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了解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初三学年,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力、电、光等相关的物理知识。

以下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1. 动力学-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和惯性原理、第二定律和动量原理、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 引力和重力: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静力学- 平衡力和摩擦力: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处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杠杆原理和浮力:杠杆原理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实现力的平衡,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电学1. 电荷和电路- 电荷的基本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开关和电灯等。

-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相等,并联电路中电压大小相等。

2. 电流与电压-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影响因素:电阻和电压是影响电流大小的重要因素。

- 电压的定义和测量:电压是电源的电势差,测量单位是伏特。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子和成像:平面镜和弧面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 光的折射和色散-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光的色散和分光棱镜:白光在介质中的折射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分离现象。

以上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总结可以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v=(s)/(t)(s是总路程,t 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八年级 物理

刻度尺。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的大门
用符号:m 表示,我们
1. 物理学是研究自 走
然界中各种物理现
两步的距离约是 1
象的规律和物质结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构的一门科学。物理 米。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
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从空气斜射入水或
玻璃或水透镜发生
玻璃表面时,折射光
折射时,光总偏向较
线与入射光线、法线
厚的部分。
在同一平面上;折射 12、凸透镜成像: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折射光 线向法线靠拢,折射 角小于入射角;入射
(1) (2) (3)
F
F
(1/)
(2/)
f
角增大时,折射角也 随着增大;当光线垂 直射向介质表面时, 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 逆的) 11、凸透镜:中间厚边 缘薄的透镜,它对光 线有会聚作用;凹透
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
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 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 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 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 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 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 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 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 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 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
量。
法。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
7. 机械运动:一个物
速直线运动中,速度
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

初三物理沪科版知识点

初三物理沪科版知识点

初三物理沪科版知识点初三物理沪科版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概述:1. 力和运动:- 力的定义和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2. 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压强:- 压强的定义:力与面积的比值。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4.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和力的关系。

- 滑轮系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6. 热学:- 热能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 热量的计算:比热容、热量的公式。

7. 电学基础:- 电荷、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

- 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8. 电路:-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 电路的简化和等效电阻的概念。

9. 电磁学:- 磁场和磁力:磁极、磁力线。

-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11. 声学:-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频率、振幅。

- 声速和回声。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物理沪科版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并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精编)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精编)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精编)九年级物理学【总览】一、牛顿第一定律:质点物体运动状态本身恒定,物体若受到外界力作用,相应产生力和变化。

1.1 动量定理:物体运动时原有动量不变。

1.2 惯性定律:物体运动趋于平稳,受到的外力或外摩擦力减小时,就停止运动。

1.3 扭转定律:物体动作改变角度时就感受到转角力,即扭矩就产生。

1.4 动量恒定定律:物体运动过程中,其内和外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保持动量定理。

二、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质点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就产生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与外力关系成比例,可表示为F=ma。

2.1 动量定律:物体运动时,受到外力作用其速度发生变化,变化大小与外力大小成正比。

2.2 力矩定律:物体的转动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的转动力矩与外力大小成正比。

2.3 动力学定律:物体运动及加速时,本质上是受到内外力的作用,而加速度正比于外力。

三、垂直运动定律:上升(下落)时首先受到重力加速度,其次受到空气阻力加速度,最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加速度。

3.1 重力加速度:上升(下落)时第一受到的加速度,其力向下,可表示为F=mg。

3.2 空气阻力加速度:物体上升时受到空气阻力,空气重力力反向物体自重力作用,被称为空气阻力,可表示为Ff=Kv2。

3.3 浮力加速度:物体下落时受到浮力大小可提升物体下降速度,可表示为Ff=μgV。

四、动能定律:物体产生运动和动作时所流逝的能量由动能和势能构成,它们的总量不变,转化而成。

4.1 动能定律:物体改变位置时受到的动力,会使物体拥有动能,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4.2 势能定律:物体改变位置时受到的重力力,会使物体拥有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高度成正比。

4.3 动能和势能定律:物体改变位置时,会在动能和势能之间转换,转换比例定律等效于将物体机械能转换为热能。

五、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运动时,其动量保持守恒,即物体动量不变。

5.1 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动量守恒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运动时,其动量保持守恒,即物体动量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声的世界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多彩的光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1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投影仪;(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放大镜。

13.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合方向与两力相同;合方向与大力方向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一、质量和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t=103kg=106g=109mg(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m 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V的单位是米3(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质量为×103千克。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二、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G下沉;(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下沉;(2)<上浮(3)=悬浮。

(不会漂浮)3.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5.计算浮力方法有:(1)秤量法:F浮=G-F视(2)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7.浮力利用(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