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一、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
2.熟悉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
3.掌握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著作。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哲学思辨能力。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选取《庄子》、《老子》、《孟子》、《荀子》、《论语》等经典著作,涵盖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
注重讲解每本著作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和文化内涵,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批判。
设置必要的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和辩论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1.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了解先秦思想背景和学派的出现。
介绍《庄子》和《老子》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了解道家思想。
时间安排:2周。
2.第二阶段:介绍《孟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和分析。
时间安排:2周。
3.第三阶段:介绍《荀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与其他学派进行对比和探讨。
时间安排:2周。
4.第四阶段: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时间安排:2周。
5.第五阶段:总结先秦诸子的思想,与学生进行回顾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先秦思想的现实意义。
时间安排:1周。
四、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对于先秦思想的个人认识和理解。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取由权威的学者编写的《先秦诸子选读》。
2.网上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供学生阅读先秦经典文献。
六、教学反思:1.激发兴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于先秦思想产生兴趣。
2.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对于先秦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著,获取更多关于先秦思想的信息。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高二--------------班------------小组姓名-------------------- 得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寓言和比喻在先秦散文中的作用和出色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一、复习回顾在上一单元,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初步领会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走近另一位儒家的圣人孟子,领略一下孟子的风采,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不同的风格。
我们先看第一课。
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先自读第40页的内容,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然后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检测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2)必餍酒肉而后反:。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4)卒之东郭墦间:(5)与其妾讪其良人:(6)施施从外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2)蚤起:(3)施从良人之所之: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节课完成,由各小组长检查过关,第二节课有选择地展示。
四、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卒然()沛然()嗜杀()枯槁()恶乎定()2.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语:)②天下恶乎定(恶:)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C初,鲁肃闻刘表卒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②一A谁能一之B用心一也C一鼓作气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E黄鹤一去不复返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B金就砺则利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写在课本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一、前言《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哲学家的学说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时,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篇文章将结合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大家介绍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诸子论学八则1. 论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人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质和素养,用来指导个人生活、道德品行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为天下绎之”的效果。
2. 论学的方法孟子认为,学习要采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 论学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学问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石。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的素养和生活水平。
4. 论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学习的基础是人民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摆脱思维的束缚,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5. 论学的本质韩非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追求真理。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靠科学的思考和实践来推动。
6. 论学的阶段庄子提出了“达天下之大成,在其私下”的思想。
他认为,学习是一段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7. 论学的规律孙子认为,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发现和摸索阶段,再整理概括为定律,用来支持和指导后续研究。
8. 论学乐天墨子认为,学习应该让人快乐。
他认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达成目的,而是源于人们内在的自觉和愉悦,是一种享受。
三、教学策略1. 以小组形式掌握八则按照本文所陈述的八则,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分别掌握一则,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先秦诸子选读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案(高二年级备课组)(上)2017.2.10概说备课人:刘婷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2、知道“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重要典籍3、能概括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因2、知道“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观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先哲们的智慧与魅力。
(要求学生阅读概说)二、快速浏览,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阅读“诸子之思想及其争鸣”并整理笔记至作业本2、汇报三、分析思想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关于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四、各学派发展1、到战国中期,学派有了显著发展,或分化,或产生新的学派。
2、孔子死后,儒家分派,而孟子、荀子最具代表性五、探究成因1、小组交流2、明确:各家各派都关注和思考实现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为自己找到出路,找到精神寄托,多年战乱使得人们想要从精神方面得到解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备课人:刘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原创 精品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一、概说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2、名称:各学派的代表或著作,统称“先秦诸子”3、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需要人才,新士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语,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于是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主要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5、形成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结果:留下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二、主要人物、著作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著作是《墨子》。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三、主要思想、主张:儒家:孔子=礼、仁、中庸孟子=性善、民本、仁政墨家:兼爱、兼相爱(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道家:道庄子: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四、著作特点:《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1、理清学习障碍:(见《完全解读》P14)•1)、拼音•2)、通假字……..2、背诵课文二、导入: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3)《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5)

有教无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孔子思想迂腐,守旧,认为现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跟上时代,孰不知我们头脑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让我们了解孔子,更好的认识孔子,了解孔子思想的先进。
三、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过程一、导入。
千古流芳诵名句(理解性默写)《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人教版)

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述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2. 第二章:《论语》选读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3. 第三章:《孟子》选读教学重点:《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孟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4. 第四章:《庄子》选读教学重点:《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庄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5. 第五章:《墨子》选读教学重点:《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墨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先秦诸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六、第六章:《韩非子》选读教学重点:《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韩非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七、第七章:《法家》选读教学重点:《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法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互动六步”教学法实践实例
语文教研组王新平
教学目标:
通过对《概说》的学习,把握全书编写体例、大致内容;明确“先秦诸子”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外延;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主要作品。
分步导学设计:
课后反思:
以上内容用1节课进行了预习指导和引导,用2课时进行了学生展示,加上后三步用时1课时,共用了4课时。
学生参与较积极主动,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课堂结构,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