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肿瘤期末考试

肿瘤期末考试

p21 两次突变假说肿瘤的发生需要经过两次独立的突变,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并且传递给胚胎发育的每一个体细胞,而第二次突变随机发生在体细胞中。

二次突变学说首次解释了遗传性和非遗传性成视网膜细胞瘤的发生。

P37 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Ras基因之间呈多基因多过程关系约50%的结直肠癌K-Ras基因存在点突变,其中约80%位于K-Ras第12位,15%位于第13位。

通过对癌及腺癌中Ras基因的分析,有5%-10%小于1cm的腺瘤中Ras基因存在点突变。

因此,Ras基因点突变可能与腺瘤向癌的演变有关并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而有K-Ras 基因点突变的肿瘤患者预后比无突变者差(但在结直肠癌中未明确)。

通过大规模、高通量的分析和检测发现:在K-Ras的突变细胞中,如果抑制某些蛋白激酶或信号通路,如Plk1和STK33,可大大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对于无Ras突变的肿瘤,Ras通路的调控额能不同。

如PITX1通过调节RASAL1而抑制Ras的活性,可能是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分子靶点。

(ras myc是癌基因Rb p53 PTEN是抑癌基因)P53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在细胞分裂中可以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但这种改变是不由基因的DNA编码序列来决定的。

影响转录翻译而DNA序列不改变。

(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体重塑,及RNA干扰)P70 miRNA对肿瘤细胞生物程序的调控1.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miRNA参与调节了肿瘤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如Let-7家族;miR15,16参与细胞凋亡。

2.调控细胞周期miR-343.调控细胞黏附miR-9,13,200a4.调控肿瘤血管生成促进:miR-9;抑制:miR-27aP89 信号转导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的转录表达开始的过程。

(简:信号从细胞外,穿透质膜进入细胞核的过程)P94 第二信使是相对细胞外的第一信使(生长因子、激素等)而言,一般是指由刺激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等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些小分子,主要有:cAMP,cGMP,DAG 和PIP3。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 :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 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就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 :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胸成MLC。

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她组织等效材料。

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 :肿瘤区:就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与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与范围。

CTV :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 GTV与(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就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 :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就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卜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与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就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与遗传效应。

TD5/5 :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 :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肿瘤放射生物学一、名解1、核反应:指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下,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2、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3、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4、原初效应: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5、继发效应: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6、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7、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8、确定性效应: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9、随机性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

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10、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11、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12、复制叉:DNA在复制时复制区域的双螺旋解开所产生的两条单链和尚未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Y”形区.13、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可复制成两个DNA分子,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教学内容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教学内容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放射治疗的禁忌症1、全身情况(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和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小细胞肺癌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癌、肾移行细胞癌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放射治疗的禁忌症1、全身情况(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就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就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与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与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一:名解1:电离辐射: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线。

2:布喇格峰:在慢速粒子行迹末端,电离密度明显增大,形成峰值。

3:传能线密度: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

4:电离(作用):生物组织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

5:自由基:一些独立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任何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6:乏氧细胞再氧合:分次照射后乏氧细胞变成氧合细胞的现象。

7:氧效应:受照射的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

8:直接作用:电离辐射能量直接沉积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9: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产生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生再作用生物大分子。

二:填空1:急性放射病分三型:骨髓型(1~10Gy),肠型(>10Gy),脑型(>50Gy)2:肺放射损伤在胸部肿瘤放疗中较为常见,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

3:眼晶体对放射线非常敏感,一定核辐射可诱发眼晶体混浊形成放射性白内障,眼晶体年剂量限制为0.15SV。

4:双着丝粒体畸变是电离辐射损伤和估算剂量的最佳指标。

5:仅发生一次断裂的是末端缺失。

6:电离辐射引发的死亡:增殖死亡和间期死亡。

7: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类型:致死性损伤(LD),亚致死性损伤(SLD),潜在致死性损伤(PLD).8:自由基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发生化学反应:抽氢反应和加成反应。

9: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同细胞的分化程度成反比,同增殖能力成正比。

例如:造血干细胞辐射敏感性高,神经肌肉细胞辐射敏感性低。

10:原初辐解产物:产生各种自由基和分子。

23页最后的方程式11:生物分子自由基的生成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2: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型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

三:选择1:染色体型畸变:当G1期或G0期受到照射时。

肿瘤放射物理学复习(复习版)

肿瘤放射物理学复习(复习版)

肿瘤放射物理学1.第5页,两个例题。

例一计算氢气和氧气的每克电子数和电子密度。

解:例二计算水的电子密度和每克电子数。

解:2.第12页,放射平衡定义,条件。

答:放射性核素衰变,子母体间的放射性活度将保持固定的比例,这样一种状态称为放射性平衡。

3.第13页,制备人工放射性核素的途径。

1)利用反应堆中的强中子束照射靶核,靶核俘获中子而生成放射性核;2)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变,从裂变碎片中提取放射性核素。

4.第16页,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三点结论;1)电离损失近似与重带电粒子的能量成反比;2)电离损失与物质的每克电子数成正比;3)电离损失与重带电粒子的电荷数平方成正比。

5.第17页带电粒子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三点结论。

1)辐射损失与入射带电粒子的成反比;2)辐射损失与成正比;3)辐射损失与粒子能量成正比。

6.第20页,比电离:带电粒子穿过靶物质时使物质原子电离产生电子—离子对,单位路程上产生的电子—离子对数目称为比电离。

布拉格峰:重带电粒子束的比电离曲线和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尾部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峰值,此峰值称为布拉格峰。

利用重带电粒子束(主要是质子和负π介子)实施放疗,可以通过调整布拉格峰的位置和宽度使其正好包括靶区,从而达到提高靶区剂量和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目的,这正是重带电粒子束相对光子、电子和中子束等所具有的计量学优点。

7. 第21页,简答题:X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答:1)X (γ)光子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是首先把能量传递给带电粒子;2)X (γ)光子与物质的一次相互作用可以损失其能量的全部或很大一部分,而带电粒子则是通过许多次相互作用逐渐损失其能量;3)X (γ)光子束入射到物体时,其强度随穿透物质厚度近似呈指数衰减,而带电粒子有确定的射程,在射程之外观察不到带电粒子。

8. 第25页,半价层关系式:HVL=ln2/μ=0.693/μ。

9. 光电效应:光子被原子吸收后发射轨道电子的现象。

肿瘤放射治疗学_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肿瘤放射治疗学_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肿瘤放射治疗学_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乳腺癌放射治疗中属晚期反应的是参考答案:肺纤维化、肋骨骨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纤维化、心血管并发症2.术中放射治疗的作用是参考答案:适宜能量的电子给予单次大剂量的照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术后放射治疗对手术切除不彻底、淋巴结有转移或淋巴引流区需预防治疗的病人,采用术后放射治疗均可显著的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参考答案:正确4.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保全肢体完整和维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头颈部肿瘤、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直肠癌的保肛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保留肢体功能治疗中,放射治疗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5.术中放射治疗在保全肢体完整和维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头颈部肿瘤、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直肠癌的保肛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保留肢体功能治疗中,放射治疗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6.放射治疗的优势在于对局部病变及病变周围亚临床病灶的控制,因而,控制局部肿瘤是减少远处转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答案:正确7.乳腺癌TNM分期中T2肿瘤直径不超参考答案:5cm8.乳腺癌放射治疗的靶区包括参考答案:胸壁_乳腺_腋窝9.鼻咽癌与那种病毒密切相关?参考答案:EBV10.下列哪项不是鼻咽癌的七大症状之一?参考答案:咯血11.下列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病毒是那一项?参考答案:HPV12.宫颈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参考答案:鳞癌13.宫颈癌的特点包括哪些?参考答案:发病率高_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很重要_是一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癌14.化学治疗多为全身用药,优势在于控制全身多发转移灶及亚临床病灶,但是治疗后常出现原发肿瘤部位的复发。

参考答案:正确15.目前大约3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射治疗根治。

参考答案:错误16.1898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当铀发出射线后,可以神奇地转变为其他元素,其中一个元素称为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放射生物学一、名解1、核反应:指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下,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2、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3、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4、原初效应: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5、继发效应: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

6、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7、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8、确定性效应: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

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9、随机性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

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10、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11、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12、复制叉:DNA在复制时复制区域的双螺旋解开所产生的两条单链和尚未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Y”形区。

13、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可复制成两个DNA分子,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每个子代DNA 中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链,这种合成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4、分子交联: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互相连结,电离辐射作用后,可通过自由基的作用,产生DNA-DNA交联、DNA-蛋白质交联。

导致DNA正常分子结构的破坏。

15、亚致死损伤修复:将预定的照射剂量分次给予,生物效应明显减轻,表明在两次照射间隔中细胞有所修复,这种修复称作SLDR16、潜在致死损伤修复:照射后改变细胞所处的状态和环境,如延长接种或给予不良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均能提高存活率。

17、损伤的“耐受”:DNA分子的损伤有时不能立即修复。

特别是在复制已经开始,而损伤又在复制叉附近时,细胞会通过另一些机制,使复制能进行下去,待复制完成后,再通过某种机制修复残留的损伤。

复制时损伤并未消除,故称“耐受”。

18、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基因,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生物因素作用被活化而失调时,才会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

19、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通过剂量的累积使肿瘤组织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的变化,导致肿瘤的缩小甚至消失,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

20、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通过使用一系列不同权重,不同照射野形状和大小,从不同方位向靶区进行分散照射的多个射线束照射技术。

2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治疗的照射区体积内从三维的方向按临床治疗的要求给予不均匀的剂量分布。

22、放射治疗计划:由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物理师和放射治疗技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针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剂量、照射野安排、射线能量的选择以及放射治疗分次情况,在实施治疗前所作出的具体计划及安排。

23、姑息性放射治疗:给予根治剂量的照射野不能消除肿瘤,患者带瘤生存,仅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为目的的一种放射治疗手段。

二、填空1、现代放疗技术朝着“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治疗”方向发展。

2、按电离物质的能力,辐射可分为两大类: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3、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会有光电流产生。

4、水的原初辐解产物:各种自由基和分子。

5、在有氧条件下细胞放射敏感性增高6、辐射诱导的旁效应因照射剂量和其它条件不同,可以是损伤性效应,也可以是保护性效应。

7、分子水平(DNA/RNA/蛋白质)的放射敏感性排序是DNA>RNA>蛋白质。

8、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9、DNA结构损伤包括DNA链断裂、氢键断裂和碱基损伤、分子交联。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DNA链断裂。

10、碱基放射敏感性最高的是胸腺嘧啶,最小的是鸟嘌呤。

11、DNA单链断裂修复与亚致死损伤修复有关,双链断裂修复与潜在致死修复有关。

12、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也叫做“分子警察”的基因有Rb、P53等。

13、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化学治疗。

14、放射源的照射方式远距离照射和近距离照射。

15、放射治疗的方式: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

16、辐射生物效应: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17、外照射防护三原则(或基本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8、辐射照射类型:正常照射、潜在照射、实际照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

19、设计治疗计划时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深度、大小、分布空间决定所选放射源的能量大小及射线类型。

三、问答题1、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种类:①变化: 由辐射引起的某种生物学改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无害;②损伤: 表示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这种损伤是指对细胞有害,不一定是对受照射的人体有害;③损害: 指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表现于受照射的个体(躯体效应)或其后代(遗传效应);④危害: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将损害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显现时间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电离辐射间接作用的四种效应:A、稀释效应:指最大的相对效应发生在最稀释的溶液中。

B、温度效应: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受照射系统(如酶浓度)的辐射效应,随着周围温度升高而加重。

C、防护效应:指向受照射的生物系统中引入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具有能降低该系统的损伤程度的作用。

D、氧效应:是指受照射的生物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

3、什么是氧效应及氧效应在肿瘤治疗中生物学的意义?氧效应:是指受照射的生物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

氧效应生物学意义:许多实体瘤细胞是乏氧的,因而对放射治疗有抗性,应用高压氧舱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氧合量,或者放疗前使用乏氧细胞增敏剂可以增加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4、简述什么是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A、躯体效应:受照射个体体细胞损伤而致本身发生的各种效应称为躯体效应。

又可区分为全身效应和局部效应。

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白内障等。

B、遗传效应: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

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5、什么是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A、近期效应或者早期效应:指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短期(数周内)就出现的那些效应。

如急性放射病,急性皮肤损伤等。

B、远期效应或者远后效应:指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机体后,辐射损伤效应在照射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的那些效应(一般6个月以上)。

如慢性放射病、致癌效应、放射性白内障、辐射遗传效应等。

6、DNA合成抑制的机制:①各种三磷酸腺苷在DNA合成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对射线是很敏感的,造成核苷酸合成障碍②射线对DNA合成的酶抑制, DNA模板损伤,引起错误的修复,影响正常复制;③DNA聚合酶的损伤影响DNA的修复;④射线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破坏了DNA复制的调控机制。

7、辐射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A、一级结构主要是肽键断裂,其次巯基氧化、二硫键还原、旁侧羟基被氧化等。

B、高级结构主要是肽键氢键、侧链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的改变。

C、一级结构的改变必然影响高级结构,导致蛋白质的功能改变,酶活性改变。

8、辐射源的分类:A、辐射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B、人工辐射源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核动力生产。

C、医疗照射来源于X线诊断检查、核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放射治疗。

9、一个好的放射治疗计划的原则:①肿瘤剂量要准确,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同,为局部治疗手段,照射要对准肿瘤组织,同时给予足够剂量,使肿瘤组织得到足够的杀伤。

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变化不能超过正负5%,90%的等剂量线要包括整个靶区。

③照射野的设计应尽量提高肿瘤内吸收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

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不受或少受剂量。

10、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①减少受照剂量:照射量与源的放射性强度成正比。

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操作人员的受量,使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内。

②缩短照射时间:照射量随接触时间而增加,在保证医疗质量条件下,工作宜减少在其周围停留时间。

③增加辐射距离: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利用长柄工作或机械手远距离操作减少放射量,从而起到保护工作人员的作用。

④增加防护屏蔽:利用防护屏蔽可有效降低照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