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试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试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及活菌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2 细菌三种形态的玻片染色标本。

3 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染色细菌玻片的油镜观查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8)、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活菌制片观察

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干净的蒸馏水,取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一小环,在水滴上反复涂抹至菌体充分分散,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按照油镜的使用步骤,观察草芽孢杆菌形态,边观察边绘图。

五、实验报告

油镜使用的原理

六、思考题

1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3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 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 观察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习惯,以免眼睛疲劳,并且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5 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6 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 简单染色的原理

大多数微生物细胞质是带负电荷,简单染色时采用已知的、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染料适用于热固定的涂片,染料与菌体细胞质黏附使菌体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2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在染色过程中,当用95%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的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被乙醇抽提出来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剂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三、实验材料

1 大肠杆菌24h的斜面培养物。

2 葡萄球菌24h的斜面培养物。

3 简单染色液(美蓝染色液、黑色素液或炭素墨水)

4 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碳酸复红)

5 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6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简单染色

(1) 涂片:取两块干净的载玻片,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无菌操作分别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于二载玻片的水滴中(每一种菌制一片),调匀并涂成薄膜。注意滴生理盐水时不宜过多,涂片必须均匀。

(2) 干燥:自然气干或酒精灯高处微微加热。

(3) 固定:于火焰上通过2—3次。

(4) 染色:在整个涂面上滴加齐氏石炭酸复红,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液,用自来水细流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料颜色为止。

(6)干燥:空气中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高处微微加热。

(7)镜检:在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

2革兰氏染色

(1)涂片。

(2)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媒染:先用新配的卢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4)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精进行脱色约30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1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镜检:观察染色结果。

附1 细菌染色法分类

附2 微生物染色常用染料

A 酸性染料:如酸性复红、刚果红、伊红、藻红、苯胺黑等。

B 碱性染料:一般有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番红、结晶紫、美兰、甲基紫等,细菌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C 中性(复合)染料:如伊红、美兰等,Wright染料和Gimsa染料等(常用于细胞核染色)。

D 单纯染色:这类染料物,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溶剂中,如苏丹类(Sudan b)的染料五、实验报告

1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2 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

六、思考题

1 根据实验体会,你认为制备染色标本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 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 做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4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

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光学部分 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N.A.)的标志,它反应该镜头分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率越高,各物镜的镜口率如下表: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性能。 2、掌握低倍镜及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4、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是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常用的仪器,它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是研究人体及其他生物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强有力的工具。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是利用光线照明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仪器。目前使用的光镜种类繁多,外形和结构差别较大,有些类型的光镜有其特殊的用途,如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但其基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相似的。一台普通光镜主要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部分构成,而光学系统则主要包括光源、反光镜、聚光器、物镜和目镜等部件。 光镜是如何使微小物体放大的呢?物镜和目镜的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们的作用都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于被检标本是放在物镜下方的1~2倍焦距之间的,上方形成一倒立的放大实相,该实相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直立的实像。显微镜中被放大的倒立虚像与视网膜上直立的实像是相吻合的,该虚像看起来好像在离眼睛25cm处。 分辨力是光镜的主要性能指示。所谓分辨力(resolving power)也称为辨率或分辨本领,是指显微镜或人眼在25cm的明视距离处,能清楚地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最小间隔的能力,即分辨出标本上相互接近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据测定,人眼的分辨力约为100 μm。显微镜的分辨力由物镜的分辨力决定,物镜的分辨力就是显微镜的分辨力,而目镜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无关。光镜的分辨力(R)(R值越小,分辨率越高)可以下式计算: 这里n为聚光镜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为1、油为1.5); 为标本对物镜镜口张角的半角,sin的最大值为1; 为照明光源的波长(白光约为0.5m)。放大率或放大倍数是光镜性能的另一重要参数,一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一、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安装在光镜最上方或镜臂前方的圆筒状结构,其上端装有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根据镜筒的数目,光镜可分为单筒式或双筒式两类。单筒光镜又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而双筒式光镜的镜筒均为倾斜的。镜筒直立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中心线互成45度角,在其镜筒中装有能使光线折转45度的棱镜。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蔡清柑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两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永久装片),纱布,显微镜的使用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4、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其用途。(让学生指着显微镜说出结构名称及其用途)(展示图片:细胞图)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应该要会使用显微镜。 4.2新课过程 1、认识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2、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5页及课件展示: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3、显微镜的构造学生四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回顾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两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永久装片 5、对光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注:两眼都睁开)(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注:双手转动反光镜) 6、观察学生边看书或课件展示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7、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4×,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筒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8、讨论并回答问题: ⑴视野中“上”字是否倒置,其物像比实际大小放大了多少倍? ⑵若视野中“上”字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⑶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会越暗还是越亮? ⑷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还是越少?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细菌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 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 1、涂片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 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 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 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 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练习使用显微镜习题附答案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r 1?下面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内细胞数目增多 B. 目镜和物镜都能放大物像 C. 对光时光线太暗应选用凹面镜、大光圈 D. 如果视野中物像模糊不清,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解析: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放大倍数变大,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数目就越少;反之相反。 答案:A 2. 当显微镜视野过暗时,应该怎样调亮?() ①选用大光圈②选用小光圈③选用平面反光镜④选用凹面反光镜 A. ①③ B.②④ 解析:大光圈使光线透过的较多,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因此光线过暗时应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答案:C 3.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污点从视野中移走,那 么可以断定污点在() A. 目镜上 B.物镜上 C.玻片上 D.反光镜上 解析: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污点随着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着动,则污点就在玻片标本上,换一个物镜,污点消失,则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 答案:B 4. 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上”和“6:那么载玻片上的物像是() A.上”和“6” B.下”和“9” C.上”和“9” D.上”和“6” 解析:从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倒像。所以看到的物像分别是上”和“9” 答案:C

5. 某同学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中看到了一行细胞如右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 “ 10和“ 10×如果将镜头换成"10×” “40×则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A.1个 B.2个 C.4个 D.8个 解析:由低倍镜头(10倍)换成高倍镜头(40倍),看到的细胞就放大为原来的4倍,数目相应减少为原来的1/4,即在低倍镜下能看到8个细胞,在高倍镜下只能看到2个细胞。故选B 项。 答案:B 眸巴細胞 6.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涂片,发现视野内有一淋巴细胞(如右图)。为了进一步对该细胞进行观察,应将其移到视野正中央。则临时装片的移动方向为()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解析:标本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本题中若要将物像移至中央,中央在视野中淋巴细 胞的左下方,根据像与物移动方向相反的原理,临时装片的移动方向应为右上方。 答案:A 7. 取用安装有镜头的显微镜时,如果只用一只手握住镜臂,将易滑出、跌落、损坏的是 () A.目镜 B.物镜 C.标本 D.反光镜 解析:目镜与镜筒之间没有螺纹连接,容易滑出。 答案:A 8. 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是() A. 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 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C. 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答案:A 9. 下列部件中对物体起放大作用的一组是()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生物绘图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生物绘图 【目的要求】 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性能,学习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技术和保养措施; 2.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徒手切片的方法。 3.学会绘制生物图。 【材料和用品】 显微镜、微藻培养液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及保护 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构造很复杂,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是由机械和光学两大部分构成,现分述如下:1.1 机械部分它是为光学部分服务的部件,包括以下六部分: (1) 镜座:显微镜最下面呈马蹄形或圆形的部分,起稳定和支持显微镜作用。 (2) 镜柱:直立于镜座上的短柱,支持显微镜的其它部分。 (3) 镜臂:弯曲成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与镜柱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倾斜关 节,可使镜臂倾斜,便于观察。 (4) 载物台:自镜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标本用的平台,其中央有一个园孔,叫通光孔。台 上有一移动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以固定和移动标本。 (5) 镜筒:和镜臂上方连接的园筒部分。有的显微镜镜筒内有一抽管,可适当抽长,一般 长度是160-170mm。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有一个可转动的园盘,叫物镜转 换器(或叫物镜旋转盘),其上装有2-4 个物镜。 (6) 调焦器:为镜壁上两种可转动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镜筒上下移动,调节焦距。大的 叫粗调焦器,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对焦;小的叫细调焦器,升降镜筒较 慢。 1.2 光学部分由接目镜、接物镜、反光镜、聚光器等四部件组成。 (1) 接目镜:装于镜筒上方,由两组透镜构成,接目镜的作用是把接物镜所形成的倒立实像 再放大成为一个虚像。接目镜上刻有5×,8×,10×,15×,25×等符号,表示放大倍数。 我们所观察到的标本的物像,其放大倍数是接物镜和接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接物镜是10×,接目镜是8×,其物像的放大倍数是10×8=80 倍。可在接目镜内两个透镜间的光栏上可装一根剪短的毛发,做为指针,用以指示要观察的材料。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保护要点。 2.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油浸系的原理。 3.使用油镜观察几种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图1-1)。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图1-1) 1. 物镜转换器 2. 接物镜 3.游标卡尺 4.载物台 5.聚光器 6. 彩虹光阑 7.光源 8. 镜座 9. 电源开关 10. 光源滑动变阻器 11. 粗调螺旋 12. 微调螺旋 13. 镜臂 14.镜筒 15.目镜 16.标本移动螺旋 1.机械装置 镜座(base)和镜臂(arm)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呈马蹄形,它支持全镜。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镜臂可改变角度。镜臂支持镜筒。 镜筒(body tube)是由金属制成的圆筒,上接目镜,下接转换器。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又可分为直立式和后倾式两种。而双筒则都是倾斜式的,倾斜式镜筒倾斜45°。双筒中的一个目镜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在两眼视力不同的情况下调节使用。

转换器(no sepiece)为两个金属碟所合成的一个转盘,其上装3—4个物镜,可使每个物镜通过镜筒与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载物台(stage)又称镜台,为方形或圆形的盘,用以载放被检物体,中心有一个通光孔。在载物台上有的装有两个金属压夹称标本夹,用以固定标本;有的装有标本推动器,将标本固定后,能向前后左右推动。有的推动器上还有刻度,能确定标本的位置,便于找到变换的视野。 调焦装置是调节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有粗动螺旋(coarse adjustment)即粗调节器和微动螺旋(fine adjustment)即细调节器,利用它们使镜筒或镜台上下移动,当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焦点上时,则得到清晰的图像。2.光学系统 物镜(objective)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因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又称接物镜。其作用是将物体作第一次放大,是决定成像质量和分辨能力的重要部件。物镜上通常标有数值孔径、放大倍数、镜筒长度、焦距等主要参数。如:NA0.30;10×;160/0.17;16mm。其中“NA0.30”表示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为NA),“10×”表示放大倍数,“160/0.17”分别表示镜筒长度和所需盖玻片厚度(mm),16mm表示焦距。 目镜(ocular lens)装于镜筒上端,由两块透镜组成。镜把物镜造成的像再次放大,不增加分辨力,上面一般标有7×、10×、15×等放大倍数,可根据需要选用。一般可按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为物镜数值孔径的500—700倍,最大也不能超过1000倍的选择。目镜的放大倍数过大,反而影响观察效果。 聚光器(condenser)光源射出的光线通过聚光器汇聚成光锥照射标本,增强照明度和造成适宜的光锥角度,提高物镜的分辨力。聚光器由聚光镜和虹彩光圈(iris diaphragm)组成,聚光镜由透镜组成,其数值孔径可大于1,当使用大于1的聚光镜时,需在聚光镜和载玻片之间加香柏油,否则只能达到1.0。虹彩光圈由簿金属片组成,中心形成圆孔,推动把手可随意调整透进光的强弱。调节聚光镜的高度和虹彩光圈的大小,可得到适当的光照和清晰的图像。 光源(light source)较新式的显微镜其光源通常是安装在显微镜的镜座内,通过按钮开关来控制;老式的显微镜大多是采用附着在镜臂上的反光镜,反光镜是一个两面镜子,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凹面。在使用低倍和高倍镜观察时,用平面反光镜;使用油镜或光线弱时可用凹面反光镜。 滤光片(filter)可见光是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线波长不同。如只需某一波长的光线时,就要用滤光片。选用适当的滤光片,可以提高分辨力,增加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滤光片有紫、青、蓝、绿、黄、橙、红等各种颜色的,分别透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可根据标本本身的颜色,在聚光器下加相应的滤光片。 三、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学研究用的显微镜的物镜通常有低倍物镜(16mm,10×)、高倍物镜(4mm,40—45×)和油镜(1.8 mm,95—100×)三种。油镜通常标有黑圈或红圈,也有的以“OI(oil immer-sion)字样表示,它是三者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根据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可使被检物体放大1000—2 000多倍。从图Ⅲ-3中可看出油镜的焦距和工作距离(标本在焦点上看得最清晰时,物镜与样品之间的距离)最短,光圈则开得最大,因此,在使用油镜观察时,镜头离标本十分近,需特别小心。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维护保养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维护保养 一、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正置显微镜 1、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使镜体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洁、平稳,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单筒的一般放在左侧,距离桌边3~4厘米处。 2、清洁检查显微镜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洁,镜身机械部分可用干净软布擦拭。透镜要用擦镜纸擦拭,如有胶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洁之。 3、对光镜筒升至距载物台1~2厘米处,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反光镜要用双手转动。若使用的为带有光源的显微镜,可省去次步骤,但需要调节光亮度的旋钮。 4、安装标本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注意有盖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弹簧夹将玻片固定,转动平台移动器的旋钮,使要观察的材料对准通光孔中央。 5、调焦调焦时,先旋转粗调焦旋钮慢慢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贴近玻片标本,然后左眼自目镜观察,左手旋转粗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物像时停止,再用细调焦旋钮回调清晰。操作注意:不应在高倍镜下直接调焦;镜筒下降时,应从侧面观察镜筒和标本间的间距;要了解物距的临界值。若使用双筒显微镜,如观察者双眼视度有差异,可靠视度调节圈调节。另外双筒可相对平移以适应操作者两眼间距。 6、观察若使用单筒显微镜,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光强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除调节反光镜或光源灯以外,虹彩光圈的调节也十分重要。 (1)低倍镜观察观察任何标本时,都必须先使用低倍镜,因为其视野大,易发现目标和确定要观察的部位。 (2)高倍镜观察从低倍镜转至高倍时,只需略微调动细调焦旋钮,即可使物像清晰。使用高倍镜时切勿使用粗调焦旋钮,否则易压碎盖玻片并损伤镜头。转动物镜转换器时,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转物镜,这样容易使物镜的光轴发生偏斜,转换器螺纹受力不均匀而破坏,最后导致转换器就会报废。(3)油镜的观察先用低倍镜及高倍镜将被检物体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油镜观察。油镜观察前,应将显微镜亮度调整至最亮,光圈完全打开。使用油镜时,先在盖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镜油),然后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油镜浸入香柏油并贴近玻片标本,然后用目镜观察,并用细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的焦段时停止并调节清晰。香柏油滴加要适量。油镜使用完毕后一定要用擦镜纸沾取二甲苯擦去香柏油,并再用干的擦镜纸擦去多余二甲苯。 7、结束操作观察完毕,移去样品,扭转转换器,使镜头V字型偏于两旁,反光镜要竖立,降下镜筒,擦抹干净,并套上镜套。若使用的是带有光源的显微镜,需要调节亮度旋钮将光亮度调至最暗,再关闭电源按钮,以防止下次开机时瞬间过强电流烧坏光源灯。 (二)倒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与正置显微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镜位于载物台下方,这样有利于观察时在上方对样品进行一些实时操作。 倒置显微镜操作过程基本与双筒的正置显微镜相似,需注意以下几点:观察时可调节铰链式双目目镜至舒适的位置。组织培养液或水溅到载物台上、物镜上或显微镜镜架上可能会损伤设备。如果溅上后,应该立即从墙上插座拔下电源线,擦去溅出液或水。一定要轻柔转动光强调节钮,不要试图将旋钮转过终点位置。使用后一定要先将灯的强度调至最小再关电源。使用后要旋转三孔转换器,使物镜镜片置于载物台下侧,防止灰尘的沉降。 (三)实体显微镜又称体视显微镜或解剖显微镜。操作步骤基本和双筒正置显微镜类似:取用解剖镜时,移动需用双手,保持稳重。若需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并换上目镜及眼罩。将样品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拧开锁紧螺丝,把镜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使用日期:2017年9月26日 一、教材分析 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不过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要看到它们就要借助显微镜,这节课就来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理解实物与物像之间的关系到;理解玻片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平时没有接触显微镜的机会,但是都通过很多途径见过显微镜,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显微镜,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标本,擦镜纸,纱布。 在上课前分好组,并把显微镜发放到各组的操作台上,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发放实验时所用的器材及材料。 【新课导学】: 知识回顾:生命活动的基本层次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如果想观察细胞的话,应该用什么工具呢? 答:初中的时候我们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现在,让我们尝试用高倍镜来观察多种类的细胞。 基本内容: 一.展示显微镜,学生回顾基本的结构(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

对照图片,认清基本结构,并总结。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镜头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学生观察镜头,并总结) 光学结构 平面镜----调暗视野 反光镜 凹面镜----调亮视野(学生亲自操作,总结) 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有粗细之分) 机械结构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 (有大小之分) 导: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那你们想不想用显微镜来看看微观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想。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胞吧。 二.用显微镜观察物象 给出永久性装片,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成小组讨论,总结基本的操作方法。 基本操作步骤: 1.用低倍物镜观察 放置装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侧面观察降镜筒(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找物像(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 2.用高倍物镜观察 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向哪个方向移动)→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得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进行观察)。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王晶晖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04031201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乙醇=7:3),香柏油。 3、器材: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通常2~3次)固定(具体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将吸过地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滴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形态。 (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以往最简单的显微镜仅由几块透镜组成,而当前使用的显微镜由一套透镜组成。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能将物体放大1500—2000倍。 (一)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机械装置,一为光学系统,这两部分很好的配合,才能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1、显微镜的机械装置 显微镜的机械装置包括镜座、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推动器、粗动螺旋、微动螺旋等部件 (1)镜座镜座是显微镜的基本支架,它由底座和镜臂两部分组成。在它上面连接有载物台和镜筒,它是用来安装光学放大系统部件的基础。 (2)镜筒镜筒上接接目镜,下接转换器,形成接目镜与接物镜(装在转换器下)间的暗室。从物镜的后缘到镜筒尾端的距离称为机械筒长。因为物镜的放大率是对一定的镜筒长度而言的。镜筒长度的变化,不仅放大倍率随之变化,而且成像质量也受到影响。因此,使用显微镜时,不能任意改变镜筒长度。国际上将显微镜的标准筒长定为160mm,此数字标在物镜的外壳上。(3)物镜转换器物镜转换器上可安装3—4个接物镜,一般是三个接物镜(低倍、高倍、油镜)。Nikon显微镜装有四个物镜。转动转换器,可以按需要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接物镜和镜筒接通,与镜筒上面的接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4)载物台载物台中央有一孔,为光线通路。在台上装有弹簧标本夹和推动器,其作用为固定或移动标本的位置,使得镜检对象恰好位于视野中心。 (5)推动器是移动标本的机械装置,它是由一横一纵两个推进齿轴的金属架构成的,好的显微镜在纵横架杆上刻有刻度标尺,构成很精密的平面座标系。如果我们须重复观察已检查标本的某一部分,在第一次检查时,可记下纵横标尺的数值,以后按数值移动推动器,就可以找到原来标本的位置。 (6)粗动螺旋粗动螺旋是移动镜筒调节接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老式显微镜粗螺旋向前扭,镜头下降接近标本。新近出产的显微镜(如Nikon显微镜)镜检时,右手向前扭载物台上升,让标本接近物镜,反之则下降,标本脱离物镜。 (7)微动螺旋用粗动螺旋只可以粗放的调节焦距,要得到最清晰的物象,需要用微动螺旋做进一步调节。微动螺旋每转一圈镜筒移动0.1毫米(100微米)。新近出产的较高档次的显微镜的粗动螺旋和微动螺旋是共轴的。 2、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由反光镜,聚光器,接物镜,接目镜等组成,光学系统使物体放大,形成物体放大像。见图1—2。 (1)反光镜较早的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用自然光检视物体,在镜座上装有反光镜。反光镜是由一平面和另一凹面的镜子组成,可以将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反射到聚光器透镜的中央,照明标本。不用聚光器时用凹面镜,凹面镜能起会聚光线的作用。用聚光器时,一般都用平面镜。新近出产的较高档次的显微镜镜座上装有光源,并有电流调节螺旋,可通过调节电流大小调节光照强度。(2)聚光器聚光器在载物台下面,它是由聚光透镜、虹彩光圈和升降螺旋组成的。聚光器可分为明视场聚光器和暗视场聚光器。普通光学显微镜配置的都是明视场聚光器,明视场聚光器有阿贝聚光器、齐明聚光器和摇出聚光器。阿贝聚光器在物镜数值孔径高于0.6时会显示出色差和球差。齐明聚光器对色差、球差和慧差的校正程度很高,是明视场镜检中质量最好的聚光器,但它不适于4倍以下的物镜。摇出聚光器能将聚光器上透镜从光路中摇出满足低倍物镜(4×)大视场照明的需要。

简单染色法与革兰氏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与革兰氏染色法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 材料 3.1 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3.2 染色剂 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3.3 仪器或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玻片搁架、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 4 流程

实验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及活菌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2 细菌三种形态的玻片染色标本。 3 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染色细菌玻片的油镜观查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8)、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活菌制片观察 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干净的蒸馏水,取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一小环,在水滴上反复涂抹至菌体充分分散,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按照油镜的使用步骤,观察草芽孢杆菌形态,边观察边绘图。 五、实验报告 油镜使用的原理 六、思考题 1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3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 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 观察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习惯,以免眼睛疲劳,并且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5 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6 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 简单染色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