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匡超人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及影响,以及其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一生事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匡超人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贡献,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1)介绍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2)详细讲解匡超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3)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技创新成果,体会科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匡超人相关的科学史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匡超人科学精神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匡超人简介(2)主要成就(3)科学精神内涵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匡超人的事迹,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匡超人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深化。
匡超人优质教案

匡超人优质教案教案名称:《匡超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第五册,第十章《匡超人》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明末清初文学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匡超人。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概括匡超人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2. 能够分析匡超人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 能够欣赏并评价吴敬梓的文学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重点:分析吴敬梓的文学创作技巧,体会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儒林外史》相关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儒林外史》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匡超人的形象;2. 讲解:详细讲解匡超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 分析:分析吴敬梓的文学创作技巧,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4. 练习: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相关片段,进行人物分析和概括;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匡超人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的生平经历;2. 匡超人的性格特点;3. 匡超人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4. 吴敬梓的文学创作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儒林外史》中的情节,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匡超人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但在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探讨匡超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命运。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儒林外史》的学术论文,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重点:分析吴敬梓的文学创作技巧,体会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通过本文学习,学生将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匡超人的细节刻画,展现其优秀品质及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2. 了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讲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
4.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一段描写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互相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人物:匡超人3.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4. 优秀品质:正直、勇敢、善良、无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精选》,进一步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人物描写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实践。
2. 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教案:匡超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匡超人的人物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遭遇。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匡超人的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对匡超人命运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匡超人形象所要表达的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意图。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深入剖析匡超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儒林外史》文本、相关论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人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应该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匡超人的章节,概括其经历和性格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
详细解析匡超人的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强调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例题中匡超人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形象。
五、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匡超人形象分析1. 经历:家道中落→努力学习→科举考试→命运悲剧2. 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3. 科举制度的影响:命运悲剧、人性扭曲、社会风气败坏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压迫、个人命运的无奈。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该文通过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刻画,描绘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少年形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 领悟匡超人勤奋好学、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发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 分析: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匡超人2.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 文章主旨:勤奋好学、拼搏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全集》中的人物描写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人物春秋”中的《匡超人》一文。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本文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匡超人的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特点及其深层含义,理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今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讲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匡超人》2.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忠诚3. 描写手法:对比、象征、讽刺4. 作者传达的深层含义: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2)运用本文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描绘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分析示例:正直,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勇敢,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私,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忠诚,对国家和皇帝忠诚。
(2)作文示例: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绘一位身边的人物,展现其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描写手法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人物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匡超人教案范文

匡超人教案范文教案:匡超人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匡超人》这一角色及其故事背景。
2.探讨匡超人的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提高学生对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1.了解和分析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色。
2.探究匡超人的价值观和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匡超人的品质和精神。
2.归纳总结匡超人的故事背后的教训。
教学准备:1.电视或电脑播放设备。
2.《匡超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展示《匡超人》的图片或身穿匡超人的服装进入教室,引起学生的兴趣。
2.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匡超人是什么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匡超人有哪些超能力?你们最佩服匡超人的哪一个品质?-你们觉得匡超人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Step 2:观看《匡超人》视频(2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匡超人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
2.共同观看一段《匡超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匡超人的形象和故事。
3.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他们对匡超人的感受和观点。
Step 3:分析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30分钟)1.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匡超人所代表的品质有哪些?请写下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品质,并解释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搜集证据来支持他们对于匡超人品质的选择。
3.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证据,并与全班一同讨论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
Step 4:匡超人的教训(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匡超人故事背后的教训和意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匡超人故事所传达的核心理念。
3.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总结,并老师帮助学生斟酌和完善他们的总结。
Step 5:扩展活动(2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自选其他英雄或故事,并分析其中的品质和价值观。
2.学生自由创作或选择其他媒体形式(如漫画、绘画、写作等)展示他们对于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Step 6:结课反思(1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分享他们的扩展活动成果。
匡超人优秀优质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优质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情节,理解匡超人形象特点;2. 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3. 引导学生从匡超人身上学到优秀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匡超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精彩描写,学会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优秀人物故事,激发学生对优秀品质思考,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a. 情节梳理:让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c. 语言特色:讲解文章中精彩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匡超人形象理解,培养学生们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匡超人——勇敢、正直、善良、坚定;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细腻感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目中匡超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匡超人优秀品质。
2. 附加作业:搜集关于匡超人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对自己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优秀人物事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不断提升自己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把握,接着是教学过程互动环节,以及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我特别重视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教学。
文章结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文章脉络,这对于他们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语成谶。
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
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幻灯片显示文字)(图为吴敬梓纪念馆,作者摄于安徽全椒)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
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对待家人的态度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婚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
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兄匾纳缁崂返匚弧BR书面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骤四:研读《儒林外史》,探讨作品的艺术成就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
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
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一个人物,一种冲突。
周进、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
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步骤五: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
(程晋芳《吴敬梓传》)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
……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
(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
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
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串。
这点与蒲松林不同,而使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
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英国大百科全书)思考并写作:在你的视野中,《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样的呢<palign=right>倪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