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3.第3课 古代印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习题

《古代印度》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3.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二、【重难点】重点:种姓制度、佛教及早期传播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10-13,用笔划出关键词)1、概括古达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2、了解种姓制度的出现、内容以及特点3、了解佛教的起源、创始人、教义、传播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材料: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
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
从上述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五、【当堂训练】1、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例如“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位于()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2、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3、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
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
中印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6、当你听到人们谈论“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内容的时候,你可以判断他们谈论的最可能是()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印度教7、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要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二】森严的种姓制度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基础练】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5.〔2019·岳阳〕以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以下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综合练】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①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②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③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流域。
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国家建立(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__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统一: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右图是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什么人建立的?这种制度把人分成几个等级?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何特点?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要为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____________,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发展:早期佛教反对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传播(1)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________,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探究点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史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课题:3.古代印度备课时间预备周年段九年级上课时间预备周主备人课时安排总(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
2.认识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等级制度、佛教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等级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难点:等级制度的实质与佛教的教义。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法、图示法、史料解读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收集所需要的视屏、资料,制作导学案;教学过程备注第一步:明确目标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看到图一你想起了中国西周的什么制度?(分封制)那么看到图二你想到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
导入新课。
导入2(情境导入):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的故事,你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中的西天是哪里吗?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印度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是( A )A.古印度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2.“种姓制度”是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 C )A.埃及B.巴比伦C.印度D.中国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A )A.刹帝利B.婆罗门C.吠舍D.首陀罗当堂达标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D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真主安拉D.穆斯林6.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后,小张针对“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活动探究,他收集了如图,想进一步探索,请你与他同行吧!观察图中A.B.C.D处,写出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A:;B:;C:;D:。
答案:(1)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教材图片分析1.摩亨佐·达罗遗址: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第3课 古代印度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3课古代印度【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洲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认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师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相关图片。
师: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全书主要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如何护送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而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玄奘踏上了西去佛国取经的道路,这一路没有后人所编撰的孙悟空、八戒和沙僧。
只有一人一马,长达17年的艰难跋涉。
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
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印度深邃、神秘的面纱,走进这千年古国。
知识点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师:其实古代印度与咱们现在的所说的印度国家并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图上的印度半岛。
教师多媒体展示:“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
设问:为何这块区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呢?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因其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代印度图、哈拉巴遗址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图片师:如果说古印度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他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发现许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①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概况。
②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③掌握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流域。
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国家建立
(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__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统一: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右图是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什么人建立的?这种制度把人分成几个等级?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何特点?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________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________和________权力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________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第四等级首陀罗
前三个等级服务
等级之外贱民最卑贱的“____________”,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____________,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发展:早期佛教反对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传播
(1)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________,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探究点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
史料一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摩奴法典》史料二种姓制度规定: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史料说明了种姓制度下印度各等级之间地位如何?制定这些条文的目的是什么?
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
1.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 )
2.古埃及文明延续至今,文明进程历经曲折但未间断。
( )
3.古埃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 )
4.古埃及国王将自己的陵墓取名为“金字塔”,象征着无限的权力。
( )
5.金字塔的大小,反映了法老权力的变化。
( )
参考答案
一
1.印度河
2.雅利安孔雀王朝华氏城
二 2.祭祀军事行政商业不可接触者
3.世代相袭通婚
三 1.乔达摩·悉达多
2.第一等级婆罗门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国王
3.新疆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各等级之间地位不平等,界限森严。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的政治地位。
判断题
1.× 2.× 3.√ 4.√ 5.×。