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运动规律-鱼
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节奏规律)

速度
所谓“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快慢。按物理学的解释,是指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通过相同的距离中,运动越快的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慢的物体所用的时间就越长。在动画中,物体运 动的速度越快,所拍摄的格数就越少;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所拍摄的格数就越多。
速度变化
按照物理学的解释,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质点所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那么,质点的运动就是匀速 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质点所通过的路程不是都相等的,那么,质点的运动就是非匀速运动。(在物 理学的分析研究中,为了使问题简化起见,通常用一个点来代替一个物体,这个用来代替一个物体的点,称为质 点。)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人物、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三部分动物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自然现象的基本运动规律
谢谢观看
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节奏 规律)
动画制作节奏规律
01 动画介绍
目录
02 人物运动规律
03 动物运动规律
04 自然现象
05 其它因素
06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动画运动规律,是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的节 奏的规律。
动画介绍
动画介绍
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 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这里我们单从人和动物两方面来看他们的运动规律
爬行两栖
爬行类可以分为有足和无足两类 有足类运动规律是: 爬行时四肢前后交替运动,有尾巴的随着身体的运动左右摇摆,保持平衡 无足类运动规律是: 以蛇为例,超前运动时,身体向两旁作S型曲线运动。头部微微离地抬起,左右摆动幅度较小,随着动力的 增大并向后面传递。越到尾部摆动的幅度越大。 两栖类: 以青蛙为例,运动特点是: 陆地上以跳跃为主,水中时,以后腿的屈蹬作为前进的动力,注意脚蹼的变化和续力的时间掌握。
动画运动规律-动物

行走
水禽
鸭 鸭、鹅游水时,双脚交替运动,脚逆水下划时蹼张
开,动作有力且呈外弧线状,脚向前收回时,蹼紧缩沿 内弧线运动,以减少阻力。鸭、鹅游水动作柔和,尾部 稍微左右摆动。
脚的动作
游动
行走
七、鸟类
一般是指鸟类,它们都能飞行。鸟类多用两条腿站立,而且是用 脚趾支撑身体。为了便于在动画工作中掌握鸟类的动作规律,我们 将它分为阔翼类和雀类两种。
• 本例介绍马行走的动态表现。图中五张时一套完整的循环动作分析图。
原画1:开始起步,左前足先向前开步。 原画7:左前足落地,对角线的右后足跟着向前走。 原画13:右后足落地,右前足前走。 原画19:右前足落地,左后足跟着向前走。 原画24:等同于原画1,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
(2)奔跑过程中,动物身体的伸展(拉长)和收缩(缩短) 姿态变化明显(P48页图2-74)。
(3)在快速奔跑过程中,四条腿有时呈腾空跳跃状态, 身体上下起伏的弧度较大。但在极速奔跑的情况下, 身体起伏的弧度又会减小。
伸展 收缩
在快速奔跑过程中,四条腿有时呈腾空跳跃状态,
身体上下起伏的弧度较大。但在极度快速奔跑的情 况下,身体起伏的弧度又会减小。
跳是其基本动作。它们后腿粗壮、弹跳有力,跳动轨迹 为抛物线状。随着身体的跳动,头上的触须呈曲线运动 状上下摆动。
• 两栖类以青蛙为例:
• 1、动作特点:以跳为主,青蛙后腿粗大,弹跳力 强。
• 2、在水中游水时,前腿保持平衡,后腿用力蹬水
• 3、另一特点是蛙的舌头较长并有黏性,能迅速伸 出捕捉昆虫。
• 再添加上中间画:
• 麻雀每秒有12个完整的扑打,而一只苍鹭或者一只鹳一秒种只完成两
动画角色运动规律

动画角色运动规律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
这里我们单从人和动物两方面来看他们的运动规律。
(一)人的运动规律在动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人物的动作,虽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虽然有年龄、性别、体型等方面的差异,但基本的规律是相似的。
所以,研究和掌握人物动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就十分重要。
1.人的走路动作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
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
人在走路时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
因此,在走路动作的过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状。
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头顶就略低,当一脚支地另一只脚抬起朝前弯曲时,头顶就略高。
还有,走路动作的过程中,跨步的那条腿,从离地到超前伸展落地,中间的膝关节必然成弯曲状,脚踝与地面成弧形运动线。
这条弧形运动线的高低幅度,与走路时的神态和情绪有很大关系。
还要注意一下脚与地面的关系。
2.人的奔跑动作人奔跑时身体的重心向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成弯曲状。
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跨步前后摆动。
双脚跨步的幅度较大,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跨步时,头顶的高低的波形运动线也比走路时的运动线明显。
在奔跑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着地的过程,而是完全依靠单脚支撑躯干的重量。
一顶要有腾空的动作。
有些跨大步的奔跑动作,双脚腾空的动作在时间上可以停更长一点。
3.人的跳跃运动人的跳跃运动,是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的。
人在跳起之前身体的屈缩,表示动作的准备和力量的积蓄,接着,一股爆发力单腿或双腿蹦起,使整个身体腾空向前,落下时,双脚先后或同时落地,由于自身的重量和调整身体的平衡,必然产生动作的缓冲,之后恢复原状。
跳跃时的运动线呈抛物线状,这个抛物线的幅度,根据用力的大小来决定幅度的高低。
原地跳时,蹬腿跳起腾空,然后原地缓冲、落下,人的身体和双脚,只是上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
动画运动规律教案

安徽新华学院教案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主讲教师: 院系(部)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教案首页动画运动规律13数媒(网络)本1班动漫学院课程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1)作业/思考题:弹性动画练习(小球弹跳练习)。
教学后记: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2)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3)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4)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5)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6)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7)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8)作业/思考题:1、完成一套鱼类游动的动画。
2、绘制完成海豚的跳跃动画。
教学后记: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 9)教学后记: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0: 10)提问:在动画中自然现象的绘制对情节有什么推动作用? 导入语: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 是无形的气流。
云和雾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所在的高度不 同,地面上的雾升高后,我们就不称它为雾,称为云。
(5分钟)三、云。
(15分钟)1、云的运动特点。
2、云的造型特点。
五、雷电。
(雷电的运动规律、制作特点、表现方法)(15分钟) 六、雨。
(雨的运动规律、表现)(15分钟) 七、练习。
(90分钟)作业/思考题:绘制风吹起窗帘的动画练习O四、雾、雾的表现方法。
(15分钟) 授课内风、云雾、雷电、雨的运动课时安排教学口的要求 了解风、云雾、雷电、雨的运动规律,运用多种风格进行演绎。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被风吹动的各种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具体的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云、雾、雷、电的运动规律和动画的表现方法。
(包括导入语、讲课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 示范教学过 主要内容:程设计一、风的形成。
(10分钟)二、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标准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动漫造型》《美术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动画绘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三维动画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运动规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动画绘制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动画制作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动画制作的关键能力,反映动画制作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动画运动规律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动画绘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结构设计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动画制作,养成良好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
1.了解动画制作流程,知晓动画运动规律的重要性。
2.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能运用人的动作、自然现象、动物的运动规律进行创作。
3.掌握基础的动画制作技能,能就角色动画运动进行构思与创作。
4.掌握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方法,能依据分镜头脚本的内容完成绘制,并结合后期剪辑的需要进行创作。
5.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职业品质。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充分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动画运动规律第3章 动物常规运动规律

《骆驼的行走动作》
兽类跑步运动规律
马的奔跑分析 马的奔跑动作与其走路动作相似。但是,跑的愈快,四条腿的交替 分合就愈不明显。有时会变成前后腿同时屈伸,四脚离地时只差1—2格 。奔跑过程中身体的伸展(拉长)和收缩(缩短) 姿态变化明显。在快速 奔跑过程中,四条腿有时呈腾空跳跃状态,身体上下起伏的弧度较大 。但在极速奔跑的情况下,身体起伏的弧度又会减小。一般跑步中间 需画11—13张动画,快速奔跑为8—11张动画拍一格,飞奔为5—7张动 画拍一格。
兽类跑步运动规律
马的奔跑分析 如图是马完整的一套跑步动作 ,马的运动充满着弹力,奔跑时 四足落地,离地时快。运动过程 是两头快中间慢。当马的两条前 腿用力一蹬时,马即腾空而起, 并且常常只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 ,甚至全部腾空。
兽类跑步运动规律
马的奔跑分析 马在奔跑时,它的步伐不用对角线的步法,而是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交换的步法,即前两足和后两足的交换。前进时身躯的前后部有上下跷 动的感觉,这种奔跑的步伐,步子跨出的幅度较大,第一个起点与第二 个落点之间的距离可达一个多的体长,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两个完步。
第一节 兽类
兽类的行走是通过四肢的运动来完成的。鱼类靠鳍来拨水游泳。进化 为陆栖的爬行动物用四肢短足来支撑着身体在地上爬行,但还不能奔跑; 进化为兽类的动物,有较长的四肢,所以善跑。由于适应环境的生活方 式不同, 兽类的四肢也向着各种类型演化。
兽类四肢的结构
兽类四肢的结构特征 (1)“趾行”动物 奔跑速度较快的兽类,一般都是“趾行”动 物,如虎、豹、狗、猫等爪类的动物。这类动物 即称为趾行性动物。它们全是利用趾部站立行走 的,都是用前肢的指或后肢趾的末端两节着地行 走,它们前肢的掌部和腕部,后肢的蹠部和根部 永远是离地的,所以这些兽类都以善跑出名。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第一章人的运动规律第一节人的运动规律-走路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
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
脚的局部变化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正常的走姿昂首阔步的走蹑手蹑脚的走垂头丧气的走踮着脚走的走跃步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
直接向前走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
原地循环走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O画一套循环走的原动画可以反及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
第二节人的运动规律-跑步人跑步与走路的姿态有很大不同,跑动时身体前倾,双臂向上提起,双手握拳,双脚跨步较大,通常跑步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落地的过程。
在大步奔跑时,双脚会有一个同时离地的过程。
双臂的摆动也因跑动速度的不同而变化,跑动时,身体高低起伏的波浪型幅度较正常走路时大。
除了一般的跑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跑步姿态。
常见的有快跑、跑跳步等。
一般的跑姿快跑跑跳步与行走相同,跑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向接前跑,一种是原地循环跑。
第三节人的运动规律一跳跃人的跳跃通常由三个基本动作组成。
即:下蹲、腾起、落下。
身体下蹲时腿呈弯曲状、臀部不能下沉太低、双臂向后摆动;身体腾起时,双臂快速向上前方摆动、同时身体立起、双脚后跟抬起;身体落下时,双腿一般呈微曲状,落地时身体下沉后再立起。
在动画镜头中,跳也因不同的情节呈现出不同的跳跃姿态。
如原地弹跳、向前跳跃、边走边跳等。
原地弹跳向前跳跃边走边跳第四节人的运动规律-表情动画角色的表情刻画,要从角色性格、具体情节出发,抓住面部有代表性的结构与线条即表情线,对五官进行归纳、概括与夸张,表达角色的面部表情与特征。
鱼、虫类的基本运动及表现方法

线形鱼的结构与特点
• •
结构: 身体细而长,长有背鳍、胸鳍、 尾鳍等。 特点: 身体的横截面有圆形、橄榄形, 身体关节灵活,可做大幅度扭 转动作。
• •
线形鱼的运动特点 • 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来自身体两侧肌肉的伸缩运动。 • 当身体左右两边肌肉交替伸缩时,会产生波浪式摇摆,其产 生的动力将推动身体向前游动。
饼形鱼运动的基本方法 • 饼型鱼富有的特色:侧面造型线和体表绚丽多彩的纹理。 • 角度:侧视角度。 • 步骤:同“梭形鱼”相同。
阔尾鱼的结构与特点 • 阔尾鱼:指长有宽大尾巴、行动婀娜多姿的鱼种。 • 特点:小而圆的身体后面拖着一条又薄又宽大的尾巴,结实 的身体与大大的尾巴形成鲜明对比。
金鱼的基本形态
蜻蜓的运动及表现方法
• 蜻蜓的造型特点 • 蜻蜓有一对薄纱般的透明翅膀,大大的头,一对明亮的大 眼睛。 • 蜻蜓的身体细长、挺括,与透明的翅膀在造型、色彩上形 成对比。
蜻蜓运动的表现技巧 • 蜻蜓的飞行速度平稳,身体变化不大,尾部有时会有些小动 作。 • 翅膀扇动急促、快速;画蜻蜓飞行时,可在同一张画面上画 出翅膀的几个虚影,以示速度之快。
梭形鱼身体摆动的基本运动特点
• 身体摆动是按照曲线运 动中波浪行的运动方式 进行摆动的。 • 摆动时,身体的摆动点 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 置逐渐变动。
梭形鱼身体摆动的基本运动特点
梭形鱼游动的基本步骤
• 首先,根据剧情要求和此类鱼的运动特点设计出鱼的运动路线;
梭形鱼游动的基本步骤
• 其次,计算鱼的运动速度,并在运动线路上标出原画的位置;
大鱼 造型:体形大,除了画身体的动作,还要注意鱼鳍的摆动; 速度:身体动作相对笨拙,游动速度较为缓慢、平稳; 角度:采用顶视和侧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游动规律:鱼类的骨骼和结构决定了它非常 适合在水中获得速度,鱼的脑袋像一个杠杆支点, 是身体上最稳定的部分;脊椎决定鱼的运动方式; 占身体80%的肌肉能够提供运动能量。在鱼游动的 时候,水流沿脊椎的方向从头部流经尾部,鱼鳍不 断地推动水流,不同方向排列的肌肉可以使他朝任 意方向运动。鱼鳍是鱼类游动及平衡的器官,根据 鱼鳍的位置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背鳍和臀 鳍其平衡作用;胸鳍可以帮助鱼改变方向,起刹车 作用;腹鳍帮助胸鳍起制动作用。鱼游泳时左右摆 动身体,拉紧体侧肌肉做“S”形曲线运动,拨水 向后使身体向前运动。鱼前进,也靠尾鳍的摆动, 跟行船时摇橹一样,增加前进的动力。
(4)棍棒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背腹轴和左 右轴均短小,身体呈头小尾尖的长圆棍型。这种鱼 类多是无鳞粘滑的身体,适合于钻泥入穴、穿缝过 草的生活,游泳动作也较慢,如鳗鱼等。
游动动作方式:(1)巡游动作:巡游的姿态是最 省力的游动方式。大部分时间里鱼保持巡游的姿态 寻找食物,身体运动比较舒缓。(2)速划动作: 大部分的鱼用胸鳍做循环摆动,它们用鳍猛地划水, 可以突然从某处移动到另一处,也可以使自己停在 某个地方。一些待在暗礁附近群居的鱼属于此类运 动方式。(3)身体摆动动作:海豚、鲨鱼、鲸鱼 等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拥有平扁型的身体或者流 线型的身体外形,其游动方式是由规律地摆动身体, 让波状的水流从身体上下流过。它们鳍状的肢体产 生类似于鱼鳍的运动方式。
火的熄灭动作是因为风的作用或自身燃源耗尽。通 常火的熄灭过程是一部分火焰上升后与主火焰分离、 消失,另一部分火焰向下收缩、消失接着冒烟。风 吹灭烛火的过程是:火苗形态在逐渐的分离过程中 消解,最后仍是一部分上升消失,一部分在向下收 缩过程中熄灭,最后是一股纤细的烟丝。
能力目标: (1)掌握火的运动特点; (2)能够在绘制火的时候充分运用曲线运动的规 律; (3)能够绘制出大火的层次和立体感
(2)侧扁型:这种鱼头尾轴较短,背腹轴较长, 左右轴最短,身体呈侧扁型。这种鱼类大部分生活 在水深流缓处,多数不适于快速游泳,动作也较迟 钝,难以快速追捕食物。窄扁而体长的侧扁型鱼类, 如带鱼、刀鱼等,游泳速度较快,能似蛇一般地扭 动身体在水中迅速前进。
(3)平扁型:这种鱼类背腹轴很近,左右轴较长, 由于两侧的胸鳍和体躯已退化愈合在一起,组成一 个平扁型的体形。这些鱼类长期生活在水的底层, 动作特别缓慢。
能力目标: (1)掌握鱼的身体结构; (2)掌握鱼的游动规律; (3)能够在绘制鱼游动时,充分运用曲线运动的 规律 (4)能够在绘制鱼游动时,注意到不仅是鱼身体 在做摆动,鱼鳍也在做相应的划动 (5)掌握鱼游动的绘制
评价方案与评分标准: 把握鱼游动的规律
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分子分解产生燃烧气体,然后就燃 烧,这就是火的产生。原则上任何火的运动都是相同的, 但因燃烧体规模的大小而不同。火柴火、蜡烛火、篝火、 煤气火和大规模火灾的火,这些火的动画表现方法都不 相同。另外,不完全燃烧的火,烟和火的动画相同,有 时会产生中间物,即受重汽压压迫,火会呈圆状向上冒 起。大火的运动特点是:整体运动速度略慢,每个局部 小火苗动作则略快,小火苗的变化要比总体形态的变化 多,因此在表现大火的运动时要求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 关系。由于大火的火势面积大,底部可燃物体高低不一, 可燃程度也不同,因此火焰的顶部形态就会出现参差不 齐的状况。
鱼的种类繁多,鱼游泳的姿态跟鱼身体结构有很大 关系。鱼的形体特征决定着鱼在水中运动的方式。 通常根据鱼的三个体轴长短比例来划分体型特征: 从头至尾为头尾轴,背顶至腹为背腹轴,左侧至右 侧为左右轴。 (1)纺锤型:这是鱼类的标准体型,也是比较常 见的体型。这种体形的鱼类,头尾轴最长,背腹轴 次之,左右轴最短。整个鱼体是中间大,两头尖, 像个梭子一样。这种鱼体基本上市流线型的,能经 受水的压力,在水中游动阻力小。因此游泳速度快, 动作灵活,如鲤鱼、鲫鱼等。
评价方案与评分标准: 把握火的规律
浓烟是具有一定量的球状物,可作为一个大的体积块状 来处理。表现烟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蓝色的圈网上升, 但仅此显然不够,各种各样的修饰加工是必不可少的。 在动画片中一般很少画出烟的全貌,大多是露出一部分。 烟在升腾过程中,向上向左右不断扩展,最终散开消失 在空中,融入大气之中。其表现方法大致分为“涂”和 “喷”两种方法,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各有所长。在表 现巨大爆炸引起的大火冒烟时,需要一种庞大的气势规 模,要加入各种元素。在表现巨大爆炸引起的大火冒烟 与消失动画时,要加入翻卷、扭转、烟从下面涌起等元 素。在表现巨大爆炸所产生的烟,表现这类动画时,应 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烟的涌起、上升,烟 的翻转、再上升,在动作上要有快慢区别。轻烟动画效 果表现是由产生到消失的动画过程。
能力目标: (1)掌握烟绘制的两种方法,“涂”和“喷”; (2)掌握巨大爆炸所产生的烟; (3)掌握烟的运动特点
评价方案与评分标准: 把握烟的规律
在表现大火的运动时,每一张关键动态原画,每一 张中间过程动画,都应当注意符合曲线运动的规律。 同时,必须保持同一外形状态下的多次循环,这样 就会显得运动呆板而且单调。为了表现大火的层次 和立体感,并便于加动画,火的造型可以分成2~3 种颜色,靠近可燃物体燃点部分,可用较亮的黄或 橙色,中间部分可以用橙色或红色,外圈火焰部分, 可用深红或暗红色。油灯和蜡烛火苗这些小火苗的 运动特点是:琐碎、跳跃、多变。小火苗运动方式 可以由原画一张一张直接画成,不加中间画或少加 中间画。一般以10~15张画面作完整画面顺序循环 或不规则循环。
鱼类靠身体摆动和鳍的划水来前进并控制动作。不 同种类的鱼,游动姿态有很大不同,但都遵循身体 摆动加鳍划动这一基本规律。鱼类的身体大都有上 深下浅的保护。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身 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并且鳞片表面有一层 黏液,游泳时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对绘制鱼类动画 角色颇有帮助的做法是:常去公园或海洋馆,细致 观察和临摹各种鱼类的体型及运动方式。另外,理 解和掌握鱼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也是很有必要的。
游动动作绘制规则:绘制鱼类的游动动作时,主要 运用曲线运动的规律。鱼的身体沿着一条流线型路 径移动,身体摆动产生波状水流。身形相对较长的 鱼,曲线运动明显。鱼类通过自己类运动时要注意,不仅是鱼身体在 做摆动,鱼鳍也在做相应的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