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营造;灵动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它有着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教育资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精髓尽在其中,是一门最能激发人的灵性、启迪人的思维和想象的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性呢?回想过去,照本宣科的讲授,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被动的重复操练,统一的答案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阴沉,忧郁。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受着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过去的伤痛不时地敲击我的心灵。
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做了不少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表演——激发兴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表演着自己。
课堂也是一个舞台,更是如此,老师或学生可以做导演,学生做剧中的演员,他们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扮演让他们发现生活的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式 。 如 借 助 作 用 于 视 觉 、 觉 、 觉 听 肤
等 感 官的 图 画 、 乐 、 作 等 手段 , 音 动
创 造 出 一 个 良好 的 教 学 环 境 , 发 激
求 知 欲 , 学 生 在 自主 探 究 、 结 合 让 团 作 、 于 创 造 性 的 实 践 活 动 中 , 找 富 寻 适 合 自己 的 学 习 方 法 , 养 出 良好 培
双 桨 》 篇 课 文 可 以 唱 代 背 , 卧 薪 这 《
在 教 学 中 要 集 体 活 动 、 作 交 合 流 、 体 发 言 交 替 进 行 , 避 免 教 师 个 要 和 几 个 尖 子 学 生 反 复 “ 演 ” 现 表 的 象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 师 应 想 方 设 教
如 让 学生 仅凭 书 面语 言理 解 课文 ,
一
的 情 趣 特 点 , 取 民 主 、 谐 、 等 采 和 平
的 科 学 态 度 , 学 生 的 思 维 在 课 堂 让 中活 跃 起 来 。
画 , 玩 激 趣 。 课 本 中 一 些 诗 歌 以
已作 为 歌 词 谱 了 曲 , 《 我 们 荡 起 如 让
不 能 拖 沓 , 则 会 使 学 生 厌 倦 ; 时 否 有
要 “ ” 在 重 点 、 点 处 要 给 学 生 充 慢 , 难
是 全 体 学 生 。 因此 , 为 语 文 教 师 , 作 在 授 课 时 应 面 向全 体 学 生 , 方位 、 全 多 角 度 地 调 动 他 们 参 与 课 堂 教 学 活
Prmar ho ac ng Res i y Sc olTe hi ear ch
小学 教挚研毙
教 研 引 领
构 建 灵 动 的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
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
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
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
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摘要】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欣赏,巧用提问艺术,关注独特个性,还原人文之美,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
在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使课堂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和活力则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学得兴致盎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确实需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追求灵动,正是教学有效的表现形态。
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在于还原课堂生命的绿色,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学会欣赏“错误”如天津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场景: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当教师点评结束时,学生的脸上不再洋溢着自豪和骄傲,而是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而在这同时,听课的教师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不舒服的电流,涌遍全身。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有问题。
问题出在教师拒绝错误、追求完美。
难道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暴露错误,说明这节课是多余的。
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纠正他们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
这里面的认知偏差恰巧是教师所需的第一手材料,而教师的任务是挑战他们的思维,“欣赏”他们的错误。
在知已知彼后,教师的讲解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才觉得解渴,才是所需,才有效果。
打造灵动课堂,提升语文素养

打造灵动课堂,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感、阅读能力等方面。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创造灵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打造灵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打造灵动课堂,首先要创造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亲身去观赏荷花的活动,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了解荷花的形态、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
在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和写作,感受春天的气息,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灵动的课堂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出古诗词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素材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打造灵动的课堂,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朗诵比赛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情感抒发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记扣钮的日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中,课堂是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它承载着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而当课堂变得如此灵动,教育自然变得更加美好。
一、灵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的灵动,首先体现在氛围的营造上。
一个灵动的课堂氛围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热爱,他们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而不是被 passively 的接受知识。
灵动的课堂氛围也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二、多元的教学方式灵动的课堂需要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支持,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多元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灵动的课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成长。
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注重情感教育灵动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并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处理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灵动的课堂还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教师-学生关系和学生-学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灵动的教育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学术科技比赛、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一个灵动的课堂是教育的希望所在,是学生成长的理想场所。
给孩子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

…
…
性 和 积极 性 , 教学 过程 也就 “ 变苦为乐” 。 二、 “ 文” 与“ 道” 并行 , 相得益彰 “ 臀1 I I 则情满于 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 教学 当中的“ 情” 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 催化剂 ” . 有 了它 , 学生 才会 在教 师
பைடு நூலகம்
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 奶奶 的白发 》 这篇课文通过 “ 我” 询 问奶奶 的 白发形成 的原 因以及想让 白发变黑 的愿望 , 表 现 了“ 我” 热爱 、 体贴奶奶的一 片淳朴 而可 贵的孝心 。教学 巾, 我设计 了一段导语 , 把学生带入作 者情 意和文章的内蕴 巾: “ 奶奶年纪大了 , 把爸爸养大后还在为我们操心 。早晨为 我们准备 早餐 ,晚上为我们 盖被 子 。黑黑 的头发渐渐变 白 了。” 作者 、 教师 、 学生“ 三情 ” 共振 , 开启 了学生感情的闸门 , 此 时对老奶奶 的爱 、 对“ 我” 的敬佩 , 感情 得到升华 , 思想受 到教育 , “ 文” 与“ 道” 并行 , 相得益彰。 三、 “ 扶” 与“ 放” 并存 , 事 倍 功 半 1 、 让 孩子 去 “ 展 示 自己” “ 教学 不仅仅是一 种告诉 , 更多 的是学生 的一 种体验 、 探 究和感 悟。” 课堂上 , 千万别让 你的“ 告诉 ” 扼杀 了属于孩 子的一切 !让他们去体验 , 去探索 , 去感悟 , 去尽情地展示 自 己吧 !在我 的课堂 卜, 有许许多多与课文 内容有关的资料都 是学生 自己通 过课外 书 、 网络 、 家长 等多种途径 搜集来 的 。 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 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这样 , 无论是在 课内还是 课外 , 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 而且极大 的丰 富了 知识 的储备量 。 孩子 的创造力 有时简直 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 教学 《 乌鸦 喝水》 时, 我 们接触 到 了两 组形 近字 , “ 鸟” 和“ 乌” , “ 喝” 和 “ 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 , 我请孩 子们 自己思考 , 竞得出了这样 的答案 : 对于“ 乌” 的理解 : “ 乌” 表示黑色 ; “ 乌” 比“ 鸟” 少 一点 , 是 因为乌鸦 全身都 是黑 的 ,以致 于我们 看不 到它 的 眼睛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营造氛围,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
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
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
”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
”有的说:“您关心我们。
”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改变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霍金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科学家霍金此时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能毫无造作地有感而发,而且说得很感人。
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倡导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生成性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清徐县马峪中学陈侯奴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个性与活力张显得课堂,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热情,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浅唱低吟。
而如何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想说,敢说,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出现,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
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摇篮!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备课预设
正文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
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
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
在这样的课堂,师生无时无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在碰撞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在备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有创新,有思考,有碰撞的课堂。
生成性课堂和传统语文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思路,不允许节外生枝。
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牵着鼻子走。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力求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只是拐了个弯给出学生答案,教学过程成为程式化的东西,教师成了整堂课的主宰和中心。
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
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认真备课是使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个性体验,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
在备课中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就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在学习《柳叶儿》这篇散文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从出生到现在,过得是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去理解上个世纪60年代的饥饿,确实是一个难点,并且因为现在较为枯燥的读书生活和无趣的童年,倒让他们对文章中“我”随三叔爬树抢柳叶,吃柳叶,生出了许多向往。
和我们最初想让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大相径庭。
整个课堂呈现出了一种和文本内容不一样的氛围,但是我们作为老师不能谴责学生的不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过那样饥饿的生活体验!于是我把课前准备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进行了展示,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的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现在真是太幸福了”,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童年生活真是含泪的微笑”“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这样,学生跨越年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很好地启迪了他们的灵魂!达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过语文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这预设的成功,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应该充满质疑,充满探究,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并且有出乎意料的生成性问题。
其次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老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要允许有不同声音,不同意见的产生,即使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瞎乱发表意见,口无遮拦,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启迪其思维,肯定其发言的亮点。
老师有事甚至可以顺水推舟,或者设置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
这
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民主、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黔之驴》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驴子很无辜啊,为什么要说它外强中干呢?它原本就不是老虎的对手啊”顺着他的疑问,有的学生也说“是的,驴子是无辜的,都是那个好事者惹的祸”“是的,谁让他把驴子运到黔地呢?”于是学生众说纷纭。
尽管我知道《黔之驴》是一篇寓言,只是借物事说人事,但孩子们踊跃的思维,质疑的精神,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学习知识是次要的,能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才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注重的思维品格。
于是我顺势引导:好,那我们自己编写一则寓言怎样?为驴子鸣一下不平!学生纷纷动笔,整堂课充满了灵动的美感!教师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再次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其价值体现在:对老师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等心里状况的外显,据此可以设计或修订教学目标和过程。
对学习同伴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行为借鉴。
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参与和尝试,并且会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能够善待学生的错误,能够回应不同的声音,就会有心的课程资源不断产生,来丰富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前几天的一节复习课因为下大雨,变成了品雨课,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中的雨,成语故事中的雨,优美散文中的雨。
一节课下来气氛热烈,好词不断,最后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歌声中结束!孩子们高兴,我也爽快!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把握好契机,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园!
参考书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走进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