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必修一试题

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①“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②“所以”的意思;③通假字的辨识。
3.背诵《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郯子之徒.日与其徒.上高山B.⎩⎪⎨⎪⎧ 孔子师.郯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一世之雄也 D.⎩⎪⎨⎪⎧ 小学而大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本来。
A 项同伙.一类人/随从。
B 项以……为师/有技艺的人。
D 项丢弃/遗弃。
②(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纵一苇之所如. B.⎩⎪⎨⎪⎧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 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 D.⎩⎪⎨⎪⎧ 使之然.也其声呜呜然.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曾经。
A 项赶得上/往。
C 项没有/无论。
D 项这样/……的样子。
③( )A.⎩⎪⎨⎪⎧ 学不可以..已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 以为..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哀吾生之须臾..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A 项同今天的“可以”/可以用。
B 项把……制成……/认为。
C 项从此/同今天的“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解析 B 项这/那么.则。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①(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用心..一也 C .古之学者..必有师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广博地学习。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841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至于人也亦然,人之声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也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
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苟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期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之者不及于古,然未尝绝也。
就其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衰,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折、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也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
其他侵淫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于人也亦然②鸣者不及于古B.①凡出乎口而为声者②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C.①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②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D.①人之于言也亦然②有若不释然者9.下列名句编者按为四组,分别表现曹端“不平则鸣”和“善于鸣”的一组是A.①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②伊尹鸣殷。
文言文阅读《2019新课标II卷T10》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9新课标II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6必修五一试题

学案6 必修五(一)——《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
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①( )A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B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举荐 C .当.侍东宫 当:应当 D .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解析 当:担任。
②( )A .妪每.谓予曰 每:每次 B .听.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 .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D.⎩⎪⎨⎪⎧ 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责备。
A 项怜悯/顾惜。
B 项到/成功。
C 项浅薄/迫近。
②(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看。
A 项使……知道/听说。
B 项使……跟从/向。
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C.⎩⎪⎨⎪⎧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必修二试题

学案2 必修二——《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诸侯之所大患.担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厌恶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祸患②使⎩⎪⎨⎪⎧使.负栋之柱让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宜可使.出使③暴⎩⎪⎨⎪⎧暴.秦之欲无厌残暴暴.霜露冒着忠义暴.于朝廷显露④举⎩⎪⎨⎪⎧举.以予人拿函谷举.拔,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二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答案 B解析 再:两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未易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⑥⎩⎪⎨⎪⎧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余里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⑥D .③④⑤答案 C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②未云何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始速祸焉.B.⎩⎪⎨⎪⎧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12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
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
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④畴昔往日。
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稀薄,不浓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履踏,攀D.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睡醒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①履巉岩,披蒙茸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D.①攀栖鹘之危巢②正襟危坐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B.①予亦悄然而悲②揉使之然也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②醉则更相枕以卧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1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1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35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信然邪果真B.尝极东方至,达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高举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崇,尊重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B.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犹不能以之兴怀D.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其孰能讥之乎?6.通读全文,下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要想有“所能”不能依赖所谓天赋。
B.王君让写记,推测他是想让王羲之的“一能”加以发扬光大,而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爱好王羲之的长处而连王羲之的遗迹一并重视。
C.文章认为后世的书法不如王羲之的原因,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比不上王羲之。
D.文章指出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思想将会对后世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4.C(揭标志,标明。
)5.B(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22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臣以险衅衅祸患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夙遭闵凶凶不幸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行比一乡比比较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盛筵难再再第二次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D.辄抑于有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3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也不例外。
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5.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项有()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答案1.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2. 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
A表被动;B缘故,原因;C用来;D①“为”,因为;②“为”,是。
)3. 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能力层级C。
①说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
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而认罪,非说“名实”问题。
这两句都不能选。
)4. 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能力,以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C。
本题中,B项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
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
)5.A、C(A.“术”,不是方法,这里指政治观点、主张,C.“特”,不是特别之意,这里是“只”之义。
)译文王安石启昨天蒙你教诲,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
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虽想勉强向你解释我的主张,但最终必定不为您接受,所以只有简单地写回信,不再一条一条地替自己辩说;我顾念您对我看顾深厚,在书信中不应该过于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所以如此的理由,希望您或者能够宽恕我。
儒者所重视的,尤其在于名声与实质相符。
名声与实质分明了,天下的大道理就得到了。
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我却认为我受命于君主,议论法律制度并在朝廷上讨论、修改,并将讨论的结果交给有关部门执行,不能说是侵犯官吏的利益;实施先王的政策,以用于兴利除弊,不能说是生事;为天下人理财,不能说是征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排斥了巧辩的小人,不能说是拒谏。
至于您说天下人对我的埋怨和诽谤很多,那是我在这以前就知道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也多以不体恤国家大事,附合世俗,讨好世人为最好办法。
当今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曾衡量敌对势力的强弱,想出力帮助皇上抵抗敌对势力,大家就喧哗吵闹着反对我了。
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但盘庚却不因为埋怨的人如此之多而改变迁都的计划,是因为他考虑到这样做合理然后行动,他认为完全正确,所以没有什么要悔改的地方。
如果您指责我已经执宰很久,却未能协助皇上有大作为,来加惠于人民,则我心悦诚服地认罪;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办法会面,不胜诚心仰慕。
2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2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也不例外。
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30.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项有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26.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27. 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
A表被动;B缘故,原因;C用来;D①“为”,因为;②“为”,是。
)28. 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能力层级C。
①说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
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而认罪,非说“名实”问题。
这两句都不能选。
)29. 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能力,以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C。
本题中,B项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
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
)30.A、C(A.“术”,不是方法,这里指政治观点、主张,C.“特”,不是特别之意,这里是“只”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