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论文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2019年文档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于此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大体分“反对八股科举说”“反对功名富贵说”“儒林痛史说”“指谪时弊说”“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和“民主主义思想说”六种观点。
[1]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本书的创作矛头直指“儒林”中人。
全书开头就通过王冕之口道出科举制使得“一代文人有厄”,确立了揭露时代弊病尤其是科举制之丑恶的出发点。
作者通过塑造匡超人这一由善至恶的典型形象,深刻描述了科举制是如何把一个温良敦厚的少年毒害成市侩之徒的全过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匡超人一步步坠入堕落深渊的轨迹来论证“反对八股科举”一说的合理性。
一、从人间至孝到孝悌尚存在第十五回中,匡超人的出场由马二先生引出。
书中写道“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
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马二先生见他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蓝缕”。
最基本的保暖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仍能做到手不离书――匡超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清贫清秀而又好读好学的书生。
接下来,匡超人吐露出流落异乡,得知父亲生病却无法回家侍奉,心中无限苦楚的窘境,谈话中更是几度落泪,一个贫苦不堪却又一心尽孝的孝廉形象跃然纸上。
当马二先生问道可想读书上进时,匡超人答道:“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
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不如早寻一个死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匡超人流露出深深的自责,体现了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孝心,此外也可以看出他内心对举业其实是热衷的,只不过碍于生计而暂未付诸行动罢了。
这实际上正是作者为后文早早埋下的伏笔,人物的悲剧命运也由此初露端倪。
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马二先生除资助匡超人回乡外,还讲了许多考取功名甚至包括奉养父母不及举业重要的道理给他。
论《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性格转变历程

M ar.2014 Vo1.27 N0.2
论《儒林外史》中匡超 人 的性格 转变历程
曹颖利 李增华
(1.黑龙江东方学院 人文学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儒 林外史》以讽刺 的笔 法展现 了明代 中叶形形 色 色的 士林人 物,由于作者 吴敬梓运 用 片断式 的结构 来组 织小说 ,所 以文中绝大多数人 物的性格呈现单一化的特征 ,缺乏丰富性和 完整性 。但笔者所论 的匡超人 则属 例 外,吴敬梓 以饱含 深情 的笔墨具体描 绘 了一位青年儒 生的发展 变化 乃至堕落的历史 ,极 为发人 深省 。
孝道 ,孝在世人 的心 中经 历 了一些 变 迁 :先秦 时 ,孔 子 提 出 “夫孝 ,德之本 也”,“人之 行莫 大于孝 ”,把孝 摆在 了至 高无 上 的第一位置 ;而 自汉儒 以来 ,孝却 退居到第二位 ,“夫 孝 ,始 于事君 ,中于事亲 ,终 于立 身”。吴敬梓对孝 的认 同是与孔子 相一致 的,即把事亲看为最重要最根本 的人 的品性 。
中国两 干多年的封建统治 中,在 位者莫不 提倡世人 遵守
收稿 日期 :2014一O1—14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 育厅 人文 社会科 学项 目(项 目编 号 :12514124) 作者简介 :曹颖利 (1971一),女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古 代 文 论 、文 化 理 论 。
关键 词 :儒林 外史;吴敬梓 ;匡超人 ;讽刺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1674—6341(2014)02—0139—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引 言 “《儒林外史》以纪传性 的结构形 式 ,再 现 了 自成化 末年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

2011 qi筇 4期 ( 第 13卷第 4期 )
辽 j:jj政 院 学 报
Journal of I,iaoning Admi ̄li ̄t'ratil+n College
一 、 为 人 乖巧 、勤 奋 、忠 厚 的 匡超 人 刚出场的匡超人是一落魄的拆字先生 ,以 卜算为生 。在 马二先生 的眼中 “邡少 年虽 则瘦 小 ,却 还有 些 精神 ;却 又古 怪 ,面前摆 着字盘笔砚 ,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 。”是好 读书 ,很 本 分 且 具 有 一 定 上 进 心 的 青 年 。 在 功 名 与 孝 廉 方 面 ,也 是 以 孝 为 上 的 。正 如第 十 五 回 马二 先生 问 :“长 兄 ,你 此 时 心 里 可 还 想 着 读 书 上 进 ? 还 想 着 家 去 看 看 尊 公 么 ?”匡 超 人 见 问 这 话 ,又 落 下 泪来 ,道 :“先 生 ,我 现 今 衣 食 缺 少 ,还 拿 甚 么 本 钱 想 读 书上 进 ?这 是 不 能 的 了 。只 是父 亲 在 家 患 病 ,我 为人 子 的 ,不 能 回 去 奉 侍 ,禽 兽 也 不 如 ,所 以几 回 自心 里 恨 极 ,不 如 早寻一个 死处 !'.此一 番话 ,可 以 说是感人 肺腑 的 ,也是颇 有 意味的。 d三能体会这时 的匡超人是 很朴实 ,对孝悌之 事很在 意的。但 同时在这话里 也能看 出匡超人 对举业 的热衷 ,他不 是不 想 ,而 是 条 件 不 允 许 。一 旦 有 些 许 的 机 会 ,对 举 业 他 是 不 会放 弃 的 。 匡超 人 是 勤 奋 的 。 正 如 马 二 先 生 的 活 :“又 勤 学 ,又 敏 捷 ,可敬可敬 !”在马二先生的眼中 ,匡超人 是可塑 的 ,是值 得 帮助的 ,是 能够完成 自己所没有完成 的所谓举业 的。在接 受 马二先生 的馈 赠 的 同时 ,匡 超 人 也接 受 了 马 二 先 生 的思 想 ,¨J‘‘奉 事 父 母 ,总 以文 章举 业 为 主 。 人 生 世 上 ,除 了 这 事 , 就 没 有 第 二 件 可 以 出 头 不 要 说 算 命 、拆 字 是 下 等 ,就 是 教 馆 、作 幕 ,都 不 是 个 了 局 。 只是 有 本 事 进 了 学 ,中 了 举 人 、进 土 ,即刻就荣宗耀祖 。这就是《孝 经》上所 说的 ‘显亲扬名 ’, 才 是 大 孝 ,自 身 廿土不 得 受 苦 。 古 语 道 得 好 :‘书 中 自有 黄 金 屋 ,书 中 自有 千 钟 粟 ,书 中 自有 颜 如 玉 。’而 今 甚 么 是 书 ? 就 是 我 们 的 文 章 选 本 了 。 贤 弟 ,你 回 去 奉 养 父 母 ,总 以 做 举 业 为 主 。就 是生 意 不 好 ,奉 养 不 周 ,也 不 必 介 意 ,总 以做 文 章 为 主 。”这样 的一 番 教诲 在 匡超 人 的心 中深 深 地 扎 了 根 。 马二 先生 的相 赠 ,郑 老爹 的 相助 ,使 匡超 人 回到 了家。 同 时 郑 老 爹在 船 上 的 一 番话 也点 出 了社 会之 实 “而 今 人 情 浇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中,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成为了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情节。
二、匡超人人物形象1.性格特点匡超人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原本是一个淳朴的农家子弟,但随着生活的变迁,逐渐变得狡猾、虚伪。
2.人生经历匡超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然而,为了生存,他被迫放弃了学业,到江湖上闯荡。
在江湖上,他结识了一些权贵,逐渐变得势利、虚伪。
最终,他陷入了权贵的圈套,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三、相关情节1.匡超人娶亲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原本有一个淳朴善良的妻子,但在权贵的诱惑下,他抛弃了妻子,娶了一位权贵的侄孙女。
这一情节揭示了匡超人性格中的虚伪和势利。
2.匡超人攀附权贵在江湖上闯荡期间,匡超人结识了一些权贵,为了攀附权贵,他不择手段。
在权贵的圈套中,他变得越来越狡猾、虚伪。
最终,他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3.匡超人的结局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结局是悲惨的。
他失去了原本的淳朴和善良,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最终,他在权贵的圈套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了灭亡。
四、结论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一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社会儒学文化的经典小说,而其中第15回中的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更是深刻地展现了孝道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估这一主题,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匡超人形象的初步介绍匡超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展现了许多传统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在第15回中,匡超的孝顺之举堪称经典,对孝道精神做出了深刻阐释,这也是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点。
二、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外在表现在第15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匡超孝顺父母的情节,例如他供养父母、孝敬父母等行为。
这种孝顺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也展现了传统孝道在他身上的体现。
三、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除了外在的孝顺行为,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匡超内心的孝道情感。
他的内在孝道情感可能受到了何种影响?他是如何从内心深处体现孝道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
四、对《儒林外史》中匡超形象的评价和启示在我们将对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孝道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都可以从匡超形象中得到一些启示。
通过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探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将被充分展现,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带来对这一主题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
明清社会是一个崇尚儒学文化的社会,孝道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匡超这个人物形象的孝顺表现更是令人深思。
匡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他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更是对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价这一主题。
我们需要对匡超形象进行更深入的介绍。
他是一个家中的长子,在父母去世后,他悉心照料年迈的祖母,十分尊敬她,不离不弃。
这种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展现了他对孝道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导语】:从抽象的实现自我的理论讲,我们几乎没有理由谴责这位青年,因为一个青年人,心中怀抱着对荣誉和幸福的向往,是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无耻的。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3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300字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从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年,逐渐堕落为势利、虚伪、欺诈的市侩小人。
匡超人原本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聪明好学,心地善良。
在马二先生、景兰江、番三等人的影响下,他逐渐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努力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随着他逐渐步入社会,匡超人受到了许多诱惑和腐蚀。
他结识了潘三这样的权势人物,学会了虚伪和欺诈。
他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不惜背叛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最终,匡超人的堕落和虚伪被揭露,他被社会所唾弃。
他的结局表明,一个人如果丧失了道德底线和良知,就会沦为社会的不耻之徒。
匡超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良知和真诚。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一、由良变劣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心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懂事又善良的孝子,内心真诚纯洁。
家中贫寒,无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人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从这里便可以看到匡超人很懂事,为了减少开支,甘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打拼。
同时,在遇到马二先生时他说:“...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1]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自照看父亲。
匡老爹身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一次想方便,可是匡超人不想让父亲难受,就让父亲把腿搭在自己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
白天,他要杀猪卖肉磨豆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父亲身边读书,照顾父亲,直到父亲睡去他才会休息。
再有阿叔来催他们搬家时,“...阿叔见他这番话说的中听,又委婉,又爽快,倒也没得说的了...”[2]房屋着火了,急忙背着父亲逃了出来,而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里。
......担心父亲病情、日夜照看父亲、挑灯夜读、冒火救父等等都可以看出匡超人多么地善良、孝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甘心为家庭付出。
没有抱怨,没有觉得父母是拖累,而是尽心尽力照顾父母。
可是,一个淳朴的少年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富贵荣华,抛弃了道德仁义,变得虚荣、堕落。
一天夜间,他在父亲跟前念书,知县得知有如此孝顺之人,便告知其应试童生,必提点。
果然匡超人取得了乐清县第一名入泮,联科及第。
进城拜谢知县,并认知县为老师,可当提到说学里老爷传他去见,还要行进见之礼时,他说:“我只认得我的老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什么进见之礼?”[3]从这里可以看到匡超人性格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学里的老师是启蒙之师,本应去拜见拜见,他却十分不情愿,反而去谢知县。
想来他是以利会人,知县帮过他,给予了他些许好处,他就拜之为老师;而学里的老师已与之无用,就抛掷于脑后,不闻不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摘要: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争议较多的一个人物,对于他的所作所为及其发展变化,有的人是持批判的态度,有的人持肯定的态度,还有的人持同情的态度。
我们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既要结合他生活的大的时代背景,也应结合他个人的性格特点,全面的来看人物。
关键词:《儒林外史》;匡超人;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07-02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就像一个大戏台,各种角色你唱罢来我登场。
里面既没有可以成为主人公的人物,也没有穿插于文章始终的人物。
每个人似乎都在完成自己的一种使命,任务完成即刻隐去。
当我们试图去寻找最后他的结局,往往不得而知。
这也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因为这篇小说不是以刻画人物的命运为主,也不是叙述一个朝代的兴衰始末,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对儒学的解读,而刻意安排这样一群形形色色的人来上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刻画他们的性格,来重现了那个社会的面貌。
文章中对人物的塑造非常形象生动,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最深的还是匡超人,这个人物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历来也有很多的争议。
有不少人谴责他的蜕变,也有不少人同情他的际遇,还有一些人肯定他的做法。
而我们说评价一个人似乎很难从单方面下定义的,毕竟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共性与个性共存的个体。
一、从家庭关系看匡超人
匡超人从性格上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并且严格遵守着儒家的孝悌规范。
从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回家对于父亲的照顾写起。
对于父亲的悉心照顾,对于家庭的无私付出既有儒家的道德规范的影响,也有自己真实性情的成分。
他聪明能干,待人谦恭有礼,刻苦上进。
在这里刻画的时候除了一些细节描写作者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把超人和他哥进行鲜明的对比。
家庭败落了,父亲生病了,他大哥就赶紧分家另过,唯恐避之不及;超人却是安顿好父母,一人扛起家庭的负担,给父母足够的依靠。
村里着火了,超人背出父亲,牵出母亲和嫂子;大哥却只顾抓一些琐屑器物,要钱不要命。
就是一个吃鸡的细节兄弟二人也是迥乎不同。
如兄弟二人火中逃难这段描写:他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
担子里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掉了那一件。
”匡超人“别的都不打紧,忙进屋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
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
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
”这样的对比不能不说不让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对家庭的责任,顾全大局的思想,让超人的形象在此刻熠熠生辉。
二、从社会关系看匡超人
而一次机缘巧合,让他得到了李知县的垂青。
收到知县的帖子,也由此拉开了他一步步走向官场混迹社会,不断堕落的序幕。
通过知县的提携,超人考童生、府考院考都很顺利。
然而因为知县的一
点问题,他不得不仓促避祸。
此时的他还是刻苦上进的,充满了对功名的强烈渴望与美好前程的幻想。
我们应该批判他这样的思想吗,我觉得不,积极入世的思想原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
何况作为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而言,谁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要求,也正是顺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超人选择步入仕途也无可厚非。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超人认识了景兰江浦墨卿之流,跟着吟诗作赋,在所谓的社会非主流混迹了一段时间。
并且在选诗方面表现了非同一般的才能,别人用二十日完成的任务,超人仅用了六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
作诗只看一日基本上就能作得很好了,可见他在此方面是有着极高的天赋的,如果加之个人的努力也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代名士。
只是这样的名士却不是被当时社会所能接受和认可的,不能改变自身的生活条件,不能步入仕途,甚至于被那些做八股的人们视为不入流的一派。
这就告诉我们超人的人生方向其实是他那样的社会底层不能够改变的,如果改变了,那么也几乎是和王冕一样没有什么前途而言的,他也只是顺应了社会。
毕竟一个人,当他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跟一个庞大的社会相抗衡的。
如果他要生存,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
而遇到潘三爷才是超人人格转变的一个关键。
潘三爷告诉他先前他所结交的吟诗做赋之流对于生财和仕途都是无益的,还徒留世人耻笑,所以劝他做些有想头的事。
到了潘三的家里,亲眼目睹了潘三的为非作歹,而超人却没有任何的阻止,反倒积极参与,从中获取利益。
那么他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吗?我们说从后来潘三被拘
以后他看款单后的神态和语言,我们知道他对做那些错事以及可能受到的惩罚也是心知肚明的。
可是在蝇头小利目前,在潘三的教唆之下,他没有自己的主见,除了对于利益的追逐,他已经忘记了一切。
潘三虽然是一个市井无赖,但是对于匡超人还是很讲朋友义气的。
帮他娶亲生子,帮他安家置业,帮他补贴亏空。
那么在朋友身陷囹圄而超人有探视的机会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个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反倒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
况且我在这里取接,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
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您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
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
这是多么美其名曰的借口,又是多么狡猾的明哲保身,还是多么可恶的忘恩负义!造成他这样做的原因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更多出于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爱慕的本质所决定的。
即使有一天他身居要职,真的能还记得潘三吗?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他绝对不会在想起这个曾经有恩于自己,而现在对自己完全无益的人。
但是他却说的天衣无缝,掩盖的不留痕迹,足以暴露他的
虚伪也暴露了对于权势财富的欲望和贪婪。
这样一个巧言令色却忘恩负义的人,还是那个曾经让我们很喜欢也敬佩的不断上进的匡超人吗?性格决定命运。
三、从婚姻关系看匡超人
他的虚伪和自私还表现在他对待原配妻子的态度上。
为了能让自己不被潘三的案子所拖累,他不顾妻子的感受和心意,自己毅然卖掉房子,把妻子送到乡下,直接促成了她的死亡。
而妻子在老家望穿秋水等着盼着病着煎熬着的时候,匡超人又在哪里呢?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更为了荣华富贵,他用《琵琶记》作幌子,心安理得再娶。
知道了自己的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所谓的“诰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和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冷漠和无情。
到了最后,老实本分的匡超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自私虚伪冷漠的人。
他还学会了夸夸其谈狂妄自大和自吹自擂。
不但用莫须有的荣华富贵把自己的亲哥哥和嫂子哄的团团转,在别人说到选家的时候,他把自己吹得无人能及。
在牛布衣戳穿他的“先儒”时他却胡乱狡辩。
说到自己的工作时更是吹得天花乱坠,子虚乌有。
那么是匡超人本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还是社会的大环境把他影响成一个这样的人呢。
我们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我认为固然环境的影响是前提,但是更是由于他自己不洁身自爱,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急功近利所决定的。
能够奋发向上固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如果没有选对奋斗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只会越行越远。
不能把自己的努力和名族、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那么最后只能堕落成极端的自私主义。
匡超人是一个可悲的人物,他不能也不想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一味地随波逐流,那么等待他的谁知道是第二个张铁臂还是第二个潘三爷呢?社会的悲哀,教育体制的悲哀,个人性格的悲哀!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延安人民出版社.
[2]洛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修订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