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问题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问题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质疑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质疑3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探究案】探究一: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二:探究二: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探究三: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训练案】(或等拓展)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新人教版必修3河北省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18导学案

课前准备:课本、导学案、双色笔 释放你的激情:大声朗诵《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目标:激情高效
惜 时 高 效
全 力 以 赴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
孟 子
【学习目标】 •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三四五段。 • 2、梳理课文文言知识,掌握重点。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 “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途” 2、古今异义词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暴躁, 心肠狠。)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 常指一般的行走。)
• • • • • • • •• •
(4)一词多义 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介词) 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 是 B 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当堂巩固(3分钟左右)
♥♥♥要求:
1.结合展示内容二次巩固落实
(动脑)
2. 积累典型知识
展示要求: ①书面:书写认真,展 示条目,动作迅速。 ②口头:声音洪亮,语 言简洁,表达清楚、条 理。 其他同学:讨论结束后 继续思考相关问题,并 关注展示内容,准备点 评、质疑、补充。
精彩点评
展示内容 展示方式 展示小组 探究1 探究2 书面 书面 一组 五组 点评 2组A2 3组A1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为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以暴力手段控制国家,有的用文化力量进行国家的治理,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齐威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该文是《左传》中的一篇。
《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史书,收录了从西周末年开始到战国时期末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
而《寡人之于国也》则是《左传》中的一篇,用叙述的方式来反映齐威王的治国策略,可谓是一篇治国名篇。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内涵。
文章主要讲述了齐威王治国的一些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齐威王的文化治国。
齐威王善于用文化力量来进行国家的治理,他预见到“赋教子弟,以备社稷之后”的道理,因此他提倡民间的读书、学问和礼仪等文化,是他的治国策略的重要内容。
齐威王有一句名言:“余所为国,非谋田宅也,思文学之政”。
这一句话表达了齐威王的政治理念,追求的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一种以文化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齐威王的抑制贪官污吏的举措。
齐威王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道德。
他通过政治清正、反对贪污污染来建立新的政治风气,打造了一个清明之政的治国格局。
他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让贪官污吏失去了盘剥百姓的市井权力,以至于他们感到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最后,我们来看齐威王治国的驹续。
齐威王治国非常有成效,他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反腐除恶,还采纳了具有扶助农业、保境安民、缓和等多种功能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任期内掌握的大燕、晋阳、九原等多个地区,也让齐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强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先秦时期治国的一种全新方式,齐威王文化化治国的理念有较为深远影响,为后人治国经验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进《孟子》,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狮子的霸业狮子图谋霸业,准备开拓自己的疆域,便决定与邻国开战。
出征前,它举行了御前军事会议,并派出大臣通告百兽,要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担负不同的工作。
大象驮运军需用品,熊冲锋厮杀,狐狸诡计多端当参谋,猴子则充当间谍深入敌后。
有动物建议说:把驴子送走,它们的反应太慢了,还有野兔,他们会动摇军心的。
不!不能这样办,狮子说,我要用它们,而且它们会在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驴子可作司号兵,它发出的号令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野兔奔跑迅捷,可以在战场上做联络员和通讯员。
那些动物觉得狮子王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在战争中果然是每个动物都发挥出了最大的用处,取得了胜利。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本名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名句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一、视窗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堂学案:目标1、分析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线索;(PPT)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艺术;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认识其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目标③过程:一、检查课前学案。
二、导入:略(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PPT)三、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线索;1、听朗读,总结各层内容?提问:第一层提出什么问题?二三层里,与“民不加多”相对应的句子是什么?2.那些段落体现“王道”“仁政”思想。
3、已经有了“行王道”“施仁政”,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明确,板书)提出民不加多分析无望民加多行王道解决斯天下之民至焉施仁政不推卸责任四、师生共同探讨,研读本文,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论证方法。
1、看第一段。
思考:(1)梁惠王本是向孟子虚心问政的。
朗读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到他们盲目自信,矜功自得。
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找同学试读)。
明确(“尽心焉耳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流露梁惠王矜功自诩之意,要用高昂语调。
)(PPT)(2)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PPT)2、下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为梁惠王解惑的。
齐读2—4段。
思考:(1)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是不是直接帮他分析的?是用什么方式分析问题?他用什么比喻?明确:不是,用比喻的方式,用战争作比喻。
(2)他以战争中的什么情况来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意思是?“五十步”“一百步”分别相当于谁明确: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ppt)比喻缺点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有轻重。
五十步→梁惠王一百步→邻国(3)孟子为什么要以战争来比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喻回答,好不好?明确:因为“王好战“。
以他熟悉的事情比喻,他理解更深刻。
引君入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给梁惠王以警醒,表现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ppt)3、孟子一席话,有拔云见同日功效,点中了梁惠王的痛点,顺势阐述了向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版)

1 ◆ 日积月累《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上课时间:上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前预习学案基础知识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孟子(约前372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
二、字音:二、字音: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 ɡ)食也食也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 ɡ)死无憾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 ɡ)ɡ) 然而不王(wàn ɡ)者 涂有饿莩(pi ǎo) 申之以孝悌( )之义)之义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思想;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涉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用法。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一、一、 解题导入解题导入二、二、 筛选信息筛选信息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学生交流讨论)2、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耳提面命耳提面命【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近义词】: 谆谆告诫、苦口婆心谆谆告诫、苦口婆心 反义词:反义词: 旁敲侧击旁敲侧击 。
【用法】:用于长辈对晚辈:用于长辈对晚辈 。
匪夷所思【解释】匪:不是;夷:平常。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近义词】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胡思乱想。
【用法】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用法】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明确:明确:三、诵读全文三、诵读全文四、结合注释,整体感知四、结合注释,整体感知五、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3导学案:8 寡人之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重、难点】1. 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
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于是就回到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