱才能形成一个融洽的大家庭。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 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民族情感。 四、教学准备 56个民族的目录,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课件等,歌曲《爱我中华》。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提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是啊!56个民族56支花,这就是中华民族。你知道这56个民族分别是哪些民族吗?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3、你对他们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族大家庭去看看吧。(板书课题“走近中国少数民族”)(出示课件1) ﹙二﹚“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 活动一:少数民族知多少(课件出示少数民族图、少数民族资料2.3) 1.简单介绍汉族与部分少数民族。并简单介绍汉族与它们的人口、比例、自治区等。我国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师简单介绍五个自治区及朝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的风俗。(课件展示4.5) 2.学生调查当地有哪些少数民族,师归纳总结(课件出示6) 活动二:少数民族猜一猜(课件出示少数民族服装7.8.9.10.11) 大家先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服装秀,大家猜猜看这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什么民族的服装?3.民族风情大展台 同学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除了刚才我们了解的几个民族外,还有五十多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下面把你最感兴趣的民族介绍给大家,你可以从这个民族的分布、人口、民族风俗这三个方面介绍,民族风俗又可从、民族节日、民居、民族服装、禁忌等四个方面来介绍。 小组学生讨论后展示(出示课件12.13)

八年级地理上册13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民族 课题第三节民族 科目地理设计者授课者 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时数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我国民族的知识已有了解,但不多,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对他们有一种神秘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这部分知识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热点。 教学目 标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知道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及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时 间 安 排 导入大家回忆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是 哪三级? (2)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 成情况。 (3)写湖南省邻省(市)的简 称。 (4)写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 治区的行政中心。 引入回顾复习

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少 数民族的分布特征,知道主要少数民族 的风土民情。 解析学习 目标 识记明确学习 学案展示 三、预习交流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 )个民族( )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 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人口有( )。 3.各民族不论大小,( )。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 ,以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 物的权利,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民族的( )和保持自己( )的自由,都有 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四、小组探究 1.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较大的是() A.山东B.云南C.内蒙古D.新疆 2. 我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界线是() A.漠河—腾冲B.黑河—腾冲 C.大兴安岭—太行山D.昆仑山-祁连山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 ) A.贵州 B.云南 C.广西 D.新疆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东北 B.西南、中南、东南 C.西南、西北、东北 D.华北、华南、西藏 7.读图1.16“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说一说下面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你还了解该民族的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请你补充说明。 8.读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思考、回答: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 )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 ) 、 ( ) 、( ) 地区。 ②分布最广泛的民族是( )族,傣族主要分布在( )省。 ③( )省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 9.大杂居、小聚居的含义(从汉族、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分析) 10.我国有哪些民族政策? 五、当堂检测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