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专业介绍

金属材料专业介绍1. 引言金属材料是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类材料,其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机械强度和耐腐蚀等性能。
金属材料专业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培养具备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金属材料专业的基本概念、学科内容以及培养目标。
2. 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金属化合物组成的一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可塑性和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在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于结构件、导线、散热器等。
其特点包括: - 密度高,重量轻; - 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 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 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 易于烧结、焊接和镶嵌。
3. 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科内容金属材料专业主要涉及以下学科内容:3.1 金属学基础金属学基础是金属材料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金属结构、晶体学、缺陷与变形、相变和相图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质,并深入了解金属的晶体学原理和相变规律。
3.2 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是金属材料专业的重要学科内容。
学生将学习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熔炼、铸造、热加工和粉末冶金等技术。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如锻造、轧制、拉伸和焊接等。
3.3 金属材料性能与评价金属材料性能与评价是金属材料专业的重要学科内容。
学生将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并了解金属材料的可靠性评价、失效分析和损伤机理等。
3.4 金属材料设计与应用金属材料设计与应用是金属材料专业的关键学科内容。
学生将学习金属材料的设计原理、选材规范和应用技术,并了解金属材料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4. 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金属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专业人才:4.1 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金属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4.2 实验技能具备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和性能测试等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金属材料相关实验和测试工作。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29)孕育处理:指在凝固过程中,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其它物质,促进形核、抑制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30)球化处理:铸铁在铸造时处理合金液体的一种工艺,用来获得球状石墨,从而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
31)黄铜:铜锌合金称为黄铜,再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形成多元黄铜。
32)锌当量系数:黄铜中加入M后并不形成新相,只是影响α,β相的相对含量,其效果象增加了锌一样。可以用加入1%的其它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上相当于百分之几的Zn的换算系数来预估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多元黄铜组织的影响,这种换算关系称为锌当量系数。
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4)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等。
5)原位析出: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淬火性: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获得淬硬深度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
2 淬硬性:钢的淬硬性也叫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M的含量。
3 贝氏体:贝氏体是由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于弥散分布的渗碳体(或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状两相组织,用“B”表示。
4 残余奥氏体:当奥氏体中碳的百分含量大于0.5%时,由于M F已低于室温,因此淬火室温时,必然有一部分奥氏体被残留下来,这部分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5 共析转变: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析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A 727℃(F+Fe3C)6 固溶强化:由于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使塑性变形抗力增大,结果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增高。
这种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的形象,称为固溶强化。
7 等温冷却转变:在A1以下,保持恒温一段时间,让过冷奥氏体完成转化叫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8 临界冷却曲线:与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称为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9 共晶转变:一定成分的液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
10调质处理: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使钢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问题1力学性能符号含义σs(σ0.2 ) σb HBW(HBS) HRA(B、C) HV δψa kσ-1σs:在拉伸过程中,当负荷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时。
试样仍继续产生变形,此时的最小应力叫屈服点,用σs表示σ0.2:屈服强度为试样标距部分产生0.2%残余伸长时的应力。
σb试样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负荷于原始截面积之比。
HBW:当压头为硬质合金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450~650的金属材料。
HBS:当压头为淬火钢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低于450的金属材料。
HRA、HRC压头是金刚石圆锥的洛氏硬度符号,HRB是直径1.5488mm钢球的洛氏硬度符号。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金属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强度和可塑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子行业等领域。
本文将对金属材料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1. 强度。
强度是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来描述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在工程设计中,强度是评价金属材料是否适合承受特定载荷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强度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等。
2. 导电性。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有效传递电流。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电子器件、电路板和电力设备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铜、铝和银等金属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中。
3. 导热性。
除了导电性,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这意味着金属材料能够快速传递热量,适用于制造散热器、锅具和发动机等需要良好散热性能的产品。
4. 可塑性。
金属材料的可塑性是指其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裂。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加工成型的理想材料,例如铸造、锻造和拉伸等加工工艺都能够充分利用金属材料的可塑性。
5. 韧性。
金属材料的韧性是指其抗冲击和抗疲劳能力。
高韧性的金属材料能够在受到冲击载荷时不易破裂,适用于制造受力复杂的零部件和结构。
6. 耐蚀性。
金属材料常常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蚀性,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不锈钢、铝合金和镀锌钢等材料因其良好的耐蚀性而被广泛使用于海洋工程、化工设备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7. 硬度。
金属材料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划痕和变形的能力。
高硬度的金属材料适用于制造刀具、轴承和齿轮等需要耐磨性能的产品。
8. 熔点。
金属材料的熔点是指其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
不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熔点,这决定了其加工工艺和应用范围。
总结。
通过对金属材料常见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金属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金属材料,促进金属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1.A0温度:210℃,Χ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的温度。
2.A1温度:727 ℃,共析转变温度。
3.A2温度:770 ℃(居里点),发生α铁的磁性转变,居里点以上磁性消失。
4.A3温度:912 ℃,体心立方的α铁转变为面心立方的奥氏体。
5.A4温度:1394 ℃,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的δ铁。
6.在1538℃以上,纯铁由固体转变为液态。
1495℃为包晶转变温度,1148℃为共晶转变温度。
7.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性能与纯铁基本相同。
8.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面心立方结构,塑性很好,且具有顺磁性。
9.珠光体:共析转变产物,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但总体上说比较软。
10.莱氏体:共晶转变产物为莱氏体,莱氏体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呈蜂窝状,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11.马氏体: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称为马氏体,有着高的强度和硬度。
12.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
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3.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14.网状碳化物:过共析碳素钢、合工钢、高碳铬轴承钢等钢材在轧后冷却过程中,在Acm~Ar1温度范围内,浓度过高的碳以碳化物形式沿奥氏体晶粒边界析出,包围着奥氏体晶粒,在显微镜下呈现网状,叫网状碳化物。
15.带状碳化物:高碳铬轴承钢钢锭冷却时形成的结晶偏析,在热轧变形时延伸而成的碳化物富集带,呈颗粒状,叫带状碳化物。
16.变态莱氏体:莱氏体在727℃以下即发生共析反应后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变态莱氏体塑性很差,难以进行变形加工,但因具有共晶转变,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17.钢的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或A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的工艺与过程。
金属材料专业

金属材料专业金属材料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各个领域。
金属材料专业是指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性能、加工工艺、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腐蚀行为、热处理工艺等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机械性能、热处理原理等。
通过学习金属学、材料力学、热处理原理等课程,学生可以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其次,学生还需要学习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掌握金属材料的加工和制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掌握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此外,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和防腐蚀技术。
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氧化、腐蚀等影响,因此学生需要学习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镀层、喷涂、防腐蚀涂料等方面的知识,以保护金属材料的表面免受腐蚀的侵害。
最后,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金属材料的应用技术。
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需要了解不同领域对金属材料的要求和应用,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总之,金属材料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工程领域中的许多重要知识和技术。
学生在学习金属材料专业的过程中,需要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加工工艺、表面处理和应用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进步,为推动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
它由金属元素或合金组成,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
在金属材料中,金属元素单独存在的称为纯金属,如铁、铜、铝等。
而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经过熔炼、混合而成的材料,合金的性能通常比纯金属更优异。
例如,不锈钢是由铁、铬、镍等元素组成的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首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自由传导电子,使其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其次,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广泛应用于散热器和加热器等领域。
此外,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冷加工或热加工的方式改变其形状,实现各种复杂的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力量而不易变形或断裂。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建筑、桥梁和汽车等领域中常用的结构材料。
此外,金属还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到冲击或挤压时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易破裂,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抵御大气、水、酸、碱等介质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而且,金属材料还具有可回收性,可以通过熔炼再生的方式,减
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之,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金属材料的独特性能和广泛用途使其成为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绪论1.材料: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品的材料。
2、工程材料:是指具有一定性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担某种功能、被用来制取零件和元件的材料。
3、金属材料:是指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包含金属和合金。
4、金属:是指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5.合金: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具有正电阻温度系数和金属特性的材料。
6、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硅酸盐材料、陶瓷材料,所谓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用天然硅酸盐(粘土、长石、石英等)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氮化物、氧化物、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氟化物)为原料,经粉碎、配置、成形和高温烧结而成的硅酸盐材料。
7.高分子材料: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也称聚合物。
8、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人工合成的、各组分间有明显界面、且性能优于各组成材料的多相材料。
9.结构材料:以强度、刚度、塑性、韧性、硬度、疲劳强度、耐磨性等机械性能为性能指标,用于制造承载和传递动力的零部件的材料。
10、功能材料:是以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性能为指标,用来制造具有特殊性能的元件材料。
第一章金属的性质1、金属的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制成零件或构件后为保证正常工作及一定使用寿命应具备的性能,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能。
2、金属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在加工成零件或构件的过程中金属应具备的适应加工的性能,包括冶炼性能、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及热处理工艺性能。
3.金属力学性能:指金属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
4、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立即可以恢复的变形。
其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晶格发生的歪扭与伸长。
5、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6.弹性极限:金属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ζ/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匀形核是指新相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表面来形核。
晶面指数:通过空间点阵中任意三结点的平面称为晶面。
点阵中一定有一系列间距相等的晶面与此晶面相平行,为表征晶面,采用晶面指数,亦称为米勒(M.H.Miller)指数。
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即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
枝晶偏析:固溶体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匀晶转变后新得的固溶体晶粒内部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先结晶的内核含较多的高熔点的组元原子,后结晶的外缘含较多的低熔点的组元原子,而通常固溶体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这样,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枝间含低熔点组元原子多,造成同一晶粒内部成分的不均匀现象。
下坡扩散:组元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组元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
致密度又叫堆积比率或空间最大利用率,是指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即晶胞中所包含的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一般把原子当作刚性球来看待,再算出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和晶格常数之间的关系,即可计算出致密度K。
金属材料:金属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锻性的物质,而以金属物质制成的可供社会再次回收作原材料的金属产品叫金属材料。
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
一类由一种或几种分子或分子团(结构单元或单体)以共价键结合成具有多个重复单体单元的大分子,其分子量高达104~106。
它们可以是天然产物如纤维、蛋白质和天然橡胶等,也可以是用合成方法制得的,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非生物高聚物等。
聚合物的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小(仅为钢铁的1/7~1/8),比强度大,电绝缘性、耐腐蚀性好,加工容易,可满足多种特种用途的要求。
金属结构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立方最密堆积(ccp, A1), 晶胞为面心立方(cF), 致密度74.05% 具有超强的延展性。
原子数4,配位数12,六方最密堆积(hcp, A3), 晶胞为六方简单(hP) 致密度74.05%。
原子数6,配位数12,立方体心堆积(bcp,A2) 晶胞为体心立方(cI) 致密度68.02%。
原子数2,配位数8,金刚石型堆积A4 晶胞为面心立方(cF) 致密度34.01% 通常为共价型晶体(原子晶体)。
原子数8,配位
碳在奥氏体扩散系数大。
1.奥氏体温度高,点缺陷浓度高,原子能量高,扩散快2.从铁碳相图可以看出,奥氏体中碳的溶解度范围很大,碳在奥氏体中可以以间隙固溶体方式进入铁原子间隙,扩散系数大,而在铁素体中溶解度很低,只能和铁形成碳化物,扩散系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