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雾凇》教学设计7篇 雾凇的教案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分享的《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以供借鉴。
《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导入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学习第一自然段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2、交流汇报:(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雾凇》教案设计范文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雾凇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2)运用多媒体展示雾凇的美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原理;(2)如何运用文字生动描绘雾凇美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的科普读物,以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雾凇的基本概念;(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色,为描绘雾凇美景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色。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基本概念;(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探究雾凇形成过程(1)小组合作,讨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描绘(1)展示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雾凇美景;(2)学生运用文字描绘雾凇美景,教师指导并评价。
5. 课后拓展(1)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深入了解雾凇;(2)邀请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雾凇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3. 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5篇)《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
三九严寒,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我们一起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好吗?(出示)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吉林雾凇这一大自然奇观吧!(多媒体出示雾凇奇观)3、看了这美丽、壮观的情景,你有什么话要说?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段1、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会出现雾凇奇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下面我们就自学第二小节(出示问题),可以在书上读一读,找一找,还可以跟自己的学习伙伴议一议。
3、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1)交流形成原因(条件),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即达到零下30摄氏度。
(2)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怎样形成的呢?(过程)4、作者用很美的语言描写了雾凇慢慢形成的过程。
大家轻声自由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这段话)5、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个过程呢?6、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再交流。
7、欣赏雾凇形成过程。
(多媒体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8、美丽神奇的雾凇就在这夜幕中悄悄地形成了,这是多么奇妙呀!让我们再把这段课文读一读。
(引读至阵阵雾气)三、学习第三段1、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当晨光揭开雾霭的纱幔时,十里长堤,玉树临风。
人们漫步其中,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诗句)。
你能读好吗?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动人的雾凇吧。
(出示雾凇图)3、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四、实践活动吉林雾凇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同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吉林市自199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雾凇冰雪节”,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雾凇》教案设计范文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学会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
(3)掌握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雾凇的分布区域和出现条件。
(2)运用绘画技巧,表现雾凇的美丽景色。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的方法。
(3)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因的阐述。
(2)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绘画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雾凇的知识。
(2)准备好绘画材料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雾凇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对雾凇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基本内容:(1)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
(3)讲解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雾凇的分布区域和出现条件。
(2)学生动手绘画,表现雾凇的美丽景色。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1)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点评作品,总结课堂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雾凇的资料,了解雾凇的文化内涵。
2. 学生绘制一幅雾凇景观画,展示个人绘画水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雾凇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描述雾凇景观的能力以及绘画技巧的应用。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雾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学会描述雾凇的美丽景色和特点;(3)了解雾凇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探讨雾凇的形成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雾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雾凇的美丽景色和特点。
难点:雾凇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保护和欣赏雾凇。
三、教学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雾凇的图片和视频,以便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便进行阅读和引用。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雾凇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探究雾凇的形成原因:(1)引导学生观察雾凇的图片,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2)讲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如雾气、温度等。
3. 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色:(1)展示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2)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雾凇的特点和美丽景色。
4. 探讨雾凇对环境的影响:(1)引导学生思考雾凇对环境的影响,如水文、生态等;(2)讲解雾凇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 保护和欣赏雾凇:(1)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保护意义,如保护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等;(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雾凇,如观察、摄影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了雾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欣赏了雾凇的美丽景色,探讨了雾凇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保护和欣赏雾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也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凇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雾凇的美丽和脆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雾凇》教学设计(详案)一、导入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雾凇)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看,这就是雾凇(出示多媒体,配以学生解说)师: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一遍。
生:想。
师:不过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雾凇?(出示课件的图片)师:好,现在请人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雾凇?生答:千姿百态,洁白晶莹……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22页,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的,把它找出来?生读第一小节师:好,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词语?(出示多媒体)生答: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出示多媒体)师: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而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多媒体)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生答。
师:一起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生:提问。
师:你们的问题总结有两个:一、什么是雾凇,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二、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欠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
开始。
学生讨论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
板书(出示多媒体)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设计(示
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导入: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板书)
3、齐读这两个词。
4、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6、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
7、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板书)
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
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9、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10、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板书: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2、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4、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
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5、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质疑后归纳:①什么是雾凇?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4、讨论交流:
①什么是雾凇?
指名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②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ⅱ、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ⅲ、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ⅳ、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ⅴ、观看雾凇录像,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特。
(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
五、课堂延伸:我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吉林人,此时来了一批游客,你准备如何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雾凇?
a) 分组讨论交流。
b) 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c) 评议。
(让学生充当小导游,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让学
生练习和实践,学生动脑、动口,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
)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还充当了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了吉林雾凇,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七、作业。
观察早晨霜冻的景色,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练笔。
(作业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
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雾
凇银光闪烁闻名全国的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