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
四大美玉古色古香中国玉文化

4、玉器具有无穷的魅力,她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数千年来,人们对玉的崇拜、 崇敬和热爱未曾改变,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
二、古玉器的价值和功能
1、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度的物化。出
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 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 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 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
中国玉文化
玉的定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只是其在 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 特性。凡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 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 都被认为是玉。 中国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 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分为三 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 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 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 我国四大美玉: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 岫岩、陕西蓝田。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温润如玉”的君子最高准则 “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 “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 “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 “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守身如玉”的爱情坚贞执着 “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去精神
2、经济价值:成为敛财手段,是显示富贵 的一种标志。
1)商周时期,以玉为币,用于交换或作为贡品。 2)西周,‘‘玉璋价值80明”相当于10块农田 价格。 3)春秋时期,名贵玉器价值连城,出现以玉熄 战事,以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 4)宋代,已有玉肆经营玉器。 5)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 6)至清代,玉器身价普遍升高,有古铜旧玉无 身价之说。
中国玉文化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的特点,造型粗犷,多 以日常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 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 线条刚进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
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学芹对玉本身的 喜爱
。
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 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这块 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 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质、 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 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 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 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还 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曹雪 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 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写妙玉“可怜金玉 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在小说中, 与宝玉同辈的贾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 名的,如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贾琮、贾琉等等。 小说描写贾府时说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 马”。其他描写玉的诗句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 可幸下瑶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凤来仪”中有“秀玉初 诚实,堪宜待凤凰”的句子,林黛玉题帕诗中有“抛 珠滚玉只偷衫,镇日无心镇日闲”的句子,还有“半 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句子,探春有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贾宝 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 薛宝钗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句 子,史湘云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的句子。在海棠诗社中,用玉的风骨、玉的精神、玉 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同时也显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 感情和性格特征。 玉文化 4、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 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 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 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 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玉学专家来参 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 的途径[
中国玉文化课件

目录
• 中国玉文化概述 • 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 • 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 • 中国玉器的市场与价值 •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玉文化概述
玉的起源与历史
玉的起源
玉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工具 和饰品。
玉的历史
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占有重 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的 用途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资料。
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01
02
03
艺术收藏
玉器作为艺术品,被广泛 收藏于博物馆、私人藏家 和艺术机构,丰富了现代 社会的艺术视野。
文化旅游
玉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重 要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了 地方经济发展。
品牌营销
玉文化元素被应用于产品 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提 升了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 力。
。
镂雕
通过去除玉料内部的某些部分 ,使图案或文字呈现出空洞的
效果,具有通透感。
圆雕
全方位雕刻立体形象,使玉器 呈现出三维立体的形态。
微雕
在极小的玉料上刻划精细的图 案或文字,需要高超的技艺和
耐心。
玉器的镶嵌与搭配
镶嵌工艺
将金属或其他材料嵌入玉器中,以增强玉器的装饰效果和牢 固度。
搭配技巧
根据玉器的款式、颜色和纹理等特点,选择适合的配饰进行 搭配,如宝石、珍珠、绳索等。
02
玉器也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如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成 为艺术家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 要载体。
玉器的收藏与鉴赏
玉器的收藏与鉴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收藏家们通过鉴赏和收藏 玉器来品味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收藏玉器需要注重真伪鉴别和价值评 估,同时还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和投资 风险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象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玉器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它们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天人合一的象征中国古代玉器常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的观念中,天地万物是相互连接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玉器的质地瑰丽,通透明亮,被认为是由天地精华凝聚而成。
玉器中常见的图案如云纹、龙纹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以及君子之德的追求。
二、吉祥寓意的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玉器中常见的瑞兽、如意、蝙蝠等图案被认为是能带来好运和幸福的象征。
例如,瑞兽象征着吉祥和平安,如意象征着心想事成,蝙蝠象征着幸福和福寿绵长。
因此,中国人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庆典活动中经常使用玉器,以期带来好运和祝福。
三、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中国,玉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玉器在古代帝王和贵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礼物或赏赐的高贵之物。
玉器的珍贵和稀有性使其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威严和统治权威。
古代帝王常常通过赏赐玉器来表达对臣民的赞赏和嘉奖,同时也用玉器来展现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四、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承家族文化和财富的象征。
玉器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代表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家族成员会将玉器作为重要的纪念品和瑰宝珍藏,并将其代代相传,以期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同时,玉器的贵重也使其成为富贵和荣耀的象征,展示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声望。
总结:中国古代玉器不仅具备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玉器作为天人合一的象征,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崇拜;作为吉祥寓意的象征,带来幸福和福祉;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展现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作为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玉的文化含义与独特价值

玉的文化含义与独特价值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象征意义。
玉之美,不仅在于它的材质,更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玉的文化内涵1. 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玉就是皇权与至尊权利的象征。
在商周时期,玉器已经成为了社会阶层的象征,官吏、贵族、祭祀有必要依据等级和职位佩戴玉器。
在宋代以后,玉柄官笔、吉祥如意、玉佩符、玉的降妖驱邪的功效,使得玉片段成为了高官显贵之间的一种礼品。
2. 玉是美学价值的载体玉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具有高贵典雅、素雅、清逸、美好等传统美学价值。
玉器的形式、造型、纹饰、雕刻、细节以及整个玉器的整体意境都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灵感。
而玉器中大多是各种动物、树叶、花卉等物象,极具生命力和生机。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世间事物的理解、审美追求和世界观价值。
3. 玉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也被视为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名言。
意思是说像玉一样的精神,不断的修炼,才能把它磨成美好的器物。
在中国,玉器制造艺术一直被视为一种传承人文精神的方式。
它强调人的求知、探究、艺术和品位,是一种美的理念和人性的追求。
二、玉的独特价值1. 艺术价值玉器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复杂的手工雕刻,雕刻技艺高超的雕工,需要资深的年龄以及良好的经验。
如今,虽然科技发展了许多新工艺和新材料,但玉器制作依然是需要手工功夫的。
这也正是玉器的艺术价值的根源。
玉器的制作历程不单单是手工雕刻的制作,也需要大量的创意和设计,所以每个玉器都是艺术家的体现。
2. 学术价值许多古代文物藏品中,都有玉器的存在,而且大部分都显示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玉器作为人类古代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挖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
3. 饰品价值在文化和艺术的层面之外,玉器同样具有很高的饰品价值。
因其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玉饰品成为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宠爱。
中国玉文化(含五德

中国玉文化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义、志、勇、洁!君子比德于玉,余俱为石矣!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
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是玉的忠义!智——“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
志在四方!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
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玉文化发展历史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石之美者,玉之贵者”,在人们心中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浅谈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君子的品格和高尚的美德。
而在商代以后的青铜时代,玉的使用日益普及,成为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
在周代,玉器更是成为礼节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民间信仰中的神圣物品。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这一技艺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初步成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传统。
玉雕作品多以龙、凤、鸟、兽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题材,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艺术风格。
而这些玉雕作品则广泛应用于宫廷、寺庙和宗庙,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独特的丰富内涵,如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会佩戴玉镯、玉佩或玉坠,寓意着吉祥、圆满和美满的美好愿望。
玉在中国道教、儒家、佛教等宗教中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信仰和修行的一种象征。
中国古代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中国玉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玉文化在当代也得到了继承与创新。
现代玉文化不仅遵循传统的工艺和审美标准,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和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玉雕艺术领域,不少艺术家对传统技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创作出一大批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个人创意的玉雕作品,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在商业化角度上,中国玉文化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玉饰品市场也日益繁荣,玉雕艺术家和制作商纷纷向国际市场拓展,推动了中国玉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器在中国的历史达7000年之久。
始于新石器时代,其历史早于陶瓷、文字、绘画、雕塑、建筑、丝绸等东方文化形式,而且这七千年中几乎没有隔断过。
放眼全世界,还有几个地方,像新西兰、南美几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玉文化,但兴盛一时就终结了,只有中国例外。
可以说玉文化是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
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们含蓄内敛、秀外惠中的美德。
在世界各国人的心目中,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他们很难理解对某种自然物质的崇拜居然能延续几千年。
他们很喜欢听中国的朋友讲玉有灵性,玉能保佑主人,他们到中国来可能会买些玉,回去告诉家人朋友:“我们喜欢钻石,中国人喜欢玉。
”中国人对玉非常崇拜,对玉怀有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情感,把玉象征为坚贞与高贵,赋予了它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人用钻石代表永恒,东方人用翡翠代表精神和艺术。
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从地质学的科学角度认为,玉石是地球岩石亿万年的演变之精华,其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现代考古发现的玉器件最早出现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用途多为兵器、佩饰、具器等,具备了人类所想望的温文、宁静、含蓄、纯洁、坚贞、正气等美好品性,在中国人眼里是民族的精魂,是至高无上的宝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世世代代倍受中国人的重视。
我们的祖先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他们将玉人格化,称其具有仁、义、智、勇、洁等五德,什么是玉的“五德”呢?“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之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
“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
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
玉,还是权力的象征。
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
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
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冰清玉洁”。
在华夏文明史上,玉石文化无处不见,“君子以佩玉为美”,“金口玉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佳句名诗,都体现玉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同样属于饰物,金银有价,为什么玉可以有无价的身价,同时又具有各色的精神气质?且不论坊间传说最深最广的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定论,连《管子》这些老书也把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作为定论来加以记载。
就连古代皇帝们的权力象征玺也大多与玉有分不开的关系。
战国时期有名的15座城交换的和氏璧就是中国用玉玺的始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壁”雕琢成传国玉玺,其形如鱼龙凤鸟,美不胜收,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之于玉玺上。
成为秦到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
君王们所看重的,也许就是玉的德行与灵性。
而这些,恰是冰硬的金银所不具备的。
人们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冰清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汇赞美高尚的人格,用玉容、玉色、玉体等词汇形容人的容貌美,用亭亭玉立、金枝玉叶等词汇形容人的气质美。
而且,切磋、琢磨等制玉习语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玉器作品上沉淀了相当浓厚的传统文化趣味,从中可以多方位地透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翡翠与玉常有很多朋友问:翡翠与玉是不是一回事?曾有玩玉的朋友认为:翡翠和玉是两码事,玉指的就是和田玉(软玉)和古玉。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翡翠、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白玉等等,但是总的说仅分为硬玉和软玉。
翡翠是硬玉,硬度很高,达到7,在所有玉石当中它是最坚硬的。
其次,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一共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白色、黑色与无色十种颜色,在所有天然玉石当中属它的颜色最多,而且稀有性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翡翠以它优雅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与中国传统玉文化精神内涵相契合,翡翠以它光彩温润、色泽鲜艳、动人心魄的魅力,翡翠流传至现在已经被推崇为“玉石之王”,谈玉皆为翡翠。
与其他玉石一起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风景。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作为礼教的重要器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产自新疆昆仑山的闪石类玉器开始被大量使用。
由唐宋至明代,玉器原料已全部使用闪石类玉,这种玉也叫软玉。
和田是最重要的产地,所以也常用和田玉泛指软玉,按颜色分为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种类,而其中的羊脂白玉最为闻名遐迩。
明朝末年,翡翠从缅甸传入中国。
距今仅有300-400年的历史,其虽短暂却很辉煌,荣耀很快超过了软玉。
它毫不留情的替代了古来名贵的白玉。
许多人迷恋上了翡翠,把玉文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据说翡翠由一个远征缅甸的驮夫带入中国,它翠绿欲滴,晶莹润泽,外表娇美温润,本质却至刚至柔,与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
人们把翡翠坚硬的质地、晶莹的光泽、温润的水头、变幻的颜色和可琢的特性与君子的仁、义、智、勇、洁五德结合起来。
清朝乾隆皇帝对翡翠更是喜爱至极,将翡翠称为“帝王玉”。
从那时起,翡翠就深深扎根于中国。
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玉石之王——翡翠,相互渗透,相互升华,逐渐紧密结合,成为蕴含着浓厚儒家文化的绿色精灵,中国传统文化在翡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翡翠的绿是那样神秘深邃,高深莫测,含蓄庄重,纯洁柔和。
给人们一种欣欣向荣、和平宁静之感。
代表着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种满足,一种自然之力而不可战胜。
这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故自翡翠传入我国后与民族精神一拍即合,在继承传统白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美的翡翠文化,使翡翠的文化艺术魅力在世界上发出最为灿烂的光辉。
翡翠,自古以来就以深邃晶莹的质地,蕴涵着神秘东方文化的灵秀之气,有着“东方绿宝石”的美誉。
翡翠在古代是一种鸟。
这种鸟生活在南方,毛色十分好看,通常有蓝、红、棕等颜色。
一般这种鸟雄性为红色,谓之“翡”,雌性为绿色,谓之“翠”。
”清代,翡翠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宫廷,色彩艳丽的羽毛伸手嫔妃们的喜爱。
她们将其插在头上做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
与此同时,大量产自缅甸的玉通过进贡进入皇宫深院,为嫔妃们所喜爱。
这些玉石的颜色也为绿色和红色,且与翡翠鸟的羽毛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石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中国民间流传开来。
由此,翡翠这一名称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古人用两种美丽的小鸟来命名一种玉石,该是拥有一种怎样动人的情怀,无形中为这种玉石增添了悠远的文化气息。
翡翠与中国人的情结翡翠作为玉器大量使用是在清代,不论是清宫旧藏还是帝陵的殉葬品中,都有许多精美绝伦翡翠玉器。
在以前,翡翠在皇室贵族和上层豪富中盛行,并不是一般黎民百姓认识及能拥有的奢侈品。
乾隆年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人们对翡翠的喜爱尤为疯狂,从缅甸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翡翠,非常优质的几乎都为帝皇后妃与贵族拥有。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女人非常痴爱翡翠:一个是慈禧太后,一个是宋美玲。
慈禧太后生前对翡翠情有独钟,她把翡翠当作皇家玉并大量收藏,死后用于陪葬且用量极其惊人。
据《爱月轩笔记》披露,在慈禧墓中,她的足旁有翡翠西瓜两只,青皮红瓤、煞是可爱,估价为500万两银子。
翡翠甜瓜4只,其中两只为白皮红子粉瓤,两只为青皮白子黄瓤,估价为600万两银子,头顶有一翡翠荷叶,如天然一般,重22两5钱4分,制价为285万两银子,另外有27尊翡翠佛,10个天然翡翠桃子,2棵翠翠白菜,此白菜绿叶白心,菜叶上还雕有2只满绿的蝈蝈,价值1000万两银子。
民国年间慈禧墓被军阀孙殿英盗掘后,这些国宝就再也没有下落了。
有人估计,这些翡翠的价值可达数千万两白银,可谓价值连城。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忠爱翡翠的程度。
宋美龄是继慈禧太后之后20世纪引领了翡翠时尚的先驱。
她一生收藏了不少翡翠,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其常佩戴的翡翠麻花手镯。
据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北京的翡翠大王铁宝定买到一块翡翠料,翠色极佳,虽有一些瑕疵,但能工巧匠将它雕琢成一对麻花手镯,掩瑕显翠,款式新颖,翠色鲜阳,翠水欲滴。
铁宝定以4万元的价格将此手镯卖给杜月笙,杜又送给其夫人。
宋美龄见到杜夫人佩戴这只手镯,便一见钟情,爱不释手。
杜夫人见宋美龄如此迷恋这只手镯,只好割爱,将它让出。
宋美龄对翡翠极其热爱,经常佩戴翡翠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直到2003年去世,翡翠伴随其渡过了漫长的岁月。
翡翠福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福”是一个吉祥字。
几千年来,“福”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把“福”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人们求福、盼福、惜福,“福”已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
福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吉祥文化包括福、禄、寿、喜、财五大方面,“福”既是五大主题之首,又是各种吉祥文化的概括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华。
“五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满足,它更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
最早关于玉石之福的神话故事,源于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辟地”,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了玉石,玉石也因此一直被视为祈福之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
而有史可考的玉石之福,则是在5000年前的氏族社会,当时玉器开始淡出生产工具的行列,逐渐演化为一种精神符号。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具有极大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对天怀有无比敬畏的心理,玉器就成为人们向上天祈福保佑的祭祀礼器。
考古学者发现,氏族社会玉石被雕刻成各种图腾,寄予着人们对风调雨顺,民丰物富的各种美好祝福。
追求幸福祈求平安也是人类共同的心愿,这些雕刻着吉祥如意图案的翡翠更是幸运与幸福的象征。
到了唐宋元明清,各种礼仪、祭祀都必须用玉,因为玉器具有“国泰民安”的祈福寓意。
同时,玉石之福在民间也得以广为流传,君子以玉石“护身、辟邪、洁志”,老百姓则沿袭“男戴观音女戴佛”的习俗,以配戴时的佛光普照,祈求神明的保佑。
因此,翡翠玉石的福文化可以说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而翡翠就是传承中国传统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人们在佩戴翡翠享受美的同时,更是把福气也随身佩戴。
正所谓,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
翡翠的文化魅力翡翠的产地经常是用翡翠作赌石来经营的,它使一些人一夜暴富,也让一些人顷刻破产,这一切都让翡翠充满神秘色彩,吸引着一大批冒险的人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