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合集下载

MRI诊断报告书写技巧_笔记

MRI诊断报告书写技巧_笔记

《MRI诊断报告书写技巧》阅读札记目录一、MRI诊断报告概述 (2)1.1 MRI检查技术简介 (2)1.2 MRI诊断报告的重要性 (4)二、MRI诊断报告的基本结构 (5)2.1 病史采集 (5)2.2 体格检查 (7)2.3 MRI图像描述 (7)2.4 诊断结果 (9)2.5 建议与意见 (10)三、MRI图像描述技巧 (11)3.1 空间分辨率与对比度 (12)3.2 形态学描述 (13)3.3 功能性描述 (14)3.4 血管与血流成像 (15)3.5 T1加权与T2加权成像 (17)四、诊断结果书写技巧 (18)4.1 异常发现记录 (19)4.2 诊断结论 (21)4.3 临床意义解释 (22)4.4 鉴别诊断提示 (22)五、建议与意见撰写技巧 (23)5.1 治疗建议 (25)5.2 进一步检查建议 (26)5.3 随访计划 (27)六、MRI诊断报告的规范与格式 (28)6.1 报告的完整性 (29)6.2 语言与术语规范 (30)6.3 报告的格式要求 (32)七、案例分析 (33)7.1 脑部疾病案例 (34)7.2 肌肉骨骼系统案例 (35)7.3 肿瘤案例 (36)八、总结与展望 (37)8.1 阅读札记总结 (38)8.2 MRI诊断报告书写的发展趋势 (39)一、MRI诊断报告概述MRI诊断报告是医学影像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记录了患者进行MRI检查后所得到的图像信息以及医生的诊断意见。

这份报告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进展以及进行学术研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MRI诊断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医生在书写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报告应使用规范的术语和缩写,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达方式;同时,报告还应包含足够的诊断依据,以便医生和其他医疗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报告内容。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MRI诊断报告的书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报告书格式:
影像诊断报告书
报告人:XXX
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受检者基本信息
姓名:XXXX
性别:XX
年龄:XX岁
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项目:XXXXXXXX
XXXXXX
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是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所做的书面报告。

在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足够的受检者信息
影像诊断报告书必须提供使用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便后续追踪治疗及研究。

2. 语言简明扼要
报告书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于读者理解。

应当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太专业术语。

报告书的核心就是要准确的评估和描述影像结果。

医生需要详
细描述影像的正常和异常特点,以及诊断依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是法律文书,必须注意书写规范,排版工整,
字迹清晰,涂改须避免。

同时,医生要准确慎重地填写报告时间,以便于日后事宜处理。

5. 填写签名
医生必须对影像诊断报告书进行签名或盖章,才能够使报告书
产生法律效力。

签名或盖章应清晰醒目,以便阅读。

总结
以上是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的几点建议。

对于录入不规范、书写模糊、言词过多等问题,报告人必须及时聚焦并提高相关技能,做到规范书写、信息全面、慎重思考和准确表达,才能够使影像诊断报告书发挥应有的价值。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制度的规范与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制度的规范与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制度的规范与标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则是医生对影像结果进行解读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可靠及标准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并建立了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制度。

本文将就该制度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论述。

一、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规范要求1. 报告核实与鉴定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编写应由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医师完成,并由资深的专家进行核实和鉴定。

他们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2. 报告格式与内容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编写,以确保报告的一致性和易读性。

报告中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方法和所用设备、影像学所见、诊断意见以及报告人员的署名和日期等内容。

此外,针对不同的影像学检查,还应注意书写相应的专业术语和描述方式。

3. 语言表达与技术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应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歧义的词汇。

报告还应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语句通顺,以保证报告的易读性和准确性。

此外,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编写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适当地使用引用和参考文献,以提高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审核制度的标准要求1. 审核人员的资质与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审核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医师负责。

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并熟悉国家和行业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审核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确保在审核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意见交流和沟通。

2. 审核方式和流程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审核应采用双盲或匿名方式进行,以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审核人员应对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估,并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

审核流程应明确,包括审核的时间、环节和责任分工等,以保证审核的高效率和质量。

3. 审核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为了确保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医学界应建立定期检查和更新审核标准的机制。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技巧至关重要,因为这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因此,有必要介绍如何写出一份准确、清晰的影像诊断报告书,以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

首先,在写一份影像诊断报告书时,应先弄清楚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疾病发病的历史等等。

这是文章的起点,也是确定诊断结果的重要基础。

然后,应详细描述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包括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原始图像、正常参考值等。

不要漏掉重要的特征,比如,病灶形态、尺寸、位置、形态特征等,而且要用准确且清楚的语言描述。

此外,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时,应根据病灶的特征和病史,与相关病症比较,并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

有时,也需要使用其他检查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比如血液检查、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最后,在写完影像诊断报告书时,一定要进行审查,确保格式正确、文字清晰、信息准确。

这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要确保报告书的质量。

总之,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技巧非常重要,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关注信息准确性和报告书的质量,以便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指导。

- 1 -。

影像学报告撰写指南

影像学报告撰写指南

影像学报告撰写指南影像学报告是医学领域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方式之一。

准确、清晰地书写影像学报告对于医生判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影像学报告的撰写提供一些指南和建议,以帮助医生们撰写出准确、全面的报告。

一、报告基本格式影像学报告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标题、患者信息、报告内容和结论等四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 标题标题应准确、简洁地描述报告内容。

一般以报告类型和患者信息为主,例如:头部CT扫描报告、张三某某的MRI检查报告等。

2. 患者信息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检查日期、检查部位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报告进行查找和整理。

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简明扼要地描述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检查目的和方法:简述为何进行该项检查以及所使用的影像学方法。

b. 检查所见:描述检查影像上观察到的病变、异常或其他重要的影像学特征。

可以根据部位、数量、大小等进行有条理地排列。

c. 结合临床信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信息,对影像学所见进行解读,并进行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d. 注意事项:提醒医生关注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或需要特殊处理的问题。

e. 可能的进一步检查或处理建议:根据影像学所见,提供合理的进一步检查或处理建议。

4. 结论报告的结论部分应准确地总结检查结果,并提供最终诊断或诊断可能性的评估。

二、书写技巧和要求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报告中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

尽量避免使用缩写或简称,或者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注明全称。

2. 描述要准确具体描述检查所见时要准确具体,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或形容词。

应该使用具体的数据、尺寸等描述病变或异常,以帮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判断。

3. 结合临床信息在报告中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影像学所见进行解读和诊断,这样有助于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也可提供一些有关病理生理学和病程发展的可能解释。

CT、MRI报告书写规范

CT、MRI报告书写规范
的CT图像观察(PACS可用多窗技术同时显示脑窗和骨窗)
由外而内的观察方法:头部 循腔道的观察方法:气道、胃肠道 先实质后空腔器官的方法:腹部、尿路 先骨骼后软组织的方法:骨骼肌肉系统
19 2021年5月20日12时57分
CT阅片技巧
1、头颅CT片:“剥笋”法或“画圆圈”法:由外而内分析 各层解剖结构
2)重点观察 通过会诊申请单,了解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重点的观察图像,检出病变,分析病变。『会诊申请单→ 图像』
3)对比观察:不同技术、方法,不同时间,对称部位对比 观察
2021年5月20日12时57分
15
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CT、MRI阅片方法
1)『图像→会诊申请单』:观察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工 作量大
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或补加做MRI其它
序列检查等,需要在会诊申请单上注明或留便笺,并签名及
日期 ,检查完成后回复,及时完成报告
2021年5月20日12时57分
11
前言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
影像诊断的基础是医学图像反映的解剖和病理变化 基本原则:
1)熟悉正常:正常、变异、伪影 2)辨认异常:正确诊断的前提条件 3)分析归纳:异常的病理基础 4)综合诊断:各种异常表现,临床资料
4)病变定性:指导临床治疗
明确病变的性质:血管性病变、创伤、炎症、感染、肿瘤等 病变处的阶段:肿瘤病变的TNM分期、创伤、脑出血、脑梗死等 病变的名称和诊断的标准以医学影像学教科书、诊断指南为准,其它的工
具书可作为参考
(二)临床科室影像检查目标:治疗为目的
1)病变诊断:四个确定,指导临床治疗 ✓ 定位、定量精准:影像解剖学 ✓ 尽可能准确定性:影像病理学
对比影像可用链接的方法得到图像的同层显示 “处理”可进行MPR、3D等处理,方便病变三维关系显示 肿瘤病变必须用骨窗观察有无骨质破坏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ﻫ第1节头颅ﻫ1、鼻窦(1) 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ﻫ(2) 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得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ﻫ(3)良性肿瘤ﻫ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1、肺(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ﻫ(2)大叶性肺炎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ﻫ(3)支气管肺炎ﻫ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得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ﻫ(4)支气管扩张ﻫ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得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5)肺脓肿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得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指导全程导师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指导全程导师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指导全程导师
作为一名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导师,我首先要提醒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 熟悉疾病的基础知识和病例特征
在写报告前,学生应该先对所要写的疾病进行自学和整理,了解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等内容,对病例的检查结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不要过于依赖模板或者书面信息,应该多通过临床病史、体征以及检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2. 注意报告的规范与准确性
写报告要符合影像学的规范和格式,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读性。

一方面,要注意报告中的术语尽量常规化,不要使用过度抽象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另一方面,精确描述受检者的病变部位、类型、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等影像学表现特征,排除常见假影和伪影,提供准确客观的诊断意见。

3. 调整好语境和逻辑关系
写报告必须合理分段、条理清晰,注意句子间的衔接和联系,以及统一的语气和态度。

同时,在描述病例时,应该注意客观表述,不要带有主观情感色彩和医生自身的经验判断,最大程度减少坑病情感因素对结果诊断的影响。

4. 扩大学科交叉或者团队协作
写好报告需要跨学科知识交叉和协同合作。

一个优秀的报告必要清晰表现疾病的专业特征和影响,以及与其他相关疾病或者疾病组合的评估分析,更可对接临床的管理和治疗方案,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进行交叉融合,提高我们的诊断能力和科技水平。

因此,我作为一名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导师,会通过实践指导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式,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平台,以期帮助学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好的成长和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第1节头颅1、鼻窦(1) 鼻窦炎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2) 鼻窦囊肿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胸部1、肺(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2)大叶性肺炎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

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右肺纹理清晰。

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6)肺结核A)原发综合征右肺上野中外带可见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右肺门影增大,肺内实变影与增大的肺门之间可见索条影相连。

左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双肺野内均匀、弥漫分布大小相似的粟粒状结节影。

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呈磨玻璃状改变。

肺门影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C)浸润型肺结核D)结核性胸膜炎右侧中下肺野呈一致性密度增高,上缘为外高内低的弧线状,右肺门及右心缘显示不清,右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略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

左肺未见异常。

左侧膈肌光滑,左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A)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右肺门区可见一较大的肿块影,大小约5、0cm×6、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

右肺上叶支气管变窄。

右侧水平叶间胸膜增厚。

中上纵隔影增宽。

左肺未见异常。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右肺中野中外带可见一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大小约5、5cm×5、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

肿块内密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

右肺门影不大。

左肺未见异常。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8)肺转移瘤双肺野内散在分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中外带为多,结节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及钙化,大小约1cm×1、5cm~3cm×4cm不等。

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9)气管、支气管异物A)左主支气管可透X线异物左侧胸廓饱满,左肺野透过度增高,吸气与呼气时无明显变化。

透视下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右移,吸气时纵隔恢复正常。

左侧膈肌低平,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表现。

(10)肺水肿A)肺泡性肺水肿双肺野内以肺门为中心广泛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尤以右肺下野为著,实变影密度较高,边缘模糊。

双肺门影增大、模糊。

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B)间质性肺水肿双肺上野纹理增粗,双肺中下野外带可见横行线状影与胸壁垂直,长2~3cm,即KerleyB线, 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心脏横径增大,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纵隔(1)胸腺瘤中下纵隔内胸腺瘤正位像左侧中下纵隔内与侧位像前纵隔内,可见软组织影向左侧胸腔突出,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光滑呈分叶状,其后方可见被遮盖的肺纹理。

余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恶性淋巴瘤上中纵隔明显增宽,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清晰呈波浪状,气管受压变窄。

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3、胸膜(1)气胸及液气胸左侧胸腔上外侧部可见无纹理区,无纹理区内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左肺体积明显缩小,左侧肋膈角变钝。

左侧肋间隙增宽,纵隔略向右移。

右肺未见异常,右肋膈角锐利。

(2)纵隔气肿正位像左侧心缘旁可见条带状气体影,外缘见被推压向外移位的纵隔胸膜。

侧位像上见气体影位于纵隔胸膜前方,将纵隔胸膜向后推移。

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4、膈肌(膈膨升)右侧膈肌前部呈半球形向上膨凸,膈肌上方可见横行条带影,余双肺野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透视下膈肌运动减弱。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第3节心脏1、正常心脏双肺野透光度正常,血管纹理清晰,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心脏及大血管影在正常范围,心脏各弓形态正常,心胸比值0、5。

7、心包病变(1)心包积液两肺血正常,心影呈球形,高度增大,心脏各弓形态消失,上腔静脉扩张,心胸比值0、92。

左侧位像,心影普遍向前、向后扩大,左主支气管与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双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2)缩窄型心包炎轻度肺淤血。

上腔静脉影增宽,心影呈中度增大,心脏正常弧度消失,左、右心缘平直,左心缘隐约可见不规则条带状钙化影,右胸下部胸膜肥厚。

侧位像,右心室前部与膈面,见不规则条带状、斑片状及结节状钙化影。

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左膈光整,肋膈角锐利。

(3)心包囊肿两肺血少,心影“球形”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饱满,心尖圆隆。

右二弓明显向右向上膨出。

侧位心前缘上段膨出。

心前间隙缩小。

另于右心膈角部有一半圆形阴影向外方凸出,边缘光滑,未见分叶及钙化征象。

侧位位于心影后下方。

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9、骨肿瘤(3)骨巨细胞瘤左胫骨近侧骨端偏内侧膨胀性溶骨破坏区,横向膨胀生长为主,最大径与骨干垂直,病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无硬化缘,其内可见典型皂泡状骨间隔,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4)骨肉瘤左胫骨近侧干骺端见大片状象牙质样骨质增生硬化,形态不规则,其内夹杂斑片状溶骨破坏区,边界不清。

骨质破坏周围见境界清楚的梭形软组织肿块。

骨旁及软组织肿块可见放射骨针及云絮状高密度影(肿瘤骨),并伴骨膜三角。

(6)骨转移瘤左尺骨近端可见大片溶骨性破坏,破坏区明显膨胀,与正常骨分界较清楚,无硬化缘,周边可见薄的残缺骨壳影,邻近软组织可见肿块形成,尺骨中下段及桡骨近端可见散在斑片状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缘。

第2章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第1节颅脑1、正常颅脑CT平扫: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1)脑梗死A)缺血性梗死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

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1)脑膜瘤右侧额叶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内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增强检查可见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2)星形细胞瘤A)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性占位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张,增强扫描示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B)低级星形细胞瘤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病变边界较清,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不明显。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36~41HU,其间见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