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知识点整理 苏娟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泊秦淮》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泊秦淮》知识点整理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全文翻译】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花。

【考试范围】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部编七下语文古诗《泊秦淮》知识点精讲、图文解读、教学设计

部编七下语文古诗《泊秦淮》知识点精讲、图文解读、教学设计

课文知识点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句子解析:1、“烟笼寒水月笼”写景。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2、“夜泊秦淮近酒家。

”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4、全诗感情:全诗寓情于景,借古讽今,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揭露和批判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泊秦淮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泊秦淮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泊秦淮作者:杜牧(公元803-853 年),字牧之,京兆万年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诗词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隔江犹唱后庭花。

名句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泊秦淮》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杜牧(803-约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物,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泊秦淮》复习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泊秦淮》复习笔记整理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写作背景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2)炼字:
①“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②“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③“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担忧之情。

(3)情感: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讽刺了醉生梦死、只顾贪图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②全诗: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4)修辞方法: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

(5)表现手法:
①烘托。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月夜是迷蒙的、黯淡的,氛围是冷寂的,烘托了作者的忧虑情绪。

②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用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借这一亡国之音表达讽刺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知国将亡,仍在效仿陈后主的亡国之举。

③曲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诗人表面指责商女,实则批判了听歌的豪门贵族。

《泊秦淮》重点知识讲解

《泊秦淮》重点知识讲解

《泊秦淮》重点知识讲解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1),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和进士,曾为沈传师和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泛,笔力峭健;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山行》,散文《阿房宫赋》等。

有《樊川文集》。

1.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诗句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讲解】首句写景,描写了一副朦胧的水色,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

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历史兴衰之感,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亡国之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忧愤。

泊 秦 淮课堂教学资料

泊  秦  淮课堂教学资料

《泊秦淮》课堂教学资料内容概述诗歌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

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河边一家酒家。

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诗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

考点指津1.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

2.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文精练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它们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这种朦胧的色调,表面上似乎与酒家歌舞喧闹的气氛很不协调,但它却最本质地烘托了这喧哗热闹背后的空幻、悲凉和冷漠.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秦淮是有名的烟花巷,就是那些只知道吃喝嫖赌把国家抛在脑后,只顾自己享受的达官贵人,包括当时的皇帝。

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从文字的面上看似乎批评的是歌女,而实际上是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这首诗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尤其是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泊秦淮知识点总结笔记

泊秦淮知识点总结笔记

泊秦淮知识点总结笔记泊秦淮是中国南京市区内的秦淮河上的一个古老码头,是南京古代的水上贸易中心。

这里是南京繁华的历史见证,也是连接南京城和秦淮河两岸的交通要道。

泊秦淮处处沐浴着南京的历史气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

下面将就泊秦淮的相关知识点做一下总结。

1. 泊秦淮的历史渊源泊秦淮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处旅游胜地。

泊秦淮位于南京城墙下,是秦淮河两岸最著名的观光码头。

泊秦淮源于南京古代城区,是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这座古城的灵魂所在。

泊秦淮码头因其周围的古建筑,被誉为秦淮河的“游船码头区”。

足迹传记中曾经写道:“南京的秦淮河上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游船码头之一,它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泊秦淮的历史渊源悠久,见证了南京古代的繁荣与兴盛。

2. 泊秦淮的地理位置泊秦淮位于南京市区内的秦淮河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市区内重要的交通要道。

泊秦淮位于秦淮河畔,毗邻南京古城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是游客欣赏秦淮河风景和体验南京古代水上文化的理想场所。

3. 泊秦淮的文化价值泊秦淮地区汇聚了大量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

这里有古老的香炉湾码头、古秦淮河夫子庙码头、白鹭洲码头等,这些古老的码头建筑都蕴含着南京古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此外,泊秦淮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名胜古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夫子庙、白鹭洲公园、中山陵等,这些都是体现泊秦淮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泊秦淮的旅游资源泊秦淮是南京市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这里,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沿着秦淮河游览南京古城风光,欣赏古老的建筑群和美丽的风景。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泊秦淮码头附近品尝传统的南京美食、购买特色的手工艺品,感受南京古代水乡风情。

总之,泊秦淮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游客进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5. 泊秦淮的保护与开发泊秦淮是南京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2 页 衡水志臻实验中学 初 三 语文教研组
《泊秦淮》知识点整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词句注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二、白话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三、泊秦淮》中心思想是:诗人引用陈朝陈后主(陈叔宝)因一味追求荒淫享乐最终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讽刺了当时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四、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五、作者简介编辑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著称。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六、赏析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近体诗中的绝句(七绝)。

(2)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3)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是议论。

(4)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答: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描写出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
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这句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5、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
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首句运用互文手法,“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事物
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7.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9.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0.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蕴含
着对世道的愤慨。

(或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 11.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描绘了一幅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

1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13.诗的首句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一下。

出题人 苏娟 审核人 任新红 衡水志臻实验中学 知识点整理
本套题测试内容: 《泊秦淮》
第 2 页共 2 页衡水志臻实验中学初三语文教研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