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剂
漂白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漂白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漂白剂是一种常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其种类和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常见的漂白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次氯酸钠:也称为漂白粉,是一种氯氧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氧化还原性。
可以用于清洁和漂白衣物、毛巾、床单、厨房用具等家庭用品,还可以用于消毒病房、厕所、厨房等公共场所。
2. 漂白水:也称为氯水,是一种氯化合物,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
可以用于消毒水龙头、马桶、地面、墙壁等,但需要注意稀释比例,以避免对材料造成损害。
3. 双氧水: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可以用于漂白牙齿、清洁创口、消毒口腔等。
4. 漂白氧:是一种过氧化合物,可以用于漂白和清洁衣物、毛巾、床单、厨房用具等家庭用品。
漂白剂的使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医院、餐厅、学校等场所。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漂白剂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避免与其他化学品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气体。
同时,在使用漂白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材料和物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漂白剂和适当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 1 -。
漂白剂名词解释

漂白剂名词解释
漂白剂(bleach,bleaching agent)是一种化学物品,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色分子反应成无色分子,从而去除或淡化颜色、消除污渍,实现漂白的目的。
漂白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衣物清洁、餐具消毒、环境消毒等。
漂白剂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其在漂白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进行分类。
若漂白剂在反应中担任氧化剂,则称为氧化型漂白剂;若漂白剂在反应中担任还原剂,则称为还原型漂白剂。
日常生活中较常接触的是氧化型漂白剂,通常分为两类:氯漂白剂及氧漂白剂。
氯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而氧漂白剂则含有过氧化氢(H2O2)或一些会释放过氧化物的化合物,如过硼酸钠或过碳酸钠。
漂白粉的成分通常是次氯酸钙Ca(ClO)2或氯化次氯酸钙Ca(ClO)Cl。
漂白剂的作用不仅限于漂白,还具有去污、除菌、去霉、除臭等功能。
其强氧化作用能破坏细菌、病毒细胞,起到杀菌、漂渍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漂白剂使用不当可能会破坏衣物的色彩和纤维,因此在使用时要进行稀释。
1。
漂白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漂白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
漂白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次氯酸钠:家用漂白剂,可以用于漂白衣服、消除污渍和消毒。
过氧化氢:常被用于头发漂白等美容项目。
氯漂白剂:一般用于清洁和漂白游泳池、水塘等环境。
二氧化氯:可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
不同种类的漂白剂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比如家用的漂白剂(如次氯酸钠)可以用于漂白衣服、消除污渍和消毒。
而氯漂白剂则主要用于清洁和漂白水池等环境。
因此,在使用漂白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漂白剂必须要稀释使用,并在使用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漂白剂化学式

漂白剂化学式
漂白剂:一种可以去除物质表面沾染物的活性剂#1
漂白剂是一种活性物质,它能够去除物质表面的沾染物,如衣物上的污渍等。
漂白剂有多种种类,例如过氧化氢和游离氧,而漂白剂化学式是NaClO,即次氯酸钠。
2次氯酸钠的特性
次氯酸钠是一种无色结晶体,是由氯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无机化合物。
它易溶于水,并且有明显的刺激性和强氧化性,可以发生氯化反应,溶剂是水。
次氯酸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本质性质,有着较高的活性。
3次氯酸钠的作用
次氯酸钠的氧化和过氧化作用,以及其氯化反应的特性,使其成为漂白剂的理想替代品。
次氯酸钠可以去除木质颜色,使木材显得更加白色漂亮,它还可以用于去除污秽物质,如衣物上的污渍等,当然,它也是医药工业中常用的有效消毒剂。
4注意事项
事实上,次氯酸钠也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暴露于该物质中可导致嗜睡,头痛,恶心,过敏症状,甚至腹泻等副作用。
另外,在使用漂白剂时,应该穿戴防护服,并且避免接触皮肤以及禁止烟火等火源活动。
漂白剂(Bleaching Agents)

第七章 漂白剂
主要内容
漂白剂概述 我国使用的漂白剂种类 漂白剂的应用 漂白剂的安全问题
重点、难点
漂白剂的应用 漂白剂的安全问题
漂白剂
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 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为什么使用漂白剂?
清除食品原料本身的杂色物质 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了不受欢迎的颜色
酵母发酵产生 啤酒包装前加入
葡萄酒中漂白剂的使用
防腐作用 防止褐变 澄清葡萄汁,可加速胶体凝聚,对非生物杂 质起到助沉作用。
漂白剂在果蔬制品中的应用
熏硫
可以破坏果皮表面细胞,促进干燥 同时,由于二氧化硫的还原作用,可破坏酶的氧 化系统,阻止氧化作用,使果实中单宁物质不致 于被氧化而变成棕褐色。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脲
属于工业染料,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 不法商贩将其加入面制品中,蒸煮过程中产 生二氧化硫,产生漂白作用,并使面制品耐 煮。
溴酸钾禁用作面粉处理剂
国家质检总局等发出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1日联合发 出通知,自2005年7月1日起,在GB2760《食 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取消溴酸钾作为 面粉处理剂使用。
作业
什么是食品漂白剂? GB2760-2011中食品漂白剂有哪些? 还原型食品漂白剂在食品中主要作用有哪些?
还原型漂白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1.防止褐变 还原剂,能抑制氧化酶的活性。 亚硫酸与葡萄糖能进行加成反应,阻断了含羰基 的化合物与氨基酸的缩合反应,阻止了由糖氨反 应所造成的非酶性美拉德褐变。 2.漂白作用 亚硫酸盐漂白剂都能产生还原性的亚硫酸,亚硫 酸在被氧化时将着色物质还原,呈现强烈的漂白 作用
还原型漂白剂食品中的作用
漂白剂

• 过氧化丙酮 主要应用于面粉的漂白 • 过氧化氢 主要用于鱼糜、小麦粉、食用油脂、琼脂、 蛋白、干酪等漂白作用 • 高锰酸钾 可用于生产酒、淀粉时的漂白剂
• 使用氧化性漂白剂后必须用水冲洗,或用 还原剂将之还原,使食品内完全干净而没 有氧化性漂白剂的残留。 • 过氧化氢对于动物血红素及植物性色素、 类胡萝卜有漂白作用,此性质与亚硫酸盐 相反。过氧化氢常用于鱼肉冻制品,但易 残留于食品中,必须彻底清除。 • 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更易残留,在中性 条件下易分解,故漂白适宜在中性条件下 进行或稍碱性也可以。
食品添加剂——漂白剂
主要内容
• 漂白剂的概念、分类 • 作用机理 • 某些漂白剂的特性 • 使用注意事项
漂白剂的概念及分类
漂白剂是指能破坏或抑制食品的发色因 素,使色素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食品添加剂 。 按其作用方式分为: 还原性漂白剂、 氧化性漂白剂
作用机理
• 还原性漂白剂:利用色素受还原作用而褪 色,以达到漂白目的。 • 氧化性漂白剂:利用色素受氧化作用而褪 色,以达到漂白目的。
• 二氧化硫 • 无水亚硫酸钠
• 焦亚硫酸钠(偏重亚硫酸钠) • 其他:硫磺、焦亚硫酸钾、亚硫酸氢钠等
• ①金属离子的影响,食品中如存在金属离子时, 可将残留的亚硫酸氧化;而且金属离子的存在 会降低漂白剂的效力。 • ②亚硫酸盐类的溶液易于分解失效,生产过程 中最好是现配现用。 • ③残留二氧化硫量的控制。 • ④二氧化硫残留对其他原辅料和添加剂的影响 • ⑤加工整形罐头产品时必须注意注意二氧化硫 残留超标的问题。
• 二氧化氯
是一种优质高效的食品漂白剂,是净化 饮用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净水剂,其中包括 良好的除臭与脱色能力、低浓度下高效杀菌 和杀病毒能力 。
漂白剂化学方程式

漂白剂化学方程式
1漂白剂化学方程式
漂白剂作为一种洗涤剂,是最常用的清洁剂之一,它的作用是净化衣物、把表面的污垢清洗掉。
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是氯杂联二氧化物,它可以有效地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把污渍从衣物上彻底清除掉,还能有效去除污垢里可能含有的病毒和细菌。
漂白剂可以以两种方式来发现化学反应:
还原反应:氯杂联二氧化物(ClO2)接触到污渍物质时,它可以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将氧从污渍中除去而还原,并产生氯原子,化学反应式如下:
ClO2+2H2The→Cl2+3H2O
氧化反应:氯杂联二氧化物(ClO2)可以与污渍中的氢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渍中脂肪和其他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使污渍变成无害物质,化学反应式如下:
ClO2+2HThe→Cl2+H2O+O2
以上就是漂白剂化学方程式,如果想清洗污渍,可以通过使用漂白剂来实现,只需让污渍接触到这种洗涤剂就可以了。
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漂白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常用于去除物体表面的污渍和颜色。
其漂白原理主要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实现。
首先,漂白剂中的活性氧化剂会与被漂物体表面的有机染料或污渍分子发生氧化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漂白剂分子会释放出氧气,并将有机染料或污渍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氧化成酸或酮基团,从而改变其分子结构。
这些改变导致有机染料或污渍分子的色彩变淡或完全消失。
其次,漂白剂中的活性氧化剂还可与被漂物体表面的色素分子中的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漂白剂分子会接受色素分子中的电子,从而还原其分子结构。
这种还原反应可使色素分子失去颜色,并使被漂物体表面变白。
总而言之,漂白剂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将有机染料或污渍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氧化或还原,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漂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概述食品在加工或制造过程中往往保留着原料中所含的令人不喜欢的着色物质,导致食品色泽不正,使人产生不洁或令人不快的感觉。
为清除杂色,需要进行漂白,漂白所用的物质称为漂白剂。
漂白剂能破坏或抑制食品中的发色因素,使色素褪色,有色物质分解为无色物质。
漂白剂按作用机理分为还原漂白剂和氧化漂白剂两大类。
实践中使用的还原漂白剂主要是亚硫酸及其盐类如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焦亚硫酸钾和钠、亚硫酸氢钠及熏硫等。
氧化漂白剂主要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二氧化氯、亚氯酸钠、过氧化丙酮、过氧化苯甲酰等。
使用漂白剂注意事项如下:(1)使用亚硫酸盐类时,应首先了解二氧化硫的含量,然后做实验确定各种食品所需漂白剂的最后再应用到生产中。
(2)使用亚硫酸盐类漂白剂时选择合适的对象食品,否则无意义。
(3)尽量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
(4)亚硫酸盐类溶液易分解失效,最好现配现用。
固体也易和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故需要密闭保存。
5.2 还原漂白剂亚硫酸酸盐都能产生具有还原性的亚硫酸,亚硫酸在被氧化时将着色物质还原而呈现强烈的漂白作用。
植物性食品的褐变多与氧化酶的活性有关,而亚硫酸是一种强还原剂,对氧化酶的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所以制作果干,使用这类漂白剂可以防止酶促褐变。
亚硫酸能与葡萄糖发生加成反应,加成物无羰基,所以阻断了羰基与氨基酸氨基的缩合反应,防止了迈拉德反应所造成的非酶褐变。
5.2.1亚硫酸钠(Sodinm Sulfite)亚硫酸钠有无水物和七水合物。
无水亚硫酸钠的分子式为Na2SO3,分子量:125.06,七水合亚硫酸钠的分子式Na2SO3•7H2O。
分子量:252.5。
(1)性状无水亚硫酸钠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相对密度为2.633。
它易溶于水:13.9%(0℃) 、28.3%(80℃);微溶于乙醇,溶于甘油,其水溶液呈碱性。
1%水溶液的pH值8.4~9.4,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慢慢氧化成硫酸钠(芒硝),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硫。
七水合亚硫酸钠为无色结晶,无臭或几乎无臭,相对密度1.561,易溶于水:32.8%(0℃),16.9%(48℃);甘油30%(常温)加热至150℃失去7分子结晶水成为无水亚硫酸钠。
(2)性能亚硫酸钠为强还原剂,能产生还原性的亚硫酸,亚硫酸与着色物质作用将其还原,显示强烈的漂白作用。
亚硫酸钠对氧化酶的活性有很强的阻碍,破坏作用,所以对防止植物性食品的褐变,有良好的效果。
(3)毒性兔经口LD50 0.6~0.7g/kg(以SO2计)。
小鼠静脉注射LD50 0.175g/kg(以SO2计)。
(4)制法在40℃的碳酸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饱和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经析晶得结晶亚硫酸钠,再加热脱水即得亚硫酸钠。
(5)应用按我国食品卫生法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亚酸酸钠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如下,葫芦干,5g/kg;果干(除葡萄干),2g/kg;明胶,0.5g/kg;露酒(不包括制造露酒用含酒精成分,容量1%以上的水果榨汁及浓缩汁)、杂酒,0.35g/kg;糖浆、糖稀、蜜饯樱桃,0.3g/kg;天然果汁(供稀释5倍以上饮用的产品),0.15g/kg糖豆,0.1g/kg;虾仁,0.1g/kg;其它食品,0.03g/kg;对芝麻乳、豆类蔬菜以及生食用鲜血类不准食用。
亚硫酸钠主要用做漂白剂,但也可以用作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它对霉菌比对酵母菌抑制作用更有效,使用时将其酿成0.2%~2%的水溶液,用溶液浸渍果实或喷洒在果实上,经这样处理的果实加以贮藏,能达到抗氧化和保持香味的目的。
5.2.2 低亚硫酸钠(Sodium Hydrosulfite)低亚硫酸钠也称连二亚硫酸钠、次亚硫酸钠,又称保险粉,分子式Na2S2O4,分子量174.11。
(1)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有时微带黄色或灰色,有二氧化硫的臭气。
极不稳定,有很强的还原性,易氧化分解,析出硫,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
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会失去漂白能力,并可能燃烧。
加热至75~85℃以上发生分解;至190℃能爆炸。
相对密度约为1.3,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低亚硫酸钠还有二水合物。
二水合物不稳定,在碱性介质中缓慢加热可脱去水,转变为无水物。
(2)性能参照亚硫酸钠,只是还原能力更强。
(3)毒性同亚硫酸钠(4)制法锌粉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二亚硫酸锌,然后加入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则生成低亚硫酸钠,再加入氯化钠使低亚硫酸钠晶体析出,归、最后以乙醇脱水干燥即得。
(5)应用参照亚硫酸钠。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对低亚硫酸钠的使用标准规定:对食糖、竹笋、冰糖、干果、干菜、粉丝、糖果、蜜饯类、葡萄糖、液体葡萄糖、饴糖、饼干、蘑菇罐头最大使用量为0.4g/kg。
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竹笋、蘑菇、及蘑菇罐头不得超过0.05g/kg;食糖、粉丝及其他品种不得超过0.1g/kg;液体葡萄糖不得超过0.2g/kg;蜜饯类不得超过0.05g/kg。
5.2.3 焦亚硫酸钠(sodium pyrosulfite)别名:偏重亚硫酸钠,分子式:Na2S2O5,分子量190.13 。
(1)性状焦亚硫酸钠为白色结晶体或粉末有二氧化硫的臭气,易溶于水与甘油,微溶于乙醇,对水的溶解度为30%(常温)50%(100℃),1%水溶液pH为4.0~5.5在空气中放出二氧化硫而分解,具有强烈的还原性。
(2)毒性ADI 0~0.75mg/kg(SO2计;包括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类总ADI值)(3)使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对焦亚硫酸钠的使用标准:对食糖、冰糖、糖果、蜜饯类、葡萄糖、液体葡萄糖、饴糖、饼干、竹笋、粉丝、蘑菇、蘑菇罐头最大使用量为0.45g/kg。
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竹笋、蘑菇及蘑菇罐头不得超过0.05g/kg;饼干、食糖、粉丝及其他品种不得超过0.1g/kg;液体葡萄糖不得超过0.2g/kg;蜜饯类不得超过0.05g/kg。
焦亚硫酸盐类不稳定,但臭味较小,价格低,常用于水果蔬菜的漂白。
焦亚硫酸钠遇水即变为亚硫酸氢钠:Na2S2O5 + H2O → 2NaHSO3 ,故两者通用。
焦亚硫酸钠固体稳定,较为常用。
5.2.4亚硫酸氢钠(sodium bisuHite)别名:酸式亚硫酸钠分子式NaHSO3 分子量104.1。
(1)性状白色块状晶体或粉末,有强烈的二氧化硫气味,密度为1.48g/cm3,暴露于空气中极易气化成硫酸氢钠,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显酸性,1%水溶液的pH值4.0~5.5。
亚硫酸氢钠的饱和水溶液在50℃时含NaHSO341.4%,97℃时含NaHSO3 51.4%,亚硫酸氢钠具有强还原性,对维生素B有破坏作用,不能用于谷物,肉类和乳制品。
(2)制法亚硫酸氢钠常用碳酸钠吸收法制造,生产的基本过程为:用纯碱溶液吸收制硫酸的尾气或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即得亚硫酸氢钠,其反应式如下:Na2CO3+2SO2+H2O→2NaHSO3+CO2(3)应用亚硫酸氢钠作为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用于酿造、饮料、干果等的保藏和加工中。
此外,亚硫酸氢钠还用于生产糖精、香料、和盐酸羟胺等。
5.2.5 硫磺(硫磺石)(SulpHur/Brimstone)(1)性状硫有几种同素异形体,一般有两种稳定的晶体,两种非晶体,两种液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及醚,缓溶于苯,四氯化碳及二硫化碳,用于熏蒸食品的硫为黄色,略带砂性的粉末状或块状,有特异硫磺味,不溶于水及醇,熔点115℃~160℃,呈黑色、稠液、易燃,在空气中发火点为261℃以上,燃烧生出蓝色火焰,具有二氧化硫的特殊臭。
(2)性能与亚硫酸钠相同,具有防腐、漂白作用,本品用于熏蒸,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进行防腐、漂白。
(3)制法为自然界天然存在,或与铁矿共生。
(4)使用使用标准:只限于熏蒸蜜饯类、干果、干蒸粉丝、食糖,残留量同亚硫酸钠。
2例:每立方米空间,取硫磺10~20g,燃烧,熏蒸10~30分钟,适用于干果等物。
5.2.6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又名无水亚硫酸。
分子式:SO2, 分子量64.07。
(1)性状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窒息性制激臭;熔点—76.1℃;沸点—10℃;—10℃以下成无色液体,液体比重为 1.46,气体比重 2.263,易溶于水及乙醇,对水溶解度为22.8%(0℃),5%(50℃)二氧化硫溶于水后,一部分与水合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加热水迅速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在常温下,如不密封,也容易分解,在空气中渐渐氧化成硫酸,成分很容易改变,市售的6%二氧化硫溶液又称亚硫酸酐溶液。
(2)性能作为还原剂,多用作食品防腐剂及漂白剂,应用同亚硫酸钠。
(3)使用使用二氧化硫熏蒸时,熏蒸间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使用范围包括干果、干菜、粉丝、蜜饯、葡萄酒、果酒等,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05g/kg。
熏硫室内二氧化硫浓度一般为1~2%,最多为3%。
硫磺品质要优良,砷含量应低于0.003%。
硫磺易燃,应注意防火,液态二氧化硫需贮存耐压钢瓶中。
5.2.7焦亚硫酸钾(Potassium Metabisulfite)(1)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体粉末,有二氧化硫的硫臭气,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水溶液呈酸性反应,与酸接触有二氧化硫逸出,在空气中,特别是在潮湿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盐,研磨可导致燃烧。
(2)性能其还原性比亚硫酸钠强,水溶液呈酸性,使用方便。
(3)应用我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焦亚硫酸钾的使用标准为,对食糖、冰糖、糖果、蜜饯类,葡萄糖、饴糖、饼干、罐头等最大使用量为0.6g/kg,漂白后的产品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为,饼干、食糖、粉丝、罐头等产品,不得超过0.05g/kg,其他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1g/kg。
5.3 氧化漂白剂5.3.1亚氯酸钠(sodium chconHe)分子式NaClO2,分子量90.44。
(1)性状亚氯酸钠为白色粉末,无臭或微带臭味,有二水合物和三水合物两种,无水亚氯酸钠有微潮解性,在常温下稳定,如无杂质存在,即使在阳光照射下亦无损失,加热时产生白烟,迅速分解,易溶于水,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碱性水溶液比较稳定;酸性溶液不稳定,游离出亚氯酸进而分解为二氧化氯,分解温度为180~200℃。
亚氯酸钠为强氧化剂,若存在有机物,则能生爆炸,故避免与酸、硫及化合物、油脂和其他有机物接触。
(2)性能亚氯酸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氯,而有漂白性能,在漂白过程中,pH越低,NaClO2的分解速度越大。
(3)毒性大鼠经口LD50 0.166g/kg。
亚氯酸钠在阳光照射下,缓慢分解生成二氧化氯,鼠在含有0.0045%二氧化氯的空气中数小时即可死亡。
(4)制法氯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氯,然后再与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作用而得。
(5)应用按日本规定,亚氯酸钠只用于樱桃、葡萄、桃的漂白,食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将其分解或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