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两课时

合集下载

《秋天的怀念》课件(第2课时)

《秋天的怀念》课件(第2课时)
这是讲在看菊花时“我”和妹妹真正懂得了 母亲没有讲完的那句话, 儿女能不能“好好儿活” 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了母亲的话就是对母亲最 大的安慰, 最深切的怀念。
问题探究
母亲自身的苦加上儿子脾气的暴躁,母亲却依 然深爱着儿子,在母亲“苦”的背后有一个大大
2 的——“爱”字,因为母亲爱的呼唤,暴躁无常
的我开始转变,在又一年秋天的时候,妹妹推着 “我”去看了北海的菊花,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我”愿意去看菊花了?
个季节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怀念母亲对儿子的博大无私的爱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来告慰母亲 的在天之灵
总结提升
除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史铁生在他很 多的文章里也写到了对母亲的情感,请仔细阅读老 师发给大家的课外补充资料,分析一下史铁生又是 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的?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展示交流
你从史铁生的“好 好儿活”中获得了哪 些思考?
问题探究
文中两次提到“要好好儿活”,结合具体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着哭声说: “咱 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问题探究
1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题探究
在母亲离开了之后, “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我” 暴怒无常的脾气开始转变, 母亲苦苦的爱使“我”燃起了 生活的希望, 让“我”开始想要好好的活。
在又一年菊花开了的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北海的菊 花, 我看到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红色的话, 我的生活开 始充满了色彩, 以花照应前文, 与前文形成对比, 通过热 烈活泼的景物描写, 反衬失去母亲的悲哀与痛苦, 写出了 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 “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叠韵不尽母爱幽幽——《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会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材双线组元的教材基本结构:部编版教材七上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亲情之爱。

相关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

朗读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要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

作者以其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讴歌了伟大母爱,并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人生的启示。

二、说学情、学法教法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希望表达自己,但缺少有效方法,对文字及隐含文意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有效学习和适应生活的关键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步骤。

那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秋天的怀念》是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书写了自己历经生死之后的生命感悟。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母爱主题并不难,但是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唤起真切的情感体验并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却不容易。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入文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掰开,朗读是融贯显现。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更能让人感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课件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
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 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无常(砸玻璃 摔东西) 知道母亲病的严重 为母亲去世而悔恨 多年后完全明白要坚持活下去 体谅宽容我的暴怒无常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52021/3/5Friday, March 05, 2021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52021/3/52021/3/52021/3/5
谢谢观看
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明确:
2.第一次看花,从我坚决拒绝看出我对生活彻底绝 望了。
第二次看花,我勉强答应母亲可以看出我重新燃起 了对生活的一点点希望
第三次看花,我和妹妹一起去可以看出我已经完全 从瘫痪的阴影中走出来,能够重新坚强乐观地面 对生活了。
明确:
5.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 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 偷偷的:表现母亲不想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 等待我安静下来的的心理和情态。 红红的:含蓄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 她比我更痛苦 又无可诉说 去走走: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 度紧张的期待心情。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2021/3/52021/3/52021/3/5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52021/3/52021/3/53/5/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52021/3/5March 5, 2021

《秋天的怀念》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二课时

母爱是妈妈为我捧出的香喷喷的热汤面
……
作业: 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 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 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 写一篇文章。
课堂目标:理解母爱的内涵
1、双腿瘫痪后,‚我‛ 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 气变的 。
2 、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 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 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看着我。" (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了母亲在我暴怒 时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宽容和 关心。)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 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 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 已经病成那样……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 (语言描写,描写了母亲在痛苦的弥留之际的 语言,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
身患绝症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我 暴怒无常 浑然不知 同意看花
愧疚 怀念
母亲 耐心抚慰 重病缠身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秋天的和怀念》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秋天的怀念》在授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纸短情长”。

文章的篇幅很短,但是史铁生先生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却跃然纸上,不得不让人感动。

上课后,我觉得像《秋天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类散文解读,一定要在文字上多下功夫,而且人物对话中独白式语言的描写尤其应该引起授课者的关注,比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他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他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的说着”、“他忽然不说了”等等的,俗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中母子之间的对话,就那么几句,值得开发和引申的地方并不多,但是作者在文中的人物对话,却正是因为这些描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她善良、无私、敏感而又包容,正如文章的第六段写到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一个弥留之际的母亲,满脑子都是“儿女”,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个人又接受了一次人间至亲之情的洗礼,这种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该怎样传递给我的学生呢?我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本文第二、四、五段跟一、三段进行了对比,母亲的无私、忍让和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讲了出来,在这里我并没有让学生花费时间去讨论,而是用随堂引导的方式,借助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从生活实际出发,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直观的感受这份留存于人间的亲情。

最后用“可怜天下父母心”进行收尾。

课上到这里我觉得情感铺垫已经够了,回过头来开始解读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其中“秋天”、“北海的菊花”、“好好儿活”是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组词语,也是这样的三组词语,营造出了作者心目中那个永远的秋天,那个满是思念和满怀愧疚的秋天。

终于母亲离开了,而“我”也长大了。

这篇课文讲到这里便结束了,难道真的结束了吗?如果现在给义务教育学段的七年级学生将这篇文章,这样结束可能最好不过了,但是作为一篇怀念至亲的文本,留下来的一个残忍的问题,我在这里不得不写出来——那就是,“为感悟亲情,我们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史铁生先生,可能在一瞬间选择了长大,而这一瞬间母亲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凡夫俗子,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感悟亲情呢?亦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可能领悟这份情感吧!。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课堂小结
隐瞒病情悄悄抚慰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秋天的怀念》
相约看花临终牵挂
母亲央求去北海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北海看花领悟母心
妹妹推“我”去赏花 “我”与妹妹懂母心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作业设计
作业一 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 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 某种情感。
“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是“我”走向 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结束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表 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04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 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 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 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 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 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 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 母亲是秋天病逝的, • 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 • 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具有象征性; •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主旨探究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 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主旨探究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摘要:1.课程概述2.秋天的特点3.秋天的怀念4.课程目标5.教学内容6.教学方法7.课程总结正文:一、课程概述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秋天的特点,学会怀念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秋天的内涵,学会如何在秋天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秋天的特点1.秋天的气候:凉爽、干燥,白天与夜晚的温差较大。

2.秋天的景色:树叶由绿转黄,金桂飘香,果实累累。

3.秋天的生物:动物开始储备过冬的食物,候鸟南飞。

三、秋天的怀念1.怀念亲人:秋天是思念亲人的季节,怀念那些逝去的亲人,感受他们曾经的关爱。

2.怀念过去: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学会从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

3.怀念故乡: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秋天更容易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四、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氛围。

2.学会怀念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讲解秋天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气候变化。

2.分享秋天的景色和生物特点,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3.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对秋天的怀念。

六、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程总结在本次课程中,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点,学会了如何怀念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

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

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2.探究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1.探究任务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情感和题目含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无私、伟大。

教学准备
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2.检查预习,初步解题:
(1)课文是在怀念谁?
(2)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么样的人?
3.简介作者、背景
本文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

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

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二、自由读课文
1.自读要求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自学。

没有解决的问题存疑,在全班交流。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检查生字读音。

3.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2.交流:“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四、拓展:母爱是什么仿例造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二、品读课文
1.细读课文,要求: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

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的细致和体贴)(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劝慰“我”、鼓励“我”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虽然她自己也身患重病。

母亲多么伟大、坚强!)
(3)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4)“母亲”央求“我”去看花这一部分内容。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时想象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与无奈的画面。

(5)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


4.透过这些小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者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