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对几何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理解困难。
举例:在讲解几何证明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已知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同时,针对面积计算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最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难点的突破,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举例:在讲解点、线、面时,教师要强调它们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础元素,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几何图形的抽象概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明的逻辑推理过程掌握不足,难以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面积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点、线、面
4.1.1了解点的概念,掌握点的基本性质
4.1.2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初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及特点。

2. 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工具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

3. 能够识别和运用基本的几何公式和定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2. 学会运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描述几何图形的位置和度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及特点1. 平面几何图形的定义及分类2.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3. 角的定义及分类第2课时: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1. 直线的绘制和测量2. 射线的绘制和测量3. 线段的绘制和测量4. 角的绘制和测量第3课时:几何图形的度量1. 线段的长度度量2. 角的大小度量3. 面积的计算第4课时: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1. 点与线的关系2. 线与线的关系3. 点与面的关系第5课时:几何图形的变换1. 平移的性质2. 旋转的性质3. 轴对称的性质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绘图工具等。

六、教学设计1. 引入: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分别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及特点、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几何图形的度量、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变换。

3. 课堂练习:针对新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几何图形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几何图形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初一数学上册第四章初步教案:几何图形

初一数学上册第四章初步教案:几何图形

初一数学上册第四章初步教案:几何图形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 4.1.1 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初步了解平面图形战争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详细物体中笼统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平面图形;能举出相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2、进程与方法(1)进程:在探务实物与平面图形关系的活动进程中,对详细图形停止概括,开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详细事物中笼统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画一些理想中的物体.3、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自动探求的看法,丰厚先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起先生对几何图形的猎奇心,开展先生的审美情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罕见几何体的识别教学难点:从实物中笼统几何图形.三、教学进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现丰厚多彩的图形世界.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1)关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外形、大小和位置.(2)展现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先生区分从全体和局部笼统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全体上看,它的外形是长方体,看不同的正面,失掉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失掉的是线段、点.(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先生从中笼统出圆柱,球,圆等图形.(4)引导先生得出几何图形、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笼统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讨的主要对象之一.有些几何体的各局部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有些几何图形和各局部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3. 实际探求.(1) 引导先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笼统出棱柱,棱锥.(2)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4)以下图中实物的外形对应哪些平面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4.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5.作业设计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并认识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识别不同的几何图形。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命名方法。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概念与特征。

2. 不同几何图形的名称及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命名几何图形并分辨其特点。

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黑板、白板、彩色粉笔、几何图形模型、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的图片,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见过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的基本特点。

Step 2:点、线与面的概念(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点、线和面的概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 点:教师用手指指向教室中的某一点,向学生解释:“这是一个点,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我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

”2. 线:教师用一只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笔直的线,解释:“这是一条线,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线没有厚度,只有长度。

”3. 面: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解释:“这是一个面,它由无数个线围成,面有两个维度,有长和宽。

”Step 3:观察几何图形(1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几何模型,如长方形模型、三角形模型等,要求学生分别用手指指出这些模型中的点、线和面,并用大声读出其名称。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Step 4:几何图形的命名(2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向学生讲解几何图形的命名方法,例如:1. 长方形: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所以可以命名为“直角四边形”,也可以根据长度命名为“长7cm、宽3cm的长方形”。

2. 三角形:根据角的情况,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3. 圆:圆是由一个点向四周等距离延伸形成的,可以通过圆心和半径来命名。

初一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初一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初一几何图形初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角等;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垂直线、平面图形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和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应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应用解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1)点、线、面的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点、线、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角的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角。

3. 几何图形的分类(15分钟)(1)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2)平行线和垂直线: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4. 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20分钟)(1)三角形: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三角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三角形。

(2)四边形: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四边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四边形。

(3)圆形: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解释圆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圆形。

5. 应用解题(20分钟)(1)根据给定条件,判断图形的特征: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图形的特征,并解释答案的依据。

(2)根据给定图形,求解相关问题: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图形解决相关问题,如求面积、周长等。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和描述这些几何图形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角的度量等。

本章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判断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几何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模型、实物等。

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实际操作题,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全章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全章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第二章尤,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通过对丰富的实物和实例的抽象1. . 并会表示它们,其是点、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2.了解上述图形的有关,经历观察、测量、画图、折纸等活动 . 发展空间观念,性质能估计线段的长短和角的,会比较线段的长短和角的大小 3. . 大小. 会进行角的换算,认识角的度量单位4.5.. 能使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和角,会计算线段和角的和与差 . 与角的认识相结合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 6.增强空间观,掌握相关的图形关系,了解一些数学基本事实7. . 念和几何直观通过各种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和图形性质及图形关系的 1.发现和确认并在这样的活动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 . 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本章的数学活动过程2. .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图形性质等合作意识1. . 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2.了解线与角、线段与角的,认识几何图形:本章的基本知识是 . 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有关性质并学会计算本章的基本技能是画出两条线段,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能进行角的度,作两个角的和或差,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或差 . 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几何图形生成过程中运用的抽象思:本章的基本数学思想是图形关系发现和确认过程中运用的推理思想等,想.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在本章:本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特点是,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核心概念的培养与发展加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材设计的主导思想 . 是本章教材设计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能力的培养【重点】 . 点、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有关性质1. . 按照相关要求作简单的线段和角,比较线段和角的大小2. 【难点】 . 角的定义和计算1. . 利用直尺和圆规按要求作线段和角2.现实中的几何实例与教学中的几何对象是具体和抽象、特 1.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在实际教学中,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方面的处理是否得当,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象出事物的一般性 . 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几何概念是培养学生准,几何量的度量是几何中基础而重要的问题 2.教师通过让学生使用直尺、三角板、.确的几何观念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量角器和圆规等常用的数学工具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其他工具解决,本的使用工具的能力 . 实际问题也很有帮助本章内容包含了.几何知识应该在几何的实际背景中讲授 3.对,有利于学生克服数学中抽象而形式化的困难,大量的生活实例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几何概念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性质十分有. 利课时 1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2.1 课时1 点和线2.2 课时1 线段的长短2.3 课时1 线段的和与差2.4 课时1 角以及角的度量2.5 课时1 角的大小2.6 2.7 课时1 角的和与差。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重、难点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1.播放图片,识别熟悉的几何图形。

2.展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3.观察生活中的几何模型,看看这些模型与哪些立体图形对应。

注意:立体图形的分类,可以分成棱柱、棱锥、球二、合作探究1.平面图形的概念: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例如:点、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园等。

(展示图形)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三、学以致用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如图所示,从整体上看我们看到的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我们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点和线段。

2.观察圆柱、四棱锥。

3.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知识点:
一、认识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二、几何图形的构成
1、面与面相交成___,线与线相交成___。

2、点动成___,___动成面,面动成___。

3、___、___、___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体是由___围成的。

4、面有___面和___面,线有___线和___线。

引申探讨:n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
2.2 点和线
知识点:
1、点的表示: A B 用一个大写的字母,例如:点A、点B
2、线段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线段AB、线段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线段a.
3、射线的表示:
用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其余任一点的字母(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必须写在前). 例如:射线AB
4、直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任两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直线AB、直线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直线a.
5、线段、射线、直线的比较:
6、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
引申探讨:1、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会有几条线段?
2、握手问题、票价问题、车票问题。

2.3线段的长短
知识点:
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种)
(1)度量法: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
(2)叠合法: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
另外了解估测法:依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
2、线段的画法: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申探讨:蚂蚁爬行问题
2.4 线段的和与差
知识点:
一、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二、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
三、线段的中点
2.5 角以及角的度量
知识点: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方法: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此时要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只有在某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而且这个字母必须用顶点的字母表示)。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

三、角的度量
2.6 角的大小
知识点:
一、角的大小比较(两种)
1、度量法: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
2、叠合法: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
二、用尺规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7 角的和与差
知识点:
一、角的运算
二、角平分线
三、余角和补角的意义
四、互余、互补的性质
2.8 平面图形的旋转
知识点:
一、平面图形旋转的概念
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二、平面图形旋转的性质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三、旋转图形的画法
(1)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2)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
(3)将图形中的关键点与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照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得到此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