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生命
泥土的生命教学设计

4、表格中波浪线标示内容的解析:(展示相关图片) ①什么是高岭土?②什么是玻化现象? 三、陶瓷制作的方法 教学
陶瓷本脱胎于泥土, 人们的巧手赋予了本来平凡无奇的泥以生命。那么心灵手巧 教师现场用 彩色胶泥还 原演示三种 基本制作方 法的大致流 程,学生以 小组形式来
知识目标3 的中国人是怎样来创造这些神奇的器皿的呢? (20 分钟) 陶瓷制作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法: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 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 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2、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 3、拉坯成型法:利用旋转的转盘,配合双手的动作,将置于转盘中心的泥团拉成各 种形状的作品形式的制作方法。
家用饭碗 陶 器 砂煲、砂锅 瓷 器 家用菜碟 黏土瓦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根 据前面的知 识在教师的 引导下自己 小结出陶与 瓷之间的相 互关系,为
课堂练习 (10 分钟)
学生根据前 面所学的相 关理论知识 回答两组练 习题 教师根据学
教学难点的 解析,做好 一定的准备
练习二:
陶的定义 所有黏土工业品的统称
8
9
教学环节 教学小结 (5 分钟) 四、小结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生活动 尝试体验三 种制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一步把握陶 瓷制作的方 法与基本流 程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理论学习,相信大家对于陶瓷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较好的了 解。 下节课开始的两节课时间,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我们所学过的陶瓷制作基本方 法来制作你们自己设计的器皿。
1
我们都是泥土,精彩句段

我们都是泥土,精彩句段1、我们都是泥土的儿女
脊背上时刻准备着
一道道的犁伤
丰收是农民的喜悦
是城市的贪婪
2、我们都是泥土的儿女
希望有自己的一片思想
每片忧伤总是意外来临
暴风雨已缄默了岩石
错了,永远活在无尽的指责
3、我们都是泥土的坏孩子。
在水泥的森林迷路背后的芝麻和玉米,早已私自拔节
村言与泥泞,也已多少次梦回
旧日蝶影,依稀把酒桑麻
4、我们都是来自泥土的生命
它们都扎根在一片叫做坟墓的土地
那曾充盈着血气的火焰已熄灭
终于不再沉湎世俗寻常的快乐
复归于轮回的审判或者虚无。
对泥土的描写

对泥土的描写泥土,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它默默地承载着万物生长,默默地守护着大地的和谐。
泥土,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和奥秘。
泥土,是大地的肌肤,粗糙而坚韧。
当手指触摸它,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泥土,有着不同的颜色,有的是泥黄色,有的是深褐色,有的是泥灰色,每一种颜色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散发着一种原始的气息,带着一股土地的味道,那是一种沉稳、厚重的气息,仿佛是大地的心跳。
泥土,是生命的源泉,是植物的营养之所。
在泥土里,有无数微生物在默默地工作,它们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动力。
泥土,还能吸收水分,让植物的根系能够生长得更加茁壮。
泥土,是一座无形的宝库,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泥土,是时间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泥土里,有着无数的痕迹,有着无数的记忆。
它承载着大地的变迁,记录着万物的兴衰。
泥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它的故事,都有着它的传说。
站在泥土上,仿佛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感受到生命的延续。
泥土,是艺术的灵感,是诗人的启示。
它的质地,它的色彩,它的气息,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丰富。
泥土,可以成就一座宏伟的建筑,可以孕育一棵繁茂的树木,可以培育一朵娇艳的花朵。
它的美,是那么的朴实,是那么的真实,是那么的动人。
泥土,是艺术的灵感,是诗人的启示,是无尽的创作源泉。
泥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土地。
它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是无法估量的。
泥土,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珍惜泥土,呵护泥土,让泥土的美,永远绽放在大地的怀抱中。
愿泥土,永远充满生机,永远璀璨耀眼,永远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未来。
描写泥土的优美段落

描写泥土的优美段落
1、泥土,是大地的肌肤,是生命的源泉。
在它的怀抱中,万物生长,繁衍不息。
2、泥土,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存在,但它却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和希望。
3、每当我踩在泥土上,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气息,我就仿佛回到了最初的那个世界。
4、泥土的颜色千姿百态,有深沉的棕色、明亮的黄色、柔和的灰色......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5、泥土的味道也是独特的,有时清新淡雅,有时浓郁芬芳。
每一种味道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6、在泥土里挖出一颗种子,然后耐心地等待它发芽成长,这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
7、泥土虽然看似粗糙,但它却能够滋养万物。
正是因为有了泥土,才有了我们的家园。
8、走在泥土小路上,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9、泥土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
们珍惜每一寸泥土,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10、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那片片沃土和那些勤劳耕耘的人们,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泥土的生命教案

泥土的生命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其艺术成就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教学重点:1、陶的发明与使用及其作用;2、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从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器制作的特点,体会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入音频“埙”,提问这乐器是由什么物品吹奏的,它的材料是什么?回答是埙,是泥土做的。
“传说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便从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从此再也离不开泥土,生生不息地在泥土上劳作……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也是从玩泥巴和火开始的。
导出课题——陶二:引入短片——有关陶的发明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再展示一幅原始陶碗图片三:相应图片结合实物,让同学说制陶的方法有哪些?然后显示制陶的方法,早期制陶的方法很简单,有捏制法、泥条法等。
再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共同的缺点是制作规模小、速度慢等,导出陶车的发明,配上相应的图片。
四:陶车的发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可以旋转制陶的工具,可再看一遍有关陶的制作的视频,并指出烧陶的两点:温度和材料。
陶车的发明使陶器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大量陶器的产生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出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五:阐述陶器发明的意义与作用a.陶器对原始先民生活起了巨大改变: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b.除了对生活的影响外,同时也拉开了造型艺术发展的序幕。
陶器的发展越来越好,渐渐的对陶器的造型纹、饰越来越讲究,接着让同学们鉴赏陶器的造型。
结合图片具体赏析,造型艺术是已经超过了物质性的精神产品,原始陶器将柔软的泥土与热烈的火焰交织成我们祖先对力量、图腾的崇拜和对生命的赞美。
泥土里的小生命作文300字

泥土里的小生命作文300字
星期三下午的一节科学课上,沈老师带领大家去寻找藏在泥土里的生命——蚯蚓。
“捉蚯蚓喽!捉蚯蚓喽!”下楼时,同学们都很兴奋,早就备好了工具。
科学老师分好了小组,我们就开始挖蚯蚓了。
我们先是找到一块松软的泥土,再估计一下蚯蚓在哪儿,然后就开挖。
在挖土的过程中,我们都很小心翼翼,就怕戳死了蚯蚓,不过听说蚯蚓有再生的功能,应该不碍事。
“啊!”伴随着一声尖叫,一条小尾巴正在慢慢地蠕动,最后“脱土而出”。
我们十分激动,嘴立刻变成了“O”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的身体是赤褐色的,仔细一看,还有一条笔直的红色线条。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孝康弯下腰轻轻地将它捏住,把蚯蚓放在盒子中间。
盒子的两边分别放着准备好的干土和湿土,让它选择。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湿土。
“原来,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呀!”我惊喜地说。
突然,大家尖叫了起来,我好奇地跑去看,原来是陈子延组挖到了一条“巨无霸”蚯蚓,我不禁羡慕起来。
找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我们组却只找到了3条蚯蚓,观察完后,我们就把它们放回大自然了,因为只有那里,才是它们的家。
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

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教案标题:泥土里的小生命教案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泥土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
2. 探索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1. 泥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
2. 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3. 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3. 模拟实验或观察泥土样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泥土中有哪些小生命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知识讲解:3. 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介绍泥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如细菌、真菌、线虫等。
4. 解释泥土中的小生命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实践探究:5. 分发泥土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其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
6.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例如:“不同种类的泥土中的微生物有所不同吗?”7.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泥土样本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讨论与总结:8. 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和假设。
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维护泥土中的小生命,如不乱扔垃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
10.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以保护泥土中的小生命。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家庭附近的泥土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延伸:12. 鼓励学生参观农场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泥土中的小生命和生态系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泥土中微生物和小生命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泥土里的生命作文

泥土里的生命作文朋友!你有没有蹲在地上,眼睛死死盯着一小片泥土,就像那里面藏着啥惊天大秘密似的?嗯,我就经常这样。
我这人啊,对泥土里的生命那可是着迷得很呢。
泥土,你可别小瞧它。
那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机的宇宙啊!哇,每次想到这儿,我就兴奋得不行。
我记得小时候,在我老家那小院儿里,有一块小小的菜地,那就是我探索泥土生命的小天地。
我叫它“我的神秘乐园”,嘿是不是有点傻气?那时候啊,我就知道蚯蚓是泥土里的常客。
这蚯蚓啊,扭来扭去的,像个小弹簧似的。
我就纳闷儿了,这小家伙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干啥呢?我还以为它在找啥宝藏呢。
后来我才知道,人家那是在给泥土松松筋骨,让泥土里的空气更充足,好让其他生命也能活得舒坦。
我当时可真是个小糊涂蛋。
说到泥土里的生命,可不止蚯蚓这一种哦。
还有那些小昆虫的幼虫,像金龟子的幼虫,白白胖胖的,看着有点肉麻,不过也怪可爱的。
我有一次想把它挖出来仔细看看,结果一不小心,把它弄伤了。
唉,我当时那个懊恼啊,就像自己犯了天大的错一样。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观察归观察,可不能乱动手,得尊重这些小生命呢。
在这个行业里啊,有个传说,说是每一块古老的泥土里都住着一个精灵,守护着泥土里的生命。
哈哈,这听起来有点像童话故事,不过我还挺喜欢这个说法的。
说不定哪一天,我就能在那片菜地里遇见这个精灵呢。
这虽然有点不靠谱,不过谁叫我是个充满幻想的人呢。
我写关于泥土里生命的文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就像个无头苍蝇似的,不知道从哪儿下笔。
我想把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写进去,结果写得乱七八糟,就像一锅乱炖。
我记得好像当时我写了一堆蚯蚓的事儿,然后又突然跳到金龟子幼虫,中间连个过渡都没有。
我自己看了都觉得晕头转向的。
不过后来呢,随着我对泥土里生命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就慢慢找到了感觉。
我知道了要先选一个重点,然后围绕这个重点来写,其他的就作为补充。
就像画画一样,先画好轮廓,再慢慢填色。
现在啊,我对泥土里生命的看法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彩陶纹饰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我国古代的陶器十分发达,在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多彩的陶器,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标志。
赏析陶器应简要介绍陶器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成就,选择有代表性的陶器进行欣赏分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
欣赏教学一定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美观与实用相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即每一件陶器都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
本讲也简单介绍一下制陶工艺,包括材质及烧制等知识。
教学重点1、陶的发明与使用及其作用2、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从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器制作的特点 体会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 教材 多媒体 板书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传说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便从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从此再也离不开泥土生生不息地在泥土上劳作,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也是从玩泥巴和火开始的。
导出课题——泥土的生命二 引入短片——有关陶的发明早在原始社会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 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 变得更加结实、坚硬 而且可以防水 于是陶器就随之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 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
再展示一幅原始陶碗图片相应图片结合实物 让同学说制陶的方法有哪些 然后显示制陶的方法 早期制陶的方法很简单 有捏制法、泥条法等。
再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共同的缺点是制作规模小、速度慢等 导出陶车的发明 配上相应的图片。
四 陶车的发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可以旋转制陶的工具 可再看一遍有关陶的制作的视频 并指出烧陶的两点:温度和材料。
陶车的发明使陶器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大量陶器的产生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出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五 阐述陶器发明的意义与作用 a. 陶器对原始先民生活起了巨大改变 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b. 除了对生活的影响外 同时也拉开了造型艺术发展的序幕。
陶器的发展越来越好 渐渐的对陶器的造型纹、饰越来越讲究 接着让同学们鉴赏陶器的造型。
结合图片具体赏析 造型艺术是已经超过了物质性的精神产品 原始陶器将柔软的泥土与热烈的火焰交织成我们祖先对力量、图腾的崇拜和对生命的赞美。
六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类随着造型的丰富 陶器有了多种分类 以时代为线索 按地域划分 在新石器时代 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一 仰韶文化 结合图片鉴赏并配视频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以半坡、庙地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半坡类型彩陶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 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分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 多施黑陶 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以人面、鱼、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格线等 它们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鱼纹也呈现出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彩陶人面鱼纹盆这种装饰在盆内的花纹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此盆为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
盆在红色陶胎上 用黑彩绘有人面纹和鱼纹 对称排列。
人面纹的眼、鼻、嘴皆备 头部有三角形饰物,耳旁有小鱼 构成一幅形态奇妙的人鱼合体 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也是对当时渔猎生活的具体印证。
)庙地沟类型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 口部有折沿 造型挺秀饱满 轻盈而稳重。
碗较小 直口。
纹饰大都为黑色 一般都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 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 也有一个有写实到写意 从具体到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此瓮体积较大 是一件作为葬具使用的瓮棺。
敞口、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六枚泥突。
腹壁采用白彩 绘有一只高大的白鹳 口衔一条鱼 右边竖立着一柄装饰华丽的石斧。
整个画面充满着神秘色彩。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 它也可能是在描述着人猎鹳、鹳食鱼的这种自然循环的规律。
也有学者认为 这是一种原始社会人类对图腾崇拜的表现。
此瓮属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 它比半坡类型分布更广泛 陶器品种更加丰富 彩陶发现量很大 图案优美绚丽 以繁缛取胜。
此瓮的装饰就是最为有力的)二 马家窑文化 结合图片鉴赏并配视频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 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 可能为仰韶文化庙地沟类型所派生。
二者时间有先后 分布地区也不同 因而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分为四种类型 石岭山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石岭山类型陶器制作以泥条盘叠手制的居多 器形有壶、罐、瓶等。
纹饰大致分为几何和动物纹两种 多为黑色彩绘 构图疏朗。
它们的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庙地沟类型的因素 又有马家窑文化的成分。
马家窑类型陶器制作也以泥条盘叠手制 器形较丰富 有翁、壶、罐、盆、钵、盂、碗等 大容器皿增多。
装饰以彩绘为最多 主要是黑彩 彩绘装饰的面积大。
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 流动生动。
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化 装饰带有主次之分。
彩陶漩涡纹瓶自从人类由渔猎采集的原始生活 进入到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之后 陶器即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变而出现。
最初只是要求实用 烧制出一些汲水器、炊煮器、饮食器和储藏器。
我国就目前所知 出现最早的陶器是在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
人类生活的进步 要求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出现绳纹 蓖纹、席纹、彩绘纹等多种装饰手法。
位于黄河流域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有新石器文化遗存的马家窑文化。
它的彩陶造型优美多样 分布地区很广 有发达的制陶业 出现了成群的陶窑和大量的彩陶。
此时的彩陶盛行几何纹 善于运用多层次复线条的装饰 构成一种活动的旋律 以多层同心圆或漩涡纹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 形成一种飞扬生动的风格。
被公认为原始社会最好的艺术品之一。
此件彩陶又称“彩陶王” 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形象代表。
彩陶旋涡纹尖瓶此瓶高26厘米 口径7厘米 长颈、小口、宽肩、尖底 是汲水的容器 两侧有耳可穿绳 底尖容易沉入水中。
此瓶为红褐色 有强烈节奏感的点、线、面组成了漩涡纹图案 加上层次鲜明的黑、白、灰三色 给人以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
设计巧妙 线条流畅。
再配上视频。
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器形最有特点的是长颈 或短颈 或无颈而有折沿 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 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 形象浑厚 稳重大方 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陶为主 黑红兼用的也颇多。
装饰面积大 纹样结构严谨 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 纹样大多为几何纹 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
(彩陶舞蹈纹盆彩陶舞蹈纹盆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孙家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出土。
此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内壁用黑彩绘有舞蹈人纹 共为三组 每组五人。
人人手拉手 跨步为舞 头带头饰 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场面。
画面中 人物突出 神态逼真 饱含着欢乐的气氛和纯真的情趣。
这幅原始的舞蹈图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 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狩猎舞 有人说是在跳图腾舞 有人说是礼仪舞 也有人说是在跳祈求丰产的仪式。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 当盆中注入清水 随着水的荡漾 人就像在这种佳境中起舞 视觉上充满动感。
米字纹瓮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地巴坪。
高35厘米 颈短腹鼓 浑圆饱满 瓮口内例为弧线纹 外侧是齿形纹饰 俯视时 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
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 犹如涟漪 造型优美 别具一格)马厂类型代表性的器形为小口折沿宽肩罐 有的与半山类型陶罐相似 但其形体比较高耸 双耳增大 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
纹饰一般粗犷简约有的流于草率 到晚期尤甚。
最具特色的纹样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
卷曲纹和勾连纹可能是夏商两代青铜器和淘器上的云雷纹和回纹的前身。
彩陶蛙纹瓶此瓶在陶衣上以红褐彩绘有一周二方连续的蛙纹图案 图案明快自然 粗犷有力。
三龙山文化陶器 结合图片鉴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 龙山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生产力有了提高 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 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 也有红陶、灰陶和白陶 制作技术已采用快轮成型 造型规整 胎体厚薄均匀。
黑陶 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 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 使陶器渗碳所致 在陶色上具有特殊风格。
黑陶工艺具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
黑陶以造型取胜 不施彩绘 陶色单纯古朴 它是继彩陶之后在制陶工艺上的又一次突出创造。
七了解了以上类型的陶器 下面给出一组图片 让同学们自己来辨析 再给出几张彩陶作品 让同学总结彩陶的特点。
八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