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1、顾荣施炙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③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

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

炙,烤肉。

③同坐:同席的人。

【2012广东湛江】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应人请(曾经)B. 因辍己施.焉(给予)C. 同坐嗤.之(讥笑)D. 常有一人左右..相助(身边的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3.从顾荣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翻译: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

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烤肉送给了他。

同席的人讥笑他,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呢??后来遭遇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时刻,常有一个人来帮助自已。

顾荣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原来那人就是当初接受烤肉的侍从。

答案:1.D(?左右?意为?帮助?)2.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呢?3.善有善报。

(或: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2、老马之智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③一寸而仞④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诸侯国。

③蚁壤:蚂蚁掘巢时运出地面的泥土形成的土堆。

④仞:古代计量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叫做一仞。

【2013湖南湘潭】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春往而冬反.:(2)蚁冬居山之阳.:2.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一个成语)。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翻译: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好版)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假设夫淫雨靠罪,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窑,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造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2.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环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荻,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陈涉世家》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2、为天下唱通,3、固以怪之矣通,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二、一词多义1、书:乃丹书帛曰 ( )2、数: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得鱼腹中书 ( ) 卒数万人 ( )3、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4、将:上使外将兵 ( )又间另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项燕为楚将 ( )5、故:广故数言欲亡 ( ) 扶苏以数谏故 ( )三、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亡,古义:今义:死2、又间另吴广间,古义:今义:空隙3、比至陈比,古义:今义:比较,较量4、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今义:某种情况经常,常常发生四、词类活用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鸣: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4、陈胜王王:5、尉果笞广笞:6、皆指目陈胜目:7、忿恚尉忿恚:8、固以怪之矣怪: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五、重点词语1、发闾左適戍渔阳闾左:2、度以失期度:3、会天大雨会:4、宜多应者宜:5、若为佣耕若:6、苟富贵苟:7、皆刑其长吏刑: 8、怅恨久之怅:9、楚人怜之怜: 10、陈胜、吴广喜,念鬼念:《唐雎不辱使命》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通,2、仓鹰击于殿上通,二、一词多义1、徒:亦免冠徒跣 ( )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徒以有先生也 (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夫:此庸夫之怒也 (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4、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以君为长者 ( )而君以五十里地之存者 ( ) 徒以有先生也 ( )5、于:受地于先王 ( ) 仓鹰击于殿上 ( )请广于君 ( )三、古今异义1、今日是也是,古义:今义: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义:今义: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休,古义:今义:常用作休息4、以小易大易,古义:今义: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古义:今义:连词,多与“但是”连用6、徒以有先生也徒,古义:今义:徒弟7、长跪而谢之谢,古义:今义:感谢或凋落8、以头抢地耳抢,古义:今义:抢夺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2、轻寡人与轻:3、天下缟素缟素:4、流血五步流:五、重点词汇1、大王加惠加惠:2、弗敢易弗:3、而君逆寡人者逆:4、休祲降于天休祲:5、寡人谕矣谕:。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doc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doc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语录体类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人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诗词文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背诵【《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干:岸边。

②圮 (pí :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 :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 (fèi :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 (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 .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4.翻译。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终不知车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 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 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

②“辐(fú ”与下文的“ 輗(ní ” 、“辕(yuán ”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

④相属:—个接着一个。

⑤绐:d ài ,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败:②以为车固若是固:③效而为之者相属效: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顾: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译文:②及寇兵侵其境译文: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②(三善呼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

”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

”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 ”后数日,往说燕王。

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

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 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 A 、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客衣 . 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 . 谓弟子曰(回头C 、门下故 . 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 . 燕王(游说,劝说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 (或“善呼者” 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四废弈向学[明]何良俊魏甄琛 (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 (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

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 (做官 ,若读书,执烛即 (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

却, 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 (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 (人名许 (处所,地方 , 假 (借书研习,闻见 (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日优 (好,长进。

1. 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A. 颇以弈棋废日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 闻见日优D.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 或时睡顿,则杖 . 之B. 其一犬 . 坐于前C. 一鼓 . 作气D. 狼不敢前 . ,眈眈相向3. 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4. 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五婆媳棋局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

既 . 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 ”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 ”妇曰:“伏局(认输。

”积薪暗记。

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

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 解释加点词。

①自谓 . 天下无敌②既 . 灭烛2.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A. 闻主人媪隔壁.. 呼其妇曰 B. 气可以.. 养而致 C. 奉命于危难.. 之间 D. 先帝不以臣卑鄙..3. 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 层层指数 .B.石篑数 . 为余言C. 则凡数 . 州之土壤D. 各言数 . 十4.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腰 . 白玉之环A. 良夜难遣,可棋 . 一局乎B. 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 . 而繁阴5. 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 10字以内概括回答。

(六谁杀陈他有甲 (某人欲谒 (拜见见邑宰 (县令的别称 ,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 (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

”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 (读,从事《公羊传》。

”试问:“谁杀陈他 (陈他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不杀陈他。

”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走。

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便以死事见访 (向我调查人命案子 ,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 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句:或 . 语曰:“好《公羊传》。

”A. 或 . 以为死,或以为亡B.或 . 王命急宣C.或 . 遇其叱咄D.或 . 异二者之为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后入见。

②(试问:“谁杀陈他者?”3. 翻译句子。

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参考答案:(一1. BC2. AC3. C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1、 (4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

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①不要不懂装懂, 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 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 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三1、 C2、 A3、 B4、例如: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

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

(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三、废弈向学。

(四1. C (日:一天比一天,修饰“优” 。

A 、 B 、 D 中的“日”意思和用法分别是:A. 时间,名词; B. 太阳, 名词; D. 天,量词。

2. B(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

A 、 C 、 D 均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用杖打、击鼓进军、走上前。

3.(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

4. 知错能改,迷途知返(五1. ①认为②已经2. C3.C D (均作“几”讲 A点数 B 屡次4.A.(B对手,名词; C 局势,名词 D发荣滋长,形容词用作动词5.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六1. A 有人 (B有时, C 有时 D 或许2. ①某甲②县令(或令3. 有人告诉(他说:“ (县令喜欢读《公羊传》。

”4.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而又装腔作势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