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含X、CT、MRI)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X线、CT、MRI)X线部分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
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
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
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
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
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报告书格式:
影像诊断报告书
报告人:XXX
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受检者基本信息
姓名:XXXX
性别:XX
年龄:XX岁
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项目:XXXXXXXX
XXXXXX
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是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所做的书面报告。
在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足够的受检者信息
影像诊断报告书必须提供使用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便后续追踪治疗及研究。
2. 语言简明扼要
报告书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于读者理解。
应当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太专业术语。
报告书的核心就是要准确的评估和描述影像结果。
医生需要详
细描述影像的正常和异常特点,以及诊断依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是法律文书,必须注意书写规范,排版工整,
字迹清晰,涂改须避免。
同时,医生要准确慎重地填写报告时间,以便于日后事宜处理。
5. 填写签名
医生必须对影像诊断报告书进行签名或盖章,才能够使报告书
产生法律效力。
签名或盖章应清晰醒目,以便阅读。
总结
以上是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的几点建议。
对于录入不规范、书写模糊、言词过多等问题,报告人必须及时聚焦并提高相关技能,做到规范书写、信息全面、慎重思考和准确表达,才能够使影像诊断报告书发挥应有的价值。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技巧至关重要,因为这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因此,有必要介绍如何写出一份准确、清晰的影像诊断报告书,以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
首先,在写一份影像诊断报告书时,应先弄清楚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疾病发病的历史等等。
这是文章的起点,也是确定诊断结果的重要基础。
然后,应详细描述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包括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原始图像、正常参考值等。
不要漏掉重要的特征,比如,病灶形态、尺寸、位置、形态特征等,而且要用准确且清楚的语言描述。
此外,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时,应根据病灶的特征和病史,与相关病症比较,并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
有时,也需要使用其他检查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比如血液检查、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最后,在写完影像诊断报告书时,一定要进行审查,确保格式正确、文字清晰、信息准确。
这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要确保报告书的质量。
总之,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技巧非常重要,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关注信息准确性和报告书的质量,以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指导。
- 1 -。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ﻫ第1节头颅ﻫ1、鼻窦(1) 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ﻫ(2) 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得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ﻫ(3)良性肿瘤ﻫ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1、肺(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ﻫ(2)大叶性肺炎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ﻫ(3)支气管肺炎ﻫ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得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ﻫ(4)支气管扩张ﻫ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得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5)肺脓肿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得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号等。
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
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
统一号码的目的是方便搜寻、比较历次检查的资料。
二、临床诊断或信息临床诊断或信息主要指检查前临床初诊,或临床医师推荐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所开检查申请单上有关内容而填写,采用电子申请单的医院,应采用自动电脑载入临床病史中的诊断结果,如会诊单上的临床诊断(病名);或者与医学影像诊断有关的受检者主要症状或化验结果,如“咳嗽"、“体检发现血AFP升高"等。
“临床诊断”项下应避免“空白”、“协诊"或“无"等现象。
三、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部位根据送检医师的要求,即实际检查之部位,如胸部、腹部或颅脑等。
检查名称,应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相关规定正确书写,名称应与客观检查情况相符,各医院放射科应统一规定其名称,避免采用不规范缩写(例如胸大片、心三位片)。
四、检查方法X线检查应描述检查方法、体位、摄片张数以及机房、设备名称。
CT或MRI应写明扫描的部位、范围及受检者体位:应注明平扫或增强,以及具体扫描序列名称、主要参数(如层面、层厚、矩阵大小、FOV、扫描时间、MRI的TR/TE、NEX等)、图像数量和摄片情况。
凡增强者无论CT或MRI均应描述对比剂名称、给药方式、注射总量、注射速率和延时等:如为动态增强成像,应标明期相。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
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
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
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
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篇: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1、一般项目完整,登记时必须准确登记检查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申请医生。
住院病人要准确登记住院科室、床号、住院号。
打印报告才能准确反映上述各项目。
2、平片、CT报告正文上方必须标明检查部位、方位、检查名称。
如‘右膝正侧位片’、‘胸部CT轴位平扫+增强扫描’。
特检、MR 只标出检查部位、名称。
3、对病变的描写要客观准确,表达清楚,说明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内部结构、边缘,增强扫描者说明增强程度及特点。
正常部分按顺序提及重要的阴性征象,特别是与临床疑诊有关的。
必须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不可出现俗称等非专业用语、外文缩写、诊断名词。
4、诊断结论要准确,与描写内容相符,应包括部位、病名、并发症。
病名要写全名,不能用缩写(如‘支扩’)。
诊断不明确的按可能性从大至小可用‘考虑XX’(或‘符合XX影象学表现’)、XX可能、XX?,不能列出任何病名者可写出主要异常征象。
对临床疑诊而无相应疾病表现者,应特别提示。
5、审核下级医生的报告时,要复核阳性征象和重要的阴性征象,修改所有错误及不妥之处。
描写中错漏较多时可退回重写。
6、并考虑上次影像学诊断是否合适,如认为不妥,应与上次报告医生勾通商讨,如不能达成一致,应由上级医生决定。
如无充分证据,不可随意更改影像学诊断。
诊断结论之后应提示本次检查与上次检查所见的变化。
第二篇:放射科(普放)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医学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般资料。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CT、MRI报告书写规范

避免仅从图像作诊断,忽略临床情况和非重点图像是
影像诊断犯错误的根源
2021年5月20日9时56分
34
✓ 对比来自于影像检查前:饮水、碘水、阴道堵塞等 ✓ 对比来自影像检查中:对比剂使用、能谱成像、图像重建等 ✓ 对比来自图像观察窗技术的应用:窗宽、窗位的调节 ✓ 对比来自观察的图像后处理、观察习惯
肿瘤等 (脑干为例) ② 病变处的阶段:肿瘤病变的TNM分期、创伤、脑出
血、脑梗死等 (直肠癌为例) ③ 实验检查指标的重要性
明确病变的性质
左侧海绵状血管瘤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 脑桥左侧部梗死
头昏伴言语不清20小时,在脑桥 水平的梗塞通常靠近中央,且很 早就可见明确的边界,因为基底 动脉的分支呈矢状走行,不越过 中线
均有重症胰腺炎后 最后一患者引流后血肿明显好转
组织器官交界处
75/M ,超声发现腹腔内肿块 高血压4年,控制较差
组织器官交界区:紧密程度、血液供应等
左侧卵巢纤维瘤 与浆膜下子宫肌瘤鉴别?
✓3)病变定量:确定病变量的参数
① 病变的大小、多少 ② 病变累及解剖结构的范围 ③ 病变CT值、信号强度及病变的强化程度和方式( 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垂体瘤、乳腺癌等等) ④ 随访CT、MRI检查:病变量的变化
2) 常规序列:FLAIR→T1WI→T2WI→DWI:CVD
→SAG或CORO:占位性病变:病变空间关系
2) ① 脑有无病变;② 病变性质(结合平扫及增强多序 列分析);③ 鼻窦、乳突、鼻咽有无异常
CT、MRI图像分析
Zzzzz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第1节头颅1、鼻窦(1)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2)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1、肺(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2)大叶性肺炎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
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3)支气管肺炎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围。
(4)支气管扩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围。
(5)肺脓肿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 的空洞,空洞壁光滑,壁较厚,其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右肺纹理清晰。
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6)肺结核A)原发综合征右肺上野中外带可见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右肺门影增大,肺实变影与增大的肺门之间可见索条影相连。
左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双肺野均匀、弥漫分布大小相似的粟粒状结节影。
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呈磨玻璃状改变。
肺门影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C)浸润型肺结核D)结核性胸膜炎右侧中下肺野呈一致性密度增高,上缘为外高低的弧线状,右肺门及右心缘显示不清,右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略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
左肺未见异常。
左侧膈肌光滑,左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A)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右肺门区可见一较大的肿块影,大小约5.0cm×6.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
右肺上叶支气管变窄。
右侧水平叶间胸膜增厚。
中上纵隔影增宽。
左肺未见异常。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B)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右肺中野中外带可见一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大小约5.5cm×5.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
肿块密度均匀,其无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
右肺门影不大。
左肺未见异常。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8)肺转移瘤双肺野散在分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中外带为多,结节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其无空洞及钙化,大小约1cm×1.5cm~3cm×4cm不等。
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9)气管、支气管异物A)左主支气管可透X线异物左侧胸廓饱满,左肺野透过度增高,吸气和呼气时无明显变化。
透视下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右移,吸气时纵隔恢复正常。
左侧膈肌低平,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表现。
(10)肺水肿A)肺泡性肺水肿双肺野以肺门为中心广泛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尤以右肺下野为著,实变影密度较高,边缘模糊。
双肺门影增大、模糊。
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B)间质性肺水肿双肺上野纹理增粗,双肺中下野外带可见横行线状影与胸壁垂直,长2~3cm,即KerleyB线,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心脏横径增大,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纵隔(1)胸腺瘤中下纵隔胸腺瘤正位像左侧中下纵隔和侧位像前纵隔,可见软组织影向左侧胸腔突出,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光滑呈分叶状,其后方可见被遮盖的肺纹理。
余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恶性淋巴瘤上中纵隔明显增宽,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清晰呈波浪状,气管受压变窄。
双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3、胸膜(1)气胸及液气胸左侧胸腔上外侧部可见无纹理区,无纹理区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左肺体积明显缩小,左侧肋膈角变钝。
左侧肋间隙增宽,纵隔略向右移。
右肺未见异常,右肋膈角锐利。
(2)纵隔气肿正位像左侧心缘旁可见条带状气体影,外缘见被推压向外移位的纵隔胸膜。
侧位像上见气体影位于纵隔胸膜前方,将纵隔胸膜向后推移。
双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4、膈肌(膈膨升)右侧膈肌前部呈半球形向上膨凸,膈肌上方可见横行条带影,余双肺野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透视下膈肌运动减弱。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围。
第3节心脏1、正常心脏双肺野透光度正常,血管纹理清晰,肺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心脏及大血管影在正常围,心脏各弓形态正常,心胸比值0.5。
7、心包病变(1)心包积液两肺血正常,心影呈球形,高度增大,心脏各弓形态消失,上腔静脉扩,心胸比值0.92。
左侧位像,心影普遍向前、向后扩大,左主支气管和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双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2)缩窄型心包炎轻度肺淤血。
上腔静脉影增宽,心影呈中度增大,心脏正常弧度消失,左、右心缘平直,左心缘隐约可见不规则条带状钙化影,右胸下部胸膜肥厚。
侧位像,右心室前部和膈面,见不规则条带状、斑片状及结节状钙化影。
余肺未见异常密度区。
左膈光整,肋膈角锐利。
(3)心包囊肿两肺血少,心影“球形”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饱满,心尖圆隆。
右二弓明显向右向上膨出。
侧位心前缘上段膨出。
心前间隙缩小。
另于右心膈角部有一半圆形阴影向外方凸出,边缘光滑,未见分叶及钙化征象。
侧位位于心影后下方。
余肺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9、骨肿瘤(3)骨巨细胞瘤左胫骨近侧骨端偏侧膨胀性溶骨破坏区,横向膨胀生长为主,最大径与骨干垂直,病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无硬化缘,其可见典型皂泡状骨间隔,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4)骨肉瘤左胫骨近侧干骺端见大片状象牙质样骨质增生硬化,形态不规则,其夹杂斑片状溶骨破坏区,边界不清。
骨质破坏周围见境界清楚的梭形软组织肿块。
骨旁及软组织肿块可见放射骨针及云絮状高密度影(肿瘤骨),并伴骨膜三角。
(6)骨转移瘤左尺骨近端可见大片溶骨性破坏,破坏区明显膨胀,与正常骨分界较清楚,无硬化缘,周边可见薄的残缺骨壳影,邻近软组织可见肿块形成,尺骨中下段及桡骨近端可见散在斑片状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缘。
第2章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第1节颅脑1、正常颅脑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1)脑梗死A)缺血性梗死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脑室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动脉瘤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移;中线结构居中。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
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1)脑膜瘤右侧额叶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增强检查可见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2)星形细胞瘤A)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性占位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增强扫描示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B)低级星形细胞瘤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见点状钙化;病变边界较清,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不明显。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36~41HU,其间见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